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谦斋辨证论治学
12378100000007

第7章 谦斋病因十六纲辨证法则浅解 (1)

第四章 谦斋病因十六纲辨证法则浅解 (1)

摘要针对病因辨证散漫和不系统问题,进一步探讨了谦斋学术思想。病因十四纲辨证特点:融三因于一炉;兼诸法为一体;集理法方药于一身。病因十四纲辨证地位:建立统一病因辨证体系,是中医病因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笔者按谦斋《病因十四纲辨证》一文,分为“证、辨、治、论”四个环节进行论述,把“证必须辨,治必须论”发展为一种模式,实属首创。这对辨证论治的规范,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了加深对十四纲的理解,笔者曾在学习过程中作过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的内容分为原文、歌诀、歌诀解释、谦斋医学汇录、按语等项。由于十四纲的主证比较多,如“停湿”的主证就有16个,这么多的证状是不太好掌握的。为此,笔者把它们编成歌诀。为了简便、好记,笔者把主证限定在两句歌诀之内,这样就常有用一个字来表述证状的情况,有时难免词不达意。为了补其不足,另设“歌诀解释”一项,解释有关内容。“谦斋医学汇录”和“按语”两项内容,反映了笔者的读书心得。“谦斋医学汇录”是将谦斋在其他著作中有关论述进行摘录,并把它们汇集在一起,加深对病因十四纲条文的理解,其中不乏闪光的东西。为了增强“谦斋医学汇录”的连贯性和可读性,笔者对文献中的个别词语做了技术处理,欠妥之处,在所难免。“按语”主要是针对初学者的学习困境,尽量实话实说,有的放矢。总之,是不够成熟的。

笔者在《走出五脏阴阳辨证误区与谦斋医学启示录》(详见第10章)一文中指出,五脏均有阳虚证,但阴虚只有一个。根据谦斋这一观点,再来看病因十四纲,会觉得没有“阴、阳”两纲,那十四纲与脏腑辨证就显得不对称。因为病因辨证与脏腑辨证是同层次概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尽管在十四纲之“寒”纲中有虚寒证,但这只是间接的,不如正面提出为好。为了协调统一,笔者将病因十四纲增补为十六纲,即:风、寒、暑、湿、燥、火、疫、痰、食、虫、精、神、气、血、阴、阳。

辨证论治为中医治病的法则,它的精神实质是理、法、方、药一套完整的治疗体系。中医治病有其原则性,也有其灵活性,要了解中医一般诊治方法和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并在取得疗效后总结出一套规律,必须掌握辨证论治。

过去,对于这样重要的大法,未经系统地整理出来,让医生们自己去体会摸索,我认为是一大缺陷。因此,为了学习中医的需要,编写了“病因十四纲辨证”初稿。

在这初稿里,综合前人的理论和经验,提出了风、寒、暑、湿、燥、火、疫、痰、食、虫、精、神、气、血十四个纲。每一个纲里又提出了主证和主治、纲与纲之间的联系,也指出了兼证和治法,除扼要地说明外,还附列了常用方剂和药物分类。总的要求是:有理有法,有方有药,执简驭繁,深入浅出。

4.1风

风为六淫之首,伤人最易,发病最速,又因其善于和其他病因结合,变化亦最多。

凡风邪引起的疾患,无论轻重、浅深之别,都属于外因。正因为自外而入,故腠理不密的最易招致风邪,而风邪的治法当以疏散为主。

风证中有称做内风的,系血虚内生之风,与外风的性质根本不同,治法也完全两样。

4.1.1伤风

[主证]恶风、发热、自汗、头痛头胀、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喉痒、声嗄、舌苔薄白、脉象浮缓(发热未出汗时脉多滑数)。

[辨]风从外来,首先犯表,病在卫分,多见上焦呼吸系统证状,是为风邪发病最轻浅者。伤风与感冒寒邪在初期极难分清,主要是伤风见恶风、自汗;伤寒则恶寒、无汗;风邪与温病初起的区别,在于口渴与否,即不渴者为风邪,口渴者温病。

[治法](1)宣肺辛散法。

(2)调和营卫法。

(3)固表祛邪法。

[论]肺主皮毛,宣肺则皮毛开而邪从汗解,方如葱豉汤。伤风发表不离辛散,春夏宜偏辛凉,秋冬当偏辛温,可视时气斟酌,但禁忌大剂发汗。

调和营卫是通过加强本身抗邪能力来达到发散风邪的目的,不同于一般发汗剂,方如桂枝汤。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凡卫气虚弱易感风邪,或风邪稽留不解,可以一面固表,一面祛邪,如玉屏风散。

[兼证和治法]

(1)风寒:风邪夹寒,证见恶风畏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汗出不多,脉象浮紧等,治以寒邪为主,宜辛温解表,见“寒”纲。

(2)风温:风邪兼夹温热之邪,亦称风热,属于外感温病范围,见“火”纲。

(3)风火:亦为风邪夹热之一种,但较之风温不同。除风的证状外有明显的内热,甚至有燎原之势,如咽喉红肿疼痛、牙龈肿胀溃脓、目赤多眵、小便短赤、大便闭结等,治宜清疏涤热法,方如黄连上清丸。

(4)风湿:分两种,一为伤风夹湿,其证寒热、头痛、四肢酸痛、食欲呆钝、小便少、大便溏;一为骨节疼痛的痹证一类,俗称风湿痛。前者宜疏化如藿香正气散,后者宜蠲痹和络如痛风丸。

(5)疠风:是一种风毒疠气,见“疫”纲。

[歌诀]伤风寒胀流涕咳,身热头痛汗无可;宣肺调和固表祛,葱豉桂枝玉屏和。

[歌诀解释]歌诀前两句,根据谦斋在《中医入门》中将伤风分轻重两型而编写的。伤风轻者,证见鼻塞声重、头胀流涕、咳嗽;稍重身热头痛、自汗或无汗。为了压仄,以“汗无可”(既可有汗,也可无汗)代替“自汗或无汗”。歌诀最后一句,葱豉为葱豉汤,桂枝为桂枝汤,玉屏为玉屏风散。

[谦斋医学汇录]伤风:轻者证见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咳嗽;稍重则身热头痛、自汗或无汗[1]。伤风发热未出汗时,脉多滑数;发热已汗出时,脉多浮缓[2]。玉屏风散用于虚人受邪、邪恋不解,目的在于益气以祛邪。一般认为,黄芪和防风相畏相使,黄芪得防风,不虑其固邪,防风得黄芪,不虑其散表,实际上散中寓补,补中寓疏,不等于扶正固表。正因为此,如果本无表邪,常服防风疏散,反而给予外邪侵袭的机会。对于本无表邪,仅体虚而易感冒者,我常用桂枝加黄芪汤,效果良好[3]。

[按语]关于伤风与伤寒,文献上虽有区分,所谓伤风见恶风、自汗,伤寒则恶寒、无汗。但临床证明,无论伤风和伤寒,在开始一两天内是很难确诊的。比如自汗,伤风初起也可以无汗。所以谦斋进一步指出:伤风发热未出汗时,脉多滑数;发热已汗出时,脉多浮缓。须结合脉证而定,不可拘泥。对于气虚而感邪者用玉屏风散尚可;对于体虚而易感者常服玉屏风散,就有商讨之处。下面举例证之。

体虚感冒张男,67岁。主诉经常感冒,往往一二个月连续不断,证状仅见鼻塞、咳痰、头面多汗,稍感疲劳。曾服玉屏风散,半个月来也无效果。谦斋接诊后,用桂枝加黄芪汤,服后患者自觉体力增强,诸证渐解,感冒随之减少。此证同样用黄芪而收效不同,理由很简单。桂枝汤调和营卫,加黄芪固表,是加强正气以御邪。体虚有邪者用玉屏风散,体虚无邪而易感者用桂枝加黄芪汤。玉屏风散目的在于益气祛邪,而桂枝加黄芪汤是扶正御邪[3]。关键在于是有邪还是无邪、是祛邪还是御邪,“有、无、祛、御”,虽仅一字之差,却大相径庭。这使笔者联想起另一件趣闻,那是1963年,上海名医贾福华到嘉定县人民医院带学生实习,见到当地一位姓叶的老中医用桂枝加黄芪汤治疗感冒发热,不论风寒风热,疗效都可靠。于是贾福华在临床上一再使用,效果很好,因而感触颇深,并为此做了病例报道,其中一例就是他自己。

感冒发热贾男,60岁。原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日来感染,发热第2天体温39.1℃,无汗,咳嗽痰稠,稍有气急,略觉咽痒,脉数,苔腻,姑取桂枝加黄芪汤为主2剂,药后热退咳减气平,仅咽痒微痛。贾氏认为,感冒发热,一般分为风寒、风热,风寒给荆防败毒散之类,风热给桑菊饮、银翘散,似乎没有疑义。可是就有打破常规用药而取得非常疗效的例子,叶氏老中医用桂枝加黄芪汤便是明证。而自己所患该是风热,对风热的辨证论治可以说是不合理的,但服药以后病情很快好转,出现咽痒微痛也无碍大事[4]。二位名医应用桂枝加黄芪汤的临床经验,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这正是:中医到处都是宝,关键看你会不会找。

4.1.2中风

[主证]轻者肌肤麻木、口眼歪斜;重者猝然仆倒、语言謇涩、身热、痰涎曳锯、左瘫右痪、半身不遂;更重者仆倒后身热、口噤、神昏志乱、四肢俱废、良久不醒。脉见浮弦或浮大、舌苔厚腻。

[辨]中风分真中和类中。真中属于外风,浅者在络,较重在经,深者在腑,再深在脏。中络多见肌肤不仁;中经则体重不胜;中腑则不识人、肢节废;中脏则舌难言、口吐涎沫。类中由于内因,分气中、火中、痰中等,发病之急犹如中风,但无六经形证。

[治法](1)搜风涤邪法。

(2)疏表攻里法。

(3)逐风除痰法。

[论]治真中初起亦以搜风为主,分辨六经用药,方如小续命汤;兼有里证者表里双解,如防风通圣散。如果一起痰涎壅盛,则宜三生饮逐风除痰,以急救目的用之。亦可先用开窍法,然后按证治疗。

[歌诀]中风麻歪体重着,昏仆肢废謇涎热;搜风双解逐风除,续命防通三生解。

[歌诀解释]歌诀前两句,根据原文中的轻重顺序编串而成。中络则肌肤麻木、口眼歪斜;中经则身体重着,半身不遂;中腑则神昏仆倒、肢节废;中脏则舌难言、语言謇涩、口吐涎沫、身热。歌诀最后一句,续命为小续命汤,防通为防风通圣散,三生为三生饮。

[谦斋医学汇录]中风:古人认为,中风病由于体虚而感受风邪,可以由经络深入脏腑。近人认为,中风即脑出血,于是专用脑出血来解释《金匮》中风,遂有一无是处之感。正因为此,对于《千金方》的小续命汤愈加怀疑了。其实感受暴风严寒的刺激,也能招致僻不遂证,不一定由于脑出血。必须明确中医论中风病有内外二因,后世分析外因为真中风,内因为类中风,形似外风,实与外风无关。类中又分为火中、虚中、痰中等等。可见前人对中风主要是辨证论治。我们千万不要片面看问题,使古今验方受到损失[5]。

[按语]真中初起多有六经形证,当分辨用药,方如小续命汤。类中是类似中风,但风自内生,如一起便痰涎壅盛,宜三生饮。这是一种急救法,苏醒后多口眼歪斜、半身瘫痪等,应辨证论治。

4.1.3内风

[主证]头晕、目眩、肢麻、筋惕肉、手足震颤抽搐、足痿无力、脉象细弦或虚数。

[辨]内风多起于血虚,除内风的特征外,当辨认血虚本证,如心悸、失眠、面色苍白等,以及深一层的肾阴亏乏,水不涵木,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两尺脉弱等证。

[治法](1)养血熄风法。

(2)滋阴潜阳法。

(3)温养肝肾法。

[论]内风无风可散,应从养血为主,血行则风自灭,方如加减复脉汤,进一步滋阴潜阳,如大定风珠。大概肝为刚脏,用药宜柔不宜刚,宜清不宜燥,宜和不宜伐,但有火不归原,虚风上扰,当温养肝肾,例如风痱证用地黄饮子。

[歌诀]内风仆麻抽震颤,肝肾亏虚足痿见;养熄滋潜温肝肾,加复大定地黄验。

[歌诀解释]歌诀前两句概括了内风的特征:眩晕欲仆、肢麻、抽搐、震颤;以及由于肝肾精血亏虚所致的足痿无力,如风痱证。歌诀最后一句,加复为加减复脉汤,大定为大定风珠,地黄为地黄饮子。

[谦斋医学汇录]内风:亦称肝风,不仅肝血虚,而且肾阴亦虚,由于阴血极虚而不能濡养空窍和肢体,故出现眩晕欲仆、耳鸣、肢麻、抽搐等震动不定现象[3]。但有命火不足、夹虚风上扰,如风痱证。由于肝主血主筋,肾主精主骨,肝肾精血亏损,筋骨失其濡养,使运动受到影响,步态不稳,摇晃欲倒等[3]。

[按语]内风与肝血虚、肾阴虚,均有眩晕。但肝血虚为目眩,肾阴虚为头晕,内风为眩晕欲仆,眩晕的程度依次加重,这是谦斋的临床经验。内风多起于肝血虚和肾阴虚,即肝血虚和肾阴虚是内风的基础证。当辨认血虚和阴虚的本证,如目眩、筋惕肉属于肝血虚的证状,笔者没有把它们编入歌诀,而在歌诀“内风仆麻抽震颤”中,仅用一个“仆”字点明了内风的眩晕特点,其用意是明显的。肝肾阴虚可以引动肝风,是人所共知的,肾阳虚也会产生虚风,这是有些人所不知的。其虚风产生的机制,谦斋已经点明:由于命火不足,不能化生精气;还可以累及肝不能化生气血,导致筋骨失养,出现步态不稳、摇晃不定的现象。现附《医林掇英》验案,以示阳虚化风之机制。

书写痉挛症费某,男,大学讲师,患有书写痉挛症。两只手,别的活都能干,一拿到笔,手就不停地发抖,因病辍教已经3年了。开始服用安坦,小剂量不起作用,加大剂量,手不抖了,可是精神萎靡,总想睡觉,全身无力,连书都不能看了,只好停药。经过一段中医治疗,从平肝熄风论治,没有效果。证见阳痿、腰酸、齿浮、尿频、便溏、思维迟钝等,舌嫩红、苔薄,脉略带弦象,重按不足。综合分析:病人一无阳亢、二无阴虚、三无热盛。那么,风从何来?患者有明显的肾精亏损见证,还有肾阳不足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