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这年头一定要会点博弈学
12481100000042

第42章 不被失败所左右(1)

在经济学上,我们把那些已经发生、不可回收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称为“沉没成本”。这个意思就是说,你在正式完成交易之前投入的成本,一旦交易不成,就会白白损失掉。

从理性的角度来说,沉没成本不应该影响我们的决策,然而,挽回成本的心理作用往往在博弈中让人作出非理性的决策,从而导致更大损失。

退一寸,得一尺

说到谈判博弈,自然要提到妥协。例如在市场上,买家与卖家经过讨价还价,最终以双方的妥协而成立。在国际冲突中,冲突双方各自作出让步,最后也以双方的妥协而解决冲突和纠纷。

然而,在一些人的眼中,妥协似乎是软弱和不坚定的表现,似乎只有毫不妥协,方能显示出英雄本色。但是,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实际上是认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没有任何妥协的余地。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由依赖与被依赖的关系,转向相互依赖关系。就说买东西吧,过去东西短缺,买家只能求着卖家。于是价格自然是铁价不二,没有任何商量余地。但现实不同了,市场经济下所形成的买方市场,买家与卖家的关系变为相互依赖,使得讨价还价流行开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肯作出任何妥协,那只能失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成为最终的失败者。

妥协并不意味着放弃原则,一味地让步。应当区分明智的妥协和不明智妥协。明智的妥协是一种适当的交换。为了达到主要的目标,可以在次要的目标上作适当的让步。这种妥协并不是完全放弃原则,而是以退为进,通过适当的交换来确保自身要求的实现。相反,不明智的妥协,就是缺乏适当的权衡,或是坚持了次要目标而放弃了主要目标,或是妥协的代价过高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因此,明智的妥协是一种让步的艺术,而掌握这种高超的艺术,可以换取更大的收益。

2004年4月21日,在华盛顿,第十五届中美商贸联委会仅用了4个半小时的会谈时间,便就知识产权保护、美国对华高科技出口等重要议题达成共识,并签署了8项协议和换文。双方均称赞这次中美商贸联委会取得了“圆满成功”。美国商务部长埃文斯则称这次会谈是中美关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而事实上这的确是一次十分成功的合作会谈。

任何一次成功的谈判都离不开谈判双方的妥协,这次会谈当然也一样。在这次会谈的过程中,中国代表表现出了友好协商、共同合作态度,而中国持这种态度实际上是采取了一种“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的战略,暂时的妥协是为了更长远利益的实现,局部的让步是为了整体利益的平衡。从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公布的双方谈判结果来看,中方作出了不少重大让步,如中国承诺无限期延长原定在2004年6月1日强制实施的无线局域网加密标准的实施时间。中国方面作出的这些让步和妥协是十分必要而且也是非常值得的,因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要发展自己的高新技术,就需要用比较低的成本学习和率先模仿他国的技术,如果不愿意在当前付出相应的代价,那么国家以后的高新技术发展就会受到更大的阻碍。

除了在无线局域网加密标准的实施日期上作出了重大妥协之外,中国还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进行了许多让步。这些让步使得这次会谈又达成了一项重要协议,即中国承诺在2004年底以前,将把更多的知识产权侵害列入刑事处罚调查之中,其中包括进口、出口、销售盗版产品,甚至网络盗版也将被列入刑事处罚。过去,美国经常抱怨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力度不够,现在中国的这些做法显然让美国看到了中国人的决心和合作诚意。面对中方作出的这些让步,美方也同意在知识产权的作价上适当考虑中国市场的承受能力。这就意味着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司有可能适当降低知识产品的售价,扩大同中国公司技术合作的范围和深度,以利于中国消费者以比较合理的代价来学习和使用这些知识产品,最终通过合理价格扩大知识产品的市场。中美双方达成这项协议无疑促进了中国同所有西方发达国家更加深入和广泛的合作,这不仅有利于中国知识产权环境的优化,而且也利于发达国家知识产品的市场开拓和推广。

另外,中国还通过“退一步,进两步”的积极妥协战略获得了美国对华高技术出口管制的放宽,而相关协议的生成对于中美双方来说更是意义长远。这次会谈双方还建立了“高技术最终用户访问”机制,这大大促进了双方的贸易增长。早在2003年底中方就已经采购了波音飞机等大宗美国产品,但若要达到贸易的动态平衡,则需要美国增加对华高科技项目和产品的出口。美国方面过去心存疑虑,担心出口高科技项目到中国后的非民用用途。这次的举措则消除了现有疑虑,大幅度增加了美国公司对华的高科技出口,提高了美国的对华贸易额,弥补了贸易逆差,增加了国内就业,刺激了美国经济增长。由此看来,中美双方“高技术最终用户访问”机制的建立确实十分有利于双方实现长远利益的共同实现,也有利于中美双方在这方面实现更大程度的合作双赢。

只要妥协符合双方的长远利益,那这样的妥协就有利于谈判各方全盘优势的实现。也许从眼前或局部来看,妥协是一种付出,但这种付出是为了更长远、更重要的收获,这种付出绝对不是损失,而是一种获取利益的科学战略。

妥协是双方或多方在某种条件下达成的共识,从争取利益的角度上看,它不是最好的方法,但在没有更好的方法出现之前,它却是最好的策略。为什么呢?因为妥协具有以下优点。

1.妥协可以避免时间、精力等资源的继续投入。

在胜利不可得,而资源消耗殆尽日渐成为可能时,妥协可以立即停止消耗,使自己有喘息、调整的机会。也许你会认为,强者不需要妥协,因为他资源丰富,不怕消耗。理论上是这样子,但问题是,当弱者以飞蛾扑火之势咬住你时,强者纵然得胜,也是损失不小的惨胜,所以,强者在某些状况下也需要妥协。

2.你可以借妥协的和平时期,来扭转不利的劣势。

对方提出妥协,表示他有力不从心之处,他也需要喘息,说不定他是要放弃这场博弈。如果是你提出,而他也愿意接受,并且同意你所提的条件,表示他也无心或无力继续这场博弈,否则他是不可能放弃胜利的果实的。因此,妥协可创造和平的时间和空间,而你便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来引导态势的转变。

3.你可以通过妥协维持自己最起码的存在。

妥协常有附带条件,如果你是弱者,并且主动提出妥协,那么虽然可能要付出相当高的代价,但却换得了存在。存在是一切的根本,因为没有存在,就没有明天、没有未来。也许这种附带条件的妥协对你不公平,让你感到屈辱,但用屈辱换得存在、换得希望,相信也是值得的。

长痛不如短痛

现实经济中,陷入协和谬误困境的投资项目比比皆是,投资过半,行情却急转直下。到底是继续投资还是决然退出,总是令投资决策者左右为难。实际上,一个理性的经济人在作出决策的时候,总是要涉及“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然而现实中往往由于决策者思维的错位,将这两种成本相混淆,反而作出了不利的选择。

举个例子,当你买下一张电影票的时候,你并不知道这场电影是否符合你的品味,而你已经为此支付了一定的成本。接下来,当电影开始几分钟之后,你不情愿地发现你对电影的情节并不感兴趣。想要退票是不可能了,毕竟你花了钱。

此时,你所能作的选择只有两个:坚持看完,或是毅然离开。如果你选择了前者,必然是基于以下考虑:既然已经花钱买了票,如果不看岂不是可惜?果真如此,那可就是大错特错了。勉强看一场你并不喜欢的电影带来的只能是负效用。不仅如此,你选择在这场电影上浪费时间的同时意味着你放弃了利用这段时间工作赚钱或是享受闲暇的机会,这便构成了看电影的机会成本。正因为这样,选择看电影的全部损失世界上应当是电影票的成本加上机会成本。然而,如果你选择放弃,那么你的损失就会控制在电影票的成本这一项。由此可见,电影票的成本在进电影院之前就已经确定花费了的,与电影是否好看,是否应该作出离开的决策是没有关系的。沉没成本,就像是沉没在冰山之间的泰坦尼克一样。

上面说到英法两国研究协和飞机陷入了沉没成本的困境,其实在中国的航空工业历史上,也发生过类似的例子。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在2000年8月决定今后民用飞机不再发展干线飞机,而转向发展支线飞机。这一决策立时引起广泛争议。

该公司与美国麦道公司于1992年签订合同合作生产MD90干线飞机。1997年项目全面展开,1999年双方合作制造的首架飞机成功试飞,2000年第二架飞机再次成功试飞。

就在此时,MD90项目下马了。在各种支持或反对的声浪中,讨论的角度不外乎两大方面:一是基于中国航空工业的战略发展,二是基于项目的经济因素考虑。在这里不想就前一角度展开讨论,只有航空专家才在这方面最有发言权。单从经济角度看,干线项目上马、下马之争可以说为“沉没成本”提供了最好的案例。

许多人反对干线飞机项目下马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该项目已经投入数十亿元巨资,上万人倾力奉献,耗时六载,在终尝胜果之际下马造成的损失实在太大了。这种痛苦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丝毫不构成该项目应该上马的理由,因为不管该项目已经投入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对于上下马的决策而言,其实都是无法挽回的沉没成本。

事实上,干线项目下马完全是“前景堪忧”使然。从销路看,原打算生产150架飞机,到1992年首次签约时定为40架,后又于1994年降至20架,并约定由中方认购。但民航只同意购买5架,其余15架没有着落。可想而知,在没有市场的情况下,继续进行该项目会有怎样的未来收益?

然而就是这个已经沉没了的成本,却还让许多不明就里的人难以割舍。他们把它当做“鸡肋”,食之无味而又弃之可惜。实际上这些人不明白:沉没成本永远是决策的非相关成本,与其相伴随的机会成本才是决策相关成本,需要在决策时予以考虑。

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之所以会对决策产生这样微妙的作用,原因就在于机会成本不是现实的成本,是隐性的,而沉没成本却是实实在在的,让人有一种“割肉”的痛楚。成本沉没在水里着实令人感到可惜,然而伤心懊悔不是于事无补吗?还不如适时放弃,抓紧时间,创造更多的价值出来。

在一次关于生活艺术的演讲中,教授拿起一个装着水的杯子,问在座的听众:“猜猜看,这个杯子有多重?”

“50克”、“100克”、“125克”……大家纷纷回答。

“我也不知有多重,但可以肯定人拿着它一点不会觉得累。”教授说,“现在,我的问题是:如果我这样拿着几分钟,结果会怎样?”

“不会有什么。”大家回答。

“那好。如果像这样拿着,持续一个小时。那又会怎样?”教授再次发问。

“胳膊会有点酸痛。”一名听众回答。

“说得对。如果我这样拿着一整天呢?”

“那胳膊肯定变得麻木,说不定肌肉会痉挛,到时免不了要到医院跑一趟。”另外一名听众大胆说道。

“很好。在我手拿杯子期间,不论时间长短,杯子的重量会发生变化吗?”

“没有。”

“那么拿杯子的胳膊为什么会酸痛呢?肌肉为什么可能痉挛呢?”教授顿了顿又问道,“我不想让胳膊发酸、肌肉痉挛,那该怎么做?”

“很简单呀。您应该把杯子放下。”一名听众回答。

“正是。”教授说道,“其实,生活中的问题有时就像我手里的杯子。我们埋在心里几分钟没有关系。如果长时间地想着它不放,它就可能侵蚀你的心力。日积月累,你的精神可能会濒于崩溃。那时你就什么事也干不了了。”

教授这番话的另一层含义是,如果你手中的成本正在逐渐增加,你越来越感到吃力的话,你应该及时放弃。否则,你的身心将被拖垮。选择放弃很难受,但是不放弃,则更加痛苦。

别为过去的失败所累

某位老师在一天早上的实验课上,给他的同学们上演了这样一个实验:做试验之前,老师什么话都没说就把一杯早已准备好的牛奶扫进了水槽,牛奶洒了,杯子也碎了。同学们非常不解地看着他,也看着水槽里的牛奶和碎片,老师大声地说:“不要为倒掉的牛奶哭泣。我要你们记住这一课,倒掉的牛奶是收不回来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在牛奶洒掉之前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现在牛奶洒了,杯子碎了,我们只有忘记这件事,投入到新的事情当中,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当你无法挽回的事情发生了,就不要总是被它影响,要把注意力集中到新的事情当中,这样才能有新的机会。如果把精力用在为过去后悔上,那么你的损失会更大。

人们从这个经典的故事中总结出一句话,叫做“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其意思是,损失已经造成,即使再怎么哭天抢地怨天尤人也于事无补,不如另寻他径,弥补已经造成的损失。

在简单的环境里,我们大可以假设“小心驶得万年船”,用谨慎来避免犯错。但是,在纷繁复杂的商场中,任何一个企业家都不可能只靠着小心来赢得成功。经济环境的波动、政府政策的变化,以及竞争对手的行为让这个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