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内科病中医传统疗法精华
12373800000031

第31章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第五章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由于肺组织或肺动脉及其分支的病变,引起肺循环阻力增加,因而发生肺动脉高压,导致右心室肥大伴或不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一组疾病。在肺心病形成以前,病人都有肺动脉高压。临床以反复咳喘、咳痰、水肿、发绀等为主要特征。早期心肺功能尚可代偿,晚期出现呼吸循环衰竭,并伴有多种并发症。肺心病可依据症状、体征、X线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加以诊断。

肺心病在我国是常见病、多发病,平均患病率为0.48%,病死率为15%左右。本病占住院心脏病的构成比为38.5%~46%。在我国北部及中部地区15岁以上人口患病率为3%,约30%为非吸烟人群,与国外有明显差别,而且以农村妇女多见。个体易感、遗传、气道高反应性、环境因素、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空气污染与本病的发病有明显相关。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属于中医“肺胀”、“喘证”、“痰饮”等范畴。

(病因病机)肺心病是由于长期慢性咳喘发作,以致引起五脏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行输布障碍而形成。其病位在肺、心,兼及肾、脾,是一种虚实夹杂、本虚标实的复杂证候。本虚为肺、脾、肾、心俱虚,标实为水饮、痰浊、气滞血瘀。

先天禀赋不足、年老体弱、过度嗜烟酒、房劳过度、生活劳累、情志所伤等,复以频繁的外感内伤,久则肺、脾、心、肾受损,造成肺胀喘满痰之症。肺、脾、心、肾虚,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外邪侵袭、起居劳累,是本病发生、发展或急性发作的主要因素。痰瘀互结,始终贯穿本病,痰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继发病因。

病久肺、脾、肾、心俱虚,正气亏虚,卫外不固,更易为外邪侵袭,引动宿痰,反复发病,使正气虚上加虚,造成恶性循环。如病至晚期,痰浊上蒙,清窍不灵,可引起神昏谵语,烦躁不安等;痰热相兼,热极化风可出现惊厥抽搐;火热迫血妄行,常可引起出血等症;或热毒炽盛伤及气阴,或迫血妄行,气随血脱,而致气血衰微,均可导致阴厥阳脱,而出现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危证。

总之,其病因病机可以归纳如下。

1.感受外邪肺气虚卫外不固,六淫之邪易反复侵袭,诱发本病发作,可使肺气之宣降失调,病情日益加重。《诸病源候论·咳逆短气候》记载肺胀的发病机制是由于“肺虚为微寒所伤则咳嗽,咳则气还于肺间则肺胀,肺胀则气逆,而肺为本虚,气为不足,复为邪所乘,壅否不能宣畅,故咳逆短乏气也”。

2.久病肺虚若内伤久咳、久喘、久哮等肺系慢性疾病,迁延失治,日久痰浊潴留,宿痰留肺,肺气壅滞不畅,久则气还肺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发为本病。

3.痰瘀内阻肺病日久,伤及气机,脾气虚运化不司,水湿内郁,日久化痰,痰湿内生;痰浊潴肺,病久势深,肺虚不能治理调节心血的运行,“心主”营运过劳,心气、心阳虚衰,无力推动血脉,则血行涩滞,可见心悸,脉结代,唇、舌、甲床发绀,颈脉动甚。

4.阳虚水泛肺病日久,伤及脾肾,脾虚无以运化水湿,肾虚无以温化水湿,水湿内停,上犯心肺,可见心慌、动则气促、面浮肢肿等。

(诊断要点)

1.症状

(1)肺、心功能代偿期:患者常有慢性咳嗽、咯痰和喘息,稍动即感心慌、气短、乏力和耐受力下降,并有不同程度的发绀等缺氧症状;偶有胸痛、咯血。

(2)肺、心功能失代偿期:此时可见咳、痰、喘等症状加重,通气明显障碍,引起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导致呼吸衰竭。当PaO2<60mmHg时,表现为低氧血症,症见发绀、心率增快、呼吸急促,甚至引起反应迟钝,嗜睡。当PaCO2>50mmHg时,表现为二氧化碳潴留,可见头痛、头胀、多汗、神志淡漠、白天嗜睡、夜间失眠兴奋以及肌肉震颤、抽搐等。

2.体征

(1)肺、心功能代偿期:可见肺气肿体征,如桶状胸、肝上界及肺下界下移、肺底活动度缩小,听诊普遍呼吸音减低,常可听到干、湿啰音。右心室扩大,心音遥远,肺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三尖瓣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剑突下见心脏收缩期搏动,颈静脉充盈,肝下界可在肋下触及。

(2)肺、心功能失代偿期

①呼吸衰竭:肺性脑病时可见球结膜充血、视盘水肿等颅内压增高表现。瞳孔缩小,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锥体束征可阳性。

②心力衰竭:以右侧心力衰竭为主,可见颈静脉怒张、心率增快、心前区可闻及奔马律或相对性三尖瓣关闭不全引起的收缩期杂音,可随病情的好转而消失。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肝大伴压痛、肝颈反流征阳性、水肿和腹水,病情严重者可发生休克。

3.辅助检查

(1)X线检查:除肺、胸原有疾病及急性肺部感染特征外,尚有肺动脉高压征,如右下肺动脉干扩张,横径>15mm,其横径与气管横径比值>1.07,肺动脉段明显突出或起高度>3mm,斜位见肺动脉圆锥显著突出或其高度>7mm,右心室增大征。

(2)心电图检查:主要是右心室肥大的改变(电轴右偏,额面平均电轴>+90,重度顺钟向转位,Rv1+Sv5>1.2mV),以及肺性P波。也可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或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3)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显示右肺动脉内径增大(>18mm),右心室流出道内径增大(> 30mm),右心室内径增大(>20mm)和右心室前壁和室间隔厚度增加,搏动增强。

(4)血气分析:晚期有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临床上PaO2<60mmHg,PaCO2<50mmHg称为Ⅰ型呼衰;PaO2<60mmHg,PaCO2> 50mmHg称为Ⅱ型呼衰。呼吸衰竭代偿期pH在7.35~7.45之间,当pH<7.35时称为呼吸衰竭式代偿期。

(5)其他检查:血液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常可升高,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常增高;全血黏度升高。

(辨证施治)

(一)发作期

1.外寒内饮证

主症:咳逆喘促,胸部膨隆胀满,不得卧,痰稀泡沫样,量多,口干不欲饮,或伴恶寒重,发热或不发热,肢体酸楚,身痛无汗,甚时面浮目肿,唇舌发青,舌淡暗苔白滑,脉浮紧。

治法:温肺散寒,降逆涤痰。

方药:小青龙汤加减。麻黄6g,桂枝9g,白芍9g,细辛3g,干姜5g,法半夏15g,茯苓15g,陈皮6g,五味子5g,生甘草5g。

加减:痰多壅盛可加紫苏子9g,浮海石12g,白芥子9g以降气化痰;周身骨节疼痛剧烈可加羌活12g,防风15g,威灵仙15g疏解风寒;痰饮蕴久化热,兼有烦躁、口苦、口渴、舌苔薄黄不滑等热证,可加石膏18g,淡竹叶9g,鱼腥草24g以清热化痰除烦;形寒肢冷,下肢肿甚,加熟附子10g,茯苓皮60g,白术15g以温阳利水;肢肿甚者可去白芍、茯苓,改用茯苓皮15g,冬瓜皮15g以利水消肿。

2.痰热郁肺证

主症:咳逆喘息气粗,胸满烦躁,目睛胀突,痰黄或白,黏稠难咯,口干,口苦,口臭,或伴身热,汗出,舌质暗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合苇茎汤加减。炙麻黄8g,生石膏(先煎)20g,杏仁12g,生甘草3g,苇茎30g,薏苡仁30g,冬瓜仁18g,桃仁12g,鱼腥草30g,瓜蒌皮15g,法半夏15g。

加减:痰黏难出,可加天竺黄15g,海蛤壳15g,浙贝母15g以清肺化痰;咽痛加射干9g,牛蒡子15g,玄参15g,岗梅根15g清热利咽;口干多饮加天花粉18g,黄芩9g,知母10g清热生津;心烦不寐加用竹叶9g,淡豆豉9g,连翘9g以清心除烦;若见尿少,浮肿,可加茯苓皮15g,石韦15g,车前子15g以利尿消肿;便秘腹满者,加生大黄10g通腑泄热。

3.肺热腑实证

主症:咳逆喘息,痰黄黏难咯,身热,口干口苦,大便秘结,脘腹胀满,纳呆,舌暗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通腑泄热,清肺化痰。

方药:宣白承气汤加减。大黄(后下)9g,生石膏15g,杏仁12g,全瓜蒌18g,胆南星9g,枳实9g,厚朴15g,火麻仁20g,桑白皮15g,苇茎30g。

加减:腹胀甚加槟榔行气消胀;口干咽燥引饮,舌苔焦黄起刺,加玄参30g、麦冬18g、生地黄18g,以增液通下。

4.痰瘀阻肺证

主症:咳嗽痰多,色白或呈泡沫,喉间痰鸣,喘息不能平卧,胸部膨满,憋闷如塞,面色灰白而暗,唇甲发绀,舌质紫暗或暗紫,舌下瘀筋增粗,苔腻或浊腻,脉弦滑。

治法:涤痰除壅,泻肺平喘。

方药:葶苈大枣泻肺汤和桂枝茯苓丸加减。葶苈子15g,射干10g,大枣10g,桂枝10g,桃仁15g,赤芍10g。

加减:若痰热甚加用瓜蒌皮10g,黄芩10g,浙贝母10g清热化痰;大便秘结加大黄10g,厚朴10g以泻腑通便。

5.阳虚水泛证

主症:心慌气短,咳而上气,咳痰清稀,动则喘甚,身肿,以下肢为甚,小便短少或清长,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冷汗时出,头顶为甚,不能平卧,舌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沉滑或结代。

治法:温阳利水。

方药:真武汤合春泽汤加减。熟附子10g,干姜5g,肉桂(焗服)3g,茯苓皮30g,白术15g,葶苈子15g,泽泻15g,猪苓15g,益母草18g。

加减:咳痰黄稠,加黄芩10g,瓜蒌皮15g,桑白皮18g清热化痰;兼有阴虚,出现口干咽燥,手足心热,可酌减熟附子用量,加生地黄18g,天冬15g,玄参24g以养阴配阳;气虚欲脱,可用红参10g另炖服;浮肿甚,加防己15g,车前子30g,泽泻25g以利水消肿;喘甚加炙麻黄5g,紫苏子15g宣降肺气以平喘;瘀血明显者,加用丹参、赤芍以活血。

6.痰蒙神窍证

主症:神志昏蒙,意识蒙眬,烦躁不安,咳逆喘促,或伴痰鸣,面赤谵语,或舌强语謇,气促痰声漉漉,咯痰难出,舌暗红苔黄浊,脉滑或促。

治法:化痰开窍,通腑醒神。

方药:涤痰汤或菖蒲郁金汤加减,送服安宫牛黄丸。石菖蒲12g,郁金15g,生大黄6g,天竺黄15g,胆南星9g,竹叶9g,川木通6g,灯心草3g,甘草5g,送服安宫牛黄丸1丸。

加减:大便秘结,加用生大黄10g,火麻仁10g或冲服番泻叶10g以泻腑通便;唇甲暗紫,加桃仁10g,赤芍15g,丹参15g以活血化瘀。

7.痰热动风证

主症:除痰热郁肺诸症外,尚可见神昏躁动、谵语、肢体抽动,便秘,舌体颤动,舌质紫暗,苔黄浊,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开窍息风。

方药:羚羊钩藤汤加减,送服紫雪丹6g。羚羊角粉(冲服)2~4g,钩藤(后下)15g,桑叶6g,菊花10g,浙贝母15g,天竺黄15g,地龙10g,竹茹15g,栀子10g,茯神15g,白芍15g,生地黄20g。

加减:若无羚羊角可用山羊角25g或水牛角25g代之;手足抽搐,加用全蝎6g,蜈蚣3g以解痉;大便秘结者加用大黄9g以通腑泻热醒神。

8.热瘀伤络证

主症:咳逆喘促,脘腹胀满,面红,口干,烦躁不安或神志不清,舌红或紫暗有瘀斑,苔黄,脉弦细数。

治法:清热凉血,化瘀止血。

方药:犀角地黄汤和十灰散加减。水牛角(先煎)30g,生地黄15g,赤芍15g,牡丹皮15g,侧柏叶15g,地榆15g,茜草根15g,藕节炭15g,蒲黄炭10g,三七(冲服)6g。

加减:痰热甚加用制胆星5g,鱼腥草15g,天竺黄15g清热化痰;大便不通加用大黄10g,火麻仁15g泻腑通便。

9.肺肾虚衰证

主症:呼吸喘促不续,点头摇肩,倚息不能平卧,喉中痰鸣,声低气怯,无力咯痰,纳少,形容憔悴,舌质暗或紫,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益肺肾,摄纳平喘。

方药:平喘固本汤加减。人参(炖服)10g,冬虫夏草(炖服)5g,五味子10g,紫河车6g,海蛤壳15g,磁石(先煎)30g,沉香5g,熟地黄15g,淮山药15g,川贝母10g。

加减:痰黄稠,加鱼腥草30g、青黛9g清热化痰;甲唇色黯,加当归15g,桃仁10g养血活血;肾阳虚衰,寒痰阻肺,加白芥子10g,肉桂(炖服)1.5g,鹿角胶(烊化)15g,干姜5g以温化痰饮;纳呆加麦芽30g,神曲15g健脾消食。

10.元阳欲绝证

主症:神志不清,胸高气促,喉间鼾音,额汗如珠或冷汗自出,四肢厥逆,鼻头发冷,脉微欲绝。

治法:回阳救逆。

方药:参附龙牡汤合参麦饮加减。红参(另炖服)10g,熟附子10g,干姜5g,甘草5g,麦冬15g,五味子9g,龙骨30g,牡蛎30g。

加减:口唇青紫,舌质紫暗者,加丹参20g,桃仁12g,红花10g活血祛瘀;气喘欲绝,加服蛤蚧粉6g以收纳浮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