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这年头一定要会点博弈学
12481100000019

第19章 众人拾柴火焰高(1)

从我们的生活中来看,我们都离不开朋友、家人甚至是陌生人,有时候别人的一个眼神都可以给予你极大的鼓励。人是社会的人,单独地存在是没有意义的,千万不要觉得自己什么都行,想着一个人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每个人都不是万能的神。不要一个人去战斗,充分与他人一起合作或者竞争才是对自己有利的方式。

重视团队的力量

社会学告诉我们,在人类文明之初的原始社会,人们维生的方式主要是狩猎。

而博弈论中有一个著名的“猎鹿模型”讲述了两个猎人共同猎鹿的故事。某一天他们狩猎的时候,看到一只梅花鹿。于是两人商量,只有这两个人齐心协力,都去猎鹿时,才会得到那只鹿。如果猎鹿的时候一只兔子突然在其中一人身边经过,而这个人转而抓兔子,这人会得到兔子,但鹿就跑掉了。两人得到一只鹿的效用远比分别得到一只兔子大。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一共有4种方案供选择,每一行都代表一种博弈的结果。具体说来:

X,X

X,0

0,X

1,1

1第一行表示,猎人A和B都抓兔子,结果是猎人A和B都能吃饱4天;

2第二行,猎人A抓兔子,猎人B打梅花鹿,结果是猎人A可以吃饱4天,B则一无所获;

3第三行,猎人A打梅花鹿,猎人B抓兔子,结果是猎人A一无所获,猎人B可以吃饱4天;

4第四行,猎人A和B合作抓捕梅花鹿,结果是两人平分猎物,都可以吃饱10天。

(1)如果双方都选择了猎鹿,效用为1,(猎鹿,猎鹿)具有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为深入合作的最佳结果;

(2)如果双方都选择了猎兔,即双方没有合作,(猎兔,猎兔)称为风险上策(Risk dominant)均衡。

(3)如果一人选择了猎鹿,而对方选择了猎兔,即对方没有诚信,背叛了原来的协议,则选择猎鹿者将一无所获,选择猎兔者将保证得到一定效用X(0<X<1)。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博弈中,根据纳什的均衡原理,应用博弈论中的“严格劣势删除法”,可以得到两个比较好的结果,那就是:要么分别打兔子,每人吃饱4天;要么合作,每人吃饱10天。

当然人心是不一定的,最终会采取哪一种策略就不是纳什均衡能决定的了,比较[1,1]和[X,X]两个纳什均衡,明显的事实是,两人一起去猎梅花鹿比各自去抓兔子可以让每个人多吃6天。按照经济学的说法,合作猎鹿的纳什均衡,分头抓兔子的纳什均衡,具有帕累托优势。与[X,X]相比,[1,1]不仅有整体福利改进,而且每个人都得到福利改进。

我们采取一种更加常见的说法就是,[1,1]与[X,X]相比,其中一方收益增大,而其他各方的境况都不受损害。这就是[1,1]比[X,X]具有帕累托优势的含义。

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来,两个猎人自己单独行动的话是最不利的,得到的结果只能让大家吃2天,那么我们从这里就得到这么一个原理,我们不要单独战斗,要学会与他人的合作,一个人的力量不足以让团队都好。

就像我们熟悉的球队火箭,里面有我们佩服的明星,如麦蒂,2007年的时候,季后赛首轮迎战爵士之前,麦蒂曾发表过著名宣言——“一切看我的!”不过最后却是爵士赢得了7场系列赛。今年,常规赛只剩下最后一场对阵洛杉矶快船,也就是说,火箭又将面对他们不甚光彩的季后赛历史了。

当然,对于去年的失误,麦蒂要承受很多的冷言冷语。

不过对于球迷的嘲讽,麦蒂却显得非常冷静,他说:“我无法控制它,我只能用行动来回答那些问题,我会做我该做的,球迷的嘲讽不会影响我,当我年轻时或许会有点恼火,但是现在我已经在江湖里闯荡许久了。”

今年开赛前,麦蒂改变了自己的言行,他这次真正意识到了团体,“这是一项团体运动,”麦蒂说,“我们要像一支球队那样去比赛、去竞争。我不是一个人,这就是我要和大家说的,不要让我一个人战斗。”

麦蒂的球技不好吗?不是,谁都不会觉得他的球打得不好,但是个人英雄的形势似乎没有什么作用啊。有些人也许会说个人英雄也是存在的,例如,电视里常有的那些超人、蜘蛛侠之类的,首先来说,这是一个假设存在的人物,第二就是他们也不是单独战斗的,每次总是有人给他们做好准备。

一个人的战斗是打不好的,抗战的时候我们还需要有后勤的支援,还需要有人提供各种设备,等等。

从我们的生活中来看,我们都离不开朋友、家人甚至是陌生人,有时候别人的一个眼神都可以给予你极大的鼓励。人是社会的人,单独存在是没有意义的,千万不要觉得自己什么都行,想着一个人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每个人都不是万能的神。有个笑话说得好,每天这么多人在祈祷,而且祈祷的内容也许刚好相反,万能的上帝也忙不过来了。

今天的时代是市场经济时代,市场经济是广泛的交往经济,离不开与各种类型的人合作;今天的时代是竞争的时代,只有选择合作,才能成为最具竞争力的一族;今天的时代是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要成为国际人,更需要高超的合作能力。没有合作能力,就不可能适应我们这个时代。

今天的时代要求我们广泛地合作,我们也只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没有人能够独自成功;唱独角戏,当独行侠,是不能成大事的。俗话说得好:“双拳难敌四手”,“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只有运用合力,善于合作,才有强大的力量,才能把蛋糕做大,把事业做大、做强。

这就迫切要求我们每个人都应具有合作能力;合作能力,指在工作、事业中所需要的协调、协作能力。其突出的特点是指向工作和事业,这正是许多企业、组织极端重视员工的合作能力的原因所在。

以前看过一篇文章叫《生命的林子》。

说的是唐朝和尚玄奘法师,就是小说《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在法门寺修行,但是法事应酬太繁,玄奘法师虽青灯黄卷苦苦习经多年,但谈经论道起来,远不如寺内许多僧人。所以要想在法门寺内出人头地可谓是难上加难。于是,玄奘在别人的劝说下,想离开法门寺去一些偏远的小寺庙修行。因为在那里,想要做出一番作为相对容易得多。当玄奘把去意和寺庙主持道明时,方丈没有说什么。只是把玄奘带到了法门寺的后山。

在那里玄奘看到不远处的一个山头上树木稀疏,只有一些灌木和偶尔的三两棵松树。方丈指着其中最高大的一棵问玄奘:它虽然是这里最高的,但是能做什么?玄奘围着树看了看,这棵松树乱枝纵横,树干又短又扭曲,就告诉方丈,它只能做煮粥的薪柴。接着方丈把玄奘带到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林子中去,林子遮天蔽日,棵棵松树秀颀、挺拔。方丈问玄奘:为什么这里的松树每一棵都这么修长、挺直呢?玄奘回答:都是为了争着承接天上的阳光。

方丈郑重地告诉玄奘,这些树就像芸芸众生,它们长在一起,就是一个群体,为了一缕的阳光,为了一滴的雨露,它们都奋力向上生长,于是它们棵棵可能成为栋梁。而那远离群体零零星星的三、二棵树,一团一团的阳光是它们的,许许多多的雨露是它们的,在灌木中它们鹤立鸡群,没有树和它们竞争,所以,它们就成了薪柴。

独木难成林,单枪匹马也难成事,一个人的行动往往会受到很多的限制,让自己难以向前。一只蚂蚁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也无法成就一番事业,筑起一个蚁巢。

任何人离开了他人的支持和配合,离开了一个必要的环境,就像鱼儿离开了水一样,必将一事无成。

团队的力量是伟大的。从远古时期,人类就懂得借助集体的合力求生存,进而征服自然。在不断进化的漫长过程中,人类终于主宰了这个世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虽然人们都渴望找到一个清静的世外桃园,远离人群,回归大自然,但是,离开了他人,离开了人类的文明,任何个人都将无法生存。

不要一个人去战斗,充分与他人一起合作或者竞争都是对自己有利的方式。

两只手才能拥抱

唐僧和孙悟空是大家都熟悉的人物,大家都知道,没有孙悟空唐僧成不了事,而没有唐僧孙悟空也什么都干不了。

我们从外表来看,只要不是残疾,每个人都是有两只手的,但是从我们自己平时的处事上来看,不少的人都是只有一只手的。

大名鼎鼎的孙猴子就是个只有一只右手的独臂大侠,在他被压在五指山下之前更是如此。他神通广大,武功超群,但不干正事,不仅不救苦救难,反而无是生非,甚至滥杀无辜:先灭门近邻混世魔王,又盗窃傲来国兵器库,接着公开抢劫东海龙王,最后居然大闹天宫。唐僧呢,也好不到哪里去,他只有左手,无量慈悲,但没有右手,既不能让妖怪流血,也不能让妖怪流泪,只能让妖怪流口水。

还是如来佛比较厉害,不仅有无量慈悲,更有无量智慧和无量法力,他让孙悟空的右手和唐僧的左手结合起来,组成了一个合格的西天取经班子,最终为东土大唐取来真经。可以说,《西游记》不仅是一部伟大的神话和童话故事,也是一部杰出的寓言故事和人生教科书。这故事是说,要成就任何一番伟大事业,你必须要有一颗头和两只手,一颗头是如来智慧,两只手分别是唐僧的菩萨心肠和行者的霹雳手段。一只手摘不来佛法正果,也拥抱不了成功和幸福。

这就是说我们自己在做事的时候要有多方面的考虑,只考虑一个方面的话,力量是不够的,在任何方面都是这样的。

曾经看见过这样一个故事,是关于一个父亲和孩子对峙的。

“下来!”

没有回答。

“下来!”

仍然没有回答。

但我却被这一声声的“下来”之声从睡梦中慢慢唤醒。本来,在列车的硬卧车厢的床上就没有踏实的睡眠,任何一点扰乱有规则的轨道轰鸣声的声响,都可能敲碎那只薄薄的梦之瓷盘。当我的梦碎裂的时候,我渐渐意识到我不是这个短祈使句的宾语,宾语是我的上铺,一个12岁左右的男孩,在呼唤他的是他的父亲。

“下来,吃饭了。”

还是没有回答。

“下来,再不下来,餐车要关门了。”

照旧没有回答。

我看看表,上午9点来钟,再过1个多小时,就可以到达终点站北京车站了。我不知道那个可怜的父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要求他的儿子下床的,反正从我醒来到列车进站,那个孩子一直赖在上铺没有下来,而他父亲单调的介于乞求与命令之间的“下来”之声不断在重复。我想起昨天夜里,男孩要上上铺睡觉,也许是因为胖,也许是因为懒,反正他横竖爬不上去,结果是他父亲抱他上去的。上去后要脱外裤睡觉,可他说不会脱,要他父亲爬上来代劳。

表面上看,那个孩子不像个孩子;实际上,是那个父亲不像个父亲。父亲的要求之所以被当做耳边风,或许是因为平常发号施令的是儿子,不是父亲;干活的是父亲,不是儿子,即使是像脱自己裤子那样的活。这次终于有了下达指令的机会,那指令显然没有任何约束力,在儿子心里甚至可笑。孩子要用根本不理不睬的态度,来使父亲不断重复的命令显得可笑,即便父亲的要求十分合理,甚至是绝对必要的,比如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