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内科病中医传统疗法精华
12373800000131

第131章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第二章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动脉本身的病变如脑动脉硬化,致使局部脑动脉管腔变窄或完全阻塞,或形成血栓,造成该部脑血流供应中断,病理上出现脑组织的软化坏死。平时所说的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统称为脑梗死,都属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本病需做相应的检查,包括颅脑CT、颅脑MRI、TCD、颈椎CT、全血黏度、血液流变学、颈部动脉彩超等,为确定诊断提供客观依据。1/15~1/5的病人死于首次发病。首次脑梗死后1年、5年、10年的累积生存率大约分别为90%、75%和50%。急性期有意识障碍者,死亡率超过1/4,以无肢体瘫痪者的生命预后为最好。死亡原因主要为肺部感染、复发中风或心肌梗死。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属于中医“中风”、“真中风”、“眩晕”、“类中风”等范畴。

(病因病机)中风病,多因素体禀赋不足,年老正衰,肝肾不足,阳亢化风;或劳倦内伤致气血内虚,血脉不畅;或因嗜饮酒浆,过食肥甘,损伤脾胃,内生湿浊,进而化热,阻滞经脉;复加情志不遂,气候剧烈变化等诱因,以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风夹痰瘀,扰于脑窍,窜犯经络发为中风。

1.肝阳偏亢,风火上扰平素肝旺易怒,或肝肾阴虚,肝阳偏亢,复因情志相激,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气郁化火,更助阳亢化风,风火相煽,冲逆犯脑,发生中风。

2.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年老体衰或劳倦内伤,致使脏腑功能失调,内生痰浊瘀血,适逢肝风上窜之势;或外风引动内风,皆使风夹痰瘀,窜犯经络,留滞于虚损之脑脉,则成中风。

3.痰热腑实,浊毒内生饮食不节,嗜好膏粱厚味及烟酒之类,脾胃受伤,运化失司,痰热互结,腑气壅结,内生浊毒,夹风阳之邪,上扰清窍,神机失灵而见僻不遂。

4.气虚血瘀,脉络不畅平素体弱,或久病伤正,正气亏虚,无力行血,血行不畅,瘀滞脑络,则成中风。

总之,本病以正虚为发病之本,主要有肝肾阴虚,气血不足;邪实为致病之标,以风、火、痰浊、瘀血为主。病位在脑,脏腑涉及肝、脾、肾。

(诊断要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应结合病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由于本病持续时间相当短,患者就诊时大多在间歇期,已经没有症状,故主要根据病史,符合本病特征性表现又不能以其他疾病解释时,考虑本病的可能。

(1)突然(从无症状到出现全部症状不到5分钟,通常在2分钟以内)出现短暂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且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

(2)常有反复发作史(少者2~3次,多者可达数十到数百次),临床症状呈刻板样出现。

(3)发作间期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4)发作年龄大多在50岁以上,多有高血压、动脉硬化或颈椎病史。

2.脑血栓形成

(1)起病较急,多于安静状态下发病。

(2)多见于有动脉硬化、高血压病、糖尿病及心脏病病史的中老年人。

(3)一般无头痛、呕吐、昏迷等全脑症状。

(4)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体征和症状,这些症状与体征可在发病后数小时至几天内逐渐加重。

(5)头颅CT、MRI发现梗死灶,或排除脑出血、肿瘤、卒中和炎症性疾病等。

3.脑栓塞

(1)无前驱症状,突然发病,病情进展迅速且多在几分钟内达高峰。

(2)局灶性脑缺血症状明显,伴有周围皮肤、黏膜和(或)内脏和肢体栓塞症状。

(3)明显的原发疾病和栓子来源。

(4)脑CT和MRI能明确脑栓塞的部位、范围、数目及性质(出血性与缺血性)。

4.腔隙性脑梗死目前诊断国内外尚无统一标准,以下标准可供参考。

(1)中年以后发病,有长期高血压病史。

(2)临床表现符合腔隙综合征之一。

(3)CT或MRI影像学检查可证实存在与神经功能缺失一致的病灶。

(4)EEG、腰椎穿刺或DSA等均无肯定的阳性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