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用沃伦·巴菲特的脑子赚钱
12427100000010

第10章 沃伦·巴菲特投资智慧五 (1)

大原则必须遵从:合理投资原则及其应用

投资前请先做到知己知彼

【标签】 知己知彼 评估 企业能力 重要 能力圈

《孙子·谋攻篇》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尽管巴菲特和孙武一个在西方一个在东方,两人的生活年代相差数千年,但他们无疑都是拥有大智慧的人,是精神上的共鸣者。他们的不同在于,孙武专注于用兵,而巴菲特执著于投资。

何谓投资中的“知己”?简单来说,就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又能够承受什么。

“我的投资目的是什么?是保值,还是生财?”

“我到底应该如何赚钱,是通过股票升值,还是通过资本扩张?”

“我又能够承担多少风险,等待多长时间?”

“我更适合哪一种投资风格?是长线投资,还是波段操作?”

“我手里面有多少资金,我将来又能够增加多少资金,我的支出又是多少?”

这些简简单单的问题,有多少投资者在决定投资前会认真去想呢?又有多少投资者能够给出一个自己满意的答案呢?

这就是投资中的“知己”。光做到“知己”还不够,我们还需要“知彼”。在双方最终下定决心走到一起之前,要经过漫长的互相了解和考验。

巴菲特观察可口可乐50年,认识高盛69年。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一句在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古话,在其他国家,可能会有其他的说法。而问题是,这句被无数人挂在嘴边的话,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做到呢?

巴菲特说:“投资人真正需要具备的是正确评估所选择企业的能力。请特别注意‘所选择’这个词,你并不需要成为一个通晓每一家或者许多家公司的专家。你只需要能够评估在你能力圈范围之内的几家公司就足够了。能力圈范围的大小并不重要,清楚自己的能力圈边界才是至关重要的。”

投资股票时做到知己知彼是很重要的。《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的思想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战争前,不知彼而知己,就如同赌博一般,胜负之数难以意料;不知己而知彼,就不能结合自身现状制定合理战略;既不知己也不知彼,就像瞎子骑瞎马一般,其结局不言自明。因此,作战前必须了解敌我双方的情况,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投资股票也就是这个道理。有人认为,巴菲特的能力圈原则,也充分体现了《孙子兵法》中知己知彼的智慧。他做出分析:“知己,首先是知己所不能,知道哪些公司股票是属于自己能力圈范围以外的,这些公司的价值是因自己能力所限自己不知道的。知己所不能而不做,就是坚决不走出自己的能力圈,不买进自己能力圈范围以外的公司股票,以避免犯下重大错误。知己,其次是知己之所能,知道哪些公司是属于自己能力圈范围以内的,这些股票的价值是发挥自己能力能够知道的,既然知己之所能,就要把能做的事情做到最好,尽可能正确评估这些自己能力圈范围以内的公司股票价值。知彼,主要是对知己之所能的公司,对自己能力圈范围以内的公司,要尽可能充分了解它们的基本面情况,尽可能做好所有的功课,仔细分析所有相关信息,尽可能正确地评估这些公司股票的价值,从而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事实上,“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体现了对立统一的哲学原理。自己是矛盾的一个方面,他人是矛盾的另一个方面,了解了对立的双方,促进了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知道了自己和对方的实际情况,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所谓的知己知彼,用俗话来说就是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要做到正确定位自我,不要高估自己的力量,从而做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行动事情。同时,也不要低估自己,从而认识不到自己的优势。一味自唾自弃,明知机遇已经降临,还认为自己实力不足,不敢去做,这也一种违反知己知彼的哲学原理。

做到知己知彼,就离成功不远。隋末李世民可谓典型。《资治通鉴》记录道:大业十三年五月,李渊、李世民父子兵伐长安,在霍邑遭遇到隋朝大将宋老生的顽强抵抗,久攻不下,又天降大雨。在这种情势下,李渊认为自己的实力不足以攻克霍邑,进兵长安;竟然提出要退兵晋阳。其时的长安已经非常空虚。霍邑的宋老生虽是一员猛将,但是李渊的兵力并不少,民望也不低。李渊被一时的挫折蒙蔽了。而李世民则对敌我力量的对比看得很透彻,认为: 当时粮食都成熟了,不缺乏粮草;且宋老生轻躁,一战可擒。李密只顾守着洛口仓的粮食,根本没有远大的战略。刘武周与突厥外虽相附,内实相猜。先前他们父子起兵反隋乃是为了大义,奋不顾身以救苍生。当时应该先入咸阳,号令天下。遇到小敌就遽然班师,恐怕那些跟随他们的人会立即解体,父子只能退守太原孤城之地为贼,又怎能保全自身。

巴菲特之所以能够成功,因为他懂得知己知彼。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从而做出客观的判断。知己知彼是一种哲学智慧,巴菲特就是利用这种智慧去做事情。

现金的重要性

【标签】 巴菲特 现金 重要 投资 现金流量表

现金在投资中何以见得这样重要?一切都得从一场金融风暴说起。2008年的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让全球股市连连暴跌。中国A股上证指数从2007年10月16日突破6124.00点后,股市一路下跌,到2008年10月28日探底1664.93点。这个时候,很多投资者都纷纷逃离股市,但是巴菲特却频频出手,累计投入280多亿美元,大量收购马尔蒙控股、箭牌、罗门哈斯、高盛、星座能源、泰珂洛、通用电气以及中国的比亚迪等股份。

股市里有一种群体驱动性。大盘上涨时,看多做多的人会越来越多,好消息也会越来越多;而大盘下跌时,越跌越看跌,投资者越来越恐慌。对于这方面,巴菲特却有自己的一套理解方式。巴菲特的投资策略是:股市大涨时勿贪,及早退出股市;股市大跌时勿恐,趁机抄底捞便宜;大跌大买,越跌越买,而不是割肉离场。他认为,投资者只要具备这样的定力,就一定会跑赢大市。

巴菲特一生经历过四次股市暴跌,分别是1973、1987、2000、2008年。每次股市暴跌前一两年,巴菲特就提前退场,根本不参与最后一波行情,而是冷眼旁观其他人在股市中搏杀。等股市跌透了,他再悠然自得地大规模进场,一一捡拾原先看好的股票。例如: 1984—1986年美国股市持续大涨,巴菲特从1985年起就大规模出货,明确表示只留3只股票,其他股票通通卖掉。当1988年股指跌到谷底时,他开始买入可口可乐股票,并于1989年补仓,一共投入10亿美元。同时,他还买了6亿美元吉列公司可转换优先股。

金融危机,股市处于低迷时,对于投资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巴菲特就是这样一个聪明的投资者,他能够把握各种时机,从而大干一场。市场存在着不确定性,各种风险随时存在,但是看准机会,就可以让风险变成收益。2008年的这次金融海啸发生、股价暴跌后,巴菲特频频巨额投资上市公司。一位渴求资金的公司首席执行官羡慕地打电话给巴菲特说:“在市场眼里,我们就像青蛙,伯克希尔公司就是公主。如果您肯赏吻,我们就能变成英俊的王子了。”巴菲特幽默地回答道:“我们确实亲吻了几只。”

从历史上看,伯克希尔公司的长期收益之所以能超越道·琼斯工业指数两倍,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拥有巨额现金,有能力随时投资内在价值大大高于股票价格的上市公司。从这里可以看出,现金在投资过程中发挥了它巨大的作用。现金的流入量与流出量就好似一家企业的脉搏。公司要生存下去,充足的现金流量是唯一的最为重要的因素。

现金对于企业来说,就像人体中的血液,一个人身体无论多么魁梧,如果失血过多就会变成一具死尸,没有了现金,规模再大的企业也无法运转。现金的忠诚度是所有资产里最弱的,但是流动性是最强的。巴菲特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即无论是股利报酬率、本益比甚至成长率,除非它们能够提供某家上市公司未来现金流入流出的相关线索,否则这些指标对评估该公司的内在价值就没有影响,甚至还会起反作用。

为什么说巴菲特坚持现金为王的理念是极具智慧的,因为对于一个公司来说,现金流量表的主要作用有几个方面:第一,提供公司的现金流量信息,从而对公司整体财务状况作出客观评价。第二,说明公司一定期间内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原因,能全面说明公司的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第三,分析公司未来获取现金的能力,并可预测公司未来资本投入和财务状况。第四,提供不涉及现金的投资和筹资活动的信息。这几个方面恰好说明现金流的重要性,从而体现了现金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与所持股票终生相伴

【标签】 巴菲特 长期投资 投机 股价波动 “三不”原则

巴菲特说:“我从不认为长期投资非常困难……你持有一只股票,而且从不卖出,这就是长期投资。我和查理都希望长期持有我们的股票。事实上,我们希望与我们持有的股票白头偕老。我们喜欢购买企业。我们不喜欢出售,我们希望与企业终生相伴。”

投资的一切秘诀在于,在适当的时机挑选好的股票之后,只要它们的情况良好就一直持有。因此,巴菲特告诉我们,投资股票不要怀有投机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