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这年头一定要会点博弈学
12481100000017

第17章 弱者博弈用智慧(2)

在这场为了争夺淡水的争斗中,甲君当场被杀死了,乙君因为争斗而身负重伤,不久以后也死了。最后只剩下了身体虚弱、并且似乎还有些智力残疾的丙君。丙君喝着剩余的一点点淡水,终于走出了沙漠。

学会置身事外是一种智慧,当你学会了这样的哲学之后,你看待事物的角度自然就不一样了,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置身事外是博弈的一种高手段,他的目标是在混乱的时候保护自己,其实大家应该也有这样的感受,当一场冲突很严重的时候不是要去打倒对方而是保护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并且在这个时候找到有利于自己的位置。

所以,优势与劣势不是绝对的,只要运用好自己的智慧,劣势不一定会被淘汰,也可以胜利,就像我们当年抗战一样。

学会示弱

中国古代有句俗语:“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高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太高于别人了,总是难免会成为大家议论或者是对付的对象,而这个时候比他低矮的一些事物就可以暂时得到保全。这也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方法,当枪手对决的当初时,我们要做的不是击倒谁,而是要先保护自己才是最重要的。然后找到自己有利的地位。

弱者在对弈中一般都是不被大家重视的,很多人都觉得弱者不是一种威胁,因此在博弈的初始,弱者是处于安全位置的,但是这个安全并不是绝对的,很好地利用了对手的这种心理,用这种思想来争取自己的空间和时间。

在枪手的对决中,想要始终保持胜利,不仅仅是能力决定的,还需要我们的智慧,当别人正打得火热的时候,正好可以提高自己的实力。

有这样一个例子,假设有A、B、C3个射击手,C的命中率是30%,B的命中率是80%,A是神枪手,命中率是100%。假设3个人轮流互相射击,每个人最多放2枪,可对其他两人中的一个射击,也可对空射击,再假设只要被命中,就一枪毙命。考虑到C的水平最差劲,由C第一个射击,然后是B,最后是A。问:C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才能使自己的存活率最高?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C应该对空射击,才能保证自己最高的存活率(412%)。再多做一些计算,可得出B的存活率是56%,A的水平最高,存活率却是最低的,只有14%。这个结果很有意思。A的能力是最强的,却在这场博弈中最难存活下来,在现实生活中正是这样,生存不但取决于你的能力,更取决于你对别人的威胁程度。一般而言,能力越是超强的人,对别人的威胁也是越大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个人能力并不与生存能力形成绝对的正向同比关系。要提高现实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对A而言,最好的策略就是装莽,也就是“大智若愚”,通俗一点说就是“扮猪吃象”,这样实在是无奈之举。

C的策略也很有意思,与A和B相比较,他的能力差距很大。面对两个比自己强大得多的敌人,他的最佳策略是对空射击,不招惹强敌,让A和B相斗,他坐山观虎斗,偏安一隅,坐收渔利。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他是绝对不能让A和B中间的任何一个真正倒下的,任何一个倒下,下一个倒霉的就是他了。可以肯定的是,宋朝的皇帝老儿和他的臣僚们对国家决策没有进行博弈分析,宋朝军事力量薄弱,和辽、金、蒙古相比较,差距都很大,就犹如这个博弈范例中弱者C的角色,它的最佳策略就应该是挑起强敌的互相争斗并保证任何一方不能倒下,先有宋徽宗的“联金抗辽”,辽国被灭了,宋朝的江山也被金国吃掉了一半。到南宋,又把脚踏进了同一条河里,搞了一个“联蒙击金”,金国被灭了,宋朝剩下的一半江山也没了,陆秀夫只好背着小皇帝跳海了。

如果把次强者B的命中率改动一下,改成40%,只是比弱者C稍稍强一点,能力相近,和A的差距都很大,重新计算C的最佳策略,结果是C的最佳策略是向A射击。放在现实中的例子就是魏、蜀、吴三国相争,曹操占据中原,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天下无人可以争锋,就犹如范例中的A,东吴盘踞江东,历经三世,手下也是人才济济,国家太平,但实力和曹魏相比,还是差距很大,就犹如范例中的修改参数后的B,刘备最弱,就犹如C,所以刘备的最佳策略就是联合东吴,抗衡最强者曹操。这也是诸葛亮“隆中对”的思想。估计诸葛亮前辈没有学过什么数学知识,但脑袋里的博弈意识绝对是超强的。

人没有头脑是不行的,在这个所谓弱肉强食的时代,我们要活着就要应用智慧,而我们每个人的力量又是有限的,每个人都不可能在每件事情上占绝对的优势。如果在这件事情上作为一个弱者,我们不必要去一味地争强好斗,有时候采取一下示弱也是不错的方法。

有对年轻夫妇结婚刚3年,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吵个不停,感情就像阳光下的雪,变得越来越薄。有天,那位妻子向朋友诉苦说,这种日子无法忍受,还不如离掉算了。每次吵架的时候自己都觉得对方不对,想要争个合理的说法,但是每次她的丈夫总是有很多的说道,说得她不能辩驳,但是心里却不甘心。

朋友建议说:“再争吵”,不要一味地逞强,“要学会示弱。”

“示弱?”她反问,“现实生活中女人本来就扮演弱者的角色,继续示弱,岂不更让男人得寸进尺?”

当然不是。这里的示弱是有技巧分寸的,能达到逞强不能达到的效果。我举例说:没有触及原则问题的争吵,你不必针尖对麦芒,即使你理由充分,更不必得理不饶人。不如悄无声息地低下头来,做一种无辜无奈状,必要时,楚楚可怜地看他一眼……“英雄惜美”是男人的天性,而且退让更容易博得理解,远比控诉要更有力量,矛盾也就迎刃而解。

以后再遇到细小的家庭矛盾,这位妻子如法炮制,果然收效明显,少了吵闹,多了分设身处地的理解和温情脉脉的恩爱。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其实也是很有学问的,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这对夫妻之间的争吵总是以丈夫的能说会道结束,大家都想争得胜利,但是事实上没有那么多的胜利呀,太尖锐了也会导致对方的尖锐。

针尖对麦芒的战争就是这样产生的,当一方太强势了,另一方肯定会不甘心,必然会有抵抗心理的,这样长期下去就不是什么好事了。示弱也也一种策略,不能压倒对方,那也可以让对方软下来。

遇到事情的时候,最重要的还是要看清楚自己的立场,自己和对手之间的差距,究竟自己是强者还是弱者。世界上什么层次的人都有,任何阶层的人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太招摇的人总是不会存在多久,不管是别人真正想要超过他或者是被嫉妒,所以,有时候弱者要学会低下头,要学会坐山观虎斗,不要随随便便和别人硬拼。

选准攻击的对象

枪手对决,选定对象是重点,如果我们在多方博弈时,想要对对手中的一个进攻,但是我们其实是处于实力上的劣势的,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故事,从里面我们可以学到不少的东西:

著名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弈课程有这样一道题要求学生来解决,说是在一次军事演习中,甲方想要攻下乙方的一座城市需要两个师,而蓝方有3个师的防守能力,而两方的装备等都完全一样。

甲方在这样的情况下是很不利的,因为战争一般都是易守难攻,而且在战斗力相当的情况下,人多的胜利。

假设甲方可以从A、B两个方向进攻,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甲方分别有3种策略可以选择,而乙方有4种可以选择:

甲方:

1所有兵力从A进攻;

2所有兵力从B进攻;

3兵分两路,一个师从A进攻,另一个师从B进攻。

相应地,对于乙方来说也是一样:

1所有兵力从A防守;

2所有兵力从B防守;

3兵分两路,一个师在A防守,两个师在B防守;

4兵分两路,一个师在B防守,两个师在A防守;

很简单,来作以下分析,采用排列组合,见下表:

乙方策略甲方策略12341乙方胜乙方胜甲方胜甲方胜2甲方胜乙方胜乙方胜甲方胜3甲方胜甲方胜乙方胜乙方胜

在这个博弈的过程中,甲方没有劣势策略,而乙方却有劣势策略。从表中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来,很明显,乙方选择第一种策略也就是派3个师防守A方向的策略不如第二种策略,也就是不如派两个师防守A方向、一个师防守B方向。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一共有3种结果:

1甲方选择第一种策略,乙方选择第一种策略与选择第二种策略结果都相同,都是乙方获胜。

2甲方选择第二种策略,乙方选择第二种策略的结果是乙方胜利,而选择第一种策略的结果是乙方失败,显然乙方选择第二种策略合适。

3甲方选择第三种策略,乙方选择第一种策略与选择第二种策略结果都相同,都是甲方获胜。

由此可见,乙方选择第二种策略自然好于第一种,采用同样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第三种策略也好于第四种,也就是说,对于乙方来说,有两种劣势策略,也就是第一种与第四种。

对于乙方来说,劣势策略是不会采用的,理性的人都不会这么做,而甲方知道乙方不会选择第一种与第四种。于是,在甲方和乙方之间的博弈就可以简化一下了,如下表所示:

乙方策略甲方策略231乙方胜甲方胜2乙方胜乙方胜3甲方胜乙方胜

在这个简化以后的博弈中,我们可以看到另外一种现象,现在拥有劣势策略的不再是乙方而是甲方,那就是甲方的第二种策略,不管怎样都是乙方胜利,那么对于理性的甲方来说,很明显不会再选择第二种策略,这个时候,结果再次得到简化,如下:

乙方策略甲方策略231乙方胜甲方胜3甲方胜乙方胜

你看,简化到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到,甲方和乙方的胜率是一样的,即使最开始我们看到甲方的兵力不如乙方,但是实际上,只要甲方运用智慧,攻其不备,还是有一半的机会获胜的。

这就是博弈上的以弱胜强的原理,历史上有很多的人采用这个原理的,尽管在总体上拥有优势,但是并不是在每个局部都是占优势的,因此,要会巧妙地制定攻击的对象,采取先发制人的措施,让别人措手不及。

对于这个原理,先古的人作了很多的解释了。

班固撰《汉书·项藉传》中在描述上面一段历史故事时写道:“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先发制人”、“后发制人”两个成语就是由此而来。“先发制人”意味着争取主动,先下手为强。

“先发制人”思想是孙子兵学的重要内容和合乎逻辑的理论命题。虽然《孙子兵法》中没有专门论述“先发制人”问题,但是,“先发制人”的思想体现在《孙子兵法》的关于战争指导的具体论述中。《孙子兵法·虚实篇》说:“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就是说的先敌占据战地,以逸待劳,以获取主动。《孙子兵法·军争篇》说:“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就是说的敌对双方在战略、战役展开或进入战斗时,要注意争取先机之利,先敌占领战场要地,先敌展开部队,先向敌人弱点进攻,从而夺取主动权,而把敌人置于被动地位。可见,“先发制人”的实质是战争主动权问题,是要“致人而不致于人”。“先发制人”可以采取突袭手段,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打乱敌人的战略意图和军事部署,争取主动,造成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敌的形势,从而打败敌人。

卡耐基先生就有过这样的事情,他成功运用先发制人的手法制了一个本来要制他的人,给人以深省。

有一天,他们在公园遇见一位骑马的警察,这位警察好像迫不急待地要表现出他的权威:

“你为什么让你的狗跑来跑去,不给它系上链子或戴上口罩?”他呵斥卡耐基,“难道你不晓得这是违法的吗?它可能在这里咬死松鼠,或咬伤小孩。这次我不追究,但假如下回在公园里我看到这只狗还没有系上链子或戴上口罩的话,你就必须跟法官解释啦。”

卡耐基客客气气地答应照办。

卡耐基的确想照办,可是雷斯不肯戴口罩。一天下午,雷斯和卡耐基在一座小山坡上赛跑,突然卡耐基看到那位执法大人,骑在一匹红棕色的马上。雷斯跑在前头,直向那位警察冲去。

卡耐基这下栽了。他知道这点,所以他决定不等警察开口就先发制人。

卡耐基说:“警察先生,这下你当场逮到我了。我有罪。我没有托词,没有借口了。你上星期警告过我,若是再带小狗出来而不替它戴口罩你就要罚我。”

“好说,好说,”警察回答的声调很柔和,“我晓得在没有人的时候,谁都忍不住要带这么一条小狗出来溜达。”

“的确是忍不住,”卡耐基回答,“但是这是违法的。”

“像这样的小狗大概不会咬伤别人吧?”警察反而为卡耐基开脱。

“不,它可能会咬死松鼠。”卡耐基说。

“哦,你大概把事情看得太严重了,”他告诉卡耐基,“我们这样办吧,你只要让它跑过小山,到我看不到的地方,事情就算了。”

你看,本来卡耐基这次是要受到惩罚的,可是他的聪明让他不但没有受罚,而且警察还主动地觉得这也没有多大的事情。

同样的道理,在我们的生活中、企业的发展中,等等,都可以这样,例如,一个企业在资本、人力等都处于劣势,但是有一些局部市场上有点力量,那就可以集中所有的资源加以利用,在这个市场上造成绝对的优势,格兰仕不就是这样的吗?他们的微波炉做到了市场第一,而一些其他的大品牌在以后想要进入这个行业排挤掉格兰仕,可是怎么也做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