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的本身不会伤害我们,因为事或人的存在,与我们所希望的那样以及他本身所看上去的那样都是有差别的。事情就是事情,人就是人,它该是什么样就会是什么样。真正会使我们恐惧和惊慌的,只是我们思考事与人的方式,或者我们对事或人的意义的诠释方法。因此,当发生某件事时,我们唯一能选择的,只是自己对事的态度和看法。可以平静地接受,也可以心生怨恨,甚至可以产生冲动的想法。你可以对事物的存在方式有些反射性印象,但是千万别用他们来吓唬自己。
请每一个人记住:伤害我们的乃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换一个角度理解,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不要总是在自己的想法中受伤。
分享:通向天堂的通天塔何时重建
在《圣经》中记载了人类的这样一段历史:
诺亚及其家人依赖方舟逃过洪水大劫之后,天下人都讲一样的语言。诺亚的后代繁殖得越来越多,遍布地面。那时候人们的语言、口音都没有分别。他们在往东边迁移的时候,在示拿这个地方遇见一片平原,就在那里住下。因为在平原上,用作建筑的石料很不易得到,他们就发明了制造砖的方法,用泥做成方块,再用火烧透,他们就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灰泥,建造起繁华的巴比伦城。
人们为自己的业绩感到骄傲,他们决定在巴比伦修一座通天的高塔,来传颂自己的赫赫威名,并作为集合全天下弟兄的标记,以免分散。因为大家语言相通,同心协力,阶梯式的通天塔修建得挺顺利,很快就高耸入云。
上帝是不允许凡人达到自己的高度的。他看到人们这样统一强大,心想,如果真修成宏伟的通天塔,那以后还有什么事干不成呢?上帝曾把希望具有他那样智慧的人赶出伊甸园,又用剑与火看守生命树上的果子,不让人分享。今天他要再一次制止人类接近自己。上帝就离开天国到人间,变乱了人们的语言。人们各自操起不同的语言,感情无法交流,思想很难统一,从而也就难免出现互相猜疑,各执己见,争吵斗殴。人类的误解由此而开始,直到现在,而且还将延续到永远,通天塔最终没能建成。
通天塔没有建成,源于上帝的自私。就连上帝也有自私的时候,更何况是平凡的人类呢?
自私的人往往会回收更多的自私,而与人分享的人却能获得更多的分享。你把自己的热心与人分享,你就会收获到更多的热心。把自己的乐趣与人分享,你会品尝到更大的乐趣。
自私的人不愿与别人分享,认为分享了自己就会受损失。实际上,只有分享,你才会感到更轻松、更快乐。一份幸福,与一百个人分享,就会变成一百份幸福。有这么多的幸福环绕在你的四周,那将是一种怎样的快乐?学会与别人分享你的一切,你会得到不一样的收获。
无论一个人看到怎样的美景奇观,如果他没有机会向人讲述,他就决不会感到自己有多快乐。人终究是生活在群体之中的,快乐,如果不与人分享,就称不上真正的快乐;痛苦,如果没有人与之分担,就会成为最可怕的痛苦。当然,所谓分享和分担,未必要有人在场,但至少要有人知道。永远没有人知道,痛苦便会成为绝望,而快乐,同样也会变成绝望。
一颗优秀的灵魂,即使永远忍受孤独,永远无人理解,也仍然能从自身的充实中得到一种满足。但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要有人类和人类精神价值的存在。唯有置身于人类中,你才能坚持对于人类精神价值的信念,从而有精神上的充实自足。优秀灵魂的自爱其实源于对人类精神的泛爱。如果与人类精神永远隔绝,就永无生还的希望。这样,再优秀的灵魂恐怕也难以自足了。
上帝造人的时候,只给了人一张嘴,却给人两只耳朵,这大概就是为了让我们少说多听,聆听他人的心声。
一般来说,人们往往对与自己相关的事更感兴趣,更加在乎。一旦有人专心聆听我们的谈话,我们就会感到自己被重视、被尊重、被理解,从而获得极大的满足感;而一旦感觉到对方并没有耐心听自己讲话,或者把自己的话当成了耳边风,随意敷衍,心里就会自然地涌起不满。
在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要将心比心,任何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对方的尊重与认可。所以,当我们与朋友交往时,千万不要只顾自己的感受,一味地把自己的心事与对方分享,却对朋友的想法毫不在意。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是人群中的活跃者,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在喋喋不休之中让自己占尽谈话的“风头”,甚至彻底忽视了别人也有谈吐的欲望,这样做最终只会伤害到对方,也使自己受到他人的厌恶。
将我心比照你心,就如送人一盏明灯,会照亮两个人乃至更多。让宽容多于固执,让热忱多于漠然,幸福的就会是一群人。如果说“雪中送炭”、“锦上添花”尚且需要一个人在物质上煞费苦心,那么将心比心仅仅需要一个眼神、一句话语或一个动作,却往往比物质上的馈赠更加自然,也更加贴心,友情自然会历久弥坚。
找寻最适宜的位置
为了研究刺猬在寒冷冬天的生活习性,生物学家做过一个实验。
他们把十几只刺猬放到户外的空地上,这些刺猬被冻得浑身发抖。为了取暖,它们只好紧紧地靠在一起,而互相靠拢后,又因为忍受不了彼此身上的长刺,很快就又分开了。但是天气实在太冷了,它们又不得不靠在一起取暖,靠在一起的刺痛迫使它们再度分开。
就这样反反复复地分了又聚,聚了又分,不断地在受冻与受刺之间挣扎。最后,刺猬们终于找到了一个适中的距离,既可以相互取暖,又不至于被彼此刺伤。
挨得太近,身上会被刺痛;离得大远,又冻得难受。寒冬中的刺猬固然如此,现实中的人又何尝不是?作为社会中的人,寻找伙伴、融入群体都是一种本能,但保持自我的个性同样是人性的一个方面。很多朋友在熟识之后往往不分你我,甚是亲密,这其实犯了人际关系中的大忌。
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界限。在两个人之间,这种界限是不清晰的,然而又是确定的。一切麻烦和冲突都起于无意中想突破这个界限。但是,一旦这个界限清晰可辨并且严加遵守,那么,交往的全部魅力就丧失了,从此情感退出舞台,理智登场维持着秩序。
在任何两人的交往中,必然存在一个适合于彼此契合程度的理想距离,越过这个距离,就会引起相斥和反感。这一点既适用于爱情,也适用于友谊。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独立的空间,而不能与他人毫无距离地交往,以至于直到他人超越了自己的安全底线之后才感觉到不舒服,这种因担心他人窥知自己过多信息,或发现自己过多缺点而产生的不安全感足以葬送掉曾经非常深厚的友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要我们学会将心比心,不把自己认为恶的、痛苦的、灾祸的东西强加于他人。己所不欲,却施于人,这是一种损人利己的自私行为,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这种行径是对他人的严重侵犯。
还有一种人,把自己认为善、快乐、幸福的东西强加于人,这同样是对他人的严重侵犯。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每一个人的价值取向都是有所差别的,这样必然导致人们对善恶、是非、苦乐等所持的价值观念也有所差别。要是别人并不和你一样认为它们是善、快乐、幸福,这样做岂不就是对别人的一种严重侵犯?在实际生活中,更多的纷争的确起源于强求别人接受自己的趣味、观点、立场,等等。大至在信仰问题上,试图以自己所信奉的某种教义统一天下,甚至不惜为此涂炭生灵,小至在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生活习惯、艺术欣赏等方面,人们往往认为自己所坚持的是正确的,与自己相异的则是错误的。
多数人意识不到把己所欲强施于人是错误的做法。人们认为,以己不欲施于人是明显的恶,出发点就是害人;而己所欲施于人的动机却是善的,是为了助人、救人、造福于人,怎么能说这是对他人的侵犯呢?殊不知在人类历史上,以救世主自居的世界征服者们造成的苦难远远超过一般的歹徒。那些夺权篡位的佞臣贼子,哪一个不是打着救世济人的旗号而胡作非为的。因此说,己所欲的,未必是人所欲,同样也是不可施于人的。如果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个文明人的起码应该具备的素质,它反对的是对他人的刻意伤害,那么,“己所欲,勿施于人”便是一个文明人的所具备的高级修养,它尊重的是他人的独立人格和精神上的自由,这是一种相互尊重的高尚情操。
人与人之间应当保持一定距离,这是每个人的自我的必要的生存空间。车与车太近,准出车祸;柴与火太近,要起火灾;人与人太近,矛盾丛生。人与人的相处犹如铁轨的两侧,唯有相互平行才能并肩走远,一旦亲密无间,心灵空间的局限便会束缚住彼此的自由。
把心关得太紧,容易缺氧;心扉完全敞开,又容易着凉。不妨追求一种如水似兰般恬淡的君子之交:水,清澈、透明、纯洁;兰花,淡泊、宁静、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