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谦斋辨证论治学
12378100000025

第25章 谦斋五行生克辨证法则浅解 (1)

第七章 谦斋五行生克辨证法则浅解 (1)

摘要谦斋五行生克辨证法则有8个特点。①一个渗透:唯物辩证法渗透于五行生克辨证的全过程。②一个条件:本身之气充实则相生,本身之气有余则相克相侮。③两个前提:必须以内脏为基础,必须依据具体病情来辨证论治。④三个要领:必须双方考虑,必须分清主次,必须根据具体病情是否需求来决定。⑤四个原则:补母、泻子,抑强、扶弱。⑥四项注意:五行生克不是高谈空理的,不是简单的,不是机械的,不是所有疾病都用的。⑦八种适应证:母病累子,子盗母气,单纯子虚,实泻其子;相克太过,相克不及,反克,预先加强被克者。⑧十六种证候:水不生木,木克土,土反克木等。

古人认为阴阳仅能说明一切事物的矛盾统一,却不能说明它们之间有机的联系和制约,于是便以五行来说明事物运动发展的过程。中医临床上运用五行生克规律,是根据人体内脏的变化活动和相互关系,并结合长期医疗中所积累的经验知识,因而有效地指导了中医临床。阴阳学说,形成了相应的八纲辨证,成为中医重要的辨证纲领。而五行学说,产生了相应的五行生克规律,却没有列入辨证纲领范畴,这是为什么?笔者揣测:五行生克规律内容繁杂、体系庞大,由于时代的、科学的限制和后人的牵强附会,掺入了一些主观的东西,没有形成象八纲那样条理性的东西,纳入不了辨证纲领行列。谦斋在《谦斋医学讲稿·五行学说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一文中,详细论述了两种病因、两个脏腑发病的机制,归纳出内容简练、条理清晰的十六种证候,起到了辨证准绳作用,是比较成熟的复杂辨证模式,应称为“五行生克辨证法则”,充实到辨证纲领中去。这个问题没人谈过,这对整理研究工作和提高疗效都很重要。谦斋五行生克辨证法则,有以下几个特点。

7.1五行生克辨证法则的一个渗透

一个渗透:把唯物辩证法渗透于五行生克辨证的全过程。

谦斋将五行生克中比较原则、抽象、笼统的条文,进行发掘与整理、吸收与扬弃,深入浅出地演绎为生动、具体的临床指导理论,对五行生克中的概念、证候、治则、方药均作了严格的规定,对五行生克辨证的前提、要领、原则、适应证也作了明确的交待。他把唯物辩证法渗透到五行生克辨证的全过程,是辨证论治的纲领性文献。

7.2五行生克辨证的一个条件

一个条件:本身之气充实则相生,本身之气有余则相克相侮。

谦斋指出,凡是相生、相克、相侮均有一个条件,就是本身之气充实则相生,否则不能生;本身之气有余则能克所胜和侮所不胜,不及则不但不能克所胜而反为所不胜乘侮[1]。辩证法是讲条件的,相生、相克、相侮的条件就是本身之气充实则相生,本身之气有余则相克、相侮。

7.3五行生克辨证的两个前提

两个前提:必须以内脏为基础,必须依据具体病情来辨证论治。

临床上应用五行学说,主要是解释人体内脏的相互联系及生理病理的复杂变化。谦斋指出,《内经》所说的内脏,不等于现代医学所说的某一脏器。例如肝的功能包括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的一部分,心的功能包括循环系统和脑,脾的功能包括整个消化系统,肺的功能包括肺和皮肤的作用,肾的功能包括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和新陈代谢以及脑的一部分[1]。为此,临床上具体运用五行生克,首先要注意两个方面:①必须以内脏为基础,离开了内脏活动的真实反映来谈五行,便会落空;②必须依据病因和病情的发展,在辨证论治下适当地运用五行学说,否则也是不切实际的[1]。

7.4五行生克辨证的三个要领

三个要领:必须双方考虑,必须分清主次,必须根据具体病情是否需要而定。

运用五行生克规律来治疗,必须双方考虑。假如认为相生是母子关系,而重视其母,忽视其子,或在相克的情况下,重视克者而忽视被克者,都是不够全面的。例如水不生木,用滋肾养肝,木横克土,用疏肝健脾和平肝和胃,均是生者与被生者和克者与被克者结合治疗,必须分清主次。例如在滋养肝肾中,如果水不生木,则以肾为主,子盗母气,则以肝为主;同样地疏肝健脾,由于木横克土,以疏肝为主,倘因土反侮木,便以运脾为主,均有一定的主次,必须根据具体情况是否需要来决定。比如见到肝实证有克制脾胃的倾向,就应先健脾胃,使脾胃不受损害,痊愈较速。又如肝虚久不复元,虽然肾脏不虚弱,也可结合滋肾,加强肝脏的恢复。这种利用生克来防治,必须根据具体情况是否需要来决定;如能直接解决,就不必要强调生克,牵涉到其他方面[1]。

7.5五行生克辨证的四个原则

四个原则:补母、泻子,抑强、扶弱。

人体内脏之间本有一种调整的本能,表现为相依相存,相反相成,保持其活动均势,是为正常现象。反之,当生不生,当制不制,或相生不及,相制太过,以及其他紊乱现象,都为病证,在这种情况下运用五行生克规律来治疗,有四个原则。

7.5.1补母

用于相生不及。如肾虚影响肝脏亦虚,称为水不涵木,治疗滋肾为主,或者肝虚影响肾脏亦虚,称为子盗母气,也在补肝的同时补肾。这些虚证上利用母子关系治疗,即所谓“虚则补其母”。

7.5.2泻子

用于母子关系的实证。如肝火偏旺,有升无降,可用泻心方法,所谓“实则泻其子”。

7.5.3抑强

用于相克太过。如肝气横逆,犯胃克脾,称为木克土,用平肝、疏肝为主。又如脾胃壅滞,影响肝气条达,称为土反侮木,当以运脾和胃为主,使主因削弱,则被制者的功能自然易于恢复。

7.5.4扶弱

用于相克不及。如肝虚郁滞,影响脾胃健运,称为木不疏土,治宜和肝为主,兼予健脾,以加强双方的机制[1]。

7.6五行生克辨证的四项注意

四项注意:不是高谈空理的,不是简单的,不是机械的,不是所有疾病都用的。

谦斋指出,临床上运用五行生克,不是简单的,也不是机械的。尤其是有些疾病需要用的就用,不需要用的就不用,不是所有疾病都可从五行生克规律来治疗。当然,少数人离开了实际,空谈五行生克,会使临床上失掉真实价值,必须加以纠正。比如水不涵木的证候,用滋肾养肝法,但有时因肝虚而累于其子或影响其所克者,又须照顾心或脾胃。再如水肿的形成,或由土不克水,或由火不生土,但已经水湿停留特别是出现泛滥现象的时候,必须利小便或以疏浚为急,不得墨守温肾健脾的常法。因此,一般疾病的变化有次序,而在某种情况下,往往不依据这样或那样的次序传变。所以,在临床上既要正确掌握五行生克的规律,又要根据具体病情来辨证论治[1]。

7.7五行生克辨证的八种适应证

八种适应证:母病累子、子盗母气、单纯子病、实泻其子,相克太过、相克不及、反克、预先加强被克者。

谦斋指出,临床上运用相生规律来治疗,虚证多属于母虚累及其子,其次是子盗母气,再次是单纯子虚;至于实泻其子,用于母子关系的实证[1]。相克规律多用于相克太过,相克不及和反克现象;必要时也可利用这规律,预先加强被克者的力量,以防止病情的发展[1]。

7.8五行生克辨证的十六种证候

十六种证候:水不生木、木克土、土反克木等[1]。

谦斋把五行生克辨证与论治融为一体,千言之作,一气呵成,堪称医学上的精品。但对初学者来说,常有望洋兴叹之感。为了普及和推广五行生克辨证法则,笔者参照谦斋病因十四纲的写法,将五行生克辨证的十六种证候,按“证、辨、治、论”4个环节进行论述,欠妥之处,在所难免。其中“辨”、“证”环节,笔者直接引用谦斋脏腑辨证有关条文进行充实,文献一律从略(详见《谦斋脏腑辨证法则浅解》)。

7.8.1水不生木(肾阴肝血不足)

[主证]肾阴不足,为头晕、耳鸣、夜间咽干、腰酸,阴虚生内热则颧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肝血不足,为目眩、不耐烦劳、筋惕肉、妇女经少、经淡、经闭,血虚生内热为小有烦劳即能引起低热,轻则但觉头面轰热,手足心烦热汗出。

[辨]水不生木,即肾阴虚不能养肝,临床惯称肝肾阴虚,但确切提法为肾阴肝血不足。水不生木,初起先见单纯的肾阴肝血不足,进一步可出现阴虚内热和血虚内热证,且易引起肝阳上扰化风,兼见偏头痛、肢麻颤抖等。

[治法](1)滋水涵木法。

(2)滋肾养肝法。

(3)滋补肝肾法(即平衡的补法,下同)。

[论]滋肾养肝法,即滋肾为主佐以养肝,方如归芍地黄汤;如风阳鼓动,应以滋阴养血为主,佐以潜阳熄风治标,方如三甲复脉汤和大定风珠之类。

7.8.2木不生火(肝心虚弱)

[主证]肝血不足,为目眩、不耐烦劳、筋惕肉;心血不足,为心悸、少气、健忘、失眠,进一步出现心慌、脉象细弱结代等心气虚。

[辨]木不生火有3种情况:①肝心血虚,即肝血虚不养心,心血亦虚;②肝血心气不足,先有肝血虚,继而出现心气虚[1];③肝心虚弱,先有肝脏气血虚,而后心血、心阳虚弱[1]。

[治法](1)补肝养心法。

(2)温养心肝法。

[论]治疗肝心血虚,方如加减复脉汤,其中白芍、阿胶补肝,生地黄、麦冬养心;进一步温养心肝,方如养心汤用血药以补其体,气药以助其用,且肉桂既能温肝,亦能壮心阳,实为主药。

7.8.3火不生土(肾脾阳虚)

[主证]肾阳虚为腰背冷、下肢畏寒;脾阳虚为食后艰化,大便稀薄,或水湿积聚,肢体浮肿。

[辨]五行分配以火属心,但在临床上多指命火,即肾阳衰弱,不能温脾。故先有肾阳虚,继而出现脾不健运证。

[治法](1)益火补土法。

(2)温肾健脾法。

(3)温补脾肾法。

[论]肾脾阳虚证候以补肾阳为主,但既然同病,就不能忽视健脾。方如真武汤就用了白术、茯苓、生姜的健中温中,四神丸也用了肉果、生姜、大枣温中补土,更明显的如《伤寒论》以理中汤治太阴病,加入附子为附子理中汤,便治少阴病。可见在温脾的基础上进一步温肾,是助火生土的常法。

7.8.4火不生土(心脾阳虚)

[主证]心阳虚弱,每逢阴雨、夜间感觉心慌心悸,重则心痛胸闷;脾阳虚,为眩晕、胸脘痞满、咳嗽痰多等痰饮水气证。

[辨]临床上多将火不生土认作脾肾关系,如忽视了心火与脾阳的关系,从整个五行生克规律来讲,就很难说通了。心火衰微不能温脾,这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常见于痰饮或水气凌心证。

[治法](1)益火补土法。

(2)通阳健中法。

[论]张仲景治痰饮用苓桂术甘汤,治水气上凌心悸用桂苓草枣汤,用桂枝的目的即在温心阳以助脾阳的健运。脾肾阳虚与心脾阳虚同属火不生土,但温命火用附子,而温心阳用桂枝。

7.8.5土不生金(脾虚肺脏气津两虚)

[主证]脾虚为食少、便溏;肺脏气津两虚,为气短、干咳、或吐黏痰、咯血、口干、多汗、畏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