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辨证分型治疗验案 (3)
按:本案为急性进行期伴红皮病样银屑病皮损,关节症状与皮肤表现常同时加重或减轻,指趾末端关节受累最为常见,X线检查受累关节边缘肥大至帽状改变而无普遍脱钙和尺侧半脱位,血清类风湿因子检查阴性,可资鉴别。中医辨证本型多系风、寒、湿毒三气杂至,痹阻经络,急性期多由风湿毒热所致,症见关节红肿疼痛,活动受限,皮损泛发、潮红、浸润肿胀,弥漫脱屑,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凉血解毒为主。处方选羚羊角粉、生玳瑁、生地黄、牡丹皮、赤芍、紫草、白茅根以清营凉血;秦艽、木瓜通利关节;金银花、大青叶、板蓝根、土茯苓、重楼、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
缓解期多表现为寒湿痹阻成肝肾阴虚,此时泛发的银屑病皮损或红皮样损害及关节红肿缓解,但关节疼痛较重,筋肉拘紧,活动受限,皮损干燥脱屑,白屑迭起,痒甚,常伴头昏、乏力、腰酸背痛,面色萎黄,舌红苔少,脉细数。治宜滋补肝肾,温经通络。方用独活寄生汤与地黄汤加减:秦艽、乌梢蛇、全蝎、天仙藤、鸡血藤,络石藤、木瓜、桂枝、桑枝、独活、羌活、桑寄生等温经适络,通利关节(注意乌梢蛇、全蝎破瘀止痛疗效虽好,但可加重银屑病皮损,故血热之象未除时不宜服用);生地黄、熟地黄、麦冬、黄芪、丹参、红花滋阴养血。皮屑多时可加重养血药如当归、赤芍、白芍、首乌藤等以润肤止痒,也可配合秦艽丸内服。
医案出处:《张志礼皮肤病医案选萃》
验案3
郭某,男,47岁。1993年5月8日初诊。
头皮现红疹5年,伴脱屑。约5年前1次饮酒后觉头皮痒,搔之不以为然,继后出现鲜红色斑丘疹,稍痒,搔之似有大块皮屑脱落。随后又见耳舟、额发际缘被红斑所环绕,其上被覆着大块厚层皮屑。到多家医院治疗,反复性大,尚未看过中医。
检查:温度37℃,脉搏80/min,血压15.96/10.64kPa(119.7/79.8mmHg),额发际缘银白色鳞屑性斑块所环绕,并延伸到发丛中,斑块肥厚浸润,颜色暗红,深浅不一,鳞屑堆枳,呈蛎壳状,刮去鳞屑痂皮露出筛状出血面,双耳舟边累及。舌脉象:舌质老红,舌边有瘀斑,苔少,脉细涩。
西医诊断为银屑病(头皮型)。
辨证属血热瘀滞型。治法以清热活血,解毒行瘀。
穿山甲10g,皂角刺10g,当归尾10g,金银花15g,赤芍10g,乳香、没药各10g,天花粉15g,防风10g,浙贝母10g,白芷10g,陈皮5g,漏芦10g,凌霄花15g,槐花10g。
5月16日二诊:额发际缘红斑上疹块变薄,颜色转淡,耳舟皮损接近消失,仍处原方7剂,并附处方交药剂科碾粉水泛丸如梧桐子大,10g,每天2次,服丸药2个月。
8月1日三诊:头皮皮损基本消失,转施益气养阴为主,予以竹黄颗粒剂调理。
医案出处:《中医皮肤科临床心得集》——欧阳恒
验案4
马某,女,42岁。1987年4月10日初诊。
患银屑病已15年之久,初病则冬重夏轻,近7年皮损常年而发,皮疹紫黯,以四肢躯干为多,表面覆盖灰白色鳞屑,形如蛎壳,头部皮损成片,覆盖头顶,色白而坚硬,剧痒,搔破后基底出血不明显,曾经多所医院诊为银屑病,内服外擦多种药物未愈,逐年加剧;伴经行腹痛,经来色紫有块,块下痛减,舌黯红隐青,边有瘀斑,脉沉涩。
辨证属邪伤肌肤,营卫失和,毒邪入络,久滞化瘀。治宜化瘀通络,活血疏风之法。方用银屑化瘀汤加减。
莪术20g,鸡血藤50g,红花10g,丹参15g,川芎10g,威灵仙15g,蝉蜕10g,全蝎(研末、冲服)10g,刺蒺藜40g,白鲜皮30g。
前方连服20余剂,瘙痒减轻,头部皮损见软,继按前方加减,增化瘀软坚润燥之品,前方加乌梢蛇20g,蜈蚣3条(研末服),牡蛎30g,黄精20g。
连服24剂后,皮损明显变淡变薄,瘙痒已除,但觉气短乏力,胃胀纳呆。久病虚损,复投攻散之剂,脾虚气弱之象已见,治宜攻补并行之法。
前方去威灵仙、白鲜皮、牡蛎,加党参25g,生黄芪20g,炒白术15g,鸡内金10g。
服前方16剂,食纳转健,皮损部分消失,以银屑化瘀汤加生黄芪、生何首乌配丸剂,约2月量,以调养善后。
1年后追访,自服丸剂后,皮损全消,临床治愈,至今未发。
医案出处:《当代名医周鸣岐疑难病临证精华》
五、血热风扰
验案1
张某,女,23岁。1971年7月16日初诊。
全身出现红色斑块,伴有鳞屑已5个月。于今年2月初患感冒咽痛,半个月后周身泛发红色点状皮疹,稍有鳞屑,逐渐扩大成片,瘙痒不甚。在本地县医院治疗始终未消而来门诊求治。
检查:头皮、胸、背、四肢泛发钱币状红色斑块,上盖银白色鳞屑,基底浸润潮红,部分融合成片呈荷叶状,轻度瘙痒。脉沉细弦,舌质红,苔净。
西医诊断为银屑病。
辨证属风热伤营,血热风燥。治以清肌热,凉营血。
生地黄30g,牡丹皮9g,赤芍9g,知母9g,生石膏30g,大青叶15g,生槐花30g,白鲜皮9g,生甘草6g。10剂。水煎服。
外用红油膏外搽皮损上,每天1次。
8月4日二诊:患者来称服药10剂后,皮疹大部分消退,只有小块皮损未完全消退。嘱续服前方5剂。
按:本案患者发病前有咽部急性感染病史,可认为是本病的一种促发因素。中医认为,外感风热之邪,入里化热,蕴结血分,肌肤失养故瘙痒,层层脱白屑,舌质红、少苔、脉沉细弦,均显血分热甚。故方中重用生地黄、生石膏、生槐花、大青叶以凉血泻火、清热解毒;赤芍、牡丹皮、知母凉血活血、养血生津;生甘草解毒和中,配合外搽红油膏润肤止痒,故治疗效果显著。
医案出处:《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验案2
胡某,男,10岁。1988年5月13日初诊。
躯干前起大片牛皮癣5年。5年前患者躯干起大片牛皮癣,基底潮红半起脓疱、鳞屑,遍及全身。经多方治疗,时轻时重,患者曾用甲砜霉素,虽收效一时,不久泛发更重。现症:患者全身除面部外,可见大片潮红、鳞屑、脓疱,尤以胸背、四肢为重,瘙痒,有脓疱则作痛,伴有恶心,纳差,一般外表皮损加重时,纳差好转,而皮损好转时纳差加重,舌红绛,苔剥裂,脉细数。
中医诊断为白疕。
辨证属血热风燥,日久伤阴,热盛成毒。治以凉血清热解毒,滋阴润燥。
生地黄30g,玄参10g,丹参15g,麦冬10g,石斛10g,金银花10g,连翘10g,生甘草6g。7剂。水煎服,每天1剂。
5月24日二诊:药后患者皮损潮红减轻,色淡,脓疱干燥结痂,脉苔如前。按前方加天花粉10g。7剂。水煎服,每天1剂。
6月14日三诊:药后患者大部分皮损消退,停药1周后病情又有反复,胸背部出现潮红脓疱,胃纳差。
生地黄30g,牡丹皮10g,赤芍10g,麦冬10g,石斛10g,金银花10g,连翘10g,鸡内金10g。7剂。水煎服,每天1剂。
6月21日四诊:患者胸背潮红脓疱减退,右下肢出现少数脓疱,舌红绛,苔稍剥。前方加生麦芽10g。7剂。水煎服,每天1剂。
6月28日五诊:患者右下肢脓疱结痂,脱落,轻度脱屑,胃纳尚佳,脉苔如前。继服药前方7剂。
7月5日六诊:患者皮癣大部分消退,未起脓疮,鳞屑不多,呈暗红色,胃纳又差。服三诊方加藿香8g。7剂。水煎服,每天1剂。
7月12日七诊:患者皮损基本消退,皮肤光滑,胃纳渐加。前方去藿香,续服7剂后痊愈。
医案出处:《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专家医案精选》——朱仁康
验案3
董某,男,41岁。
患者于1年前出现头部痒,蜕皮,逐渐加重成片,未予重视。2个月前因感冒、咽痛2天后身上长红疹脱白皮,遂去某医院诊治,诊为“牛皮癣”,用过去氯霜、水杨酸、康纳霜等多种药膏,服去氯羟嗪、复方青黛丸、羟嗪及各种维生素均无效,且皮疹增多,头部、面部遍布红疹,因而情绪不佳,眠差,皮疹布满全身,遂来求治。
患者烦躁不安,剧痒,便干。检查:躯干、四肢、头面遍布指盖至核桃大小不等斑状皮损,基底潮红,上覆云母状银白色鳞屑,去鳞屑有点状出血点,并有多处抓痕,部分抓伤有银白色鳞屑,头部皮损基底暗红,且高出皮面,上覆云母状银白色鳞屑,抓伤与毛发黏结,干起形似帽状,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诊断为血热型银屑病。辨证属血分郁热。治以凉血活血。
白茅根30g,生地黄30g,大青叶30g,板蓝根30g,白花蛇舌草30g,生薏苡仁30g,鸡血藤30g,紫草15g,生槐花15g,丹参10g,当归10g,赤芍10g,川芎6g,陈皮6g,白鲜皮10g,首乌藤15g。
服上方8剂后,皮损明显变薄,部分消退,炎症大有好转。30天后,除头部及下肢少许皮损外,余均已消退,不痒,一般状况良好。60天后,除头部有少许皮损外,余均恢复正常,残留多数褐黄色色素斑,头发生长良好,恢复原来形象。68天后,除右小腿有小指盖大小皮损、皮肤略粗糙外,余均已恢复正常。又巩固治疗1个月。
医案出处:《现代名中医皮肤性病科绝技》——胡建华
验案4
黎某,女,10岁。1971年6月23日初诊。
全身起红疙瘩及白屑2年。2年前发现下肢出现红色点状皮疹起白色鳞屑,今年7月份皮疹泛发全身,曾口服“氨蝶呤钠(白血宁)”。外用药水均未见效。日前皮疹泛发头部,四肢、躯干呈红点状皮疹,脱屑、瘙痒较重。
检查:皮疹呈滴状,色潮红密布于头部、四肢及躯干,表面有银白色较厚之鳞屑,基底色潮红、浸润。脉象:弦滑细。舌象:苔薄白,舌质红。
西医诊断为牛皮癣进行期。中医诊断为血热型白。
辨证属血热受风。治法以清热凉血,散风解毒。
牡丹皮9g,地黄15g,白茅根15g,生白术9g,车前子(包煎)9g,白鲜皮15g,乌梢蛇6g,秦艽9g,川黄连6g,川大黄6g,漏芦6g
外用楮桃叶500g,煎水洗浴,每天1次,京红粉膏外搽。
8月16日前药服7剂,配合外用药皮损变薄,色由潮红转淡红,未见新生皮疹,痒感减轻,前方再继续服用。
8月24日前药又用7天后,头部及躯干皮疹大部分消退呈现色素脱失,四肢皮疹仍色红作痒,前方乌梢蛇改用9g,川大黄改用9g,地黄改30g。
9月1日全身皮疹消退呈现色素脱失,惟双上肢皮损未退净,改用养血润肤法,停外用药。
地黄30g,天冬、麦冬各12g,全当归15g,乌梢蛇9g,白鲜皮30g,地肤子15g,鸡血藤30g,秦艽9g,漏芦9g,生白术9g,川黄连5g。
9月15日服前药后,皮疹已全部消失,临床痊愈。患者要求带成药准备返回原籍,带回秦艽丸20丸、八珍丸20丸,早、晚各分服1丸。
按:本案患儿属于白血热型而风湿并重,主要特点为皮疹泛发面积大,自觉痒感明显。方中牡丹皮、生地黄、白茅根清热凉血;白术、车前子、白鲜皮健脾利湿祛风;秦艽、大黄、黄连、漏芦清热除湿;乌梢蛇为血肉有情之品,搜风祛湿解毒力较强。外用楮桃叶煎水洗疗后在皮肤表面形成薄油脂层,并有滑润感,有杀虫润肤止痒之效。
医案出处:《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验案5
李某,女,40岁。1999年10月7日初诊。
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身起皮疹,搔起白屑,逐渐加重,曾于外院予激素类药膏疗效不明显。现身起皮疹,自觉瘙痒,咽部不适,纳可,二便可。
诊查:躯干、四肢散在高粱米大红色丘疹,表面覆盖银白色鳞屑,舌红苔白,脉数。
西医诊断为银屑病(进行期)。中医诊断为白(血热型)。
治以凉血活血,清热解毒。
紫草15g,茜草15g,板蓝根30g,大青叶30g,土茯苓30g,槐花30g,山豆根10g,玄参15g,锦灯笼10g,天花粉15g,白鲜皮30g,地黄15g,赤芍15g,金银花15g,生薏苡仁30g,羚羊角粉(分冲)0.6g。
二诊:上方连服21剂,皮损全部消退,遗留色素减退斑,无咽部不适,续服14剂巩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