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内科病中医传统疗法精华
12373800000119

第119章 系统性红斑狼疮

第二章 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具有多种自身抗体的自体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免疫复合体的形成,确切病因尚不明。临床表现有颧颊部红斑、盘状狼疮、光敏感、口腔溃疡、关节炎、胸膜炎或心包炎及全身各大系统损害所表现出的症状。可通过血象、血沉、补体、狼疮带试验、肾活检、CT、X线、超声心动图帮助诊断。本病以青年女性为多见,男女之比至少为1∶7~9,发病年龄大多为15~35岁,但亦见于儿童及老人。我国发病率高于西方国家,约为76/10万人口。且在美国、新加坡等地华裔人群中,发病率亦高,这可能与机体遗传素质有关。国内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患病率亦可能有所不同。本病因反复迁延,损害肾脏等重要脏器,故病死率较高。

系统性红斑狼疮类似于中医的“周痹”、“内脏痹”、“蝴蝶丹”、“日晒疮”、“鬼脸疮”等病证。

(病因病机)系统性红斑狼疮病起于先天禀赋不足,肝肾阴亏,精血不足,加之情志内伤,劳倦过度,六淫侵袭,阳光暴晒,瘀血阻络,血脉不通,皮肤受损,渐及关节、筋骨脏腑而成本病。

1.先天不足本病多有先天禀赋不足,阴阳失调,肾阴亏耗。女子体阴而用阳,阴常不足,少妇、少年正值气火旺盛之时,故多有阴虚内热,外邪乘虚而入,“邪入于阴则痹”,痹阻先在阴分,阴虚为本,血虚有火,如若房事不节,命相火动,水亏于下,火炎于上,阴火消烁,真阴愈亏,病久阴血暗耗,阴损及阳,气阴两虚,时有外感引发,病深则阴阳两虚。

2.六淫外伤在六淫中,风、暑、火、燥四邪,被称为阳邪,阳热亢盛,消灼阴液,是其主要外因,冬春有风寒外袭由腠理而入,与气血阻滞脉络,化热伤阴;夏有湿热交阻,盛暑则阳光灼人,暑热由皮肤而入,酿成热毒;秋有燥气伤津,津亏血燥而口眼干燥,瘀滞痹阻则关节酸痛。风、寒、暑、湿、燥、火,外能伤肤损络,内能波及营血、脏腑。

3.瘀血阻滞血热则瘀,血寒则凝,不论真阴不足,水亏火旺,还是外感六淫,郁而化热,血热交结,阻塞脉络,故本病瘀热为多,瘀寒为少。瘀热阻塞体表脉络,则双手瘀点满布,五心烦热,甚至肢痛难忍。瘀热阻塞上焦,水道不能通调,水得热郁而为积饮,心肺受损;瘀热阻塞中焦,脾胃受损,生血不足,精华流失,血虚有火,热逼血行,血不循经,溢于脉外则衄血紫斑,月经不调,或见血尿。瘀热闭塞下焦水道,肝肾受损,精华大量流失,则腰酸,浮肿,腹水,贫血;瘀热上入巅脑,则偏瘫瘛疭。

本病基本病机是素体虚弱,真阴不足,热毒内盛,痹阻脉络,内侵脏腑。病位在经络血脉,以三焦为主,与心、脾、肾密切相关,可及于肝、肺、脑、皮肤、肌肉关节遍及全身多个部位和脏腑。本病的性质是本虚标实,心、脾、肾阳虚血虚为本,郁热、火旺、瘀滞、积饮为标。本病初病在表,四肢脉络痹阻,先表后里,由表及里,由四肢脉络入内而损及脏腑脉络。在内先在上焦由上而下,渐至中焦再及下焦,由轻渐重,由浅渐深。在表在上较为轻浅,在里在下较为深重,若表里上下多脏同病,当为重症;如再由下而上弥漫三焦,五脏六腑俱损,上入巅脑最为危重。

(诊断要点)美国风湿病学会1982年修订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标准:

1.颧颊部红斑。遍及颧部的扁平或高出皮肤固定性红斑,常不累及鼻唇沟部位。

2.盘状狼疮。隆起红斑上复有角质性鳞屑和毛囊栓塞,旧病灶可有皮肤萎缩性瘢痕。

3.光敏感。日光照射引起皮肤过敏。

4.口腔溃疡。口腔或鼻咽部无痛性溃疡。

5.关节炎。非侵蚀性关节炎,累及2个或2个以上周围关节,特征为关节的肿、痛或渗液。

6.胸膜炎或心包炎。

7.肾脏病变。①蛋白尿>0.5g/d或>;②细胞管型:可为红细胞、血红蛋白、颗粒管型或混合管型。

8.抽搐或精神病。

9.血液学异常。溶血性贫血伴网织红细胞增多;或白细胞减少;或淋巴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少。

10.免疫学异常。LE细胞阳性;或抗dsDNA抗体阳性;或抗Sm抗体阳性;或梅毒血清试验假阳性。

11.荧光抗核抗体阳性。

在11项中符合4项或4项以上者即可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

在验证美国上述标准的基础上,我国风湿病学会建议可采用以下诊断标准:13项中符合4项即可确诊。13项为:①蝶形红斑或盘形红斑;②光过敏;③口腔溃疡;④非畸形关节炎或关节痛;⑤浆膜炎(胸膜炎或心包炎);⑥肾炎(蛋白尿或管型尿或血尿);⑦神经系统损伤(抽搐或精神症状);⑧血象异常(WBC<4 000/μl或血小板<80 000/μl或溶血性贫血);⑨狼疮细胞或抗双链DNA抗体阳性;⑩抗Sm抗体阳性;抗核抗体阳性;狼疮带试验阳性;C3补体低于正常。

(辨证施治)

1.热毒炽盛证

主症:突然出现高热或高热持续不退,面部或其他部位皮肤出现红斑或出血斑,全身肌肉酸痛,关节疼痛,烦热不眠,精神恍惚,严重时神昏、谵语、抽搐;或可见吐血、衄血、便血等症,渴喜冷饮,舌质红或紫暗,舌苔黄白腻或见光面舌,脉数而软。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护阴。

方药:玄参汤。生玳瑁6~12g,干生地30~60g,金银花炭15~30g,白茅根30g,牡丹皮10g,天花粉15g,玄参15~30g,黄柏15g,知母10g,石斛15~30g。

加减:热盛者加大黄、黄连、漏芦;高热不退时可用羚羊粉0.6g冲服;低热持续不退时可加地骨皮、银柴胡;邪热盛者加秦艽、乌梢蛇;毒热下注、小便淋漓者可加海金沙、车前子。

2.阴血亏虚证

主症:常于高热之后出现。长期低热,手足心热,心烦,乏力,懒言,面色潮红,自汗,盗汗,关节痛,足跟痛,腰痛,脱发;或视物不清,舌质红,镜面舌或苔白,脉细数无力。

治法:养阴补血,凉血解毒。

方药:解玄汤。南、北沙参各15~30g,石斛15~30g,玄参15~30g,丹参6~15g,玉竹10~15g,党参10~15g,生黄芪10~30g,当归10~15g,乌梢蛇10g,赤、白芍各10~15g,秦艽10g。

加减:脾虚明显时加白术、茯苓、陈皮;热毒盛加漏芦、金银花炭;胸闷气憋者加石莲子、荷梗;心慌、失眠者加紫石英、石莲子、茯神;头晕明显者加茺蔚子、钩藤、川芎、菊花。

3.毒邪攻心证

主症:心悸,气短,活动后加剧,胸闷憋气,烦热,自汗不眠,心神不安,面色苍白,四肢逆冷,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见结代脉。

治法:养阴益气,解毒安神。

方药:复方紫石英汤。紫石英30g,石莲子10g,白人参10g,南、北沙参各30g,生黄芪15~30g,当归10g,秦艽15g,乌梢蛇10g,川黄连6g,远志10g,丹参15g,合欢花10g。

加减:脾虚明显加党参、白术;胸闷气郁者加厚朴、紫苏梗;阴虚明显加玉竹、黄精、冬虫夏草。

4.邪热伤肝证

主症:食纳不佳,两胁疼痛,腹胀,头晕,失眠,痛经,月经不调,闭经,皮肤红斑;或舌有瘀斑。

治法:滋阴解毒,化瘀通络。

方药:复方玉贞汤。女贞子30g,玉竹10g,黄芪30g,丹参15g,牡丹皮10g,党参15g,秦艽15g,乌梢蛇10g,漏芦10g,赤、白芍各15g,川黄连6g,延胡索10g。

加减:血瘀明显者加鬼箭羽、三棱、莪术、大黄;腹胀胁痛明显者加厚朴、陈皮、香附;气虚毒热未清者重用黄芪、乌梢蛇、秦艽;血热红斑明显者加凌霄花、鸡冠花、玫瑰花。

5.肾阴亏损证

主症:腰痛,腿痛,足跟痛,四肢无力;或伴肢端发凉发白,面部发热,甚或口舌生疮,五心烦热,精神委靡,有时低热、浮肿,舌质淡或尖红,或舌体胖嫩,脉沉细无力。

治法:滋阴补肾,活血解毒。

方药:复方枸杞汤。枸杞子10g,女贞子15g,川黄连10g,黄芪15~30g,黄柏10g,白芍10g,党参10g,山茱萸10g,乌梢蛇10g,秦艽10g,丹参10g,南、北沙参各30g。

加减:下焦湿热明显者加车前子、萆薢、瞿麦;腰脊疼痛者加菟丝子、川断;关节肿痛者加徐长卿、刘寄奴、伸筋草、松节、鸡血藤。

6.脾肾阳虚证

主症:面色苍白,颜面手足浮肿,腰痛腹胀,尿少,便溏,全身乏力,畏寒肢凉、或现紫癜,舌淡而胖,或有齿痕;脉沉细尺弱。

治法:温肾壮阳,健脾利湿。

方药:朱仁康经验方。黄芪15g,茯苓9g,山药9g,炒白术9g,菟丝子9g,淮牛膝9g,川断9g,淫羊藿9g,巴戟天9g,胡芦巴9g,车前子6g。

加减:如见阴阳俱虚之证,加龟甲、知母、黄柏之类;肾虚不能固摄而尿频,去车前子、牛膝,加固摄之品,如桑螵蛸、五味子。

7.心脾两伤证

主症:心慌气短,面色苍白,胸闷不适,健忘失眠,夜难入睡,少食或厌食,周身困倦,舌质淡红,苔少或薄白,脉虚细。

治法:养心健脾,益气补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党参15g,白术10g,黄芪30g,当归10g,茯苓10g,远志6g,枣仁15g,木香6g,龙眼肉30g,生姜5g,大枣10g,干地黄15g,天冬15g,麦冬15g,炙甘草6g。

8.肝风内动证

主症:多发生在本病的后期。壮热不退,兴奋多语;或哭笑无常,时有动风抽搐或惊厥;或惊痫狂动;或沉默寡言,昏睡不醒,面瘫或偏瘫,舌质红或绛红,苔光如镜,或呈焦黄,脉弦细。

治法:凉肝息风。

方药:羚角钩藤汤加减。羚羊角(锉末,冲服)1.5g,钩藤(后下)10g,竹茹6g,白芍15g,赤芍15g,茯苓10g,桑叶6g,菊花10g,鲜生地黄15g,川贝母12g,生甘草2.5g。

加减:临床上常加五味子、石菖蒲、远志等。

(单方验方治疗)

1.红斑汤生地黄、生石膏、玄参、黄芩、生薏苡仁、知母、忍冬藤、羊蹄草根、川牛膝、绿豆衣、生甘草、陈皮、大枣等。

2.红斑方益母草、丹参、牡丹皮、川芎、桂枝、肉苁蓉、补骨脂、玄参、广犀角粉、黄柏。适用于热毒炽盛型系统性红斑狼疮。

3.二仙汤仙茅10g,仙灵脾10g,生黄芪20g,泽泻10g,生杜仲10g,上肉桂3g,车前子30g,猪苓20g。

4.复方金荞片蟾皮、鱼腥草、生百部、一见喜各0.35g,金荞麦0.51g。制成片剂,每片为0.6g,每日服16~24片,分3~4次口服,4周为1个疗程。清热凉血解毒。

5.红花紫草活血方鱼腥草30g,益母草20g,土茯苓20g,紫草15g,丹参15g,红花5g,青蒿9g,黄精9g,金银花9g。水煎服,每日1剂。凉血活血,滋阴清热。

6.复方大黄煎剂由大黄、红花、赤芍、荠菜花、秦艽、黄精、党参组成。水煎服,每日1剂。活血化瘀,健脾消肿。

7.化毒丸牛黄、琥珀、血竭、大黄、雄黄、川贝母等。神曲糊为丸,每次服4~5丸,每日服3次。活血化瘀,芳香化浊。

8.山药太子参汤山药15g,黄芪20g,补骨脂10g,太子参10g,肉苁蓉30g,芡实20g,沙苑子15g,韭菜子10g。水煎服,每日1剂。

(中成药治疗)

1.尪痹冲剂每次服1袋,每日2~3次。适用于正虚邪实之痹证。

2.红藤注射液每次4支加入5%GS 500ml静滴,每日1次,适用于瘀血型系统性红斑狼疮。

3.雷公藤多苷片每次2片,每日2~3次。适用于本病的早中期,关节疼痛较明显者。

4.火把花根片每次3~5片,每日3次。适用于本病的早、中、晚期。

5.壮腰健肾丸每次6g,每日3次。适用于肝肾不足,外感风寒湿者。

6.雷公藤或昆明山海棠片每日3次,每次3~5片,口服。

7.寒湿痹冲剂每次服1袋,每日2~3次。适用于早期寒湿并重,关节肿痛明显者。

8.湿热痹冲剂每次服1袋,每日2~3次。适用于早期湿热并重,关节红肿热痛者。

9.寒热痹冲剂每次服1袋,每日2~3次。适用于早、中期寒热并重者。

(外用药治疗)

1.红斑狼疮出现皮损者可选用

(1)生肌白玉膏加甘草粉20%调匀外涂,每日3~4次。

(2)生肌玉红膏外涂,每日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