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培养青少年良好心态的故事(青少年健康成长大课堂)
12559000000083

第83章 立足大节看事情

能容人是一种气量,善于看到别人的优点,更是一种智慧。

一个人如果太苛求于别人,处处挑剔别人的缺点,那他也就很难有几个朋友。因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是有缺点的,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就应该以宽容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在小事上糊涂一些。正像刘安在《淮南子》中讲的,”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人有大誉,无疵其小过。“孔子作为教育家,弟子三千,对这方面也颇有体会,他认为:人的德行,大处不可逾越界限,小处可以有一些出入。朱熹对此解释说,这是强调人要先立大节,大节立住了,小的方面或许有些未尽合理,也无多大妨碍。所以,为人处世也应多看大节。

南宋时南阳人宗悫,是个很有才干的人,好武术,且重感情,讲义气,但乡里人有些并不理解他。其中有个叫庾业的人,家中很富有,常邀请别人吃饭,而且饭菜都很好、很充足。一次,他请人吃饭,宗悫也在客人之列,但庾业专给他准备了粗茶淡饭,还对客人们说:”宗悫是个习武的人,他可以吃这些粗食。“这在一般人看来,可能近乎侮辱,但宗悫并不介意,吃饱后就离开了。后来,宗悫做了豫州刺史,庾业却成为他手下的一个长史。如果记着当年的羞辱,这该是报复的最好机会。但宗悫却对庾业很好,一点不将过去的事放在心上。由于有这样的气度,宗悫不久又被提拔为振武将军。

伯乐相马,是妇孺皆知的故事,他之所以能从很多马中挑出千里马,是因为他能忽略各种次要因素,而抓住最主要的因素。伯乐年纪大了以后,秦穆公对他说:”你的年纪大了,你的儿孙中有可以代你去找千里马的吗?“伯乐回答:”一般的好马,可以从它的形貌和筋骨上去观察,但真正的千里马,恍恍惚惚,从外表上难以看清。我的子孙是才能低下的人,可以识别一般的好马,但不能识别千里马。“他向秦穆公举荐了一个一同挑过柴的朋友,叫九方皋,希望秦穆公能用此人。

秦穆公召见了九方皋,派他去找千里马。三个月以后,九方皋回来报告,说已经找到了千里马,就在沙丘那儿,是一匹黄色的母马。秦穆公派人把马牵来,却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秦穆公很生气,召见伯乐,说你举荐的人连马的颜色和公母都分不清,怎么能识马呢?伯乐长叹一声,说:”他竟然达到这样的地步吗?这就是他胜我千万倍的关键呵!他观察到的,是马的内在素质,抓住了关键,而忽略了无关紧要的地方;看到内中,而忽略了外表。他只去看他所要看的,不看他所不需要看的;只观察他所应观察的,不观察他所不需要观察的。像九方皋这样相马的方法,具有比相马更重要的价值呀!“果然,九方皋所找到的是天下最好的千里马。

对马的观察是这样,对人的认识更是这样,只有抓住根本,看到本质,才能在小的方面不斤斤计较,才能真正找到良材。那种以貌取人,纠缠于小节、纠缠于表面而不能看到别人真正价值的人,是很难找到有益的真朋友和发现真人才的。历史上有名的”和氏璧“的故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似在讲玉,实则喻人。

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从荆山上得到一块玉璞(含在石头里未经过加工的玉),他恭恭敬敬地把玉璞献给楚厉王。厉王让玉匠鉴定。玉匠看了看后,便断定:”这是一块石头,不是玉。“厉王认为卞和欺骗他,下令砍了卞和的左脚。

厉王死后,武王继位。卞和拄着拐杖来到宫中,将玉璞献给武王,武王仍命玉匠鉴定。玉匠说:”这不是玉,是一块石头。“武王也认为卞和欺骗他,下令砍了卞和的右脚。

武王死后,文王继位,卞和这时已是一个残废人,他绝望地抱着玉璞在荆山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眼中滴出血来。文王得知后,派人将卞和请到宫中,问他:”天下有那么多人被砍了脚,为什么就你一个人哭呢?“卞和说:”我不是痛心自己被砍掉了双脚,而是痛心这世上无人识得真玉,忠贞之士反被看成骗子。“文王再请玉匠来,将玉璞进行加工,去掉表面的石头,果然是一块罕见的宝玉。文王要对卞和大加封赏,卞和却独自悄悄地离开了楚国。后来,文王便将这块玉取名为:”和氏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