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奋发图强(中华美德)
12597300000084

第84章 人生的碎片

人生就如同一件百衲衣,苦难、欢乐、沉默、得失、偏激、完美等,都是不可缺少的。

苦难几乎所有杰出的人,都有遭受苦难的经历。我们也常常以此自勉并教育我们的孩子:苦难是金,苦难是成功之母。

但是当我们真正遭受苦难的时候,就很少有人依然保持清醒的思维和智慧,把它当做人生的财富了。绝大多数的人都在怨天尤人、憎恨厄运的不平中栽倒在了苦难的门槛之外。

只有极少数的人,在苦难中采摘到了智慧的果实,并把这些果实小心地珍藏起来,沿着苦难的路径,抵达了宁静明丽的彼岸。

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些从苦难中领悟的人,都变得心胸豁达起来,性情温和起来,言语矜持起来,行为平静起来,丝毫也没有曾经与苦难搏斗,曾经在苦难中挣扎的痕迹。他们变得深邃而宽阔,变得平静而安然,周身都体现着一种坦然淡泊的襟怀。

有人虽然也从苦难中走出来了,但是却经常把自己苦难的经历作为炫耀的资本自吹自擂,其实他不知道,这个时候,他所有从苦难那里得到的财富都已经失去了。

欢乐欢乐是什么呢?欢乐就是我们把各种各样的伪装和面具抛弃以后的心情。这些平时戴着的面具和伪装,恰恰是悲哀的种子。正是它们,让你的灵魂深藏在你的躯壳之内,饱受着时间的煎熬和摧残。

有很多时候,我们是应该充满喜悦的,是应该放声歌唱的,但是,那个可恶的面具和伪装总是让你躲开这些内心的欢乐,而去聆听痛苦和哭泣。但是,人们似乎没有意识到面具的罪恶,总是愿意把面具戴在脸上,有的人还戴着几个面具,把本该属于自己的欢乐逼迫到了黑暗的角落里。

生活的本质就是这样的,生活本身并没有什么改变,是你自己让本来应该的欢乐变成了悲哀。

沉默一个民族,如果诗人和艺术家也保持沉默了,这个民族距离衰亡也就为期不远了。没有什么东西比诗人和艺术家的沉默更能够贴切地形容“哀莫大于心死”。诗人和艺术家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良知,如果灵魂和良知都选择了无奈和沉默,这个民族还会有什么希望呢因而,诗人和艺术家可以沉默,也可以漠视耻辱和悲哀,但是,不能永远沉默。沉默应该是为了积聚力量,沉默应该是为了更大能量的爆发。

因而,在很多时候,沉默是诗人和艺术家锤炼自己的武器。

对于当权者来说,当你发现诗人和艺术家沉默了的时候,就是你警醒的时候,你就不能够再一意孤行,就不能够再肆无忌惮了。

偏激在通常情况下,偏激被认为是一个人的弱点,并且是一个人不够成熟的标志。但是,列夫·托尔斯泰不这样认为。他曾经在回答一个文学青年的问题时说:你具备成为一个作家的全部优点,然而你缺少作为一个作家所必须具备的缺点,那就是偏激。

在这里,偏激就是不同凡响,就是鲜明的个性,就是与众不同。

有许多杰出的艺术家被当世的人看成是疯子,譬如柏拉图、凡·高。其实,他们正是托尔斯泰所说的行为偏激的人。而且他们不是一般的偏激,而是偏激到了极致,偏激到了为当世所不容。

一个四平八稳的人,一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一个追求所谓成熟的人,是成不了艺术家的。因为,这些东西恰恰是灵感和悟性的杀手。

得失人生总是会有得有失的。有的得失让人感到很值得,但是,有的得失就充满了无以挽回的遗憾。

给人类留下了不朽作品的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一生都没有结婚,他把自己全部的生命献给了自己热爱的童话创作。但是当他到了暮年,在回忆自己人生的得失的时候,他说:我为我的童话付出了一笔巨大的、无法估量的代价。我为了童话,放弃了自己的幸福,白白地放过了这种时机,那时,无论想象是怎样有力和灿烂,也应该让位给现实啊。

伟大的安徒生,是充满了伤感的情绪回忆总结自己的人生的。他感觉自己当年应该让灵魂和想象让给爱情一点机会的。

对于安徒生来说,一生全身心地献给自己的事业,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毫无疑问的是,他的人生也因而有了太多的缺憾。他本来可以拥有爱情的浪漫,可以拥有家庭的温馨,可以拥有天伦之乐,但是他都失去了。

有很多的艺术家都是这样的,因为自己钟爱的事业而失去了人生中很多的幸福和欢乐。

其实,伟大的事业与甜蜜的爱情、温馨的家庭并不矛盾,你完全可以在拥有事业的同时拥有它们。而且,爱情和家庭,会让你的事业更加丰满瑰丽。这样的例子,在中外卓有成就的艺术家中比比皆是。

完美叔本华曾经说过:在一个伟大人物的作品里,指出一些缺点和错误,这比明确而完备地论述作品的价值要容易得多。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任何伟大的作品都有缺失,任何伟大的人物也都有缺点,正如任何一棵树都会有枯枝败叶、任何一块玉都有微瑕、没有百分之百的金子一样。

因而对于一个人,一部作品或者一个事件,就不应该求全责备。

因而在一部作品中总结出不足和缺失,并不是什么高明和勇敢。在一个人的历史中找到一些不光彩的经历,也不是什么学问。

这使我想起现今我们的文坛上一些很热闹的论争。有人给王蒙的作品找到了缺点,有人给余秋雨的作品挑了许多历史考证方面的错误,还有人对余秋雨“文革”期间的一些经历纠缠不清,有人对张炜的长篇小说展开了批评,也有人对李存葆近年的大文化散文提出了质疑。这些都引起了这些作家的不快,所以才有了论争。

我以为,以这些人在文学上的成就,完全没有必要生气。你的作品是完美的吗?你的人格是完美的吗?这是不可能的。有缺点,不完美,这才是正常的。既然这些不完美是客观的,不说也明摆在那里,有人说说又何妨呢所谓瑕不掩瑜,意识到这一点,不是一种更高的境界吗自己林语堂先生在很年轻的时候就立志说:我一生都要有能做自己的自由和敢做自己的胆量。

很多年轻的学生,包括我在很年轻的时候,甚至是少年的时候,就常常在自己的各种日记本和记录本的扉页上,写上但丁的那句著名的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在青少年时期就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应该是一种个性的袒露,是很值得发扬的事。可是,事情的发展却常常是另外的结局。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岁月的流逝,随着阅历的增加,自己在人生中逐渐消失了,自己逐渐变得与其他人没有什么区别。

林语堂先生是做到了,所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了林语堂的光辉一页。但丁就更不用说了,他那光芒万丈的《神曲》,使他成为人类社会不朽的艺术家。

当我们成年以后,有多少人还保留着年轻时期立志的那个自己?有多少人以自己快乐的意志生活着尤其是一个想要成为作家或者艺术家的人,如果没有保持自己的胆量,你的志向和理想也就无从谈起了。

每一块人生的碎片都是值得我们细细思考的。而且,人生的碎片远不止这些,还有诸如泪水、欢笑、幸运、不幸、挫折等。但有多少人去细细思考了呢因为缺乏思考,我们许多的人生只能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因为善于思考,有些思考者的人生就成了一串串闪着智慧光芒的宝石。

有许多人生的碎片,在等待着我们去深深地思考。

哲理如同一枚一枚闪光的宝石,散藏在我们恒河沙数般无穷的生活里。细细思考我们的生活,从生活和人生的每一个细节里感悟和发现,用我们的思辨去一一思考它,记住自己的每一个思考。生活中的每个时空都藏着哲理:“哭了/也还是彩色的/死了/世界还是活着/被爱的人/记得是挫折也有快乐。”

生活的思考:走在路上,看着别人风风火火地走路,我会想他很充实;远方有人在吆喝着,会想自己也许不会像他一样,在这寒冷的冬天,还要忍受寒风刺骨;一对对老夫妇携手走过,会想起那首《最浪漫的事》,想起古人所云:“执子之手,与子偕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