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内科病中医传统疗法精华
12373800000046

第46章 慢性胃炎 (1)

(二)慢性胃炎 (1)

慢性胃炎的基本病机是胃膜受伤,胃气失和,故治疗应以行气和胃护膜为主,结合辨证施治,或清热,或祛湿,或活血,或健脾益气,或养阴益胃。

1.肝胃不和证

主症:胃脘胀痛,或连两胁,嗳气频作,嘈杂泛酸,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2g,枳壳15g,白芍15g,郁金15g,佛手15g,香附12g,紫苏梗12g,海螵蛸15g,延胡索15g,甘草6g。

加减:痛者加延胡索6g,川楝子6g以理气解郁止痛;呃逆呕吐者加沉香6g,旋覆花9g以顺气降逆;若肝胃郁热可用丹栀逍遥散加减以疏肝泄热和胃;肝火伤阴可加生地黄9g,牡丹皮9g,或用一贯煎;肝郁化热而泛酸嘈杂者加左金丸以清肝泄火降逆;气滞血瘀疼痛日久,而见刺痛拒按者加蒲黄9g,五灵脂6g,丹参12g以活血化瘀止痛。

2.脾胃湿热证

主症:胃脘疼痛或痞满,或嘈杂不适,口干苦,纳少便溏,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和中醒脾。

方药:三仁汤合连朴饮加减。黄连10g,黄芩15g,白蔻仁6g,蒲公英30g,生薏苡仁20g,法半夏12g,茯苓15g,厚朴15g,甘草6g。

加减:湿偏盛者,可用藿朴夏苓汤以理气化湿和中;热偏盛者可加黄芩9g,黄连6g,山栀9g以增强清热之功;纳呆呕恶者可加神曲12g,山楂12g,旋覆花9g以消食降逆。

3.脾胃虚弱证

主症:胃脘胀满,餐后明显,或隐隐作痛,喜按喜温,纳呆,便溏,疲倦乏力,舌质淡或有齿印、舌苔薄白,脉弱乏力。

治法:健脾益气,行气止痛。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30g,党参20g,白术15g,砂仁10g,木香(后下)10g,延胡索15g,升麻6g,柴胡10g,陈皮6g,炙甘草9g。

加减:若脘痛甚者加延胡索9g,香附6g以解郁止痛;大便溏泄者加山药12g,白扁豆9g以健脾助运止泄;食欲不振者加鸡内金12g,神曲12g,谷麦芽12g以健胃助消化;脾气虚而挟湿者加苍术9g,车前子9g,泽泻9g,或用参苓白术散健脾益气祛湿。

4.胃阴不足证

主症:胃脘灼热疼痛,餐后饱满胀,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舌苔少或无,脉细或数。

治法:养阴益胃,荣络止痛。

方药:沙参麦冬汤合益胃汤加减。沙参10g,麦冬15g,白芍15g,生地黄30g,太子参20g,甘草6g,延胡索15g。

加减:若痛甚者,加芍药12g、甘草6g以和营缓急止痛;阴虚内热偏重者,加黄连6g、吴茱萸9g、栀子9g以泄热降火;伴胃酸缺乏者加山楂30g、白芍9g;饥不欲食者,加神曲12g、谷麦芽12g;阴虚加湿者,可加砂仁9g、佛手9g、厚朴6g以健脾燥湿助运;兼有瘀滞者,加丹参12g、桃红6g以活血化瘀。

5.胃络瘀阻证

主症:胃痛日久不愈,痛处固定,刺痛为主,痛作拒按,或大便色黑,舌质黯红,或紫黯瘀斑,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失笑散加减。五灵脂10g,蒲黄8g,三七末(冲)3g,延胡索15g,乳香6g,郁金15g,枳壳15g。

加减:郁久化火,伴烧心、吐酸者,加黄连6g、吴茱萸9g、瓦楞子12g;如胃痛喜暖畏寒,可入良姜9g,甘松6g;若心烦喜呕,舌红苔黄,有热象,可入栀子9g,竹茹12g。出血多者可加蒲黄炭12g、三七粉3g、乌贼骨12g、阿胶9g等;或单用白及粉,每次服3~6g,每日服2~3次。痛势减轻或基本控制,常有食少乏力等虚象,可用枳术丸或香砂六君子汤之类健脾调补以收功,切忌早补或峻补。

(单方验方治疗)

1.枸杞子烘干粉碎,每日20g,分两次空腹嚼服,2个月为1个疗程。养阴补血,滋补肝肾。

2.三七粉,每次取3g,蜂蜜拌匀,早、晚各1次,空腹吞服。活血化瘀止血。适用于胃络瘀阻之慢性胃炎。

3.向日葵花盘1个,焙干,煎服,每日3次。

4.取焦山楂15g,延胡索9g,香附子12g,水煎服。

5.鸡内金10g,香橼皮10g。共研细末,每服1~2g。

6.莱菔子15g,水煎,送服木香面4.5g。

7.荔枝核,烧焦,每3g加木香0.5g。共为细末,热汤调下。

8.五灵脂(烧烟尽),研细末,每服6~9g,开水送下。

9.薏苡仁30g,制附子15g。研末贮存,每服1.5g。

10.蚕蛹,焙干研粉,每服5~10g,每日2次。

(中成药治疗)

1.保和丸每次6~9g,每日2次,适用于饮食停滞之胃炎。

2.香砂六君子丸每次6~9g,每日3次,适用于胃气虚弱之胃炎。

3.香砂养胃丸每次6g,每日2次,适用于肝胃不和型。

4.气滞胃痛冲剂每次10g,每日3次,适用于肝胃不和型。

5.良附丸每次3~6g,每日2次,适用于寒邪犯胃之胃炎。

6.温胃舒胶囊每日2次,每次3粒,适用于寒邪犯胃之胃炎。

7.阴虚胃痛冲剂每次1袋,每日3次,适用于胃阴虚之胃炎。

8.胃乃安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适用于胃络瘀阻之慢性胃炎。

9.三九胃泰冲剂每次1~2袋,每日2~4次,适用于脾胃湿热型。

10.胃复春片每次4片,每日3次,适用于气滞血瘀型。

11.胃苏冲剂每次15g,每日3次,适用于气滞型慢型。

12.胃康灵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饭后服用,适用于肝气犯胃型慢型。

(外用药治疗)

1.吴萸葱姜糊吴茱萸30g,葱、姜各少许。将吴茱萸炒,与葱、姜共捣如糊状,敷于脐部。适用于脾胃寒邪犯胃之急性胃炎。

2.仙人掌外敷将适量仙人掌去刺捣烂,纱布包裹,敷于脐周,胶布固定,每日1次。适用于湿热中阻之急性胃炎。

3.姜艾茴香膏艾叶、小茴香各15g,生姜适量。将艾叶、小茴香研末,取适量生姜捣汁与面粉和成糊膏状,贴于脐部,胶布固定。每日1~2次,10日为1个疗程,休息5日后再作1个疗程。适用于脾胃虚弱之慢性胃炎。

4.和胃止痛散姜半夏10g,白术30g,白芍30g,佛手花30g。用手帕做成小袋,将药物全部纳入袋中,放入冷水浸湿,然后放在炉上隔水蒸10分钟取出,先用一块毛巾盖于药袋外部,防太热烫伤皮肤,稍冷却即可将药袋放置肚脐部(神阙穴)。令患者静卧半小时1次,敷2次,每日换药袋1个,3个月为1个疗程。起和胃止痛功效。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5.炒栀子、附片各等量。将上两味药共研为极细,取药粉适量以白酒调成糊状,于睡前敷贴于膻中穴上,再用纱布绷好,次日取下。主治胃脘痛属寒证者。

6.生姜90g,面粉适量,鸡蛋清3个。先将生姜捣烂,然后和面粉拌匀,再加入鸡蛋清炒热,然后外敷于疼痛处。

(针灸治疗)

1.体针

取穴:主穴取足三里、内关、中脘、阳陵泉、胃俞。肝胃不和加期门、肝俞、胆俞、太冲、行间;脾胃虚弱或虚寒加脾俞、胃俞、气海、三阴交;胃阴不足加幽门、三阴交、章门、太溪;胃热夹滞加下脘、天枢、内庭。

针法:主穴每次选取2~3穴,备用穴按型或按主要症状选用。肝胃不和者,用捻转提插平补平泻法,留针15~20分钟;脾胃虚弱者,先施以紧按慢提补法,然后在针柄上插以2cm长之艾条温针,留针30分钟;脾胃虚寒者行烧山火补法(即三提一退,徐进疾出,反复多次直至产生热感,要求插针时重而快,提针慢而轻)留针15分钟,再隔姜灸3~7壮;胃阴不足者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5~7天。

2.穴位注射

(1)徐长卿液注射:取穴右足三里、右胆囊穴,或左足三里、左胆囊穴,两组交替使用。每次每穴注射徐长卿2ml(含生药4g),每星期3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1星期共治3个疗程。

(2)当归液注射:取穴中脘、内关、足三里。用5%当归液注射液2ml,加1%普鲁卡因注射液2ml,分别注入中脘、内关、足三里穴,左右两侧交替使用,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3.艾灸

取穴:中脘、胃俞、脾俞、足三里、梁门。

用法:用灸条温和灸法,每日1次,每次5~10分钟,以皮肤潮红为度,施灸时艾条点燃距皮肤2~3cm,徐徐熏烤,注意调节施灸距离,防止烫伤。亦可用隔姜灸法:鲜生姜切成3~4mm厚的姜片,并针刺许多小孔,上置大小适中的艾炷,点燃施灸。穴位同上。

4.耳压疗法

取穴:主穴为胃、脾、皮质下、十二指肠、交感;配穴为恼怒配肝,呕恶嗳气配任,痛剧配神门。每次主穴用3个,配穴用1~2个。

用法:找敏感点并粘贴固定王不留行。每日每穴按压5次,每次4分钟,隔天粘贴1次,10次为1个疗程。另外还可以香桂活血膏、关节止痛膏(剪成4cm×6cm长方形)贴在相应耳穴上,通过药性渗透发挥治疗作用。

5.皮内针疗法皮内针疗法是针刺留针方法的发展,应用特制的小针固定于穴位皮内或皮下并给予较长时间埋藏,可治疗慢性胃炎胃痛等症。

取穴:鸠尾、胃俞(双侧)。

针法:以颗粒型皮内针由鸠尾穴进针后,针尖向下沿皮刺入后固定;胃俞穴进针后,针尖向脊柱方向刺入,垂直固定。埋针至胃痛消失后取出。

(按摩)

1.基本操作

(1)患者俯卧位,医者站于患者脚后,用双手拇指指腹交替向足趾方向推搓双侧涌泉穴各2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