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培养青少年良好心态的故事(青少年健康成长大课堂)
12559000000084

第84章 无谓地指责他人是错误的

当指责别人成为你的出气方式时,你已经站在了人际关系的最边缘。

责备别人太过耿直,常使别人感到惭愧和悔恨,在自己便是一过。

美国总统林肯年轻时有一个嗜好:喜欢评论是非,还常写信写诗讽刺别人,他常把写好的信丢在乡间路上,使当事人容易发现。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彻底改变了他喜欢指责人的习惯。

年秋天,林肯又写文章讽刺一位政客。文章在报纸上登出后,那位政客怒不可遏,他下战书,要求与林肯决斗。林肯本不喜欢决斗,但迫于情势和为了维护名誉,只好接受挑战。到了约定日期,二人在河边见面,一场你死我活的决斗就要进行,亏得在最后一刻有人阻止,悲剧才未发生。

这是林肯一生中最为深刻的一次教训,让他懂得了任性抨击他人会带来怎样的后果。从此,他学会了在与人相处时,不再为任何事而轻易责备他人。

有一个小幽默说:这天丈夫回到家,发现屋里乱七八糟,到处是乱扔的玩具和衣服,厨房里堆满碗碟,桌上都是灰尘……他觉得很奇怪,就问妻子:”发生什么事了?“妻子回答:”平日你一回到家,就皱着眉头对我说:‘一整天你都干什么了?’所以,今天我就什么都没做。“好指责就如同爱发誓,实在不是一种好习惯。你会伤害别人也会伤害你自己,别人不舒服你也不会舒服。

有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是《三国演义》里的故事。话说张飞闻知关羽被东吴所害,传令下去,限三日内置办好白旗白甲,准备三军挂孝伐吴。次日,帐下两员末将范疆、张达,赶来报告张飞,三日内办妥白旗白甲有困难,须宽限几日方可。张飞大怒,让武士将二人绑在树上,各鞭五十。打得二人满口出血。鞭毕,张飞手指二人:”到时一定要做完,不然,就杀你二人示众!“范疆、张达受此刑责,心生仇恨,便于当夜,趁张飞大醉在床,以短刀刺入张飞腹中。张飞大叫一声而亡,时年五十五岁。

张飞的悲剧再深刻不过地说明了”只有不够聪明的人才批评、指责和抱怨别人“(卡耐基语)。卡耐基指出:尖锐的批评和攻击,所得的效果都是零。批评就像家鸽,最后总是飞回家里,我们想指责或纠正的对象,他们会为自己辩解,甚至反过来攻击我们。

和张飞一样,林肯也遇到过一件让他恼火的事。1863年7月,盖茨堡战役展开。敌方陷入绝境,林肯下令给米地将军,要他立刻出击敌军。但米地将军迟疑不决,用尽了各种借口,拒绝出击。结果敌军顺利逃跑了。林肯勃然大怒。他坐下来给米地将军写了一封信,表达了他的极端不满。但出乎常人想像的是,这封信林肯并没有寄出去。在他死后,人们在一堆文件中才发现了这封信。也许林肯设身处地地想了米地将军当时为什么没有执行命令,也许他想到了米地将军见到信后可能产生的反应,米地可能会与林肯辩论,也可能会在气愤之下离开军队。木已成舟,把信寄出,除了使自己一时痛快以外,还有什么作用呢不要指责他人,并不是说放弃必要的批评。这里的原则是要抱着尊重他人的态度,以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来批评。有一家工厂的老板,这天巡视厂区,看到有几个工人在库房吸烟,而库房是禁止吸烟的。他没有马上怒气冲冲地对工人说:”你们难道不识字吗?没有看见禁止吸烟的牌子吗?“而是稍停了一下,掏出自己的烟盒,拿出烟给工人们,并说道:”请尝尝我的烟——不过,如果你们能到屋子外去抽的话,我会非常感谢的。“工人们不好意思地掐灭了手中的烟。

我们喜欢责备他人,常常是为了表现自己的高明。有时,也有推卸责任的目的。古人讲”但责己,不责人“,就是要我们谦虚一些,严格要求自己一些,这对自己只有好处。《三国演义》中马谡轻敌失了街亭,害得蜀兵大败,诸葛亮无奈演了一场空城计,才算退了敌军。回到军中,诸葛亮为明正军律,挥泪斩了马谡。对此次失败,诸葛亮并没有处理了马谡就了事,而是深深自责没有听刘备生前所说的话:”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他自作表文给后主,请自贬丞相之职,并要求属下”勤攻吾之阙,责吾之短“。诸葛亮的为人,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