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内科病中医传统疗法精华
12373800000050

第50章 消化性溃疡 (2)

第三章 消化性溃疡 (2)

加减:泛吐清水较重者,可加干姜9g,吴茱萸9g,半夏9g温胃化饮;如寒盛者可用大建中汤,或附子理中丸温中散寒;若脾虚湿盛者,可加茯苓9g,橘红15g;若兼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形寒肢冷等肾阳虚证者,可加附子9g,肉桂6g,巴戟天12g,仙茅15g,可合用肾气丸、右归丸之类助肾阳以温脾和胃。

(单方验方治疗)

1.鲜马兰根60g,水煎服,每日1次。治疗溃疡病证属脾胃热盛兼有血瘀者。

2.柴胡3g,白芍、香附各10g,水煎服。适用于肝气犯胃之消化性溃疡。

3.九龙藤30~60g,两面针6~9g,水煎服。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偏于血瘀者。

4.侧柏叶15g,白及15g,水煎服。每日2次。适用于溃疡病出血者。

5.白芷30g,生甘草15g,水煎服。每日2次。适用于脾胃寒痛者。

6.桃仁、五灵脂各15g,微炒为末,米醋为丸如豆粒大,每服15~20粒,开水送服,孕妇忌服。治疗血瘀阻络型十二指肠溃疡。

7.百合30g,乌药、延胡索各9g,水煎空腹服,治疗十二指肠溃疡证属虚热胃痛者。

8.马铃薯(生用连皮),加水捣烂绞汁;早、晚各服1杯,在不痛时还须连服1个月。

9.地龙60g,焙干研末。每次服2g,每日3~4次,饭后1小时内服。

10.五灵脂、炒蒲黄各90g,共研末,饭前冲服9g,每日2~3次。

11.云南白药,每次0.25~0.5g,每日4次,适用于各种证型的消化性溃疡。

(中成药治疗)

1.健胃片每次4片,每日2~3次,或舒肝调气丸每次9g,每日3次,适用于肝胃不和之胃、十二指肠溃疡。

2.加味逍遥丸每次9g,每日2次,适用于肝胃郁热之消化性溃疡。

3.阴虚胃痛冲剂每次10~20g,每日2~3次,适用于胃阴虚之消化性溃疡。

4.健胃愈疡片每次4~6片,每日4次,适用于肝胃郁热型消化性溃疡。

5.黄芪健中丸每次1丸,每日2~3次,适用于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

6.附子理中丸每次1丸,每天2~3次,适用于脾胃虚寒型十二指肠溃疡。

7.十香丸每次1丸,每日2~3次,用于胃寒气滞型十二指肠溃疡。

8.气滞胃痛冲剂每次1袋,每日2~3次,温开水冲服,适用于气滞型消化性溃疡。

9.胃乃安胶囊每次1粒,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适用于各种证型的消化性溃疡。

10.九气拈痛丸每次6~9g,每日2次,适用于气滞血瘀或兼有寒凝型消化性溃疡。

11.乌贝散1日3次,每次3g,适用于各种证型的消化性溃疡。

12.香砂六君丸每次6~9g,每日2次,饭前服用,适用于气滞型、气虚型或痰湿中阻等证型的消化性溃疡。

13.胃苏冲剂每次1小包,每日2次,适用于肝郁气滞型消化性溃疡。

14.猴菇菌片每次3~4片,每日3次,适用于各种证型的消化性溃疡。

15.四方胃片每次4片,每日3次,适用于脾胃虚弱型消化性溃疡。

16.胃热清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适用于肝胃郁热型消化性溃疡。

(外用药治疗)

1.青黛30g,雄黄15g,密陀僧30g,铅粉15g,共研细末,用鸭蛋清(2枚)调匀外敷胃部热痛处。适用于胃热作痛,胃部灼热如焚。

2.连须葱头30g,生姜15g,共捣烂炒热布包,趁热敷胃部。适用于胃寒痛。

3.艾叶1把,揉研成艾绒,连同碎末,用酒炒热,纱布包裹,敷脐,外加热水袋热烫蒸脐,直至痛缓为止。适用于寒凝气滞胃痛。

4.金铃子散。青皮、金铃子、吴茱萸、延胡索各等量。上药混合研细末,贮瓶备用。用时取药末适量填满患者脐窝,盖以纱布,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10天为1个疗程。温中散寒,行气止痛。适用于寒邪犯胃之胃溃疡。

(针灸治疗)

1.针刺取穴:第9、10、11夹脊穴、肝俞、脾俞、中脘、内关、足三里。方法:每次取3~4个穴位,中等刺激,每日1次。

2.温针取穴:肝俞、胃俞、脾俞、大肠俞、中脘、梁门、足三里。方法:用文火自灭或隔姜温针法。

3.耳针取穴:胃及十二脂肠、皮质下、口、三焦、神门、脾、肝、膈。方法:用毫针或电针法,每次4~5个穴位,每日1次,留针1小时。

4.埋线疗法取足三里、胃俞、中脘、肝俞、脾俞,在局麻下,切开皮及皮下组织1cm,分离肌层,在深部寻找敏感点。出现传感现象时,施用特定的诱导手法,扩大基底面,视病情及体质埋入适量的肠线(羊肠线置75%乙醇中浸泡1小时),并与切口成一定角度。冲洗消毒,缝合1针,盖无菌纱布,7日拆线。勿损伤较粗血管和神经,6周内禁用消炎止痛药。

(按摩)

1.按中脘、摩腹各5分钟,按揉足三里、内关各1分钟。寒邪客胃者,加按神阙5分钟,揉脾俞、胃俞各1分钟;食积伤胃者,加按下脘、承满各3分钟,揉肝俞、脾俞、胃俞、大肠俞各1分钟;肝气犯胃者,加擦胁肋3分钟,按揉期门2分钟,揉肝俞、胆俞、脾俞、胃俞各1分钟;痰阻胃络者,加按天枢3分钟,按揉血海1分钟,揉肝俞、膈俞、胃俞各1分钟;阴虚胃燥者,加按揉三阴交1分钟,捏脊3~5遍,推涌泉2分钟;脾胃虚寒者,加揉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各1分钟。

2.以章门、中脘、天枢、气海、脾俞、胃俞、肾俞、足三里为主穴,根据症状配用膻中、建里、膏肓俞、三阴交、公孙、太溪、内关等穴。以腹部掌指按摩结合点压穴位;每日1次,每次20~30分钟。

(饮食疗法)

1.旱莲枣汤。鲜墨旱莲50g,红枣8~10枚。用墨旱莲、红枣加清水两碗煎至一碗,去渣加红糖饮汤。

2.乌龟肉250g,猪肚1个。将乌龟肉放猪肚内,炖熟食之。

3.淮山鸡肉粥。淮山药30g,鸡内金10g,山楂10g,粟米100g。将全部用料一起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文火煮成粥,调味即可食用。

4.黄芪猴头汤。猴头菌250g,黄芪50g,鸡肉500g,胡椒粉、生姜、葱白、料酒、食盐、味精各适量。将猴头菌洗净,用温水泡发好,捞出,洗净,切片,发猴头菌的水用纱布过滤待用;将鸡肉洗净、剁块;再把黄芪揩净,切片;然后把鸡块、黄芪、姜片、葱节、料酒、发猴头菌的水和少量清汤放入锅内,先用武火烧沸,后改用文火烧炖90分钟,下猴头菌片,再煮45分钟,加入精盐、味精和胡椒粉,盛入汤盆即成。

5.草蔻鲫鱼汤。鲫鱼2条,草豆蔻6g,陈皮3g,胡椒3g,生姜4片。将鲫鱼活杀,去鳞、鳃及肠杂,洗净;草豆蔻捣烂,并纳入鱼腹内,将鱼与陈皮、胡椒、生姜一起放入锅内,加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煮1小时,调味即可。随量饮汤食肉。起温中补虚、散寒止痛之效。

(名医临证经验)

1.董建华肝胃百合汤治肝邪气滞血瘀、肝胃郁热。

方药组成:柴胡10g,黄芩10g,百合15g,丹参15g,乌药10g,川楝子10g,郁金10g。

功效:疏肝理气,清胃活血。

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喜冷恶热,得凉则舒,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少苔,脉弦数。

方解:证属肝胃郁热。本病的发生、发展,气滞为其重要的病机之一,故取性平之柴胡,微凉之郁金,性寒之川楝,性温之乌药以疏肝解郁,理气和胃。乌药虽温,但不刚不燥,能顺气降逆,疏畅胸膈之逆气,与苦性难降之川楝子为伍,相互抑其弊而扬其长,于气阴无损也。久病入络,气滞血瘀,络损血伤,故用丹参、郁金以活血通络,祛瘀生新。气郁久之化火,血瘀久之生热,本方又取黄芩以清解肝胃之热。久病致虚,当以补之。但温补则滞胃,滋腻之药又碍脾,故重用百合、丹参清轻平补之品,以益气调中,生血,养胃阴。

2.郭谦亨健胃散治肝胃不和。

方药组成:鸡子壳80g,甘草20g,浙贝母20g,佛手20g,枳实10g。

功效:理气解郁,制酸健胃。

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症见上腹隐隐作痛,进食缓,饥则痛显,痛处固定,发作规律,或灼热嘈杂,脘闷腹胀,恶心呕吐,嗳气吞酸。

方解:鸡子壳制酸消饥止胃痛,止血敛疮治反胃;甘草和中护胃,缓急止痛。二者相偕,增加制酸和保护胃黏膜作用而敛疮。浙贝母之辛散苦泄,开郁散结;佛手、枳实之理气解郁,降浊升清,既可使木郁解而不克胃,又能防甘草之甘腻壅滞,合为治脘痛、泛酸之通用方。

3.李振华理脾愈疡汤治脾胃虚寒、气滞血瘀。

方药组成: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5g,桂枝6g,白芍12g,砂仁8g,厚朴10g,甘松10g,刘寄奴15g,乌贼骨10g,生姜10g,延胡索10g,炙甘草6g,大枣3枚。

功效:温中健脾,理气活血。

主治: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症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饿时痛甚,得食痛减,腹胀嗳气,手足欠温,身倦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暗,舌苔薄白或白腻,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沉细等。

方解: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益气健脾;桂枝、白芍、生姜、大枣配炙甘草调和营,温中补虚,缓急止痛;砂仁、厚朴、甘松、刘寄奴、延胡索疏肝和胃,理气止痛活血;乌贼骨生肌敛疮,制酸止痛。

4.李寿山健中调胃汤治脾气虚偏寒夹饮。

方药组成:党参15g,白术10g,姜半夏6g,陈皮6g,降香10g,公丁香6g,海螵蛸15g,炙甘草6g。

功效:益气健中,调胃止痛,愈疡制酸。

主治:消化性溃疡。症见胃痛、嘈杂、泛酸、空腹尤甚,得食稍减,喜暖喜按,噫气矢气,大便或溏或燥,舌质淡红,苔白滑,脉象沉细或弦。

方解:党参、白术益气健中,调补脾胃;姜半夏、陈皮理气化痰,降逆和胃;降香化瘀止血;公丁香温中降逆;海螵蛸制酸愈疡;炙甘草和中缓急。

5.何任脘腹蠲痛汤治肝脾气血不调。

方药组成:延胡索9g,白芍12g,川楝子9g,生甘草9g,海螵蛸9g,制香附9g,蒲公英20g,沉香曲9g,乌药6g。

功效:行气止痛。

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症见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得嗳气、矢气则舒,遇烦恼郁怒则作痛或痛甚,苔薄白,脉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