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内科病中医传统疗法精华
12373800000101

第101章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2)

第二章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2)

3.补中益气丸适用于肾虚日久兼见脾虚者。每次服用10g,每日3次。

4.金水宝胶囊适用于肾阴阳两虚者。每次3粒,每日3次。

5.参鹿片适用于肾阳虚者。每次4片,每日3次。

6.济生肾气丸适用于肾阳虚兼见浮肿者。每次10g,每日2次。

7.补肾宁片适用于肾阳虚者。每次3~5片,每日3次。

8.益康胶囊适用于气虚者。每次2粒,每日3次。

9.十全大补丸适用于气血两虚者。每次9g,每日3次。

(外用药治疗)黄芪250g,党参190g,白术190g,茯苓200g,干姜30g,陈皮50g,半夏50g,五味子50g,补骨脂190g,附子90g,肉桂30g,淫羊藿150g,山茱萸150g,肉苁蓉150g,木香30g,当归120g,熟地黄190g,香附120g,砂仁30g,川芎150g,麻黄、黄丹适量。用麻油浸泡以上药物(除黄丹)7天,加热,油沸后改用文火,待药至枯黄色后,过滤去渣。再熬油至滴水成珠时止,徐徐加入黄丹,并用力搅拌,收膏。倒入冷水中浸泡7天去火毒,每天换水1次。然后取出膏药置水浴上使其变软,摊涂于纸上或布上,每帖重20~30g。贴前先于脐部或膻中穴部位洗净擦干,每3天更换1次,亦可脐部或膻中穴部位轮流贴敷。适用于各型甲减,尤以脾肾阳虚型为佳。

(针灸治疗)

1.体针

取穴:主穴取气海、脾俞、肾俞、心俞、足三里。加减:畏寒,肢冷,乏力加灸大椎、命门、身柱;水肿,尿少加针刺关元、阴陵泉、丰隆,灸关元、神阙;腹胀,便秘加天枢、上巨虚、大肠俞;反应迟钝,智力低下加百会、四神聪、太溪;心律不齐,心动过缓加内关、神门;肌肉关节疼痛加合谷、阳陵泉、太冲、曲池;月经不调加三阴交、血海;性功能障碍加大敦、秩边、次髎、环跳;食欲减退加公孙、内关、中脘;郁闷,心烦加曲泽、膻中、肝俞;病久阴阳两虚者,加行间、太溪。

操作:以上取穴均为双侧,毫针补法为主,足三里穴针刺加灸。留针30分钟,每周3次。

2.耳针取脾、肾、皮质下、神门、交感、肾上腺、内分泌等穴,留针20分钟,或用埋针治疗。

3.皮肤针选颈部、背部之膀胱经部,轻叩以局部潮红为度,隔日1次,不拘疗程。

4.穴位敷贴选用有温补肾阳作用的中药,如生附子、肉桂、益智仁、党参、白术、细辛、胡椒、干姜等药物,研末备用,每次取肾俞、脾俞、足三里、关元、命门等穴中4个左右穴位,同时取适量药粉用生姜汁或白醋调成膏状,用胶布固定于穴位上,每日1次,每次贴4~12小时。

5.艾灸选肾俞、脾俞、命门、足三里,用温补肾阳的中药粉铺在穴位上,厚约1cm,以直径4cm艾炷在药粉上施灸,每周3次,每次3穴,每穴3~5壮,4个月为1个疗程。

(按摩)

1.主要手法揉法、一指禅推法、擦法、法、点压法。

2.常用穴位与部位风池、颈夹脊、水突、脾俞、天突、肾俞、中脘、气海、足三里、阴陵泉、公孙、涌泉、颈部及背部膀胱经、足内侧部、足底部。

3.操作程序

(1)患者坐位:先轻揉颈后颈侧约10分钟;再拿揉风池2分钟;用一指禅推法施于扶突、天鼎、天突等穴各1分钟。

(2)患者俯卧:先自上而下直推膀胱经5分钟;再点压心俞、膏肓、脾俞、肾俞、志室各1分钟;而后于背部自上而下施以擦法3分钟。

(3)患者仰卧:先点揉中脘、梁门、气海、关元、足三里、阴陵泉、公孙、涌泉各1分钟;再在腹部自上而下施团摩法5分钟;最后在足内侧部和足底部施以擦法,以透热为度。

(饮食)

1.鹿肉250g,洗净切片,肉苁蓉30g(浸酒1宿,去皮切片),共煮熟加生姜、葱、盐、酒调味后食用。有温补肾阳作用。

2.羊肉适量,加肉桂、蔻仁、茴香、生姜、酒等调料煮熟食用。有温补脾肾作用。

3.羊肉羹。羊肝、羊肚、羊肾、羊心、羊肺各1具,朱酥50g,胡椒50g,陈皮6g,良姜6g;苹果2个,葱茎5根。先用慢火将羊肚以外原料共煮熟,再入羊肚内,缝合肚口:再煮至熟。入五味调料吃肉饮汤。

4.紫菜萝卜汤。紫菜50g,陈皮10g,萝卜250g切碎,每天煮汤服用。有化痰、软坚、消瘿、散结之功(但不适合乔本甲状腺所致甲减)。

5.海藻茶。海带、海藻、紫菜、龙须菜各30g,煎汤代茶饮用(但不适合乔本甲状腺所致甲减)。

6.牡蛎海带汤。蚝豉(牡蛎肉)100g,海带50g,加水和调料共煮。每天分2次服食(但不适合乔本甲状腺所致甲减)。

7.凉拌海蜇头。海蜇头250g,酱油、香油、醋、姜末、葱花、味精各适量。将海蜇头粗洗一遍,冷水浸泡4~6小时,捞出,洗净,滤干,切小块盛碗内,加酱油、香油、醋、姜、葱花、味精拌匀。佐餐食。功效化痰利水,软坚散结,降压。适用于缺碘性甲状腺肿大。

(名医临证经验)

1.祝谌予补中益气汤治疗阳气虚型甲减。

方药组成:黄芪、白术、陈皮、升麻、人参、炙甘草、当归、柴胡。

功效:补益中气,健脾温阳。

主治:甲减,症见畏寒、食欲不振,少气懒言,自汗体倦,动则气促、浮肿、神情呆滞、精神委靡、体温偏低、头昏嗜睡等。

方解:甲状腺在阳明、少阳经上行于颈颌的部位,故用补中益气汤,取其引升阳明、少阳的清气上升之功。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主药;白术、炙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辅药;脾胃为气血营卫生化之源;脾虚易致气滞,故用陈皮理气化滞;升麻、柴胡协同黄芪、人参升阳陷;气虚则血虚,故用当归补血和营,均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强健脾胃之功。

2.邓铁涛扶脾温肾方治甲减。

方药组成:甲方,黄芪30g,党参18g,白术24g,当归12g,炙甘草、柴胡、升麻各6g,巴戟天、枸杞子各9g,陈皮3g;乙方,黄芪18g,茯苓30g,白术、何首乌各24g,泽泻、桂枝、山药、淫羊藿各9g,菟丝子12g。

功效:甲方侧重于扶脾,乙方侧重于补肾。

主治:冲任耗损、营血亏虚、脾肾阳虚型甲减。症见恶寒、乏力、嗜睡、记忆力减退、****减退、闭经,肢体肿胀,按之无凹陷,舌淡胖、苔白、脉沉细弱。

方解:古人有“肿为水溢,胀为气凝”之说法,本证实属肿胀。王九峰谓“脏寒生满病,脾虚生气胀”;马培之谓肿胀是“肺脾肾三脏同病”,甲方侧重于扶脾,兼顾到肾;乙方侧重于补肾,化气利水,兼益气健脾。两方交替使用,脾肾兼治而获效。

3.黄建强参芪附桂汤治疗肾阳虚兼脾气虚甲减。

方药组成:黄芪40~60g,党参20~40g,肉桂末3~6g,熟附子6~9g,熟地黄20~30g,炙甘草5~10g。

功效:补肾阳,益脾气。

主治: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证属肾阳虚兼脾气虚者。症见形寒肢冷,腰膝酸冷,面色无华,乏力,纳差,五更泄泻,面浮肢肿,阳痿遗精,妇女带下清稀等,舌淡,苔白滑,脉弱。

方解:本方以肉桂、熟附子生下焦之火;熟地黄益生火之源,阴中求阳;党参、黄芪补脾益气,以助后天生化;炙甘草调和诸药兼通心阳。诸药合用,共奏温肾暖脾,益气消阴之功。

4.王杏伯自拟方治疗甲减并“水肿”。

方药组成: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大腹皮、车前子(包)各10g,茯苓、泽泻、附片(先煎)、益母草15g,山药、丹参各30g,肉桂6g。

功效:补肾温阳,化瘀利水。

主治:肾阳亏虚,水瘀内停。症见畏寒肢冷,心悸怔忡,小便不利,面浮肢肿,舌质淡暗,苔白滑,脉沉细。

方解:人体阴阳失衡,阴盛阳虚,水气泛滥于肌肤,发为水肿。阴阳失衡归咎于肾,从肾论治,以补肾温阳,化瘀利水为治则。方中熟地黄、山茱萸、附片、肉桂、山药补肾温阳以治本;牡丹皮、大腹皮、车前子、茯苓、泽泻、益母草、丹参化瘀利水以治标。

5.潘文奎六味地黄丸合四君子加减治疗甲状腺炎继发甲减。

方药组成:生地黄10g,山茱萸6g,菟丝子10g,肉苁蓉10g,黄精10g,附子10g,肉桂6g,鹿衔草10g,炙黄芪20g,党参10g,茯苓20g,鳖甲20g,煅龙骨、牡蛎各20g,浙贝母10g,淫羊藿10g。

功效:补益脾肾,兼顾滋养肾阴。

主治:甲状腺炎继发甲减。症见畏寒肢冷,面色苍白,乏力,纳减便溏,皮肤干燥,小便少,面浮肢肿,舌质暗红,苔少,脉沉细。

方解:从中医辨证看,临证时除一派肾阳虚症状外,尚有纳减便溏、肤干、舌偏红、苔少之象,系脾肾两虚,兼有阴虚,故方中用六味合四君化裁,又纳菟丝子、肉苁蓉、黄精滋养肾阴,佐鳖甲、龙牡、浙贝母以消瘿。

6.王明秀桂枝甘草汤加味治疗心气不足、脾肾阳虚型甲减。

方药组成:人参10g,黄芪30g,附子10g,桂枝10g,甘草20g。

功效:温脾暖肾,补益心气。

主治:心气不足、脾肾阳虚型,症见心悸气短,乏力,胸闷,怕冷,精神委靡,语言低微,肢体浮肿,舌淡苔白,脉沉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