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内科病中医传统疗法精华
12373800000056

第56章 病情分期:活动期缓解期。 (1)

(4)病情分期:活动期、缓解期。 (1)

(5)肠外表现及并发症:肠外可有关节、皮肤、眼部、肝胆等系统受累;并发症可有大出血、穿孔、中毒性巨结肠、癌变等。

(辨证施治)本病临床以正虚邪恋、虚实夹杂证多见,治疗总以扶正祛邪、标本兼顾为原则,同时应注意分清虚实、寒热、标本、缓急。一般初期或急性发作期,病以标实为主,多为湿热蕴结,治宜重在祛邪,以清热燥湿、行气调血为主;慢性期或恢复期,多为脾肾亏虚或肝脾不调,治宜补益脾肾、固肠止泻,或抑肝健脾。

1.湿热蕴结证

主症:腹痛,泻下脓血黏液,里急后重,****灼热,口干,小便短赤或有发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方药:芍药汤加减。 白芍24g,黄芩12g,黄连9g,当归9g,木香(后下)10g,大黄9g,槟榔10g,苦参9g,白花蛇舌草30g。

加减:可加金银花15g,穿心莲15g加强清热解毒之效;若口干甚,可加天花粉15g生津;若兼腹部胀满者,加莱菔子15g,神曲10g,山楂10g等消食化滞;证属湿重于热者,黏液多脓血少,舌苔白腻,可去当归、黄芩,加茯苓15g,苍术10g,厚朴15g,陈皮6g等健脾燥湿;证属热重于湿者,脓血黏液均多,口渴喜冷饮,加白头翁10g,黄柏10g,秦皮15g等清里热;脓血多者,加地榆、苦参、牡丹皮、侧柏叶各15g等凉血止血。

2.肝脾不调证

主症:腹痛肠鸣,泻后痛缓,大便夹黏液脓血,嗳气纳少,胸胁胀闷,急躁易怒,病情每因情绪波动而变化,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抑肝扶脾。

方药:痛泻要方加减。 白芍20g,白术20g,陈皮10g,防风10g,郁金12g,木香(后下)9g,甘草10g。

加减:肝郁气滞,胸胁脘腹胀痛,可加柴胡、枳壳、香附各10g;若脾虚明显,大便黏液多而脓血少者,加黄芪、党参各20g,扁豆15g;若黏液多脓血少,舌苔白腻,可加茯苓15g,苍术10g,厚朴15g,陈皮6g等健脾燥湿;脓血多者,加苦参、侧柏叶各15g等凉血止血。

3.脾胃虚弱证

主症:大便溏薄,夹有不消化食物,稍进油腻或劳累后加重,食后腹胀,不思饮食,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消瘦,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健脾除湿。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15g,黄芪15g,炒白术12g,茯苓10g,炒扁豆15g,莲子肉10g,木香(后下)10g,薏苡仁18g,葛根18g,桔梗12g,炙甘草6g。

加减:若脾阳虚衰,阴寒内盛,症见腹中冷痛,喜温喜按,手足不温,大便腥秽者,可加附子10g,干姜10g,丁香5g以温中散寒;若久泻不愈,中气下陷,症见短气肛坠,时时欲便,解时快利,甚则脱肛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减当归,并重用黄芪30g,党参20g以益气升清,健脾止泻。

4.脾肾阳虚证

主症:大便清稀,完谷不化,甚则滑脱不禁,或五更肠鸣腹痛,泻后痛减,腹痛喜暖喜按,食少神疲,腰酸肢冷,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方药: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制附子10g,干姜6g,党参15g,补骨脂15g,吴茱萸5g,肉豆蔻9g,五味子10g,黄芪15g,石榴皮15g,炙甘草6g,大枣12g。

加减:可加台乌药15g,炮姜10g,淮山药30g,山茱萸15g以加强温补脾肾;大便溏薄者,可加芡实15g健脾止泻;若年老体弱,久泻不止,中气下陷,加大黄芪30g,党参30g,白术20g,升麻10g益气升阳健脾,亦可合桃花汤固涩止泻;纳呆口苦者,加鸡内金6g,黄芩、栀子各9g,以清热消食;脓血便者,加白及粉3g,仙鹤草30g,以止便血。

5.气滞血瘀证

主症:肠鸣腹胀,腹痛拒按,痛有定处,嗳气少食,面色晦黯,腹部或有痞块,肌肤甲错,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脉涩或弦。

治法:行气活血,佐以健脾益气。

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当归15g,赤芍10g,红花6g,五灵脂10g,乌药10g,小茴香6g,郁金12g,黄芪15g,香附10g,枳壳15g,甘草6g。

加减:若气滞较重,胁肋胀痛者,加川楝子15g,郁金15g以助疏肝理气止痛之功;若痛引少腹****者,加橘核10g,川楝子15g以理气散结止痛;若腹痛肠鸣,气滞腹泻者,可用痛泻要方以疏肝调脾,理气止痛;若瘀热互结者,可加丹参、牡丹皮各15g化瘀清热。

6.阴血亏虚证

主症:久泻不止,便下脓血,腹中隐痛,午后低热,头晕目眩,失眠盗汗,心烦易怒,消瘦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养血,清热化湿。

方药:驻车丸加减。阿胶(烊化)15g,当归9g,黄连12g,炮姜6g,火炭母30g,木香(后下)12g,山药15g,甘草6g。

加减:若阴虚较甚,口渴尿少,舌干者,宜加石斛10g,麦冬、沙参、生地黄各15g;若烦热口苦,****灼热,为湿热未清,当加黄柏15g,葛根10g既清湿热,又能坚阴。

(单方验方治疗)

1.罂粟壳(蜜炙)、厚朴(姜制)各120g。为细末,每服3g,米汤饮下,忌生冷辛辣油腻之品。适用于久泻不止的病人。

2.芡实、百合各60g,二味煮稀饭共食,适用于脾虚泄泻的病人。

3.莲子肉500g,蜂蜜适量,炒研末,炼蜜为丸,每次4g,每日3次。适用于久泻不止。

4.鸡内金10个,焙干、研末,每次4g,温开水冲服,宜清淡饮食。

5.淮山药30g,薏苡仁30g,大枣5个,煮稀饭或煎水共食。

6.车前子炒、研末,每次服6g,每日3次,共服18g,米汤调服。

7.石榴皮1个,红糖或片糖或饴糖50g。水煎服,每日3~4次。治脾肾虚损的泄泻病人。

(中成药治疗)

1.肠炎灵片每日3次,每次4片,适用于肝脾不调型溃疡性结肠炎及湿热蕴结之溃疡性结肠炎。

2.香砂六君丸每次1包,每日3次,15天为1个疗程,适用于脾胃虚弱型溃疡性结肠炎。

3.云南白药胶囊每次2~3粒,每日3次,15天为1个疗程,适用于反复便血之各型溃疡性结肠炎。

4.四神丸每次9g,每日1~2次,红枣汤送服,用于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

5.参苓白术散每次1袋(6g),每日2~3次,以米汤送服。适用于脾胃虚弱型溃疡性结肠炎。

6.香连丸每次0.5~1袋(6g/袋),每日2次,竹叶煎汤送服,适用于胃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

(外用药治疗)

1.毛冬青****液保留****,每日2次,适用于属湿溃疡性结肠炎热毒瘀结者。

2.锡类散和云南白药直肠灌注,每日2次。适用于属热溃疡性结肠炎毒瘀结并反复出血者。

3.以补骨脂20g,党参20g,黄连10g,马齿苋15g,木香15g煎汤保留****,每天2次。用于溃疡性结肠炎属脾肾两虚,湿热互结者。

4.艾叶10g,荜澄茄15g,吴茱萸5g,川椒4g,干姜10g,香附15g,细辛5g,丁香3g等为末,与少许独头蒜泥混合成膏,敷于脐周,以麝香壮骨膏固定,2天换药1次。用于溃疡性结肠炎属脾肾阳虚者。

5.生地榆30g,生黄芪20g,枳壳、白及片各15g;川贝母、生甘草各10g。水煎****,适用于各种证型,****次数可根据病情酌定。

(针灸治疗)

1.体针取穴:①脐中四边穴(在脐之上下左右各旁开1寸处)。②常用穴:天枢、关元、气海。备用穴:大肠俞、长强、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操作:常用穴每次取一组,两组轮换交替,备用穴酌取2~3穴。嘱患者取卧位。脐中四边穴,以上下左右为序,选28~30号毫针,快速进针,成人一般仅刺入3~5分深,刺入动作宜缓慢,捻转半分钟,不留针。天枢、气海、关元,针深1~1.5寸,以高频小幅度提插加捻转之补法,使针感放射至腹部和外生殖器。大肠俞、脾俞、胃俞,均斜向脊柱针刺1.5寸;长强、足三里、三阴交,直刺1~1.5寸,以得气为度,并施捻转手法。留针15~20分钟,每隔5分钟行针1次。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穴位注射取穴:足三里、上巨虚。操作:触找圆形结节,用3%~5%清开灵注射液,刺2~5分,每穴注入0.5~1ml,每日治疗1次。

3.电针取穴:取足三里、上巨虚。操作:采用疏密波,用2~3V弱感应电流,通电3~5秒,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4.灸法取穴:足三里、太溪、脾俞、大肠俞、神阙。操作:用艾灸行雀啄灸,每次选用2~4穴,每穴每次5~10分钟,每日灸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