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12685500000068

第68章 附录五论佛教文化体系(2)

出世解脱:由于一切因缘和合的事物都是无常的,人生是苦,一切皆空,众生就应当看破红尘,追求出离世间,与世无争,无所追求,舍弃一切执著,达到寂灭境界,以求得解脱。这种出世解脱,称为“涅槃寂静”,是人生摆脱苦难的唯一出路,也是最高的理想境界。

上述四个命题中,一切皆空是对事物的观察、看法,属于事实判断,也属价值判断,其他三个命题是对事物的价值观,属于价值判断。而一切皆空,不仅是与人生的痛苦相辅相成的,而且是为追求出世解脱的理想境界论证的。可见,价值观是佛教哲学文化的根本问题。佛教的上述价值观是佛教思想根本特征之所在。

佛教哲学思想的又一个重要方面是思维方式。佛教哲学思维方式是佛教用以观察、认知和体证人生和一切事物的方法和形式,对于如何认识事物以及得出结论,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佛教的思维方式多种多样,有分析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等,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直觉思维。佛教直觉思维又有众多的具体形式,但其中又以般若现观和禅悟最为重要。

般若现观:所谓般若是指明见一切事物及道理的佛教最高智慧。因被认为能断惑证真,度化众生而称为“佛母”。般若作为高级智慧,既是一种指导观察一切事物的根本观点,又是判别是非善恶的基本方法,也是所证悟的理想境界。般若思想是大乘佛教经典的根本思想,般若是大乘佛教的新思维,是大乘佛教用以把握事物实相的根本方法。般若类别很多,具体方法也很多,其中最富典型意义的是“现观”。所谓现观是运用般若智慧直接与对象交通,直观认识对象,体会认识对象,与对象合而为一,中间没有任何间隔,没有通常的思维活动,无语言概念的中介作用。“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现观所产生的对对象、境界的感受,是难以用语言形容、表述的。现观,是大乘佛教的直观和直觉兼备的思维方式,它具有直接性、整体性、契合性、不可说性和神秘性的特征,以体悟宇宙万物的性空幻有,进而达到寂灭清净的理想境界为目的。现观作为一种思维定式被广泛提倡和运用,对于佛教信仰和佛教修持有着重大的意义。

禅悟:佛教各派一直重视禅修,主张通过调息、调身、调心以收摄精神,进而在禅定的基础上,进行观照、观想,以认识、体悟真理。中国禅宗尤为重视禅悟,并获得巨大发展,迄今影响很大。所谓禅悟,虽然禅宗各派创造了千奇百怪的形式,具体主张各不相同,但是其实质是提倡心净自悟,即心即佛,无论是机锋、棒喝,还是呵祖骂佛,都是为了寻求心灵的自我解脱。在禅宗人看来,人人都有佛性,人人的本性是清净的、不昧的,排除妄念,直显心性,返本归原,就是佛。禅悟,就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直觉反思。它是在内心突破语言文字和逻辑思维,超越自我经验、情感、意志,依靠非理性的直觉反思,既觉察本心的清净(佛性),又觉察万物的性空(真如),从而在瞬间克服主观和客观,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突破时空的界限,洞察自我与万象,大彻大悟,成就最高的精神境界。禅悟思维具有自得性、随机性、突发性和意会性的特征,它和般若现观有相通之处,虽然般若现观侧重于对客体的观照,禅悟则着重于对主体的反思,但是两者相辅相成,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佛教哲学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作为佛教文化体系的核心内容,最集中地表现了佛教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独特风貌。

三、佛教文化体系的内外联系

佛教文化体系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体系,它是由内部诸因素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有机整体,同时又是多元并存、多样统一的矛盾综合体。佛教文化体系包含着早期佛教、部派佛教、密教、天台、华严、禅诸宗等不同派别,其中除早期佛教以外的其他派别又分化为许多派别,不同派别就有不同的观点、观念。这些不同派别的出现,反映佛教文化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在不断变异中,从而形成许多新旧不同的阶段。处在前后不同阶段的佛教文化,往往具有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呈现出既同又异的色调。此外,佛教文化体系不是孤立独存的,也不是绝对对立的,它和其他外部异质文化体系之间是互相交流、互相影响的。因此,揭示佛教文化体系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联系,有助于了解佛教文化体系内在发展和外在联系的规律性。

佛教文化体系内部各文化元素之间,主要存在着相容的关系和不相容的关系,互补和互斥的关系。从佛教发展史看,佛教文化体系各文化元素之间,尤其是一些文化基本元素之间的相容关系是大量的,也是基本的,如缘起观念、苦的观念、空的学说、涅槃思想等都是相容的,由缘起而讲人生的苦、万物的空,进而再讲涅槃境界,是完全相容的。这里,我们想着重就不相容的关系多举一点实例,因为正是多文化元素之间的不相容关系推动了文化体系的发展。

佛教文化体系的不相容关系,也表现在一系列带根本性的问题上,如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就有“法有”与“法空”的不同主张。早期佛教和部派佛教中的上座部认为人是空的,但法是有的,这是承认事物存在的真实性、客观性的唯物主义观点。部派佛教中的大众部偏于讲“法空”,后来的大乘佛教更明确地强调“法空”,认为世界万物都是没有独立的永恒的实体的,一切存在都如泡如影,如幻如梦,这是否定事物存在的真实性、客观性的唯心主义观点。十分明显,上述两种不同观念是不相容的。这种分歧对佛教发展的面貌影响极大。

在宇宙本体问题上,佛教通常把世界的最终本原(包括人的本原)归结为“一心”,但是心的内涵是什么,性质如何,不同派别几乎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有的说是主观的心(阿赖耶识),有的说是客观的心(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有的认为心是杂染的,有的认为心是纯净的,争议纷纭,莫衷一是。

人有没有不灭的灵魂的问题,早期佛教依据缘起论,主张“无我”,反对灵魂不灭说,但又讲轮回转世,在理论上不彻底。后来部派佛教犊子部主张“有我”,明确强调“补特伽罗”是实有的,不可说的。“补特伽罗”,就是“我”,就是生死轮回的主体。中国佛教学者,如东晋时慧远撰文论证神不灭的道理,认为人的灵魂是不灭的。

关于人的本性问题,佛教各派的歧义尤为尖锐。主要是集中在互相联系的两个问题上:一是对人性是善,还是恶,或是有善有恶,所作的道德判断不同;二是人人是否都有佛性。佛性是指成佛的根据、原因和可能性,多数派别认为人人都有佛性,都能成佛,也有的派别认为有一种人没有佛性,不能成佛。

对于佛教的理想人格和理想境界的看法,佛教不同时期也有重大变化,表现出思想的对立。小乘佛教以证得阿罗汉为最高理想,大乘佛教则以成就佛果为最高目标。小乘佛教视释迦牟尼为历史人物,是教导人们获得解脱的导师,大乘佛教则把释迦牟尼佛奉为超世间的神。小乘佛教通过出世、禁欲,追求消除烦恼、痛苦的清净境界,大乘佛教宣扬弥勒所居兜率天宫和阿弥陀佛净土等彼岸世界,无限富丽美妙,而中国佛教禅宗则强调佛在心中,自性即是佛。

在佛教文化的发展进程中,也经常出现由思想的不相容到相容的情况。如中国禅宗原来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称其他教派为“教”,自称为“宗”,一时似水火之不容,但后来又转而强调禅教一致,与华严宗、净土宗等合而为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