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肺肾两虚证 (1)
主症:短气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咯痰质黏起沫,脑转耳鸣,腰酸腿软,心慌,不耐劳累。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脉沉细。
治法:补肺益肾。
方药: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熟地黄15g,山茱萸10g,胡桃肉10g,人参10g,麦冬10g,五味子5g,茯苓15g,甘草5g,半夏10g,陈皮10g。
加减:肺气阴两虚为主者加黄芪20g,沙参15g,百合10g;肾阳虚为主者,酌加补骨脂10g,淫羊藿10g,鹿角片10g,制附片10g,肉桂10g;肾阴虚为主者加生地黄15g,冬虫夏草10g。另可常服紫河车粉补益肾精。
临证所见,上述各类证候,就同一患者而言,在其多次发作中,也可先后交叉出现,故既应辨证,又不能守证。
(单方验方治疗)
1.麻杏平喘汤麻黄9g,杏仁12g,紫苏子9g,地龙10g,川芎10g,三七(冲服)3g,全虫(研末分吞)2g。每日1剂,水煎服,适用于寒哮。
2.川椒目研末,装入胶囊,每次3g,每日2~3次。适用于寒哮。
3.地龙粉干地龙研末,装胶囊,每次3g,每日2~3次。
4.宁肺丸处方:海藻、昆布、蛤粉各150g,北沙参、百合、生地黄、玄参、茯苓、黄芩、钩藤、紫河车各90g,党参、黄芪、枇杷叶、半夏、陈皮、百部、杏仁、桔梗、瓜蒌皮、马兜铃各60g,款冬花、麻黄各45g,瓜蒌仁450g,白果100粒,小青蛙(干品)300g。上药研末,炼蜜为丸。每次6~9g,每日2~3次,连服1 000~4 000g。
5.黄芪汤黄芪30g,党参15g,地骨皮9g,甘草9g。水煎服。适用于脾虚型。
6.河车固本丸紫河车粉60g,蛤蚧粉45g,地龙粉75g,山茱萸24g。蜜丸或水丸,每次5g,每日2次。适用于肾虚型。
7.温阳片附片、生地黄、熟地黄各6g,山药、淫羊藿、补骨脂、菟丝子各9g,陈皮15g。适用于肾虚型。
8.乌贼粉乌贼的甲骨火烤过后,压磨成粉,取9g粉末,与适量的砂糖含服下。适用于久哮。
(中成药治疗)
1.祛痰止咳颗粒每次2袋,每日2次。适用于哮喘痰多、咳嗽、喘息。
2.珠贝定喘丸每次6丸,每日3次,含服或用温开水送服。适用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久病喘咳、痰涎壅盛等症。
3.玉屏风散颗粒每次1包,每日3次,开水冲服。适用于哮喘缓解期,表虚不固,自汗恶风,面色白,或体虚易感风邪者。
4.喘可治注射液4ml,每日1次或隔日1次,肌内注射。适用于肾阳虚咳喘。
5.百令胶囊每次5粒,每日3次。适用于哮喘缓解期属肺肾两虚者。
6.补肾防喘片每年自哮喘习惯性发作前1~3个月开始服用,每次4~6片,每日3次,口服,3个月为1个疗程。适用于肾阳虚肾不纳气证,支气管哮喘的季节性发作和慢性支气管炎哮喘。
7.补肾防哮丸每年10月初开始服药,每疗程3个月,连续治疗2个疗程,每天2~3次,每次10g,口服。适用于哮喘缓解期肾虚不足患者。
(外用药治疗)取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按4∶4∶1∶1比例共研细末,备用。用时取穴3组:①双肺俞、双胃俞、双志室、膻中;②双脾俞、双风门、双膏肓、天突;③双肾俞、双定喘、双心俞、中脘。取上药末10g,以老姜汁(生姜去皮,绞汁过滤)10ml调和成1cm大小的药饼,用5cm×5cm胶布贴于穴位上,背部穴位均取双侧。每次1组,3组交替使用。每次贴药1小时,10天贴1次,共治疗 9次,疗程3个月。
注意事项:贴药后皮肤有热、灼痛感,贴药时间一般成人为3~6小时,儿童1~2小时。因各人皮肤耐受情况不一,以能耐受为度。若反应较剧,局部灼痛难忍,起小水疱时应立即取下,涂以甲紫或万花油,并注意保护好创面,避免抓破引起感染。治疗同时应戒食易化脓食物,如牛肉、鸭、鹅、花生等。
(针刺治疗)
1.背三针疗法取穴:主穴选大杼、风门及肺俞。手法:得气后补虚泻实,寒证明显者针后加灸,热证可不留针。哮喘发作时可加上脉冲电流,必要时在背部三穴行挑治疗法。患者病属实证寒饮伏肺时,可配上列缺、尺泽;痰热配大椎、丰隆、孔最;痰哮加脾俞;哮配肾俞;患者病属虚证时配定喘、膏肓、脾俞、肾俞;若寒热不明显,则通常配双侧鱼际穴针后加电,以病人能耐受为度。使用该法每7次为1个疗程,可连续3个疗程,第1疗程后隔日针灸1次。
2.眼针取穴:肺区(双)、上焦区(双)。手法:用0.30mm×15mm不锈钢针,距眼眶边缘2分处刺入穴区,针刺以达到骨膜和得气为度,不捻转,不提插,用刮针行泻法,“得气”时有触电样或酥酥样上下窜动,或酸、麻、胀,或发热、凉等感觉。留针15分钟,期间每5分钟运针1次。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一般使用1个疗程。
注意事项:出针后按压针孔,有凝血障碍者禁用。眼睑肥厚者慎用。
以上疗法可在中药辨证治疗为主的基础上,选用一种配合使用治疗,可提高疗效。
3.耳针取穴:肝、肺、气管、神门、皮质下、风溪;配穴:肺脾虚弱加脾,肝肾不足加肾。手法:用30号1寸长毫针针刺一侧耳郭相应穴及呼吸区的敏感点,行中等刺激。留针40分钟,两耳交替,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用王不留行贴压另一侧耳郭相应穴及呼吸区的敏感点,嘱病人自行按压每一敏感点,两耳交替,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使用1~2个疗程。
(按摩)
1.常规按摩法
(1)发作期:患者坐位,分推眉弓20次,拿风池2~3分钟。再以手掌着力,自天突穴开始,向下推至膻中穴,反复数次。接着以两拇指顺其肋间自内向外推按,反复操作多次。
(2)缓解期:患者坐位,肺虚者揉按大椎、肺俞、膏肓、膻中各2分钟,后在胸脊部和手太阴经肘关节以下施以擦法;肺脾两虚者,加揉按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丰隆等穴各2分钟,在足阳明经膝以下施以擦法;肺肾两虚者,加揉按肾俞、命门、气海、太溪等穴各2分钟,在足少阴经膝以下施以擦法。
2.耳穴按摩法取下屏尖、气管、肺、结节内、脑、下脚端等,捻、搓、掐、按、压各3分钟,每日3次,15日为1个疗程。
(饮食疗法)
1.肺脾气虚以呼吸短促,动则喘甚,伴面色无华,自汗,舌淡有齿印,脉细弱为主症。治宜健脾益肺。可用“百合山药粥”:百合、山药各50g,柿饼霜30g,大米100g。先将百合、山药捣碎,柿饼霜切碎,和大米益气共煮成粥,服食。每日1次。
2.肾不纳气以久喘不愈,时轻时重,呼多吸少,张口抬肩,甚则不能平卧,舌淡,脉细无力为主症。治宜纳气平喘。可用“芡实核桃粥”:芡实粉50g,核桃肉30g,红枣泥30g。先将芡实粉煮成糊状,然后加入切碎的核桃肉、红枣泥共煮,加糖后代早餐食用。每日1次。
(名医临证经验)
1.朱星江平喘定气方治疗各种哮喘。
方药组成:葶苈子30~60g,大枣30~60g,生白术30~60g,炙马兜铃9g,肾气丸(包)12g,生甘草9g。
功效:平气化痰,健脾利湿,补肾纳气。
主治:适用于各种哮喘症。病程日久,反复发作,发时痰鸣有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胸膈满闷如塞,痰少咯吐不爽;平时气短声怯、纳差、少神。
方解:葶苈子、大枣是葶苈大枣泻肺汤方中主药,有泻痰行水、下气平喘作用。葶苈子辛、苦、大寒,泻肺平喘,用于肺经邪实之喘咳痰多,且有利水消肿作用,其对于因哮喘年久而影响心脏功能者,尤为适用。大枣缓中补脾,以防泻痰伤正。葶苈子常用量为3~9g,但只要配合得当,辨证正确,用量可以适当加大,一般不会出现副作用,尤其是对于个别顽固性哮喘可用到60g,此时可能有些病人出现腹泻,极个别病人出现呕吐。如有呕吐,剂量应适当减少。如腹泻,一般剂量不减,再加煨诃子9g。一般病人用量在30g左右时,达到明显的泻肺平喘作用。方中生白术健脾补中,善能燥湿,配红枣加强其健脾补中之力,有培土生金之意,用量同葶苈子。马兜铃具有清肺降气,化痰止咳作用,是本方一味重要配伍药物。肾气丸能温补肾阳,以纳肾气。甘草调和诸药且有祛痰、镇咳作用。本方配伍得当,重点突出,照顾到肺、脾、肾、三脏,扶正祛邪,用在哮喘的发作期,攻补兼施。
2.陈世安补肺定喘散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
方药组成:野人参10g,大蛤蚧1对,川贝母10g,杏仁10g,藏红花10g,桃仁10g。将上药研细末,装入胶囊,每服1~2g,日服2次,忌天麻、鱼腥及发物。
功效:宣肺补肺,纳气定喘。
主治: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症见自汗畏风,短气息促,易感冒,喉中常有轻度哮鸣音,舌淡或暗,苔薄白,脉虚细。
方解:人参大补元气,有补肺定喘之功效;蛤蚧补肺益肾,纳气定喘,为治肺肾虚喘之要药;川贝母、杏仁宣肺理气,止咳平喘,常用于肺虚喘咳之症;藏红花、桃仁活血化瘀之品以达血运而气行,可增强宣肺定喘之功。
3.洪广祥蠲哮汤治疗各期哮喘。
方药组成:葶苈子10g,青皮10g,陈皮10g,槟榔10g,大黄10g,生姜10g,牡荆子15g,鬼箭羽15g。水煎服,每日1剂,每剂煎3次,分上、下午及临睡前服用,连服7天。重症哮喘或哮喘持续状态,且体质尚好者,可日服2剂,水煎分4次服。哮喘基本缓解后,改为常规服药法。药后1~3个月内,若解痰涎状黏液便,为疗效最佳的标志。
功效:泻肺除壅,涤痰祛瘀,利气平喘。
主治:本方适用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或哮喘持续状态;亦可用于喘息型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凡哮喘痰鸣漉漉,或喘咳胸满,痰多不利等肺气壅实为主要表现者,均可适用。
方解:全方着眼于疏利气机,故用葶苈子、青皮、陈皮、槟榔、牡荆子泻肺除壅,俾气顺则痰降,气行则痰消。肺与大肠相表里,哮证病作,多因肺气壅滞而致腑气不通,以致浊气不降而上逆,又加重肺气之壅滞,而使哮喘难以缓解,故方中伍大黄以通腑气,腑气通则肺气自降。鬼箭羽活血祛瘀,且具抗过敏作用,与逐瘀除壅之大黄相配,更能增强行瘀之力。哮证之作,多为外感诱发,伍生姜既可外散表寒,又可内散水饮,且能防葶苈子、大黄苦寒伤胃之弊。全方合用,共奏泻肺除壅、涤痰祛瘀、利气平喘之功。
4.洪广祥截哮汤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
方药组成:生黄芪10~15g,白术6~10g,防风10~15g,怀山药15~30g,胡颓子叶10~15g,牡荆子10~15g,鬼箭羽10~15g。
功效:扶正固本,行瘀祛痰。
主治:用于哮证服蠲哮汤缓解后的患者,尤其对中、老年体虚气衰,反复易感冒者适用。亦可用于哮息型支气管炎缓解期患者。
方解:方中用黄芪补气固表;白术健脾、补中焦以助肺气;防风助黄芪益气御风;怀山药益气补中,滋养肺肾,且有定喘宁嗽之功,与白术相配,增强实脾之力。哮证缓解期,虽虚多实少,但毕竟虚中夹实,痰瘀余邪未尽,遇气候骤变,极易引起病情反复。故伍牡荆子、鬼箭羽、胡颓子叶利气祛痰行瘀,补中兼疏,以防气机壅滞,有利于提高扶正固本方药的效果。
5.黄吉赓平喘定哮方治疗咳喘气逆。
方药组成:射干15g,炙麻黄15g,紫菀15g,款冬花10g,半夏15g,枳壳9g,桔梗9g,甘草9g。
功效:宣肺降气,平喘定哮。
主治: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等表现为咳喘气逆者。
方解:方中射干清热降火化痰;麻黄发汗解毒,宣肺平喘;两药一温一寒祛表寒而解郁热,共为主药。紫菀、款冬花止咳化痰,宣肺降气;半夏健脾化湿,降逆化痰,以治生痰之源,合为辅药。“治痰者必降其火,治火者必顺其气”,故佐以枳壳、桔梗、甘草降气消痰。
6.晁恩祥祛风解痉平喘汤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