书城军事诗国文苑:古代文学经典选读
12693100000092

第92章 散文——袁枚

作者介绍见诗歌部分。

祭妹文

【导读】

袁枚的《祭妹文》是祭文中的杰作,古文家常将之与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欧阳修的《泷冈阡表》并称。这篇祭文为他的三妹袁机而作。袁机字素文,与高氏子指腹为婚,但高氏子成人后行为放荡,劣迹斑斑。高氏曾提出解除婚约,袁机却囿于礼教,坚持“从一而终”,执意不肯。婚后,她备受凌辱,不得已逃回娘家,告官终绝关系。后来年仅四十便凄然谢世。作者另有《女弟素文传》叙其平生。

这篇祭文没有非同凡响的故事,所写的都是兄妹间的点滴琐事,但正因为“小”,因为“平凡”,所以才“真”,才动人。童年时的共捉蟋蟀、相伴温书,兄别时的掎裳悲恸,兄归时的欢欣相迎,兄病时的殷切照顾,自己病重时阻人报兄,一目未瞑忍死待兄等等,读之催人泪下。祭文又写了自己的身世萧瑟之感,由对死者的悲痛延伸到和对生者的悲慨。这一点与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有相似之处。但不能简单地说这就是借鉴了其写法,因为人的真情总是相通的。就作者本身而言,也许并没有经过刻意的安排和经营,只是将自己最真实的情绪流泻于笔端。

这篇文章之所以感人,全在于它是真挚、深厚的感情的自然流露,没有真实而深刻的感受,绝不会有如此动人肺腑的性情文字。情真,情深,这就是这篇文章最大的“技巧”。

乾隆丁亥冬[1],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2],而奠以文曰:

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觭梦幻想[3],宁知此为归骨所耶?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4],致孤危托落[5],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6],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7]。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8]。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9],温《缁衣》一章。适先生奓户入[10],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11],连呼“则则”<sup>[</sup>12]。此七月望日事也[13]。汝在九原[14],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15],汝掎裳悲恸[16]。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17],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18],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19],函使报信迟早云尔[20]。凡此琐琐[21],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旧事填膺,思之凄梗[22],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23],罗缕纪存[24]。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25],仗汝扶持;家中文墨[26],眴汝办治[27]。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28],汝嫂非不婉嫕[29],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30],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后虽小差[31],犹尚殗殜[32],无所娱遣,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33],聊资一欢[34]。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35],远吊扬州[36]。汝又虑戚吾心[37],阻人走报,及至绵惙已极[38],阿奶问:“望兄归否?”强应曰:“诺[39]!”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祥,飞舟渡江。果予以未时还家[40],而汝以辰时气绝[41],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42]。而今已矣!除吾死外,当无见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汝之诗,吾已付梓[43];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惟汝之窀穸[44],尚未谋耳。先茔在杭[45],江广河深,势难归葬,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46],便祭扫也。其旁葬汝女阿印,其下两冢,一为阿爷侍者朱氏[47],一为阿兄侍者陶氏。羊山旷渺,南望原隰[48],西望栖霞[49],风雨晨昏,羁魂有伴[50],当不孤寂。所怜者,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51],至今无男;两女牙牙[52],生汝死后,才周晬耳[53]。予虽亲在未敢言老[54],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55],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

呜呼!身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注释】

[1]乾隆丁亥: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

[2]上元:县名,在今江苏南京市内。羊山:在南京市东。

[3]当时:指作者三妹初生之时。觭(jī)梦:奇异的梦。《周礼·春官·大卜》曰:“二曰觭梦。”

[4]仳(pí)离:离别,特指妇女被抛弃。《诗经·王风·中谷有蓷》有“有女仳离,慨其叹矣”之语。

[5]托落:落拓,失意。

[6]差(cī)肩:并肩。差,次第。

[7]遽:遂。躬蹈:亲身实践。

[8]憬然赴目:意即如在眼前。

[9]单缣(jiān):细绢做的单衣。

[10]奓(zhà)户:开门。

[11]莞(wǎn)尔:微笑。

[12]则则:同“啧啧”,赞叹声。

[13]望日:农历每月十五。

[14]九原:本为山名,在山西省。晋代公卿大夫墓地多在此,后世因以指称墓地。

[15]弱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粤行:指乾隆元年(1736年),作者二十一岁时,经广东到达广西。其时,作者的叔公袁鸿为广西巡抚金的幕宾,金很赏识作者的文才,荐举他进京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

[16]掎(jǐ):拖住。

[17]披宫锦还家:乾隆三年(1738年),作者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还家省亲。披宫锦,指身穿用宫中特制的锦缎所做的袍服。

[18]瞠(chēnɡ)视:张目直视。

[19]长安:此指北京。因历朝多建都于长安,故后世常以之作为国都的通称。

[20]云尔:如此之类。

[21]琐琐:种种琐碎的事。

[22]凄梗:悲咽,泣不成声。梗,通“哽”。

[23]嫛婗(yīní):婴儿。这里指幼年时期。

[24]罗缕纪存:详尽、细致地记录下来。罗缕,详尽。

[25]阿奶:指作者的母亲章氏。

[26]文墨:指文字往来的事务。

[27]眴(shùn):眼睛转动。这里意思是指望。

[28]明经义:明晓经书的义理。谙(ān)雅故:懂得(经书)的正确训释。谙,熟悉。

[29]汝嫂:指作者的妻子王氏。婉嫕(yì):温顺娴静。

[30]刺探:此指询问情况。

[31]小差(chài):病情稍愈。差,同“瘥”,病愈。

[32]殗殜(yèdié):病情不十分重。

[33]稗官:本指小官。《汉书·艺文志》曰:“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后人因称小说为稗官。野史:古时称官修史书为正史,私修史书为野史,又叫稗史。

[34]聊资:姑且用来。

[35]无害:没有大碍。

[36]远吊扬州:指作者离家赴扬州汪家吊丧。汪氏为其四堂妹袁棠的夫家。

[37]虑戚吾心:怕让我担心。

[38]绵惙(chuò):病情危急,气息微弱。

[39]诺:犹言“罢了”,表悲叹。

[40]未时:下午一时到三时。

[41]辰时:上午七时至九时。

[42]筹画:商量。

[43]付梓:付印。梓,本为木名,古时制版以梓木为上,因称刻板印刷为“付梓”。

[44]窀穸(zhūnxī):墓穴。

[45]先茔(yínɡ):祖先的坟墓。

[46]宁:安葬。

[47]阿爷:父亲。作者父亲袁滨早已去世。侍者:侍妾。

[48]原隰(xí):广平、低湿之地。

[49]栖霞:山名,在南京东北。

[50]羁魂:寄居异乡的灵魂。

[51]戊寅年: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是年作者丧子。

[52]两女:指作者之妾钟氏所生的孪生女。牙牙:婴儿学语声。

[53]周晬(zuì):周岁。

[54]亲在未敢言老:《礼记·曲礼上》曰:“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恒言不称老。”当时作者母亲尚在,故云。

[55]阿品:作者堂弟,名树,字东芗,时任河南正阳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