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谦斋辨证论治学
12378100000001

第1章 .谦斋辨证论治三位一体观 (1)

第一章.谦斋辨证论治三位一体观 (1)

摘要谦斋辨证论治三位一体观,即辨证论治的意义、法则和步骤。辨证论治的意义,指辨证论治的涵义;辨证论治的法则,由病因十四纲辨证、脏腑辨证和五行生克辨证组成;辨证论治的步骤,由三步八项一式构成。

秦伯未先生(1901—1970年),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名之济,号谦斋,出生于上海陈行镇的世医之家。早年就读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以该校第二届第一名毕业,为江南名医丁甘仁先生高足。解放前,人称秦伯未、程门雪、章次公为上海医界三杰,而秦老精于内经,有秦内经之美誉。历任卫生部中医顾问、中华医学会副会长等。秦老生平著作等身,论著多达60余种,是20世纪中医著作最多的名家。其中《秦氏内经学》、《内经类证》、《内经知要浅解》、《金匮要略简释》、《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中医入门》、《中医临证备要》、《谦斋医学讲稿》等8部名著,具有广泛的影响。秦伯未是20世纪中医界的一代宗师。

何谓辨证论治,如何进行辨证论治?在临床上的认识很不一致,做法极不统一,这已经影响到中医的疗效和发展。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谦斋就提出辨证论治三位一体观,即辨证论治的意义、法则和步骤[1]。该理论简明而不笼统,细致而不琐碎,易学而不飘浮,是指导中医治疗的精锐武器。

1.1辨证论治的意义

1.1.1证与症应统一

首先在辨证方面,为了搞清中医常用而又经常乱用的“證”、“症”、“证”几个词义的本末,谦斋查阅了《列子》、《说文》、《康熙字典》、《词源》等书籍,经过分析,弄清了;“症”是“证”的俗字,“证”是“證”的简体。实质上“證”、“证”、“症”是一个字,不能把“症”和“证”看作两个字,也不要把“症”解释为“症状”,“证”解释为中医特有的病理名词,应当尊重字义出处,人为强加分别,反而使问题混淆不清,而且在探讨文献时会发生错觉。如西医的败血症、尿毒症,可以写“症”,而中医的阴虚证、瘀血证为什么就不能写作“阴虚症”、“瘀血症”呢?“症”和“证”是一个字,根据文字的本源和中医的特点,应统一为“证”字,不论是症状、证候、虚证、实证,一律都用“证”字[2]。上面这段话是他的内部讲稿,由于谦斋当时名望极高,不便公开发表。对于这场旷日持久的“证”与“症”的讨论,他已批评得够尖锐的。一位科学家说过:“上帝是不喜欢繁琐的”。

目前中医界倾向于把“证”和“症”明显区别开来,这将带来一系列的问题:①制造矛盾、作茧自缚。把“症”解释为症状,那《伤寒论》中的“但见一证便是”也得篡改为“症”字了,因为“一证”指的就是症状;而目前的中医界,倾向于把“症”解释为症状,“证”解释为证候。这样的规定,连《中医大辞典》和《辞海》都做不到,均存在着“症”与“证”前后矛盾的问题,这不是人为制造矛盾、作茧自缚吗?②探讨文献易生错觉。有人认为自明清以来,在文献中就出现了“症”字,如清代《方症会要》一书,全书在应当用“证”的地方,全用“症”字而代之。如果把“证”和“症”区别开来,在探讨文献时会发生错觉。③中西结合面临尴尬。西医的“症”,既可以用于症状,又可以用于症候,而中医硬把“症”解释为症状,“证”规定为证候,这将使中西医结合面临十分尴尬的局面。④与走向世界背道而驰。因为“证”和“症”二字,外文是没法翻译出来的,只有与症状、证候相应的词组。中医理论中存在的一词多义现象本来就够多的了,这样做无疑是又添了一笔,这与中医的最终目标——中西医结合、走向世界是相背离的。

谦斋关于“证”与“症”的统一问题,归纳得再简单不过了,即中医都用“证”字,西医都用“症”字,中西有别,皆大欢喜。

1.1.2辨证论治的意义

辨证论治的意义,指辨证论治的字面含义,即通常所说的涵义。谦斋解释:辨证论治的意义,辨,就是分析、鉴别,证,就是证状、现象,论,就是讨论、考虑,治是治法、就是治疗方针。证和治是现实的,辨和论是灵活的,要通过分析和思考的[1]。

1.2辨证论治的法则

1.2.1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

目前的情况是:同一疾病在中医辨证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仅以《中医诊断学》为例,常用的辨证法则就有8种之多,依照这些法则去分析同一疾病,就必然会有不同的结论,所以诸多的辨证法则是产生辨证分歧的根源。谦斋在辨证法则的规范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有些工作是开创性的。笔者把谦斋归纳的辨证法则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法则,如病因辨证、脏腑辨证,是诊断疾病最常用的,也是最重要的辨证法则。另一类是复杂法则。由于疾病发生的病因病位往往不是一个,必须多方考虑,这就需要运用复杂的辨证法则。

1.2.1.1病因十四纲辨证早在1932年,谦斋在《治疗新律》一书中,把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加以合并补充,提出了十三个纲要,即风、寒、暑、湿、燥、火、疫、痰、食、虫、气、血、虚。纲下统律,律下统法。如“痰之治疗律”包括宣散化痰、清热化痰、肃气化痰、燥湿化痰、温化痰饮、清降痰热、攻逐痰积、消磨痰核8法,基本上概括了痰证的各种治法。谦斋以此书曾一度教授他的从游弟子,再试教于中国医学院、中医专门学校,颇收事半功倍之效,初学者常把它比作临床经典。1961年,谦斋又删掉“虚”纲,增补“精、神”两纲,系统提出十四纲要辨证,即风、寒、暑、湿、燥、火、疫、痰、食、虫、精、神、气、血[3]。仅以“寒”纲为例,只列证候和治法。

“寒”纲分伤寒、中寒、虚寒3个证候。伤寒治法:①辛温发汗法;②生津解肌法。中寒治法:①辛热祛寒法;②逐寒通阳法;③蠲阴敛阳法。虚寒治法:①温中扶脾法;②温暖肾命法。谦斋为什么要删掉“虚”纲?笔者分析:在各纲辨证时,不可避免地要用到虚实的辨证方法,如在“寒”纲中就有虚寒证候及治法,再单列“虚”纲,难免有叠床架屋之嫌。十四纲辨证,以病因为横向排列,八纲为纵向联系,把八纲、六淫、三焦、卫气营血、气血津液辨证兼收并蓄,融为一体,执简驭繁,深入浅出。由于该文最初发表在《北京中医学院学报》上,见到此刊的人不多。加上体例不合而未能收入《谦斋医学讲稿》一书中,因而流传不广,这实在是个遗憾。病因十四纲辨证是比较成熟的病因诊疗体系,也是中医病因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1.2.1.2脏腑辨证法则脏腑辨证中的重叠现象,是中医教科书和参考书普遍存在的问题。仅以《实用中医内科学》为例,书中关于脏腑辨证一节,笔者对肝病条文进行了初步分析归纳。该书将肝病分为肝阴虚、肝血虚、肝气郁结、肝火上炎、风阳妄动、寒滞肝脉等证候。统计的结果是6个证候,总共81个证状,其中重复的证状33个,重复率为40%。假如这种统计的方法是合理的,其结果是惊人的。这样一个似是而非的辨证法则,曾一度使笔者对辨证论治的可信性发生怀疑。但后来在《谦斋医学讲稿·脏腑发病及用药法则提要》一文的括号里,看到这样一段话:形瘦、舌质淡、面色不华常见于一般血虚证,确诊为肝血虚时,必须结合目眩、筋惕肉等肝证状的特征[4]。其中“特征”一词,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谦斋在这本书里多处提到特征,于是笔者就推断:谦斋提出特征辨证思维,这在很大程度上能避免脏腑辨证的重叠现象,应当深入挖掘。他在《谦斋医学讲稿·论肝病》一文里,紧紧围绕着肝病的特征,指明了脏腑辨证模式,广为医界流传。但其他脏腑辨证的内容多散见于谦斋的诸多论著里。如能从这些著作里把脏腑辨证的特征都归纳出来,那一定是件非常实用而有临床指导意义的事情。为此,笔者曾到北京中医学院图书馆、中医研究院图书馆和北京图书馆查阅,收集到许多有关资料,经过筛选、摘要、分析、考证,终于整理出《谦斋脏腑辨证法则浅解》一文。例如关于肝气与肝郁、肝阳与肝风,是中医理论的难解之题;阴虚与血虚、脾虚与中气虚,看一般医书也不易分清,但经他指点,十分明了。病因十四纲辨证是侧重病因、联系脏腑,脏腑辨证是侧重脏腑、联系病因,二者相辅相成,成为病因病位辨证的基本法则。

1.2.2辨证论治的复杂法则

在临床过程中,病因往往不是一个,病位也可能涉及若干,如果能从一团乱麻中理出一个头绪,这是辨证论治的关键。

1.2.2.1五行生克辨证法则事物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可以得到统一,统一以后又能发生矛盾,那么在这二者之间必然有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内容,就是运动、联系、抗拒、变化、发展等。古人从自然界观察到这种复杂的演变,认为阴阳仅能说明一切事物的矛盾和统一,却不能说明它们之间复杂的演变,于是便以五行来说明一切事物运动发展的过程。中医在临床上运用五行生克规律,是根据人体内脏的变化活动和相互关系,并结合长期医疗中所积累的经验知识,因而有效地指导了中医临床。阴阳学说,形成了相应的八纲辨证,成为中医重要的辨证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