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内科病中医传统疗法精华
12373800000022

第22章 辅助检查: (1)

(3)辅助检查: (1)

①一度房室传导阻滞,P波后均有QRS波群,P-R间期>0.20秒。

②二度房室传导阻滞:莫氏Ⅰ型(文氏现象)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P波后脱落1次QRS波群,以后又周而复始,形成3∶2、4∶3或5∶4的房室传导比例的阻滞。莫氏Ⅱ型P-R间期较为恒定,每隔1、2或3个P波后有一个QRS波脱漏。因而分别称为2∶1、3∶2、4∶3房室传导阻滞。

③三度房室传导阻滞:P波与QRS波群相互无关,心房率比心室率快,心房律可以是窦性或起源于异位,心室律由交界区或心室起搏点维持。

(辨证施治)本病的临床表现很多,但不外虚实两端。实证为火、痰、寒、湿、气滞、血瘀等病邪瘀阻心脉;虚证则为心气不足、心血不足、心气阴两虚、心阳不足、心阳虚脱、心神不宁等;无论虚实,均可影响心脏的气血功能。盖心之动力为“气”,心之所养为“血”,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故凡损及心气之动力,必殃及心血之所养,终使心脏发生冲动提前,或形成障碍,或传导障碍,因而出现各种心律失常。

本病的基本证型可以单独出现,但更多的是混合相见。因此心气不足往往与心脉瘀阻并见,心阳不足往往与痰浊扰心共存,心阴不足往往与心火上炎相伴。

根据不同病人、不同病因、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证候表现,按“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病情急重者首先是消除症状与复脉,病情不是那么急重者,首先是补虚扶正、消除病因以治其本。

1.心气不足证

主症:心悸不宁,胸闷少气,神疲乏力,头晕自汗,动则加剧,口唇淡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虚无力或兼促、涩或结代。

治法:补益心气,安神定志。

方药:五味子汤加减。人参(另炖)10g,黄芪25g,麦冬15g,五味子10g,炙甘草12g,当归15g,熟地黄15g。方中人参通常用东北红参或高丽人参,若有阴虚表现则选用西洋参,若无人参,可用党参25g代替。

2.心阳不振证

主症:心悸气短,少气无力,声低息短,胸中痞闷,入夜为甚。畏寒喜温,或四肢厥冷,小便清长,大便溏稀。舌质淡,苔白润,脉虚微或兼迟缓,或涩,结代。

治法:温补心阳,养心安神。

方药:桂枝龙骨牡蛎汤加减。熟附子(先煎)15g,桂枝1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党参30g,附子10g,炙甘草12g。

3.心阳虚脱证

主症:心悸气短,四肢厥冷,冷汗淋漓,面色苍白,表情淡漠,脉疾数微弱欲绝或疾数怪乱或促涩无力。

治法:回阳,固脱,复脉。

方药:固脱复脉汤加减。人参(另炖)20g,熟附子(先煎)15g,干姜10g,肉桂(焗服)3g,黄芪30g,麦冬15g,五味子10g,煅龙骨(先煎)30g,煅牡蛎(先煎)30g,炙甘草30g。方中人参用高丽参或东北人参。

4.心血不足证

主症:心悸怔忡,头目昏眩,面色无华,心烦不寐,多梦,精神委靡,唇甲色淡。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或结代。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党参15g,黄芪20g,白术15g,茯神15g,酸枣仁10g,龙眼肉15g,当归15g,炙远志6g,木香6g,炙甘草10g,生姜10g,大枣10g。

加减:如心血不足兼见气虚乏力时,可去党参,改用红参6g,并加黄精12g,以加强补气作用。

5.心血瘀阻证

主症:心悸气短,胸闷不舒,时有心中刺痛,重则痛引肩背,入夜尤甚,或见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瘀斑、瘀点,脉涩或结代。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12g,生地黄12g,桃仁10g,红花6g,枳壳12g,赤芍10g,柴胡10g,桔梗6g,川芎10g,牛膝10g,甘草6g。

加减:兼气虚者去柴胡、枳壳,加黄芪20g,党参20g,黄精15g,补血益气;兼血虚者加熟地黄15g,枸杞子15g,制首乌20g,以补血养血;兼阴虚者去柴胡、枳壳、桔梗、川芎,加麦冬15g,玉竹12g,女贞子15g,墨旱莲10g,以养阴生津;兼阳虚者去柴胡、桔梗,酌加附片15g,肉桂10g,淫羊藿12g,巴戟天12g,以温经助阳。

6.痰火扰心证

主症:心悸烦躁,眩晕失眠,口舌溃烂,口苦咽干,或吐血、衄血。舌尖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半夏15g,陈皮12g,茯苓15g,甘草6g,枳实10g,竹茹10g,黄连10g,大枣6g,生姜10g。

加减:若痰多而黄者可加黄芩10g,桑白皮12g,以清肺化痰。

7.阴虚火旺证

主症:心悸不宁,心烦易怒,失眠多梦,或有低热,或五心烦热,少寐多梦,口舌干燥,头晕目眩,耳鸣口干,面颊烘热,小便黄短,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或促涩。

治法:滋阴清火,宁心安神。

方药:黄连阿胶汤加减。黄连5g,阿胶10g,黄芩10g,芍药10g,鸡子黄1枚,甘草5g。

加减:若心气虚弱,心悸气短,疲倦乏力者,加西洋参10g或太子参25g。

8.气阴两虚证

主症:心悸怔忡,虚烦多梦,或自汗盗汗,或五心发热,舌淡苔薄白,脉虚数或促涩、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复脉。

方药:生脉散加味。西洋参(另炖)10g,麦冬15g,五味子10g。若无西洋参改太子参25g。

加减:若气虚偏甚,气短乏力者,加黄芪20g;若阴虚而有低热者加天冬15g、干地黄18g、黄连6g、莲子心2g、苦参10g;若心烦失眠明显加冬虫夏草5g、龟甲(先煎)20g、鳖甲(先煎)20g;若兼心脉瘀阻、胸闷刺痛,舌有瘀点者,加丹参15g、三七末(冲服)3g。

9.心神不宁证

主症:心悸怔忡,善恐易惊,稍受惊吓,坐立不安,失眠多梦,梦中容易惊醒,舌淡苔白,脉虚数或时有结、涩。

治法:养心安神,镇惊定悸。

方药:安神复脉汤加减。磁石(先煎)30g,龙齿(先煎)30g,琥珀末(冲服)1.5g,茯神15g,石菖蒲12g,人参(另炖)6g,远志10g,柏子仁12g,炙甘草12g,麦冬15g。

加减:方中人参通常可用红参或高丽参,冬天寒冷季节或不能耐受红参者可改用西洋参。若有自汗、盗汗者,可加黄芪25g、煅牡蛎30g;胃肠不适便溏者去磁石、远志、柏子仁,加益智仁12g、藿香15g。

(单方验方治疗)

1.苦参每日20~30g,水煎服。10天为1个疗程,适用于房性及室性期前收缩。

2.延胡索粉口服,每次3~10g,每日3次,7~10天为1个疗程。用于房性期前收缩、结性期前收缩、阵发性房颤的治疗。

3.珍珠层粉。每次0.9~1.5g,每日2次,适用于心气不敛所致心悸。

4.朱砂0.3g,琥珀0.6g,每日2次吞服,用于心悸脉数者。

5.玉竹15g,水煎服,每日1剂,30天为1个疗程,适用于心悸心阴虚者。

6.黄连30g,水煎服,适用于脉数、促,心肝经有热者。

7.康心宁(黄芪、川芎、苦参),每日1剂,2个月为1个疗程。

8.养心安神汤。桂枝15g,白芍18g,当归15g,黄芪15g,炙甘草9g,生姜15g,大枣12枚,饴糖60g。水煎服。适用于心血不足。

9.温阳安神汤。桂枝15g,白术12g,泽泻9g,代赭石12g,茯苓12g,甘草6g。水煎服。适用于水饮凌心型。

10.宁神合剂。淮小麦30g,生地黄15g,红枣15g,夜交藤15g,百合9g,炙甘草9g。水煎服,适用于阴虚火旺型。

11.振阳汤。制附子(先煎)20g,红参(另炖)10g,白术10g,炙甘草5g。适用于心阳不振。

(中成药治疗)

1.仙生脉散冲剂每日3次,每次1包。适用于心肾虚弱者的快速心律失常。

2.莲子心胶囊每日3次,每次2粒。适用于阴虚火旺之快速性心律失常。

3.当归Ⅱ号注射液取4ml分别注射双侧足三里或双侧内关。适用于血虚血瘀之快速心律失常。

4.黄杨宁片0.5mg/片,每次1~2mg,每日2~3次。

5.心宝每次2~3粒,每日3次。适用于缓慢心律失常,心肾阳虚者。

6.新福苷0.1~0.2g(精制品0.5~1mg),口服,每日1次。适用于心功能不全而致房性期前收缩、室上性心动过速、房颤等快速心律失常。

7.宁心宝每次2粒,每日3次。适用快速心律失常心肾两虚者。

8.稳心颗粒每次1包,每日3次。适用于快速心律失常,心气阴两虚者。

9.苦参片每片含生药2g,每次3片,每日3次。适用于快速心律失常,而有湿热者。

10.黄连素片每次0.6g,每日3次。适用快速心律失常,而有湿热者。

(外用药治疗)取穴膻中、心俞(双)。丹参、田七、甘松、冰片按7∶3∶3∶1的比例配料,研成粉末,另外用桂枝、葛根、苦参粉水煎,取浓缩液加甘油、蜜糖将药粉调成膏,瓶装备用。每次敷1~2穴,3日更换1次,4次为1个疗程,敷2~3个疗程。用于各种期前收缩。

(针灸治疗)

1.体针

(1)独取膻中:用平补平泻法,留针10~15分钟。适用于阵发性心动过速。

(2)独取内关:年轻体壮者用重刺激,留针3~5分钟;久病体虚者用补法轻刺激,留针15~30分钟。适用各种期前收缩。

(3)取穴:内关、神门、心俞、厥阴俞。用平补平泻法,亦可加用电针,留针10~15分钟。适用各种期前收缩。

2.耳针、耳穴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