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政务工作全书(中)
12433900000037

第37章 政务监督 (2)

2004年中央预算执行审计之所以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大了对中央部门的审计力度,揭露了一些部门在预算执行和财务管理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这对今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启示作用,说明进一步加强对政府部门的审计监督十分必要。审计工作五年发展规划提出,预算执行审计要由收支审计并重向以支出审计为主转变。政府各部门是财政支出的主体,很多部门掌管财政资金的再次分配权,加强对政府部门的审计是强化对权力运行约束和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各级审计机关都要高度重视对政府部门的审计,特别是对资金量大、有预算资金分配权和下属单位多的部门,要有计划地进行重点审计,对重要部门要组织专门力量连续审计,促进规范财政财务管理,合理有效地分配和使用财政资金,依法履行职责。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转移支付资金的审计力度,深入揭露资金分配不规范、拨付不及时、使用不合规和脱离有效监督等方面的问题,促进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保证国家财政政策和宏观调控措施得到认真贯彻落实。

(2)进一步加强重大投资项目审计,促进完善投资管理体制,提高投资效益,加强宏观调控。重大投资项目直接体现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和重点,为促进宏观调控措施的落实,必须继续加大对重大投资项目的审计。2005年审计署选择投资较大的高等级公路建设项目进行审计,揭露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违法违规问题,注意检查违规征地、拖欠工程款、截留克扣农民征地补偿款等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同时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分析评价项目建设效果,促进提高项目的科学决策水平,提高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还要关注南水北调等重大项目的建设进展情况,加强调查研究。地方审计机关要按照各级政府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做好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要注意对照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方向和力度,检查投资项目是否符合政策取向,管理是否到位,同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效益审计的路子,加强审计调查,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3)进一步加强对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损益审计,促进强化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从审计情况看,金融领域中影响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金融机构内控机制还不完善;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金融风险的诱发因素不断增多,金融犯罪的手法不断翻新。要密切注意金融运行过程中呈现出的新情况、新特点,进一步强化审计监督。①要继续加大对金融犯罪案件的查处力度,维护金融资产安全和金融运行秩序。②要关注金融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点,促进加强管理,落实国家货币信贷政策。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的金融产品,由于相应的制度和管理滞后,存在问题较多,要通过审计,促进增强预警能力。③要注意加强分析研究,通过揭示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和漏洞,推进国有金融机构改制,促进金融监管部门完善制度,加强监管。

(4)强化专项资金审计和审计调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维护群众切身利益。近年来,为改善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国家在“三农”、就业、环保和社保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通过审计监督保证这些政策措施的有效实施,是审计机关的重要职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认真解决“三农问题”,积极扩大就业,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理顺分配关系,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是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审计机关在各项审计工作中,都要注意检查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严肃查处各种侵害群众合法权益的行为。同时,有针对性地组织专项审计调查,提出完善有关政策措施的建议。2005年审计署统一组织对青藏铁路环境保护资金、农村卫生资金、城市失业保险基金、城市住房公积金、国外援助项目资金等进行审计和审计调查。各地除完成好审计署统一组织的项目外,还要从本地区实际出发,抓住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一些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

要结合专项审计调查,加快效益审计的实践。按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要求,积极开展效益审计。一个有效途径是把效益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结合起来。专项审计调查具有涉及面广、方式灵活的特点,结合专项审计调查开展效益审计,更容易揭示宏观经济管理中存在的影响效益的问题,从加强宏观管理和深化改革的高度提出意见和建议。在2005年安排的各项审计调查中,都要注意检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严肃查处挤占挪用、滞留闲置、损失浪费等问题,评价资金的使用效果,分析影响效益的因素,提出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的建议。要特别注意揭露和反映影响宏观经济效益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促进有关部门研究采取相应措施。

(5)加强国有企业审计,促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推进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全面实行年度经营业绩责任制和任期经营业绩考核责任制。企业审计要坚持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以经济责任为中心,与企业改革、改制结合起来。要通过对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审计,摸清家底,核实盈亏,监督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要关注企业因决策失误、管理不善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揭示企业管理不善和影响效益的深层次原因,促进科学决策、改善管理、提高效益。要注意检查企业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的安全问题,严肃查处内外勾结,弄虚作假,侵占国有资产的行为。

(6)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促进其依法履行职责。根据中央五部委联席会议的决定,在继续深化和规范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和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同时,从2005年开始,把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范围扩大到地厅级。各地要高度重视,积极稳妥地推进这项工作。审计署将继续做好对省部级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试点工作,同时与有关部门配合,着手研究制订《经济责任审计条例》,进一步规范审计的范围、对象、内容、程序及审计成果的运用等,推动经济责任工作稳步发展。

3.加强民主监督

民主监督的重点是人民群众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监督。其主要内容是监督各级领导干部是否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是否正确地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是否发扬民主、依法办事,是否严于律己、廉洁奉公,是否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等。发展人民的民主监督,是各级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重要保证。

强化民主监督,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认真落实人民群众对一府两院的监督权力。民主监督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方面,我们在民主监督问题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与黄炎培先生探讨过,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依靠民主监督,就能跳出政怠宦成、人亡政息的历史周期率。然而,民主监督离开党的领导是不行的。“文化大革命”时期踢开党委闹革命,搞所谓“大民主”导致了灾难深重的十年动乱,这个惨痛的历史教训我们必须牢牢汲取。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才是民主政治建设的正确道路。

①切实做到人民有权选择自己的公仆。根据巴黎公社的原则,公仆是由人民选举产生的。我们党在延安时期的民主选举是充分体现了巴黎公社原则的。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完善选举制度,切实保证人民群众对选举制干部的选举权,对委任制干部的推荐权。改变少数人选人的不正常情况,保证人民在选任干部方面当家作主的权利。

②保证人民群众的决策参与权。为了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在决策过程中,广泛采取征求群众意见、召开听证会议、听取专家意见等方式,保证决策的正确性,使人民群众在决策过程中充分发表意见.履行主人翁的职责。

③充分实现人民群众的管理权利。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为了保障人民群众参与管理的权利,提出了著名的“鞍钢宪法”,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原则,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被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今天,我们在实行群众管理方面要积极取得新的进展,决不能在历史的基础上后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离开人民群众我们就一事无成。必须坚持群众管理的原则,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

④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评议权利。民主评议体现了我们党反腐倡廉的要求,是加强廉政建设的重要措施,开展民主评议活动,体现了依靠人民预防和治理腐败的要求,有利于强化对经济建设的意识,有利于克服影响发展的突出问题,有利于促进政府部门的职能转变。民主评议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使人民群众的权利得到保证,促进经济建设,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民主评议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促进民主制度建设,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将公共权力置于阳光之下接受群众监督,为社会公平正义,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维护社会稳定。

(2)加强民主党派的监督.,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共中央于2005年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意见概括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政治准则,明确了发展是多党协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任务,确定了政治协商的决策程序,对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作了更加明确操作性更强的决定,强化了民主党派的监督。按照《意见》要求,在强化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监督方面:①要给予高度重视。民主党派对政府的监督,是政党之间监督的重要体现,实行监督首先要知情,要在知情、沟通、反馈环节上建立健全制度和机制,及时向民主党派通报情况和重大问题。②要坚持将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的原则。在作出重要决策前,要提前通知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并提供相关的材料,民主党派收到议题后,必须很好地进行研究,认真调研,以便提出有分量的意见和建议。将政治协商程序形成制度。③要切实保证民主党派参加国家政权、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④要进一步加强培养和选拔党外干部,在各级政府、有关机构和高等院校领导班子中充实党外领导干部。坚持政府部门和司法机关邀请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担任特约监察员、检察员、审计员、教育督导员等,进一步发挥监督作用。

(3)强化舆论监督,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及时有效地揭露腐败现象,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反腐败的决心和信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传媒的报道权、评论权、批评权等权力,直接源于公民的表达权和知情权,而新闻媒体则是公民知情权的主要实现渠道。舆论监督在本质上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的监督,而不是新闻媒体自身的监督。舆论监督的目的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维护社会稳定。①加强对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督,揭露和批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贪赃枉法等行为,推进依法治国;②加强对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反映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工作的希望和建议,揭露和批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阳奉阴违、各行其是等行为,维护中央权威,保证政令畅通;③加强对党纪政纪执行情况的监督,揭露和批评失职渎职、滥用权力、消极腐败等行为,促进干部队伍廉政建设;④加强对侵害群众利益行为的监督,揭露和批评以各种手段和方式侵害群众利益的现象和行为,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⑤加强对社会丑恶现象、不道德行为和不良风气的揭露和批评,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弘扬社会正气。

(4)扎实做好“三公开”工作。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推行政务公开是核心,厂务公开、村务公开是基础,“三公开”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是建立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举措。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进一步加强领导,党中央、国务院把“三公开”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确保“三公开”工作扎实有序地开展;把“三公开”三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统筹部署,整体推进;把“三公开”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紧密结合,推动“三公开”工作不断深入开展。关键是要让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在公开的范围上,凡应让领导班子或单位内部人员知情的,应在领导班子或单位内部公开;涉及部分人和事的,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或依当事人申请公开;凡应让全社会知情的,及时向社会公开;对不能公开或暂不能公开的,必须说明理由。要积极开展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的试点:①清理备案。针对当前一些行政部门权力项目不明、权责不清、职能交叉等问题,各试点单位对拥有的行政权力逐项进行清理,并按规定就公开的内容、范围、形式、时间等提出具体意见,对不能公开或暂不能公开的说明理由。②预先审核。为防止借机扩大不公开权力项目范围,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试点单位申报的不公开权力目录进行审核,对于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必须保密或暂不宜公开的予以备案。③编制职权目录和流程图。针对权力行使中自主裁量随意性大,程序约束不强的情况,对公开的权力,按照权力的类别、项目编制有主要领导和内部机构、人员职责分工、服务承诺、工作纪律、责任追究等内容的职权目录,按照权力运行的程序编制有行使权力的条件、承办岗位、办理时限、监督制约环节、相对人的权利、投诉举报途径和方式等内容的流程图。④公开权力运行过程。在完成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围绕重点权力部位和权力运行的主要环节,如人员录用、调动、任免,以及项目审批、工程招标投标、物资采购、专项资金和财政资金分配使用等,主动公开运行全过程,把侧重于对事后结果的静态监督转变为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动态监督。

4.加强司法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