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福布斯中国内地100富豪排行榜
12447700000033

第33章 财富哲学--百位富豪超凡的经营智慧(14)

1997年,罗忠福又填补了中国高档家具生产上的一个空白,全套引进意大利尼克斯家具生产线和专利技术。这是一种不用木材的高技术产品,风靡全球。罗忠福相信,凭着国内廉价的劳动力,一定可以在中国取得商业上的成功。

张璨:“三勤一寻摸”,原始积累的绝招1986年,张璨从北大刚毕业那会儿,很多同学被分到中央国家机关当干部,她自个儿没着没落,到处打工。

一天,她揣着别人给写的推荐信,到中关村的四通公司求职。路上遇见了大学同学,同学的一句话打消了张璨去“四通”的念头。

“干嘛去四通,自己干不好吗”

张璨由此下海。

房子是租农民的,公司是借别人的,他们拿不出钱注册自己的公司。张璨办公司干的第一件事,是洗窗帘,粉刷墙壁,贴不干胶广告,把他们“英华经理部”的小门脸,收拾得干干净净。

没有本钱,他们借上别人的电脑,拿到自己店当样品。有人来买电脑,谈妥价,交上钱,张璨他们便撒腿出门,飞快地买回一台电脑,一点点地开始原始积累。

自己组装电脑,经常熬到下半夜两三点。累了,打个地铺或在沙发上歇会儿。他们是在广安门车站提货,因为常去,车站的小伙子都认识张璨,一见她,老远就喊:“大姐大姐,你又来了!”每回都先吊她的集装箱。一集装箱的货,他们几个人一会儿就卸完了,张璨说自己就是那会儿累的,落下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

现在回想起早年这段白手创业的经历,张璨说:“那段时间干得最累,但也最痛快。当时没想到要干多大多大,要挣多少多少钱,只是觉得新鲜、兴奋。”

曾有几个行政学院学生,到张璨现在的公司参观,他们谈到将来去机关工作了,每天还得打水扫地,觉得特恐怖,怕自己的一腔热情被消磨掉了,他们认为张璨是“过来人”,请她谈谈体会。

张璨说自己在学校那会儿,也像他们现在似的,愤世嫉俗,对许多现实问题不满。“现在就是让我当个乡长,我也不敢当。乡长要抓工业,抓农业,治安环保、计划生育样样管,多复杂,多全面,我们懂哪个”

接着,她又不客气地说:“该打水扫地时,就得打水扫地;该忍受和忍耐时,就得忍受和忍耐。你熬到一定地位,你才能够有发言权。这是一个漫长过程,是磨炼,体验,更是学习的过程。干大生意,不也是从小本经营开始”

她也承认有一夜暴富或一夕成名的事,“但那种事,只能一回两回,顶多是一阵儿。”

“腿勤手勤嘴勤,到处寻摸,”她说自己最初做生意时,没别的招儿。他们挣到的第一笔大钱,就是从沈阳一家废品仓库里寻摸到的,他们把人家不要的一堆旧油印机、印刷纸版、油墨等,倒腾了两天两夜,又吭哧吭哧地装满一卡车,运回北京,经整理擦洗,一转手卖了5万元。

有了这笔天文数字,张璨决心大干一场。她租了两间临街房,开起中关村第一家西餐厅——红格子。为了适合中国人的口味,她费尽心力地对西餐进行了中式改造,结果,中国人、外国人都不来就餐,一度,又改行卖早点,系着围裙炸油条,也没能把活撑多久。物质的不行就改成精神的,张璨的歌舞厅红红火火地开始了,但最终的收获就是张璨把架子鼓敲得几近专业水平。

孙甚林:吃苦耐劳开启富豪路南方集团总裁孙甚林是在1989年从重庆市手表厂辞掉厂长一职下海的,带着向台湾舅舅借的5万美元和亲友借的一笔钱凑成50万元办了南方汽配有限公司,如同所有的创业者一样,孙甚林尝尽了酸甜苦辣,既是总经理,却又集搬运工、保管员、采购员等于一身,但在四川广播大学学的机械工艺专业使他对汽车情有独钟。天生富有寻找商机的头脑和吃苦耐劳的品质,使他在汽车、摩托车配件领域内做得颇为得心应手,也积累了上千万元的资本,为在恰当的时机进军房地产业打下了基础。

如此卖命创业创造了如此多财富的孙甚林,对个人消费又是持怎样的观点呢

孙甚林幽默地指着当时在场的许多人说:“你看,在这里,有的人只穿一件衬衫,有的则穿西装,我总不能披个裘皮大衣吧”

生活中的孙甚林极尽节俭,一家3口人,一个月的开支不超过1000元,这简直是一个再也普通不过的寻常人家的生活。孙甚林说他最喜欢吃的就是重庆的小面,在公司上班,中午除了套餐就是一碗2两小面,早餐一杯牛奶,两个鸡蛋,只有晚餐有时因为应酬而在外面吃饭,但统计下来,一年进万豪、扬子江之类的大酒店也就各一二次,这些都是因为有重要的客人而不可避免的需要。

孙甚林爱好交友,他的朋友不受职业的限制,只要有共同的谈话话题,共同的志向,不管你在哪个领域干何种层次的工作,他都愿意与之成为朋友。

其实,孙甚林的节俭,还有一个根本原因,那就是他根本就没有时间去消费,他把自己全部的时间(除了春节可带上家人到别处休闲10天)都扑在了工作上,这不,他当选为《福布斯》中国大陆2001年百位富豪企业家之后,工作的压力又要为他省钱了。

现在,孙甚林仍住在一间与一个有着5.1亿元身价的富豪不太般配的简陋办公室里。

孙生有:不畏坎坷,春天从54岁开始过了21世纪第一个春节,大连新型集团老总孙生有就71岁了,但他看上去也只有60岁左右。高大的个头,魁梧的身躯,饱经风霜的国字脸庞,红润发光。尤其是他炯炯有神的眼睛,给人一种安详、信赖、诚实的感觉。面对此人,不由得让人感慨:孙生有确实了不得,说他是北方房地产脊梁实不为过。

孙生有小时候读过私塾也进过日伪公学堂,后来还在大连薄记学校学过会计专业。虽然他文化水平不高,但能孜孜不倦地学习,能自学自勉。他从14岁开始就自力更生,独闯社会。在无数次的风风雨雨中,特别在社会这个大学里,他拥有了许许多多的学问。

过早的成熟和亲身的经历,使得他在骨髓里就树立了自强不息的精神。面对百姓的疾苦特别是国家的贫穷和民族的落后,他深深感到自己有责任要为中华民族的经济振兴做自己的贡献。可是,当时的社会背景不允许他施展才华。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过来了,从来没有找准自己位置的孙生有眼睛明亮了。当时已经是54岁的他站了出来,要挑起建筑行业一边天,开始了默默耕耘的序幕……早在1984年,正值大连市被国务院列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际,孙生有以战略家的思维预测大连的城市建设将会出现一个高峰期,他把目光瞄准了新兴的房地产开发市场,确定了向房地产开发领域进军的战略决策。这一举措,为大连新型企业集团创造今天的辉煌业绩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很快,孙生有创办了新型公司,他动真格地开发房地产,向这一领域进军了。

不久,孙生有开始定位,他要创建名牌,向大工程要回自己的价值。

有人预言:就凭你老孙头这么点文化水平,又没搞过房地产。如果你要能搞成功,那么,什么人都能当“房地产大王”。

孙生有不由得笑了,“我凭对百姓的真诚回报,对大连城市的热爱,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就没有闯不过的火焰山

。”他不仅这样说,更要忘我地去追求。他认为,要想实现为百姓谋利益的心愿,就要站得高望得远。

1993年春,孙生有要迈出第一步,首次承担市政府工程——建筑科学家公寓来锻炼自己,使自己成长起来。

有人听了,把眼睛瞪得溜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有些好心人不断地劝老孙,现在,你公司能干些小活就算不错了。不要“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想入非非(妄想)”!

熟悉的人都知道,孙生有认准的事情,只要是正确的,就是十头老牛也别想拉回来。当大楼开始施工后,一件件难以想象的问题和困难接踵而来,特别是在资金方面“卡住”了孙生有的“咽喉”,四栋大楼每天耗用上百万资金,账面上的钱日渐枯竭。为了克服困难,在公司召开的大会上,他宣布新型员工要全力以赴,共渡难关。公司暂停其他开发项目,集中全部财力保证科学家公寓工程需要;特卖出售竣工住宅,加大回笼资金力度;全体员工减少了办公月票;干部取消了传呼机的费用……不久,新型又以500万元的价格卖掉了办公大楼。孙生有与全体员工背水一战。由于过度劳累,他患了病,昏迷在工地上,经过抢救才脱离死神。经过日夜的苦战,孙生有带领新型集团自筹资金2.2亿元,终于解决了资金的困难,仅用两年时间就将总建筑面积9.1万平方米、占地1.5万平方米的四栋气势恢宏的公寓,以美丽、完整、悦目的形象,交给政府,交给市长,也交给了大连市人民。

在质量上,孙生有亲自挂帅,按国际化标准严格把关,使工程质量处处呈现前所未有的国际标准,令专家叹服;在造型艺术上,孙生有讲究科技含量,使楼房的造型走进国际先进行列,令艺术家们赞叹;在物业管理方面,孙生有选精兵良将,将香港国际标准引进内地,使之成为科学家的乐园……科学家公寓经过有关专家验收认为,这是一座全国一流的高级住宅公寓。

科学家公寓是大连市筑巢引凤的重点发展战略的一项工程,全国瞩目,成为大连建设国际化城市的代表作。

梁庆德:从零开始,坎坷创业为梦想格兰仕以前是一家羽绒制品厂,梁庆德接手后,该厂完全是一个无资金、无厂房、无设备的“三无企业”,当时,他们基本上是用肩挑手提的方法擦洗鸡毛、鸭毛用的滤清池,用土办法上马制作机器设备。当时,大家都一起抬钢架,扛水泥,打木桩,一门心思扑在工地上。没有技术,就边干边学,组织人员开展攻关,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日以继夜地工作。渴了,喝几口生水;饿了,吃几口冷饭;累得实在受不住了,就靠在机器上打个盹。就这样,一家手工洗鸡毛、鸭毛做鸡毛帚、鸡毛扇的桂洲羽绒制品厂终于试产成功了。

羽绒厂投产后,梁庆德心里的压力很大,当时就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干出名堂来,要对得住一起创业的父老乡亲们。就这样,有时外出办事,误了回来的班车,只好步行几十里路赶回来;有时上下班没有了渡船,也只好泅水来回。可以说,完全是靠当时自己的努力拼搏和惊人毅力,才使得企业摆脱了原始困境,从最初的鸡毛帚、鸡毛扇发展到加工出了高档的羽绒制品,形成了初步的资金积累。1979年,实现产值46.81万元,创利润3.68万元,此时,也算是他们掘到了第一桶金。

格兰仕在创业过程中,也遭遇过危机。

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经济风云变幻,中国的轻纺工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所以格兰仕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市场危机之中。但通过这场危机,梁庆德意识到了,没有一批高层次的管理人员,格兰仕就无法越过市场危机,企业也就无法获得突破性的发展。所以从那以后,格兰仕就提出了全面实行“以人为本”的战略方针。

一个企业成长的历史,也就是一部企业家品尝酸甜苦辣的历史,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很多企业家都不得不忍受各种各样的煎熬。梁庆德也不例外,也遭遇过困境,他说:“经营企业,确实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酸甜苦辣,基本上天天都会碰到,太多了。我印象最深的恐怕应该是1994年,珠江三角洲遭遇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洪灾,一夜之间格兰仕厂区一片汪洋,整个厂区水深2.8米,上千万元的高精密电机连续被水浸泡后几乎成了废铜烂铁,数千万元的羽绒被、床上用品、服装和各种原料被洪水无情地吞噬,直接损失达1亿多元。这场洪水持续了半个月之久,留给格兰仕厂区近50厘米深的污泥和积水。面对这种惨不忍睹的景象,看着辛辛苦苦十几年创下的家业就这样被淹在洪水里,当时许多人都流下了痛心的泪。”

梁庆德当时就对员工们说:“要走的,马上清算工资,并发给路费;愿留者,欢迎,原工资一分不少,免费食宿,全面投入抗洪救灾。”令梁庆德欣慰的是面对这种情景没有一个人离开格兰仕。

如今,“德叔”(亲近的人都如此称呼他)的儿子早已成人,但岁月并没有抹去他儿时的记忆,那些朋友、那些江水、那些春天、那些眼泪,连同那许多被现实摧折的构想,无不引来他对生命的怀念和友情的珍视。

翻开梁庆德的简历,我们就会发现,这位全国优秀企业家脚踏实地走向人生与事业顶峰的脚步是如此厚重,以至于你不得不在内心深处油然而生一份对奉献者的敬意。

他的的确确是一位奉献者。从供销社业务员到钢铁厂主任,从香精厂工会主席到印刷厂、羽绒厂厂长,再到20世纪90年代初转产微波炉,直至今日将1200万台格兰仕微波炉销往全国、全球,产销量第一,梁庆德把他的一生交给了企业,交给了广东顺德市一个叫容桂镇的弹丸之地。所幸的是,梁庆德可以终其一生去观察、体验并参与中国经济发展史上最伟大的一场变革,对此,他感到幸运而骄傲。幸运的是在8年间梦想成真;骄傲的是替国人和民族经济做出了一个堪称业内之冠的微波炉品牌——“格兰仕(Galanz)”。

梁庆德从零开始,艰苦创业有幸在市场经济的春天里拥抱第一轮太阳,足以令人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