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男性病实效经典
12375200000031

第31章 阴囊湿疹 (1)

第11章 阴囊湿疹 (1)

第一节 西医疗法

阴囊湿疹是以一种常见的、多发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以阴囊皮肤瘙痒、肿胀、潮红、水疱、渗出、糜烂等为特征。依疾病发展过程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三个阶段。

患者可能具有过敏体质,敏感性很强,故在特定的人群中发生,但又受健康情况及环境等条件的影响,有时不能耐受生活和工作中的许多有害刺激——如某些食物可使湿疹加重;去除某些致敏因子,湿疹病变不会很快消失。急性湿疹及时治疗大多能在短期内治愈,慢性湿疹如慢性阴囊湿疹、手部湿疹等往往反复发作,久治不愈。

一、诊断

湿疹的发病原因很复杂,一般是由内、外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发病。内在因素如精神紧张、过度疲劳等;遗传因素如过敏体质;慢性炎症灶如扁桃体炎;血液循环障碍如下肢静脉曲张;内分泌及代谢改变如月经紊乱、妊娠等,均可产生或加重湿疹的病情。外在因素:生活环境中的日光、炎热、干燥、多汗、摩擦以及各种动物皮毛、植物、化学物质等;食物方面的鱼、虾、牛羊肉等过敏;日常生活品如化妆品、肥皂、人造纤维等均可诱发湿疹;吸入物如花粉、屋尘螨、微生物等使有些人湿疹加重。

从发病机制上看,湿疹主要是由复杂的内外激发因子引起的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湿疹发病原因复杂,有内外因素相互作用,故往往反复发作。

1.症状

(1)急性湿疹:急性发病,自觉阴囊瘙痒难忍,症状间断发生,夜间或情志变化时加重。初期皮肤潮红肿胀,病变常为片状或弥漫性,无明显界限。皮损为多数密集的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基底潮红,常因抓挠致水疱破裂,形成糜烂、渗透,最后逐渐结痂,脱落,露出光滑红色皮肤,并有少量糠秕状脱屑而愈。

(2)亚急性湿疹:常由于急性期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致病程迁延所致。皮损以小丘疹、鳞屑、结痂为主,仅有少数丘疱疹或小水疱及糜烂,也可有轻度浸润,自觉仍有剧烈瘙痒。亚急性湿疹是一种过渡形式,可不必加以区分。

(3)慢性湿疹:常由于急性或亚急性处理不当,长期不愈或反复发作而成,也有少数起病即为慢性者。表现为患部皮肤肥厚粗糙,上覆少许糠秕样鳞屑,皮色棕红或带灰色,色素沉着,或因抓破而结痂少数伴不同程度的苔藓样变,具有局限性,边界也较清楚,外围亦可有散在的丘疹、丘疱疹,当有急性发作时可有明显的渗出。自觉瘙痒,常呈阵发,伴有皲裂。可发于身体任何部位,常见于小腿、肘窝、膝窝、手、足、外阴、肛门等处。病程不定,易于复发,经久不愈。

2.诊断要点主要根据病史、皮疹形态及病程,一般湿疹形态为多形性、弥漫性、对称性,急性者有渗出,慢性者有浸润肥厚。病程不规则,常反复发作,瘙痒剧烈。

急性湿疹应与接触性皮炎鉴别:接触性皮炎常有明显接触史,皮疹多单一形态,常局限于接触部位,易起水疱,边界清楚,病程短,去除病因后,多易治愈。

慢性湿疹与神经性皮炎鉴别:神经性皮炎由扁平多角丘疹融合成的典型苔藓样变,无多形性皮损,无渗出表现,多见于颈、肘、尾骶骨。

二、治疗

由于湿疹的原因比较复杂,临床形态和部位各具特点,故宜采取对症治疗。

1.一般防治

(1)尽量查找病因,了解患者的工作环境、生活及饮食习惯等,对全身情况进行检查,明确有无慢性病灶及系统疾病,发现可能的致病因素。

(2)避免外界的物理、化学刺激,避免摄入易致敏的食物。

(3)指导患者合理防护、正确用药,配合治疗,从而提高疗效。

2.局部治疗

(1)皮损为轻度红斑、丘疹、小水疱时,给予炉甘石外搽;急性期红肿、伴大量浆液和脓液渗出、结痂、糜烂,宜采用湿敷。

(2)糖皮质激素:小范围皮损可首选,婴幼儿和面部皮损应选用1%氢化可的松霜和0.1%氢化可的松丁酸酯霜;其余部位可选用0.1%曲安奈德霜、0.05%倍他米松霜等。

(3)抗感染制剂:由于细菌和真菌均可诱发或加重湿疹病情,在应用糖皮质激素的同时,联合应用抗感染制剂,如2%莫匹罗星软膏、1%益康唑、2%米康唑等。

(4)维A酸类:对苔藓化皮损可选用0.05%~0.1%维A酸软膏外搽。

(5)止痒剂:可用5%多塞平霜外搽,2/d,能起到明显止痒作用,但注意因其有刺激性,不能用于渗出性皮损。

(6)润肤剂:5%~10%尿素软膏,平日可经常使用,每日可多次用药。

(7)肝素类:如皮损有皲裂,可选用肝素软膏:多磺酸基黏多糖(商品名为喜疗妥),疗效明显。

3.系统治疗

(1)抗组胺药物:种类繁多,在治疗过程中选择1~2种病人适用的药物,单独、联合或交替使用,可选择氯苯那敏、羟嗪、赛庚啶、西替利嗪、皿治林等。

(2)糖皮质激素:对急性期皮损较为广泛者给予泼尼松15~20mg,早晨顿服;或得宝松1ml深部肌注,病情控制后可改为口服制剂。应注意激素应用时间不宜过长,适时逐渐减量至停药。

(3)抗生素:湿疹合并感染应给予抗生素治疗控制感染。

(4)镇静药:严重影响睡眠者可考虑给予小剂量镇静药,于晚饭后或睡眠前口服,可联合抗组胺药物同服。

(5)非特异性脱敏疗法:维生素C1g静脉注射,1/d,或500mg口服,3/d;10%葡萄糖酸钙10ml静脉缓慢注射,1/d。

第二节 中医辨证治法

隋朝《诸病源候论》云:“浸淫疮,是心家有风热,发于肌肤。初生甚小,先痒后痛而成疮,汁出浸溃肌肉,浸淫渐阔乃遍体。……以其渐渐增长,因名浸淫也。”其后,《圣济总录·浸淫疮》:“其状初甚微,痒痛汁出,渐以固体,若水之浸渍,淫泆不止,故曰浸淫。”《李东垣·疡医大全》:“浸淫疮由肾经虚弱,风湿相搏,邪气乘之,瘙痒成疮,浸淫汗出,状如疥癣者是也。”《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浸淫疮发火湿风,黄水浸淫似疥形,蔓延成片痒不止,治宜清热并消风。升麻消毒饮、消风散、青蛤散。”

一、病因病机

本病病因,主要为湿热内蕴,复受风湿热邪侵袭,内外邪气相搏,发于肌肤所致。

1.湿热俱盛由于素体血热,外感风湿之邪,湿热俱盛,搏结肌肤而成。

2.脾虚湿盛多因脾虚不运,水湿内停,外泛肌肤所致。

3.血虚风燥由于邪深病久,湿郁化火,耗伤津血,以致血虚生风化燥,肌肤失养而成。

二、辨证论治

1.湿热俱盛型

主症:皮损见红斑、丘疹、水疱,滋水淋漓,味腥而黏,或有糜烂、结痂,瘙痒难忍,皮疹泛发四肢及躯干,以屈侧为主,伴口苦而腻,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濡滑或滑数。相当于急性湿疹及婴儿湿疹发作期。

治法:清热利湿,祛风解毒。

方药:萆薢渗湿汤加减。

萆薢、薏苡仁、黄芩、黄柏、泽泻、茯苓、车前子(包)、木通、六一散(包)。口苦而腻加龙胆草、栀子;瘙痒剧烈加白鲜皮、苦参;如起脓疱,有感染之象加蒲公英、紫花地丁、连翘。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2.脾虚湿盛型

主症:病程较长,皮损色暗红不鲜,表面有水疱、渗液,部分干燥结痂,患儿体质差,消瘦、胸闷纳少、大便溏稀,或夜间哭闹不安、腹泻、吐乳等,苔白腻,脉濡缓。相当于亚急性湿疹及婴儿湿疹。

治法:健脾除湿,祛风止痒。

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

茯苓、猪苓、苍术、厚朴、薏苡仁、陈皮、泽泻、白鲜皮、六一散(包)。消化不良加服保和丸;夜间哭闹不安加珍珠母、磁石。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3.血虚风燥型

主症:皮损反复发作,皮肤浸润肥厚,干燥脱屑,色素沉着或苔藓样变,分布局限或以四肢弯曲部位为主,瘙痒剧烈,抓破少量渗水,伴口渴咽干、夜寐不安、大便干结或有哮喘、鼻炎等病史,舌淡,苔薄或少苔,脉细数。相当于慢性湿疹及异位性湿疹反复发作者。

治法:养血滋阴,祛风润燥。

方药:养血定风汤加减。

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牡丹皮、天冬、蒺藜、僵蚕、甘草。瘙痒剧加蜈蚣、乌梢蛇;口渴咽干加玄参、麦冬;夜寐不安加夜交藤、酸枣仁;大便干结加制大黄、天花粉。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

第三节 中医外治疗法

一、针灸疗法

取穴:箕门、血海、曲泉、蠡沟。

用法:取仰卧位,穴位常规消毒。箕门避开动脉直刺1寸,血海、曲泉分别直刺1~1.5寸。蠡沟向上平刺0.8寸,得气后留针,行捻转泻法,每10min行针1次,每次30min,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停3d,进行下疗程,最多连用3个疗程。

功效:清利湿热,透疹止痒。

二、推拿疗法

方1

取穴:曲池、合谷、风市、血海、足三里、三阴交。

手法:用指压法。依次以双拇指强压双侧有关穴位,每穴3~5min。每日或隔日1次。

适应证:主治湿疹。

方2

取穴:治痒穴(手臂下垂,从肩膀凹洼处的垂直线,该线与乳头的水平线相交点即是治痒穴)、太白(双)。

手法:用指压法。一面缓慢吐气,一面按压治痒穴6s,反复做10遍,即可止痒。再依上法按压太白穴,反复做20遍。如此操作,湿疹引起的红色疹会消失。

适应证:主治湿疹。

方3

取穴:中极、曲泉、足五里、血海、足三里。

手法:用叩击法。以示、中二指或四指并拢,依次叩击有关穴位皮区,反复进行,每次15min左右。要强度大,频率高,着力均匀。每日1~2次。

适应证:主治外阴瘙痒,兼治阴囊湿疹。

方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