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见诗歌部分。
后赤壁赋[1]
【导读】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苏轼先后两次游览黄冈城外的赤壁(赤鼻矶),写下了两篇绝世名作——《赤壁赋》(又称《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赤壁赋》主要体现了作者对宇宙、人生的思考,以及对生命的反思。通过清醒而理性的思考,作者达到了对人生哲理和生命境界的体悟,为人的精神寻找到了一个安顿之处,那就是“齐万物,同生死”,知足而逍遥。与之相比,《后赤壁赋》的意境则显得虚幻而缥缈。结构上,这篇文章大开大合,前面一部分刻意写“实”,用了大量篇幅写自己与“客”携美酒佳肴月夜游赤壁的情景,这似乎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事。但一只掠舟而过的仙鹤的出现,倏忽间为文章涂上了神秘的色彩。而接下来的梦境里,仙鹤又化为了“羽衣翩跹”的道士。这样就将读者带入了朦胧而恍惚的境界。孰真?孰幻?连之前“携酒与鱼”,“游于赤壁”的情景都仿佛不是真实,而是作者的虚构或梦境。全文弥漫着一种虚无和空幻感,给人留下了许多思索、回味的空间。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2],将归于临皋[3],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4]。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5]。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6]。顾安所得酒乎[7]?”归而谋诸妇[8],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9]。山高月小,水落石出[10]。曾日月之几何[11],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12],履巉岩[13],披蒙茸[14],踞虎豹,登虬龙[15],攀栖鹘之危巢[16],俯冯夷之幽宫[17],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18],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19],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20]。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
玄裳缟衣[21]。戛然长鸣[22],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跹[23],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24],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25],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释】
[1]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十月。
[2]雪堂:苏轼在黄州时期所筑新居,雪天建成,四壁绘有雪景,故名。
[3]临皋:即临皋亭,时苏轼寓居于此。故址在今湖北省黄冈市南。
[4]黄泥之坂:黄冈东面山坡,从雪堂至临皋亭必经之路。坂,斜坡。
[5]行歌相答:边走边吟诗相和。
[6]松江之鲈:松江,即今吴淞江。所产鲈鱼嘴大鳞细,肉质鲜美。
[7]安所:什么地方。
[8]谋诸妇:和妻子商量。
[9]断岸:陡峭的江岸。
[10]水落石出:语出欧阳修《醉翁亭记》:“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11]曾日月之几何:谓才过了几天。
[12]摄衣:撩起衣襟。
[13]履巉(chán)岩:登上峻峭的山崖。
[14]披蒙茸:拨开杂乱的草丛。
[15]“踞虎豹”二句:言蹲坐在虎豹一样的山石上,攀上形似虬龙的盘曲树木。虬(qiú),一种有角的小龙。
[16]攀栖鹘(ɡǔ)之危巢:指登上了山峦的极高处。鹘,即鹘,一种栖息在树木顶端的大鸟。危,高。
[17]俯冯(pínɡ)夷之幽宫:指下临江水的极深处。冯夷,水神名,即河伯。
[18]划然:象声词。
[19]悄(qiǎo)然:忧愁沉默的样子。
[20]凛乎:恐惧的样子。
[21]玄裳缟衣:黑裙白衣。仙鹤全身羽毛纯白,翅边与尾端羽毛为黑色,故云。
[22]戛(jiá)然:象声词,形容鹤高而尖的叫声。
[23]羽衣:常用以称道士或神仙所着衣。翩跹:飘然轻快的样子。
[24]畴昔之夜:昨夜。
[25]顾:回头看。
凌虚台记
【导读】
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26岁的苏轼担任凤翔府(今陕西凤翔)节度判官。知凤翔府事的陈希亮在官府后园建了一座楼台,命名为“凌虚台”,令苏轼为其落成撰写一篇纪念文字。陈希亮字公弼,眉山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是苏轼的乡贤前辈。他为官清廉,疾恶如仇,待人严厉,对苏轼的要求也很严。而少年成名、年轻气盛的苏轼对此颇多不耐,两人关系一度比较紧张。于是在这篇《凌虚台记》中,苏轼大发牢骚,于字里行间暗含着对陈希亮的讥刺。据宋人邵博《邵氏闻见后录》载,陈希亮当时从文章中已觉察到苏轼的情绪,他看后笑着说:“吾亲苏明允(苏洵)犹子也,某(苏轼)犹孙子也。平日故不以辞色假之者,以其年少暴得大名,惧夫满而不胜也,乃不吾乐耶?”最后一个字都没有改动,刻到了石碑上。
多年之后,苏轼历经了宦海沉浮,才深深体会到陈希亮当初对他严格要求的良苦用心。陈希亮去世后,他特意撰写《陈公弼传》,在文中追悔了年轻时的不当之举。
国于南山之下[1],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
莫高于终南[2],而都邑之丽山者[3],莫近于扶风[4]。以至
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5],未尝知有山焉。虽
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6],此凌虚之所为
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屦逍遥于其下[7],见山之出于
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
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于屋之危而
止[8]。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怳然不知台之高[9],而以为山
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
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
野田,霜露之所蒙翳[10],狐虺之所窜伏[11],方是时,岂知有
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12],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
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
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13]。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14],欲求其仿佛[15],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16],则过矣[17]。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既已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注释】
[1]国:城邑,这里指凤翔府府治(今陕西省凤翔县)。南山:关中平原以南山脉的泛称。
[2]终南:即终南山,秦岭山脉中的一支,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以南。
[3]都邑:指凤翔周边的州治和府治。丽:靠近。山:指终南山。
[4]扶风:凤翔府府治所在地。
[5]太守之居:太守的居处。暗指陈希亮的起居环境、学问境界。
[6]“虽非”二句:意谓太守的居所没有利用终南之景,虽然对于人事没有什么影响,但从情理来说不应如此。
[7]杖屦(jù):此处用作动词,指拄着手杖,拖着鞋子。
[8]危:屋脊。
[9]恍然:茫然的样子。
[10]蒙翳(yì):覆盖,遮蔽。
[11]狐虺(huǐ):狐狸、毒蛇之类的动物。虺,毒蛇。
[12]相寻于无穷:由兴及废,由废而兴,反复循环,永无穷尽。
[13]“其东”三句:祈年、橐(tuó)泉,皆为秦宫室,在雍地(今陕西省凤翔县东南)。长杨、五柞(zuò),皆为汉武帝的行宫,在盩厔(zhōuzhì)县(今陕西省周至县)。长杨宫在县东南,因宫中有长杨树而得名。五柞宫在县西,因宫中有五柞树而得名。隋之仁寿、唐之九成,隋文帝的行宫仁寿宫,建于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年),唐太宗时改名为九成宫。
[14]数世:数代。古人以三十年为一世。
[15]仿佛:大致模样。
[16]“或者”句:有人想以此来炫耀于世,满足自己的虚荣。
[17]过: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