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反流性食管炎 (2)
2.耳针主穴取食道、贲门、皮质下、交感;配穴取神门、枕、肝、胃。每次取2~3个穴位,强刺激,留针20~30分钟,每日或者隔日1次。
3.贴磁疗法
(1)取天突、中脘、内关、丰隆、足三里,用0.05~0.1特磁片贴敷,1星期后改用耳穴贴敷,两者交替应用。
(2)取天突、丰隆、内关,应用旋磁机或交变电磁仪。每日治疗30分钟,2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7日。可起到顺气降逆的作用。
4.穴位注射
(1)取穴:足三里、至阳、灵台,快速进针,得气后取甲氧氯普胺(胃复安)0.5ml,左右交替,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2)取脾俞、内关、膈俞、胃俞,穴位注射维生素B620mg,每个穴位0.5ml、隔日1次,5~7次为1个疗程。
(3)取中脘、胃俞、内关,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每日1次,每个穴位0.5ml,每日1次,15天为1个疗程。
(4)取鸠尾、膈俞、上脘,穴位注射生脉注射液等,每日1次,每个穴位0.5ml,每日1次,15天为1个疗程。
(按摩)
1.患者仰卧,医者立于患者右侧,双拇指分推脊肋下10次,手掌揉胃部5分钟,拇指揉任脉线5分钟。手指横推胃部10次,拿、锁、颤动胃部5次,以增强胃蠕动,促进胃排空。
2.患者俯卧,医者立于患者左侧,手掌推脊部膀胱经线左右各5次,手掌揉膀胱经线左右各3次。揉压大椎穴及其周围。隔次分揉脾俞、胃俞或肝俞、胆俞穴。以酸胀为度,持续2分钟。
3.患者仰卧,隔次分别揉压左右足三里、公孙或上巨虚、太冲。以上各穴每次均揉压2分钟,揉压百会穴2分钟。
4.患者端坐,揉压风府2分钟。揉捏双侧肩部2分钟,拇指压双侧内关2分钟。
5.抹擦胸前食管处自上至下30次。
6.揉膻中、中脘各10分钟。
7.大拇指按摩天突、膻中、肝俞、胆俞、脾俞、胃俞,局部发热后,操作终止。
上法有顺气降逆之效。
(饮食疗法)
1.黄羊党参汤黄羊肉250g,党参50g。先在锅中加油,煸炒姜丝,放入盐、水,沸后加入黄羊肉和党参,煮熟食用。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反胃。
2.芹菜甘草鸡蛋汤鲜芹菜根30g,甘草15g,鸡蛋1个。先将鲜芹菜根洗净和甘草同煎,煎好后将鸡蛋打入冲服。
3.菱粉粥菱粉30~60g,粳米100g,红糖少许。先将粳米煮粥,至半热时,调入菱粉,红糖同煮为粥。供早晚或点心服食。功能健脾胃,补气血。适用脾气虚弱者。
4.牛奶山药面粉糊牛奶250g,山药、面粉各30g。将山药切成丁状,加水、文火炖煮,至汤浓后再加入牛奶,调入面粉糊,煮沸。以上为1次量。日服1~2次,空腹服用,1个月为1个疗程。
5.橄榄煲萝卜橄榄250g,萝卜500g。橄榄及萝卜(切成小片)一起放入锅内,加清水煎汤。代茶饮。连用5~7天。
(名医临证经验)
1.康良石三草汤治肝胃郁热。
方药组成:三叶鬼针草60g,蒲公英30g,败酱草15g,川楝子、延胡索各10g,白芍20g,甘草3g。
功效:疏肝清热止痛。
主治:嗳气泛酸,上腹部或胸骨后灼热感或烧灼样疼痛,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口臭、大便干结,严重时呕吐,舌红苔黄,脉弦数。
方解:证属肝胃郁热,故以三叶鬼针草、蒲公英、败酱草以清肝热,川楝子、延胡索行气疏肝止痛,白芍、甘草酸甘化阴、柔肝止痛。适用于肝胃郁热之食管炎。
2.徐景藩白药藕粉糊治瘀血阻络之食管炎。
方药组成:云南白药1g,纯藕粉2匙。先取藕粉加温水少许,和匀后再加冷水充分调匀,在小火上加热成糊状,再入白芍、白糖适量拌匀,卧床吞咽(取仰、俯、左、右侧位,各含一口,使药物充分作用于患处),1小时内勿饮水进食,每日2次。
功效:清热生津,凉血止血。
主治:食管炎、贲门炎。症见胸骨后灼热疼痛,进食尤甚,泛酸,口干口苦。
方解:藕为睡莲科植物莲的肥大根茎,有清热生津,凉血散瘀,健脾开胃,补虚止泄之功效。加工制成藕粉糊后以清热、生津、凉血为主,再辅以散瘀止血、生肌定痛的云南白药,对食管炎灼热疼痛、溃疡充血者,既有良好的清热生津、和胃止痛作用,又可促进局部病灶的愈合,达到生肌止血之效。
3.汤建光降逆化痰活瘀方治痰瘀互结。
方药组成:半夏9g,紫苏梗12g,陈皮15g,土茯苓10g,旋覆花10g,代赭石15g,桃仁6g,赤芍15g,香附10g,乌贼骨15g,大贝母10g,甘草6g。
功效:化痰活瘀,和胃降逆。
主治:反流性食管炎。症见上腹部不适,烧心、泛酸、嗳气,时有胃脘胀痛或痞满、胸膈刺痛、泛吐黏痰、大便秘结,舌质黯,苔厚腻,脉弦滑。
方解:半夏祛痰散结,降逆和胃;紫苏梗、陈皮通降胃气,紫苏梗入胃行气宽中,和胃通降;陈皮理气和胃化湿,疏利气机,两药配伍半夏共达祛痰散结,和胃降逆之效;土茯苓清热解毒燥湿,以防痰瘀化热;旋覆花降气化痰降逆止呕;代赭石重镇降逆,可降上逆之胃气而止呕止呃,桃仁、赤芍、香附疏肝行气,活血化瘀,使气机通瘀血化,肝脾功能复常;乌贼骨、大贝母抑制胃酸,甘草调和诸药。
4.孙喜才孙氏匀气散治肝火犯胃型食管炎。
方药组成:柴胡12g,白芍12g,枳壳12g,陈皮12g,清半夏12g,厚朴12g,煅瓦楞30g,川黄连6g,吴茱萸3g,枇杷叶12g,蒲公英30g,鸡内金10g。
功效:疏肝泻火,和胃降逆。
主治:反流性食管炎。症见胸脘闷痛,烧心,嗳气,呃逆,饮食咽下不顺,心烦易怒,喜叹息,纳食差,舌红带紫,苔淡黄,脉沉弦细。
方解:证属肝火犯胃,故用川黄连、吴茱萸、蒲公英、枇杷叶清肝和胃,清心除烦,煅瓦楞、鸡内金制酸,柴胡疏肝,白芍柔肝止痛,厚朴、枳壳理气止痛。诸方合用,共奏疏肝泻火,和胃降逆之功。
加减:胃阴不足者,加用益胃汤,沙参9g,麦冬15g,冰糖3g,细生地15g,玉竹4.5g;脾气虚弱,加炙黄芪10g,白术12g,党参12g;烧心明显者,倍用煅瓦楞。
5.路广晁平逆汤治肝胃郁热型食管炎。
方药组成:柴胡12g,枳实12g,白芍18g,栀子9g,旋覆花12g,竹茹12g,黄连9g,吴茱萸3g,合欢皮30g,蒲公英30g,佛手12g,白及20g。
功效:疏肝泄热,和胃降逆。
主治:反流性食管炎。症见反酸,胸骨后灼热,吞咽不利,口干口苦,心烦急躁,嗳气,脘痞,纳少,大便正常,舌质偏红,舌苔薄黄腻,脉弦细滑。
加减:夹湿夹热者,加用芦根、马齿苋;夹瘀者可选理血活血之物,如降香、桃仁、丹参、三七;泛酸明显者,加用煅瓦楞、乌贼骨。
6.沈舒文滋阴润降汤治气阴两虚、痰气交阻。
方药组成:太子参20g,麦冬10g,石斛10g,法半夏10g,黄连6g,吴茱萸3g,焦栀子10g,紫苏梗10g,佛手10g,枳壳15g,炙甘草5g。
功效:益气养阴和胃,降气化痰清热。
主治:反流性食管炎。症见胸骨后灼痛,泛酸,烧心,呃逆,纳差,乏力,口苦,舌红苔黄稍腻,脉沉滑。
加减:胃阴不足甚者加玉竹10g,百合10g滋阴益胃;脾气亏虚甚者加炙黄芪30g,山药10g健脾益气;痰气郁阻甚者加瓜蒌皮15g,莱菔子10g化痰降气;吐酸重加乌贼骨15g,煅瓦楞15g;疼痛甚加川楝子10g,延胡索10g;呕吐重加旋覆花(包煎)10g,代赭石(先煎)30g;便秘者加生大黄(后下)6g,当归10g。
(临床精选)
1.泻肝抑酸汤黄连、黄芩各10g,吴茱萸10g,蒲公英15~30g,白芍、延胡索各15g,沙参10g,麦冬15g,炒莱菔子、煅瓦楞子各30g。辨证加减:肝郁重者加川楝子、郁金各15g,偏寒者黄芩、黄连减半,另加干姜10g,附子10g;夹食滞者加炒麦芽30g,槟榔10g。主治:反流性食管炎。症见嗳气泛酸,上腹部或胸骨后灼热感或烧灼样疼痛,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口臭、大便干结,严重时呕吐,舌红苔黄,脉弦数,证属肝胃郁热者。[王少龙山东中医杂志,2000,19(10):604]
2.加味半夏厚朴汤姜半夏10g,厚朴10g,紫苏叶10g,陈皮10g,茯苓15g,枳壳10g,白芍15g,甘草3g。加减:有热象者,加竹茹12g,蒲公英10g;呃逆明显者,加代赭石15g,旋覆花(另包)15g;烧心明显者,加吴茱萸、黄连各6g;气滞明显者,加川芎10g,香附12g。主治:反流性食管炎。症见胸骨后不适、胸闷不畅,呃逆,反酸,咽中如有物梗阻,纳呆,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证属气郁痰阻者。[陈利平河南中医,2004,24(1):9]
3.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黄连、人参、干姜、大枣、旋覆花、郁金、炙甘草各10g,丹参15g。加减:反酸明显,加煅瓦楞子20g、煅乌贼骨15g;腹胀、嗳气加沉香5g、莱菔子10g;心烦易怒、两胁胀痛,加川楝子、延胡索、栀子各10g;上腹隐痛不适,舌质嫩红,少苔或无苔,属胃阴虚,原方去人参、干姜、黄芩、黄连,加百合、知母、生地黄、麦冬各10g。主治:反流性食管炎。症见反酸,胸骨后烧灼样不适,或疼痛,或伴吞咽梗阻感,舌质红、苔黄腻,脉细弦,证属肝胃不和。[李胜明四川中医,2005,23(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