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内科病中医传统疗法精华
12373800000132

第132章 预后良好,多数患者可在短期内恢复。 (1)

(5)预后良好,多数患者可在短期内恢复。 (1)

(辨证施治)缺血性中风多以中经络为主,急性期多为风痰瘀血,痹阻脉络;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肝阳暴亢,风火上扰等证,亦可由痰热内盛,壅闭心神转化为中脏腑,恢复期多见气虚血瘀,阴虚风动证。临床上与出血性中风没有绝对的界限,应随机把握。

1.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

主症: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生口眼斜,舌强语謇;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或伴麻木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

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9g,栀子9g,黄芩9g,杜仲9g,益母草9g,桑寄生9g,夜交藤9g,朱茯神9g,川牛膝12g,钩藤(后下)12g,石决明(先煎)18g。

加减:夹有痰浊、胸闷、恶心、苔腻者,加陈胆星 9g,郁金 9g化痰开郁;头痛较重者,加羚羊角(代)9g,夏枯草 9g清肝息风;腿足重滞者,加杜仲 9g,寄生 9g补益肝肾。

2.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

主症: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謇,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手足拘挛,关节酸痛,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

方药:真方白丸子加减。南星(生用)10g,白附子10g,川乌头(去皮、脐)3g,半夏(好白者水浸洗过)9g。

加减:语言不清者,加石菖蒲10g、远志9g祛痰宣窍;痰瘀交阻,舌暗紫有瘀点,瘀斑,脉细涩者,可酌加丹参 9g,桃仁 9g,红花 6g,地龙 9g,赤芍 9g等活血化瘀。

3.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

主症:半身不遂,舌强语謇或不语,口眼斜,偏身麻木,口黏痰多,腹胀便秘,头晕目眩,舌红苔黄腻或黄厚燥,脉弦滑。

治法:通腑泻热,化痰理气。

方药:星蒌承气汤加减。天南星9g,瓜蒌15g,大黄6g,芒硝30g,甘草6g。

加减:热象明显者加黄芩、山栀各10g;津亏者加生地黄、麦冬各15g;不语者加郁金、石菖蒲各10g。

4.气虚血瘀证

主症:肢体不遂,软弱无力,形体肥胖,气短声低,面色萎黄,舌质淡暗或有瘀斑,苔薄厚,脉细弱或沉弱。

治法: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生黄芪120g,当归尾6g,赤芍5g,地龙3g,川芎3g,红花3g,桃仁3g。

加减:血虚甚者,加枸杞子15g,首乌藤15g以补血;肢冷,阳失温煦者,加桂枝6g温经通脉;腰膝酸软者,加川断10g,桑寄生10g,杜仲10g以壮筋骨,强腰膝。

5.阴虚风动证

主症:突然发生口眼斜,舌强语謇,半身不遂;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膝酸腿软;舌红,苔黄,脉弦细而数或弦滑。

治法:滋阴潜阳,镇肝息风。

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怀牛膝30g,生赭石30g,川楝子6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生龟甲15g,生杭白芍、玄参、天冬各15g,生麦芽、茵陈各6g,甘草4.5g。

加减:面红口干,眩晕,舌红少苔者,加珍珠母30g,夏枯草30g;心中热甚者,加生石膏30g;痰多者,加胆南星10g;大便不实者,去龟甲15g,赭石30g,加赤石脂15g。

6.脉络空虚,风邪入中证

主症:手足麻木,肌肤不仁或突然口眼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恶寒发热,肌体拘急,关节酸痛;舌苔薄白,脉浮弦或弦细。

治法:祛风通络,养血和营。

方药:大秦艽汤加减。川芎6g,独活6g,当归6g,白芍6g,石膏6g,甘草6g,秦艽9g,羌活3g,防风3g,白芷3g,黄芩3g,白术3g,茯苓3g,生地黄3g,熟地黄3g,细辛2g。

加减:若仅见口眼斜而无半身不遂等症者,可用牵正散加荆芥、防风、白芷;兼表热者,加金银花、连翘、薄荷;必要时,加红花以活血化瘀。

7.痰热内闭清窍证

主症:突然昏仆,口噤目张,气粗息高;或两手握固;或躁扰不宁,口眼斜,半身不遂,昏不知人,颜面潮红,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首先灌服(或鼻饲)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以辛凉开窍,继以羚羊角汤加减。羚羊角(代)(研末,冲服)3g,桑根白皮15g,木通6g,旋覆花10g,葳蕤10g,升麻15g,茯神(去木)10g,柴胡10g,薄荷10g。

加减:风火激荡较剧,去柴胡、薄荷,加牛膝15g,竹沥10g,天竺黄10g,石菖蒲10g;必要时送服猴枣散;便结加大黄3g。

8.痰湿壅闭心神证

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痰涎壅盛,静而不烦,四肢欠温,舌淡,苔白滑而腻,脉沉。

治法:辛温开窍,豁痰息风。

方药:急用苏合香丸灌服,继用涤痰汤加减。茯苓10g,人参15g,甘草6g,橘红6g,胆南星10g,半夏10g,竹茹10g,枳实6g,石菖蒲10g。

加减:若痰涎壅盛者,加蛇胆10g,陈皮末10g,皂角10g;风盛者,加天麻10g,钩藤10g,僵蚕10g。

9.元气败脱,心神涣散证

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不止,二便自遗,肢体软瘫;舌痿,脉微欲绝。

治法:益气回阳,救阴固脱。

方药: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人参1棵,附子(先煎)10g,浮小麦30g,五味子6g,阿胶(烊化)15g,大枣30g。

加减:若汗出不止者,加黄芪30g,龙骨30g,牡蛎30g,山茱萸10g;阳回之后,如患者症见面赤足冷,虚烦不安,脉极弱浮大无根,乃真阴亏损,虚阳浮越之象,可用地黄饮子以峻补真阴,且温肾扶阳。

(单方验方治疗)

1.黑木耳6g。用水泡发,加入菜肴或蒸食。可降血脂、抗血栓和抗血小板聚集。

2.芹菜根5个,红枣10个。水煎服,食枣饮汤,可起到降低血胆固醇作用。

3.吃鲜山楂或用山楂泡开水,加适量蜂蜜,冷却后当茶饮。若中风并发糖尿病,不宜加蜂蜜。

4.生食大蒜或洋葱10~15g。可降血脂,并有增强纤维蛋白活性和抗血管硬化的作用。

5.中风病人饭后饮食醋5~10ml,有软化血管的作用。

6.肝火上炎型可用夏枯草30g,水煎服。

7.肝阳上亢型可用菊花6~10g,决明子10g,开水泡服,每日代茶常饮。

8.松子仁,泡酒,少量长期服用,可预防中风。

9.竹沥水,频服,主治中风痰多。

10.炭火一盆,将米醋洒上,使醋气冲入鼻中,主治猝然倒仆,痰涎壅盛。

11.银珠10g,枯矾12g,降香3g,艾绒60g,共研细末,用皮纸制成艾条,早、晚熏灸脐部,盖被微汗。主治半身不遂。

(中成药治疗)

1.银杏叶片每次2片,每日3次。适合于动脉硬化之脑梗死。

2.华佗再造丸每次8g,每日2次。用于瘀血或痰湿闭阻经络之中风。

3.人参再造丸每次1丸,每日2次。用于风痰瘀血痹阻经络引起的中风。

4.脑血栓片每片0.3g,每次服4片。每日3次。

5.眩晕宁冲剂冲服,每次1包,每日3次。

6.中风回春丸每次3片,每日3次。用于气虚血瘀或痰瘀阻络之中风。

7.大活络丸每次1丸,每日2次。用于中风后遗症。

8.心脑舒通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用于气虚血瘀或痰瘀阻络之中风。

9.回天再造丸每次1丸,每日1~2次。用于中风后遗症。

10.龙心素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用于脑血栓,血管性头痛。

11.溶栓胶囊每次1~2粒,每日2~3次。用于脑血栓,血管性头痛。

12.偏瘫复原丸每次1丸,每日2次。用于中风后遗症。

13.灯盏花素片每次2片,每日3次。用于各型中风偏瘫等。

14.消栓通络片每次3~6片,每日3次。用于脑血栓,血管性头痛。

15.丹七片每次3~5片,每日3次。用于脑血栓,血管性头痛。

16.脑安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用于各型中风,尤其是气虚痰瘀者。

17.傣血通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

(外用药治疗)

1.熏洗疗法

(1)加味补阳还五汤。方药:黄芪60g,赤芍10g,当归10g,地龙10g,川芎10g,桃仁10g,丹参20g,僵蚕10g,蜈蚣3条,葛根10g,桑枝10g,片姜黄10g。用法:上药放入沙锅中,加水600~700ml,煎煮15~25分钟,取液倒入盆内,用消毒毛巾蘸取药液趁热擦洗患部,反复擦洗,药液冷时则加热继续使用,每日擦洗1~2次。

(2)三白防风加味方。方药:白芷9g,白附子6g,白菊花9g,防风9g,僵蚕10g,细辛3g,天麻6g,川芎9g,橘络6g,薄荷3g,荆芥6g。用法:上药放入沙锅中,加水600~700ml,煎煮15~25分钟,取液倒入盆内,用消毒毛巾蘸取上药液趁热擦洗患部,反复擦洗,药液冷时则加热继续使用,每日擦洗1~2次。

(3)山甲葱白足浴方。方药:穿山甲10g,川乌头5g,葱白3根。用法:水煎、足浴。

(4)透骨散。方药:透骨草30g,伸筋草30g,桑枝15g,赤芍10g,牡丹皮10g,刘寄奴15g,艾叶10g。用法:上方加水2 000ml,煎煮20分钟。滤取药液倒入盆中,将患肢放在盆上热气熏蒸,待温度低后再洗患肢,每日2次,7天为1个疗程。适应证:本方有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之功,用于治疗中风并发肢体疼痛者。

2.膏贴法天南星适量,生姜汁酌量。天南星研细末,生姜汁调膏,摊纸上敷贴,分别贴合谷、内庭、太阳穴,左瘫贴右侧,右瘫贴左侧,每日1次,1月为1个疗程,一般需做3个疗程左右。能化痰祛风解痉。用于突然中风致口斜,半身不遂,伴头晕眼花、呕吐痰涎、肌肤不仁、舌强语涩,舌苔白腻者。

(针灸治疗)

1.辨证取穴

(1)中经络。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配穴:肝阳暴亢者,加太冲、太溪;风痰阻络者,加丰隆、合谷;痰热腑实者,加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者,加足三里、气海;阴虚风动者,加太溪、风池;口角歪斜者,加颊车、地仓;上肢不遂者,加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者,加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头晕者,加风池、完骨、天柱;足内翻者,加丘墟透照海;便秘者,加水道、归来、丰隆、支沟;复视者,加风池、天柱、睛明、球后;尿失禁、尿潴留者,加中极、曲骨、关元。操作:内关用泻法;水沟用雀啄法,以眼球湿润为佳;刺三阴交时,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成45°角,使针尖刺到三阴交穴,用提插补法;刺极泉时,在原穴位置下2寸心经上取穴,避开腋毛,直刺进针,用提插泻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胀和抽动感为度;尺泽、委中直刺,用提插泻法使肢体有抽动感。余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

(2)中脏腑。主穴:内关、水沟。配穴:闭证加十二井穴、太冲、合谷;脱证加关元、气海、神阙。操作:内关、水沟操作同前。十二井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太冲、合谷用泻法,强刺激;关元、气海用大艾炷灸法,神阙用隔盐灸法,直至四肢转温为止。

2.穴位注射取穴:上肢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下肢取足三里、阳陵泉、血海、悬钟。血塞通注射液2ml,均取患侧,每次治疗交替选穴,上肢2穴,下肢2穴,用带6号针头的5ml注射器抽吸血塞通注射液2ml,准确取穴定位后,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快速刺入穴位,提插得气后,回抽无血液,即可将药物注入,每穴0.5ml,隔日注射1次,10次为1个疗程。

3.电针在患侧上、下肢体各选两个穴位,针刺得气后留针,接通电针仪,以患者肌肉微颤为度,每次通电20分钟。

4.耳针取穴:脑干、枕、肾、肝、脾、皮质下、相应部位,用毫针,直刺“脑干”穴,再从“枕”穴向“脑干”穴斜刺,再选刺肾或肝等。辨证取穴。每次只用三针;吞咽困难加口、咽喉。

5.头针主穴:运动区、感觉区、足运感区。治法:每次选用2~3区,均针瘫痪肢体之对侧穴区(足运感区可双侧同用)。在所选定的刺激区域,分开病人头发,常规消毒后,采用28号2.5~3寸长毫针沿头皮斜刺,依一定方向刺至该区应有的长度。以每分钟240~260次频率持续捻针3~5分钟,最好能使患侧肢体出现麻热感、抽胀感或出汗,留针15~20分钟,中间再捻针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