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内科病中医传统疗法精华
12373800000122

第122章 强直性脊柱炎 (1)

第三章 强直性脊柱炎 (1)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并可伴发关节外表现。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关节强直。强直性脊柱炎是脊柱关节病的原型或称原发性强直性脊柱炎,其他脊柱关节病并发的骶髂关节炎为继发性强直性脊柱炎。本病发病形式较隐匿,早期有厌食、低热、乏力、消瘦和贫血等症状;少数病例可见长期低热、体重减轻和关节疼痛等酷似风湿热的表现。腰背痛、晨僵、腰椎各方向活动受限和胸廓活动度减少是强直性脊柱炎的典型症状。可通过血沉、C反应蛋白、HLAB27、X线片、骶髂关节CT/MRI检查协助诊断。本病的病因迄今未明,一般认为与遗传、环境因素及内分泌等有关。发病年龄多在10~40岁,以20~30岁为高峰。预后大多良好,患者能正常生活和工作。严重脊柱和关节畸形而影响生活及工作者只占少数。

强直性脊柱炎属于中医“痹证”、“龟背风”、“竹节风”、“骨痹”、“顽痹”等范畴。

(病因病机)中医学多认为,本病与肝肾亏虚、感受外邪、痰瘀互结等密切相关。

1.肾督亏虚,肝肾不足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调摄失当,房室不节,情志刺激,病后失调等,致肝肾亏虚,精血不足,督脉失养,使筋挛骨弱而废用。

2.正虚邪入正气不足,邪气易干。患者素体虚弱,气血不足,或既病之后,无力驱邪,或因饮酒当风,或汗出入水,或贪凉卧露,或居处环境阴寒潮湿,均可招致风、寒、湿、热等外邪乘虚侵袭,深入骨骼,留于脊柱而成本病。

3.停痰留瘀由于病久气血周流不畅,而致“血停为瘀,湿凝为痰”,痰瘀可以互结,也可以和外邪相合,阻闭经络,深入骨骱,而致根深难以遂除。

总之,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肝肾、督脉虚损为本,风、寒、湿、热及痰浊瘀血为标。临床见之多为虚实夹杂。

(诊断要点)标准:

目前常采用1984年修订的纽约标准:

1.临床标准

(1)腰痛、僵3个月以上,活动后改善,休息无改善。

(2)腰椎额状面和矢状面活动受限。

(3)胸廓活动度低于相应年龄、性别的正常人。

2.放射学标准双侧骶髂关节炎≥2级或单侧骶髂关节炎3~4级。

分级:

ⅰ肯定强直性脊柱炎。符合放射学标准和1项以上临床标准。

ⅱ可能强直性脊柱炎

①符合3项临床标准。

②符合放射学标准而不具备任何临床标准。

(应除外其他原因所致骶髂关节炎) 。

(辨证施治)本病的辨证治疗,首要分别新久虚实,在经、在脏,新病经络气血瘀滞,实证为多。外感寒湿应温散;湿热宜清化;闪挫气滞要顺气疏导;血瘀佐以理气;久病肾督亏虚,脏气失调,虚证为主,须视其所伤之不同,予以补养;劳伤气血者补气养血;房劳伤精者补元益精;气滞、痰阻、水停、火结者,视其所因而和之。总之,本病治不离肾督,但也要随证施治,不可拘一二。

1.寒滞督脉,夹湿阻络证

主症:腰骶冷痛,连及背脊,共至于颈项,拘急僵硬,转侧不利,得温则减,口淡不渴。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散寒除湿,祛风通督。

方药:五积散加减。麻黄9g,桂枝9g,干姜6g,细辛3g,苍术9g,陈皮9g,茯苓12g,姜半夏9g,枳壳9g,当归9g,川芎6g,白芍9g。

加减:兼头痛恶寒者,加羌活9g,防风9g以疏风散寒解表;肢冷脉沉,加制附子9g温阳通脉;腰膝酸痛,加杜仲9g,续断9g壮腰健肾;痛有定处,反复发作,加桃仁9g,制乳香6g,制没药6g以逐瘀止痛。

2.寒湿着腰,督脉痹阻证

主症:腰骶部重着冷痛,骨节酸痛,身重,转侧不利,晨起尤甚,活动后减轻,阴雨天加剧,舌苔白,脉濡缓。

治法:除湿散寒,温肾健脾,通督止痛。

方药:大肾着汤加减。干姜9g,炒白术12g,茯苓12g,泽泻12g,桂枝9g,牛膝12g,杜仲12g,续断12g,桑寄生9g,炙甘草6g。

加减:痛甚肢冷,加制附子9g以温肾祛寒壮督;苔腻脘闷,加苍术9g,厚朴9g以燥湿健脾。

3.湿热郁阻,督脉不利证

主症:腰骶疼痛,痛处伴有热感或重坠,阴雨天或暑热天加剧,腰酸无力,不能俯仰,口渴不欲饮,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化湿清热,通督止痛。

方药:加味二妙散加减。苍术9g,黄柏9g,赤茯苓12g,生薏苡仁15g,防己9g,萆薢9g,蚕沙9g,忍冬藤15g,怀牛膝12g,当归尾6g。

加减:腰膝酸软,加木瓜9g,桑寄生12g以强筋骨、通经络、祛风除湿;若疼痛较甚者,可加海桐皮12g,络石藤20g以增强通络止痛之力。

4.肝肾不足,督脉失养证

主症:腰背酸痛,转侧不利,喜按揉,劳则加剧,佝偻驼背,步履不稳,怠惰嗜卧,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补益肝肾,壮腰通督。

方药:加味青娥丸加减。胡桃肉15g,补骨脂9g,枸杞子12g,山茱萸9g,菟丝子9g,鹿角胶(烊化)6g,杜仲12g,怀牛膝12g,当归6g,独活12g,续断12g,石楠藤12g。

加减:久病肾虚,加锁阳9g,肉苁蓉12g,巴戟天9g补肾濡筋;虚羸少气,面色不华,纳差者,加党参9g,炙黄芪15g,白术9g,甘草6g益气健脾。

5.肝肾阴亏,邪留督脉证

主症:腰背酸痛重着,脊柱强直,或畸形,活动受限,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或有低热,口干,心烦少寐,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厚而腻,脉沉细,尺脉弱。

治法:滋阴清热,补肾通督。

方药:当归地黄丸加减。生地黄18g,山茱萸9g,山药18g,杜仲12g,怀牛膝12g,当归6g,赤芍12g,知母12g,黄柏12g,秦艽12g,忍冬藤30g,独活12g,络石藤15g,透骨草15g。

加减:可加入强腰和络之品,如续断12g,桑寄生9g,巴戟天9g等;痛连下肢,加海桐皮9g,地龙12g以祛风通络;湿热重者,加生薏苡仁18g,增加黄柏用量;脊柱强直,弯曲变形者,加白僵蚕9g,狗脊12g,鹿角霜12g以补肾壮督通脉。

6.肾阳不足,寒留督脉证

主症:腰骶、脊背冷痛,酸楚重着,或晨起腰骶、项背僵硬疼痛,活动受限,喜得温按,畏寒肢冷,气衰神疲,少腹拘急,小便清长,舌淡苔薄或白,脉沉弦或细迟。

治法:温补肾督,散寒通络。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熟地黄12g,山茱萸9g,山药15g,茯苓12g,续断15g,狗脊25g,淫羊藿9g,杜仲15g,鹿角霜12g,独活12g,怀牛膝18g,伸筋草18g,海桐皮12g,制附子12g,麻黄9g,桂枝12g,赤、白芍各12g。

加减:脊背痛甚者,加羌活9g祛风散寒,通督止痛;腰痛明显者,加桑寄生12g以补肝肾、强筋骨、止腰痛;肩背僵痛者,加片姜黄15g以行气活血、通经止痛。

(单方验方治疗)

1.治风寒湿腰痛

(1)野鸭椿根30~60g。水酒适量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