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大黄名医效验方 (1)
牛黄散(王瑞五方)
【组成】牵牛子、大黄等份为末。治疳积,每日每岁0.5~2g,服7~10天,停1周,再照服。如此2~3个疗程可愈。治食伤,每日每岁2~3g,使之缓泻,服1次或2次即止,不可尽剂。治纳呆,每日每岁0.5~1g,服1~2日便可愈。
【功效主治】消食导滞,祛积化疳,健脾调中。用于疳积、食伤、纳呆等。本方使用时,用量不同,药理作用也不同。大量每日每岁2~3g,可攻坚去滞、荡涤胃肠;中量每日每岁1~2g,能清热泻火,宽中消食;小量每日每岁1g以下,则健脾止泻,清热厚肠。小儿腹泻多为饮食不节、食滞不消而作,以小量牛黄散健脾消食,调中和胃,宿食得消,腹泻可止。
【方解】大黄推陈出新,调中化食,疳积食伤,非其不治;牵牛子治一切壅滞、胸膈食积。
【体会】牛黄散一药,药方峻猛,最易伤人,服后以大便稍增为度,勿令大泻,特别是体弱及先天发育不良之患儿,更应慎用。先生谓牛黄散可驱虫,吾未置信。后在临证中以牛黄散治疳积,屡听家长言病儿服药后下虫数条云云,方忆先生言之不谬。以牛黄散驱虫,每日每岁1~2g,分3次服以缓泻为度,虫即下。疗程3~5天,停药1周再服第2个疗程,3个或4个疗程可愈。
【方源】《黄河医话》
将军汤(屈泽湘方)
【组成】大黄60~120g,以黄酒150~300ml浸泡24小时后,加水煎熬2次,每次煮沸后即滤出药液,共500ml,分2次服。
【功效主治】凡狂证,病起急骤,猖狂刚暴,叫骂不避亲疏,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逾垣上屋,非力所及,两目怒视,面红目赤,狂乱无所知,不食不眠,便秘溲赤,舌质红赤,苔黄腻,脉象弦大滑数,均宜以将军汤为主治疗。
【方解】大黄下痰热,通腑实、荡积垢、逐瘀血之功,正合狂证病机。黄酒通血脉、行药势,合大黄同煎,“是驶者复益之以驶,欲其过而不留,去病而不伤正耳”。(《本经疏证》)
【加减】如兼突然狂乱无知,面红耳赤,舌红苔黄,脉象弦大,平素性情急躁者,取铁锈水(为铧铁锈或其他铁锈,烧红入水即得)煎药以镇心平肝,如腑通狂躁难除,痰热交蒸,舌红苔黄腻,脉象滑数,合温胆汤以清热化痰;如痰火壅盛,舌苔黄腻而垢,便秘溲赤,脉象滑数者,加服礞石滚痰丸以泻火逐痰;如肝胆火盛,目赤面红,胸肋胀痛,舌边尖红赤,脉象弦劲,合当归芦荟丸以清泻肝火;如阳明热甚,烦渴欲饮,则加生石膏、知母以清其热;如神志较清,痰热未尽,心烦不寐者,合朱砂安神丸以镇心安神,清除痰热;如兼表证,表里俱实,合防风通圣散以解表通里;如狂证日久,火盛伤阴,多梦善惊,时而烦躁,形瘦,面红,舌红,脉细数,则单用天王补心丹化裁治疗。
【验案】徐某,女,32岁,教师。于1979年4月22日初诊。患者语言错乱、烦躁不宁半年。病初因争吵后,彻夜不寐,烦躁不安,继则语言错乱,手舞足蹈,弃衣而歌,损坏家具。曾在新疆某医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治疗不效而回原籍。舌边尖红苔黄腻,脉象弦滑。证属情志不遂,肝火妄动,痰热上扰,神志逆乱为病。治宜清肝泻火,涤痰开窍。方用将军汤合温胆汤化裁:生大黄120g(以黄酒300ml浸泡24小时),半夏9g,枳实、茯苓各15g,橘红12g,石菖蒲9g,竹茹30g,生姜3片。二剂,水煎服,每日2次,每日1剂。
4月23日复诊。烦躁除,问对清楚,自觉头昏,心悸不寐,健忘,舌质略红苔薄黄,脉象弦细。此实火已除,虚象显露,阴血不足。治宜滋阴降火,安神定志,以天王补心丹改汤加减:生地黄9g,当归身15g,天冬12g,远志4.5g,柏子仁、茯神、酸枣仁、琥珀、桔梗、玄参各9g,五味子4.5g,小麦、大枣各30g,甘草9g。水煎连服6剂,每日1剂,每日服3次。药后一切如常,停药休息,以食调养,于8月初回新疆上班。
【体会】屈老认为:大黄之功正合狂证病机,且以黄酒浸泡共煎,故用大剂量并不伤正,初服便下污秽,泻次增多,继则反不泻下,故不必畏惧。
【方源】[贺永清.屈泽湘老中医用将军汤治疗狂证的经验.陕西中医,1982,3(6):15]
小儿止泻散(马莲湘方)
【组成】苍术180g,羌活120g,车前子90g,生大黄、熟大黄各30g,制川乌30g,生甘草30g。
【用法】上药共为末,过细筛,贮瓶备用。6个月以内,每次1g;6个月~3岁,每次2g;3岁以上每次3g。每天3次。
【功效主治】健脾燥湿,升清降浊。主治小儿急慢性腹泻及痢疾。
【方解】小儿腹泻病因不一,临床表现复杂,但总以“脾为主脏,湿为主因”。脾虚既能生湿,湿盛亦可困脾,两者相互影响,均能致泻,而外邪是导致泄泻的诱因。临床常表现表里同病,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但其病机多由脾胃功能失调所致。前人有“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之说。小儿止泻散源于《验方新编》(清·梅启照撰),为治成人水泻、痢疾的验方。止泻散以苍术健脾燥湿,羌活祛风胜湿,车前子清热利尿以实大便,三者相伍,使湿从上、中、下分消,湿除则脾运得健,泄泻自止;大黄熟用健脾和胃,清热除湿,生用苦寒专于下行,能泻热通腑,荡涤积垢;川乌辛温,温养脏腑,散寒止泻,与大黄配合,一温一寒,不但可治热实积滞,也用于寒实积滞,积滞去则肠胃洁而升降复,实含“通因通用”之意;甘草调和诸药,解毒缓急。全方有寒有热,能疏能清,健脾之中补消兼施,和中之内兼散风寒暑湿之邪,故对小儿湿热泻、风寒泻、伤食泻、脾虚泻,均有显著疗效。对于湿热、寒湿、积滞之小儿痢疾也有一定疗效。
【验案】郭某,男,6个月。患儿日前受凉发热,体温39.8℃,咳嗽痰鸣,腹泻每日7~8次。经治后,热退咳止,但腹泻日达10余次,泻下黏稠水样便。大便检查:白细胞、脂肪滴及黏液少许,便少色黄,口渴饮不多。****红赤,舌质偏红苔黄腻,指纹偏紫。证属邪热与内湿相搏,下迫大肠。给予止泻冲剂,每次2g,每日服3次,口服补盐液。3天后大便减至每日4次或5次、溏薄、气秽,舌苔薄黄腻,指纹淡紫。继服3天后,大便成形,每日1次,镜检正常,胃纳好转,病趋渐愈。
【体会】止泻冲剂对小儿各类型的急慢性腹泻均有较好疗效,特别对脾虚湿蕴食滞所致迁延性腹泻疗效更为理想。但对暴泻脱水及久泻脾胃阴伤,舌红苔光者,宜同时配合输液,或配用酸甘化阴之剂。
【方源】《浙江名中医临床经验选辑(第一辑)》
金黄愈平散(陈伯咸方)
【组成】生大黄10g,生黄柏10g,生地榆10g,刘寄奴10g,血竭10g,冰片3g。
【用法】将诸药研为极细末,用香油调勾以备用。用时将药外敷于疮面即可,每日1次。
【功效主治】解毒消肿,活血生肌。主治久卧不起,局部血运失畅,摩擦破溃不愈,屡治不效之褥疮。
【方解】褥疮因患者久卧,局部瘀血摩擦破溃脓水淋漓。方取大黄、黄柏清热燥湿,解毒活血消肿;刘寄奴、血竭行瘀生肌;地榆凉血敛疮;冰片防腐止痛;香油以润养疮面。本方简便实用,经陈师50余年临床应用,效果颇佳。
【验案】颜某,66岁。患中风偏瘫卧床8年,两臀溃烂,疮口如小碗口,目不忍睹,臭不可闻,屡治弗效。特邀陈师诊治。遂用上方外敷,调治半个月,溃面渐趋平满而终愈矣。
【方源】《陈伯咸临床经验荟萃》
大黄椿皮汤(储乃昌方)
【组成】生大黄、椿白皮、白头翁、炒白术、黄柏各9g,黄连3g,槟榔、山药各12g,广术香24g,荷叶一方,山楂炭15g。水煎,黄连研末冲服。另备鸡汤频饮。
【功效主治】清热化湿,泻火导滞,止痢。主治湿热下痢。症见便黏冻脓血,腹痛,里急后重,舌红,苔黄腻。若便溏臭秽,滞下不爽,虽无便下脓血赤冻亦可用之。
【方解】本方由泻心汤、白头翁汤两方衍化而成。方以大黄为主药泻火解毒,荡涤肠胃积热;椿白皮、白头翁汤清肠凉血;黄连、黄柏燥湿泻热;槟榔、木香调气导滞,使湿热清而下利脓血自止,气机畅而腹痛后重亦除。热重加金银花、秦皮;呕吐予玉枢丹吞服;食滞加莱菔子、麦芽。正虚液乏,故用陈年母鸡一只煮汤加盐少许,适时取汁饮之,以扶正祛邪,临床疗效甚好。
【验案】李某,8月10日,肠澼将旬,腹痛滞下赤白,呕恶脘闷,纳后不舒,四肢乏力,脉濡,舌黄腻。湿热交阻,非清通无以却病除邪。方用玉枢丹12g吞服,生大黄、白头翁、椿白皮、炒白术各9g,黄柏、枳壳各6g,花槟榔12g,川厚朴3g,广木香24g,生薏苡仁18g,川黄连3g研末吞服。并嘱饮母鸡汤汁适量。服后痛止泻爽,中药加山药、扁豆之类调治,大黄亦不必后下,继进3帖而愈。
【方源】《上海历代名医方技集成2》
内消确效散(牟玉书方)
【组成】酒大黄15g,桃仁、牡丹皮各12g,冬瓜仁、败酱草各31g。
【功效主治】通下驱邪。用于外科疮疡。禁忌:①大病后,大吐大泻后。②身体虚弱者。③婴幼儿。
【方解】牟老认为外科疮疡是肌肤积热而产生的现象,一般为发红疼痛、肿胀以致化脓溃烂,在治疗中如要控制这些过程的发展,必须解除积热的继续蔓延,故牟老运用通下驱邪法,用家传方内消确效散加减达到内消的目的。方中酒大黄活血祛瘀,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引诸热从二便而下,以缓解因积热所引起的热证;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以和解血中积热,凉血消痈;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以恢复血中损失的水分;冬瓜仁健脾胃排脓,故泻下而脾胃不损,其排脓功效与败酱草共用泻积热,而使脓血从大便排出达到内消的目的。
【加减】疮痈加连翘、白芷;化脓发热,加青蒿,甚者加紫雪丹;痛甚加乳香、没药;恶寒加柴胡;瘙痒后感染者加蝉蜕、白芷;肿势较甚加茯苓皮、冬瓜皮;上肢发者加桑枝;下肢发者加焦黄柏;头部加菊花;面部加薄荷、桑白皮;背部加苍术。
【验案】腿痈
曾某,男,50岁,农民。因右大腿内侧结一肿块,红肿疼痛,于1998年7月15日初诊。诊见右大腿内侧结一肿块约20cm×12cm,有数处脓点,按之有波动感,伴口苦、纳差、便秘,苔黄腻、舌质红,脉滑数。证属湿热凝聚。治宜清除湿热,消肿止痛。方用内消确效散加减:酒大黄15g,桃仁、没药各12g,紫花地丁、连翘、冬瓜仁、败酱草各31g。每日1剂,水煎服。外敷如意金黄散。服药后每日泻3次,脓肿逐渐变小,余症减轻。原方加减1个月后诸症尽消。
乳痈
李某,女,28岁,干部。因右乳房肿痛、发红、恶寒发热3天,于1999年4月16日初诊。症见右乳房肿块较大,皮肤发红,拒按,按久有波动感,自述疼痛剧烈,全身高热,憎寒壮热,烦躁口苦,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数。证属脾胃湿热。治宜疏肝理气,清热止痛。方用内消确效散加减:酒大黄15g,牡丹皮、白芷、橘核、乳香、没药各12g,柴胡9g,冬瓜仁31g。1日1剂,水煎服,外敷如意金黄散。3日后肿消痛减,寒热渐退,原方加减,半个月全消。
【方源】肖荣粹.牟玉书运用通下驱邪法治疗疮疡经验.四川中医,2000,18(5):3]
附子大黄汤(冉雪峰方)
【组成】附片9g,大黄、桂枝各3g,延胡索、荔核、橘核、川楝子、广木香、黄柏、川红花各9g,甘草、小茴香各6g。
【用法】方中荔核、橘核、川楝子打碎,大黄、小茴、桂枝、广木香、黄柏、甘草后下。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服2~3次(温服)。
【功效主治】理气止痛,活血化瘀,消肿。寒疝。可用于慢性附睾丸炎、鞘膜积液等证。
【方解】本方是由《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和《证治准绳》三层茴香丸合方化裁加减而成。方中附子、桂枝温经散寒,大黄行滞破结,荔枝核、橘核、延胡索舒筋止痛,黄柏泻火利湿,甘草和中,红花活血化瘀。临床治疗寒疝,效若桴鼓之应。《止园医话》中云:“余实已经过数十年之临床实践,以附子、大黄加入普通治疝气之药中,速收特效”确为经验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