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这年头一定要会点博弈学
12481100000041

第41章 谈判博弈争利益(3)

但是,由于惯性使然,人们在反复做某项工作时,往往会产生思维定式,形成一定的心智模式。所以,某些谈判老手往往可以据此猜到对方可能提出的要求,以及对方对其提议所持的态度。如此,谈判的主动权就会落在他的手中。如果你在谈判博弈时发现对方对你的思路比较熟悉,你最好是动动脑筋,采取一定的策略来设法弥补这一劣势。比如,你可以趁休会之机,找一个可以替代你的谈判者登场,这很可能会使对方大吃一惊。因为对方不知道新的谈判者与前一个谈判者相比,是不是很难对付?新的谈判者其谈判手法如何?这样,对方的心中就会因此而产生很大的压力,甚至会自动瓦解。

其实,更换谈判者是一种谈判艺术,它最大的好处在于,可以借此摸透对方的意图,摸清对方的底牌。就以美国史考乐斯三兄弟为例吧,他们善于运用谈判中途更换谈判者的谈判艺术,而且效果颇佳。

史考乐斯三兄弟共同经营一家公司,他们在与对手谈判时,在不同的阶段分别登场。通常都是老三第一个上场,提出非常强硬的条件,待双方争执不下,谈不下去的时候,史考乐斯一方便提出暂停会议。当谈判再次开始时,一旁观阵的老二便出场。这时,老二会针对对方的目标和态度,与对方认真较量,直到对方几乎无力应战之际,老二又退出,老大登场。

由于老大一直在旁边不动声色地静观其变,通过前两个回合的较量,他基本上已摸准了对方的底牌,因而要不了几个回合,对方往往会迫于心理上的巨大压力而作出让步,并在合约上签字。

相反,如果你的对手在谈判时临时更换谈判者,变化谈判阵容的话,你该怎样应对呢?

面对新的谈判者,你要保持冷静的头脑。不妨把优先发言权让给对方,让他先发表意见,你可借此来摸清新谈判者所持的态度,然后你再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要求;如果新登场的谈判者不再理会刚才谈的议题,而刚才所谈的议题对你来说又非常重要时,你一定要坚持讨论旧的议题,这样,对方很可能会回过头来再议原话题;不要将精力投放于旧的争执点上,否则,只会把事情弄僵,也许换个角度来讨论会收到较好的效果;事实上,对方换人这一做法,无疑是在向你传达这样一个信息:他要改变目前的谈判状况。你也可以试着提出一项新的方案,以试探对方的真实意图,进而摸清对方的底牌。

巧布迷局

“巧设迷局,请君入瓮”是谈判中经常使用的技巧,这个技巧的最大好处是,即使你处于博弈的劣势,你都可以通过改变这个技巧改变局面,从而实现博弈的胜利。我们来看一个聪明的推销员的故事。

阿里森是一家电器公司的推销员。一次,他到一家公司去推销电机。

这家公司前不久刚从阿里森手中买过电机,由于使用不当,电机的温度超过了正常的发热指标,所以,这家公司的总工程师一看到他就不客气地说:“阿里森,你不想让我多买你的电机吗?”阿里森在仔细地了解了情况之后,发现总工程师的说法是不正确的,但他没有强行辩解,而是决定以理服人,让客户自己改变态度。于是,他微笑着对这位总工程师说:“好吧,斯宾塞先生,我的意见和你的一样,如果那电机发热过高,别说再买,就是已买的也要退货,是吗?”

“是的!”总工程师作了肯定的回答。

“当然,电机是会发热的。但是,你当然不希望它的温度超过了全国电工协会规定的标准,是吗?”对方又一次地作出了肯定的回答。

在得到了两个肯定回答之后,阿里森开始讨论实质性的问题了。他问斯宾塞:“按标准,电机的温度可比室温高72F,是吗?”“是的,”斯宾塞说,“但是你们的电机却比这个指标高出许多,简直让人无法用手摸。”

“难道这不是事实吗?”阿里森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反问道:“贵公司车间的温度是多少?”斯宾塞想了一下,说:“大约是75F。阿里森听了,点点头,恍然大悟地说:“这就对了,车间的温度是75F,加上应有的72F,一共是140F左右。请问,要是你把手放进140F的热水里,会不会把手烫伤呢?”对方不情愿地点点头。阿里森趁热打铁地说:“那么,你以后就不要用手去摸电机了。放心,那热度是正常的。”

就这样,阿里森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使对方在一连串的“是”的回答中,不知不觉地否定了自己原来的观点,消除了疑虑。最后,阿里森在这场谈判中不仅取得了成功,而且还顺带做成了一笔生意。

从这个案例我们不难看出,谈判者谋略的出发点在于巧布迷阵,借以给对手指示某种虚假的动向或暗示的信息,使之具有一定的诱惑力,其目的就在于搜索到对方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掌握谈判的主动权,达到“请君入瓮”的目的。

在商务谈判中,谈判者常常运用虚实结合、巧布迷阵的策略,放置各种烟雾弹,干扰对方的视线,将对方引入迷阵,从而掌握谈判的主动权,改变对手的谈判态度,取得谈判的胜利。

已经60出头的魏德曼先生,在商业界仍然非常活跃。他打算从日本引入一套生产线,双方在斯图加特开始谈判。在进行了8天的技术交流后,谈判进入了实质性阶段。日方代表发言:

“我们经销的生产线,由日本最守信誉的3家公司生产,具备当今先进水平,全套设备的总报价是330万美元。”日方代表报完价后,漠然一笑,摆出了一副不容置疑的神气。

“据我们掌握的情报,你们的设备性能与贵国某某会社提供的没有任何差异,而我的朋友史璜先生从该会社购买的设备,比贵方开价便宜50%。因此,我提请贵方重新出示价格。”魏德曼先生缓缓站起身,掷地有声地说。

日方代表听了魏德曼的发言,面面相觑,就这样首次谈判宣告结束了。

离开谈判桌后,日方在一夜之间把各类设备的开价列了一个详细的清单,第二天报出的总价急剧跌到230万美元。经过双方激烈的争论,总价又压到了180万美元。至此,日方表示价格无法再压。在随后长达10天的谈判中,双方共计谈崩了30次,由于双方互不妥协,导致拉锯战没有任何结果。

“是不是到了该签约的时候了?”魏德曼先生苦苦思索着,回想整个谈判过程,前一段时间基本上是日方漫天要价,自己就地还价,处于较被动的状态,如果对方认为自己是抱着“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的心态与他们进行压价谈判,要想让他们让步则难如登天。经过一番冥思苦想后,魏德曼先生计上心来,利用虚虚实实的手段假装和另一家公司做了洽谈联系。这一小小的动作立即被日商发现,总价当即降到170万美元。

单从报价来看,可以说这个价格相当不错了,但魏德曼先生了解到当时正有几家外商同时在斯图加特竞销自己的生产线,魏德曼认为,如果自己把握住这个有利的时机,很可能会迫使对方作出进一步的让价。

双方在谈判桌上的角逐呈现白热化状态。日方代表震怒了:

“魏德曼先生,我们几次请示东京,并多次压价,从330万美元降至170万美元,比原价降了48.5%,可以说做到了仁至义尽,而如今你还不签字,你也太无诚意了吧?”说完后,气呼呼地把文件夹甩在桌子上。

“先生,我想提醒你的是,你们的价格,还有先生的态度,我都是不能接受的!”魏德曼先生说完后,同样气呼呼地把文件夹甩在桌上。由于魏德曼故意没有夹好文件夹里的文件,经这么一甩,文件夹里西方某公司的设备资料撒了一桌子。

日方代表看到桌上的资料大吃一惊,急忙拉住魏德曼先生的手满脸赔笑说:

“魏德曼先生,我的权限只能到此为止,请容我请示之后,再商量商量。”

“请你转告贵会长,这样的价格,我们不感兴趣。”说完后,魏德曼转身便走。

最后,日方经过再次请示,双方以160万美元成交。

魏德曼在此次谈判博弈中获得成功的奥秘,就在于他利用了虚虚实实的诡诈谋略,巧把日本人引入自己设置的迷宫,使日方代表慌了手脚,最终疑惑动摇,败下阵来。

该放弃就放弃

你买进一只股票,股价下跌;于是你又在这个价位买进(股民称此为“摊平”),可是它又下跌……你再次购买的本意是减少损失,可是却越陷越深。博弈论专家经常将这种困境中的博弈称之为协和谬误。

对于协和谬误的博弈来说,在没有100%胜算的把握下,及早退出是明智的选择。

20世纪60年代,英国和法国政府联合投资开发大型超音速客机,即协和飞机。开发一种新型商用飞机简直可以说是一场豪赌。单是设计一个新引擎的成本就可能高达数亿美元,想开发更新更好的飞机,实际上等于把公司作为赌注压上去。难怪政府会被牵涉进去,竭力要为本国企业谋求更大的市场。

该种飞机机身大,设计豪华并且速度快。但是,英法政府发现:继续投资开发这样的机型,花费会急剧增加,但这样的设计定位能否适应市场还不知道;而停止研制将使以前的投资付诸东流。随着研制工作的深入,他们更是无法作出停止研制工作的决定。协和飞机最终研制成功,但因飞机的缺陷(如耗油大,噪声大,污染严重等),成本太高,不适合市场竞争,最终被市场淘汰,英法政府为此蒙受很大的损失。在这个研制过程中,如果英法政府能及早放弃飞机的开发工作,会使损失减少,但他们没能做到。

不久前,英国和法国航空公司宣布协和飞机退出民航市场,才算是从这个无底洞中脱身。这也是“壮士断腕的无奈之举。

在工作和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陷入类似的误区:一项工作的成本越大,对它的后续投入就越多。比如,女孩子喜欢买衣服,很多女孩买了一件不错的上衣之后,往往不会收手,发现自己没有合适搭配这件上衣的裤子,于是就继续投入,到商场里购买可以搭配的裤子。还没完,当上衣和裤子准备好的时候,女孩们还会觉得自己的鞋配不上这套衣服,于是又去买鞋。当鞋子买好之后,可能女孩们还会为这一身“行头”配个新包,于是又一大笔钱花了出去。算下来,一件衣服引发的购物超出了工资,于是“月光公主”诞生了。其实女孩们陷入了协和谬误的博弈中,忽视了购物的成本。

在经济学上,我们把那些已经发生、不可回收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称为“沉没成本”。这个意思就是说,你在正式完成交易之前投入的成本,一旦交易不成,就会白白损失掉。

像上面提到的股市中的股民,如果最后股票退市,那么他的投入就变成了沉没成本。由于退出研发,在协和飞机上付出的经费,也变成了沉没成本。如果女孩们最后买的所有衣服和饰物没有产生自己期望的效果,被放到衣柜里“雪藏”,那购物的开销也是沉没成本。

从理性的角度来说,沉没成本不应该影响我们的决策,然而,挽回成本的心理作用往往在博弈中让人作出非理性的决策,从而导致更大损失。

在企业运营中,由于之前对决策的预见性并不准确,往往会导致出现协和谬误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及时放弃是明智的选择。

假设你是一家医药公司的总裁,正在进行一个新的止痛药开发项目。据你所知,另外一家医药公司已经开发出了类似的止痛药。通过那家公司止痛药在市场上的销售情况可以预计,如果继续进行这个项目,公司有将近90%的可能性损失500万,有将近10%的可能性赢利2500万。到目前为止,项目刚刚启动,还没花费什么钱。从现阶段到产品真正研制成功能够投放市场还需耗资50万。你会把这个项目坚持下去还是现在放弃?

10%的可能性会赢利2500万,90%的可能会损失500万,而且该项目还没有任何投资。正常人会选择放弃。

让我们再来看下面这道题:你同样是这家医药公司的总裁,对于这个新的止痛药开发项目,你们已经投入了500万元,只要再投50万,产品就可以研制成功、正式上市了。成败的概率与上述案例相同,你会把这个项目坚持下去还是放弃?

除了你已经投入500万之外,第二个问题与前一个问题是完全一样的。既然已经懂得了沉没成本误区,我想你对以上的两道题应该会作出一致的决定。

但是把这二道题分别给老板们做,那些企业老总们绝大多数对第2题的回答是“坚持继续投资”。他们认为已经投了500万,再怎么样也要继续试试看,说不定运气好可以收回这个成本。殊不知,为了这已经沉没的500万,他们将有90%的可能非但收不回原有投资,还会再赔上500万啊。

所以在投资时应该注意:如果发现是一项错误的投资,就应该立刻悬崖勒马,尽早回头,切不可因为顾及沉没成本,错上加错。事实上,这种为了追回沉没成本而继续追加投资导致最终损失更多的例子比比皆是。许多公司在明知项目前景暗淡的情况下,依然苦苦维持该项目,原因仅仅是因为他们在该项目上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沉没成本)。

摩托罗拉的铱星项目就是沉没成本谬误的一个典型例子。摩托罗拉为这个项目投入了大量的成本,后来发现这个项目并不像当初想象的那样乐观。可是,公司的决策者一直觉得已经在这个项目上投入了那么多,不能半途而废,所以仍苦苦支撑。但是后来事实证明这个项目是没有前途的,所以最后摩托罗拉只能忍痛接受了这个事实,彻底结束了铱星项目,并为此损失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