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名医应用大黄经验 (6)
大黄用后如出现腹痛,此乃大黄的泻下作用造成肠蠕动加快所致,常用芍药甘草汤以缓急止痛,配伍应用,腹痛即除。如用于老人或小儿一般用制大黄以避苦寒伤正之弊。用于肝胆病及尿毒症剂量应由小到大,因症因人而异,逐渐调整,常控制到大便每日行1~3次为度,方能达到泻热化湿、降浊排毒之作用。另外,对大黄的敏感性和耐受性存在个体差异,有患者大黄用至35g时大便才通畅。若证实体实者用量可偏大,用10~30g不等,方能尽其斩关夺隘之能;若证虽实而体虚者则用量宜小,以3~10g出入,勿操之过急,当缓图其效。大黄能攻善守,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量大则泻,量少则敛,生用则降,酒制则升,应用中应根据病情轻重、缓急、虚实,或单味直折,或配伍应用,生制择用,剂量因证而下,灵活应用,便能得心应手。[陈曦,陈庆钱.骆安邦应用大黄的经验.江西中医药,2001,32(5):13](《驼安邦论医集》)
赵炯恒经验
1.攻逐邪热
大黄苦寒泻热,荡涤肠胃积滞。伤寒邪热传里,阳明结实,高热不退,腹胀满,腑行不通,甚或神昏谵语,循衣摸床,苔黄厚或焦黑起刺,脉重按有力;时病高热,热重发厥,症见高热肢冷,腑行艰难,或热甚发狂,烦躁卧起不安等症。用大黄攻逐邪热,可起斩关夺将之功,以大黄配芒硝、枳实、厚朴、金银花、连翘、石膏、知母等。如治一年近花甲患热病者,症见壮热肢冷,大便不通已5日,腹痛胀满,苔黄燥,脉沉实有力。邪热蕴结肠道,形成阳明腑实之证,不急下,邪热不去,亟拟大承气汤加金银花、连翘、腐婢。一剂泻下臭秽燥矢,壮热减,再进一剂热退,腹痛亦止,尔后调理脾胃而愈。但有时病情复杂,如热病邪热未去,热灼津伤,阴液亏损,应运用吴鞠通“增水行舟”法。用大黄配养阴生津、清热之品治之。如夏季治胡姓青年,身热半个月,体温起伏于39℃。前医投汗药而热不退,继而又用泻药,致津伤口渴不思食。近几天大便则虚坐努责,秘结难下,遂投增液承气汤加芦根、鸭跖草、金银花、连翘、生石膏、知母。
2.攻积导滞
大黄有泻下逐邪、清除积滞之功效。在实积方面,可用于肠道湿热积滞而致下痢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用大黄配川黄连、槟榔、木香、白头翁等药,以清除肠道积滞。秋季治一王姓妇人。腹痛下痢,便下如脓血已一候,每日泻下20余次,痢下不爽,其苦难言,即投芍药汤加减。3剂症减,又服3剂而愈。方中大黄用15g以解毒导滞。在寒积方面,可用于暴食冷物过量,冷积停滞,或因阳气虚弱,运行不畅,以致脾胃积冷,阳气不运,肠道传化无力而便结。法宜两顾,于温补中用大黄导下去积,配附子、党参等。深秋治一周姓老妪,运化失调,生化乏源,症见腹冷痛,便秘结,时时呻吟,气短懒言,身穿重棉袄仍觉寒冷。此乃脾阳虚衰,阴寒积聚之症。法宜攻补兼施,温下寒积。用温脾汤加黄芪以益气温阳,通下寒积。投药3剂,寒积下,疼痛止,然脾阳虚衰未复,尚须缓图调治,继用附子理中汤以善后。此病亦可用《金匮要略》之大黄附子汤加补气之品。两方均治寒积便秘,方中大黄导下通便,性虽苦寒,但均配附子大热大辛之品,监制其寒性而存走泄之性,达到温阳去积之效。
3.泻火凉血
大黄有泻火通便、泻血分实热之功。姜姓老翁,年过花甲,患高血压病,历二十余载。此次激发郁火致头晕头痛加重,烦躁不寐,面目红赤,鼻衄不止,便秘1周。心肝郁火被情志所激,投以当归龙荟丸3剂后,郁火息,腑气通。再予育阴平肝之品以善后。又有胃火亢盛,迫血上溢之口舌生疮、齿龈肿痛、吐血衄血者,用单味生大黄3~5g,沸水浸泡半小时饮服,能达到火泻血止之效。若未见出血者,可用大黄配黄芩、黄连、石膏、知母以泻火泻热。
4.消痈解毒
大黄清热解毒,散结消痈之力颇佳。凡热毒壅结,痈肿热痛不消,可用大黄内泻毒热,荡涤壅滞。鲁姓女青年,患肠痈急诊,检查发现阑尾脓肿形成,邀赵老治疗,投以大黄、当归、红藤、腐婢、败酱草、赤芍、乳香、没药等。10剂,痛止痈消热净,至今10余年未作。《成方便读》云:“肠中结聚不散,为肿为毒,非用下法,不能解散。”肠痈之症,系由热毒瘀血壅结于肠中而致,根据“六腑以通为用”的原理,用大黄苦寒泻下,荡涤肠中毒热瘀滞,确为治肠痈之圣药。如有高热可配腐婢、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脓已成,右下腹有包块,可配当归、红藤、乳香、败酱草、没药、牡丹皮等;腹痛便下不爽,可配槟榔、木香、延胡索等;出现口干咽燥、舌红脉细数伤阴之象时,则配以生地黄、玄参、白芍、甘草等养阴之辈。还有热毒、疮疖、痈肿,可予大黄配清热解毒之品,能缩短病程,加速治愈。另有大黄粉外敷治水火烫伤,也是取其解毒消痈之功。
5.行瘀通经
大黄入血分,又能破血行瘀,可用于妇女瘀血之经闭、产后瘀滞腹痛、痛经等,可在调经药中加入大黄以行瘀通经。一中年妇女,半年经闭未行,先拟养血活血通经药而不效。后加入大黄虫丸,投10余剂而经行。大黄虫丸治女子经闭、羸瘦、肌肤甲错、少腹满之“干血痨”。此患者虽未有干血痨之症,但经闭由正虚瘀阻所致,故加入大黄虫丸能起到去瘀生新、缓中补虚之效。又如瘀热互结,蓄积下焦之蓄血症,临床见到的热入血室,宫外孕、瘀血留阻之癃闭等,可用《伤寒论》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治沈姓农民,而立之年,身强力壮,抬大树不慎跌倒,腰部被大树压伤。X线片示:第2腰椎压缩性粉碎性骨折,经西医治疗骨折逐渐愈合,但尿闭依然,留置导尿管3个月余。后赵老予桃核承气汤加牛膝、益母草、琥珀等药出入,10余剂癃闭消除。大黄还用于跌打损伤,瘀滞作痛等症。常配桃仁、红花、赤芍、延胡索、乳香、没药等,以加强活血祛瘀止痛之效,尤其对便秘血瘀化热者益佳,应用时最好用酒洗大黄,可增强其活血行瘀之力。
6.除湿退黄
大黄清化湿热,利胆退黄。用于湿热蕴结,热不得外越,湿不得下泄,以致肝胆失其疏泄,胆汁外溢,浸入肌肤,下流膀胱之湿热黄疸。用大黄配茵陈、栀子、山芝麻、虎杖、碧玉散等,使湿热之邪从下而解。
此外,大黄研末外用,可治疗湿疹,对急性渗出液多者有效。还可治疗小儿黄水疮等。[沈企华.赵炯恒老中医运用大黄经验.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6,10(1):33]
朱宗元经验
急腹症用大黄
在急腹症的治疗中,通便为常用之法,大黄为常用之药。为了达到攻下的目的,有的医生用大黄达30g或更多。朱老在治疗急腹症中体会到,大黄的攻下作用主要在于煎法和其配伍,不一定增加其用量。对于一般性的攻下,只需在攻下剂中加入大黄10g左右即可,若需猛攻必配芒硝。
大黄的攻下作用与其煎法很有关系,一般而言,待汤药煎成后再入大黄,大黄入煎时间不宜超过5分钟,久煎则攻下作用递减。大黄的泻下作用有时很猛烈,这常可引起医生和病人的恐惧。对此《伤寒论》尝以服冷粥止泻,朱老在临床中以冷开水代冷粥亦可达止泻目的。服药前事先准备一杯冷开水,待泻下次数达到预定数,即饮冷开水,其泻即止。用冷开水止药物引起的泻下,不仅适用于大黄,而且对甘遂、芫花等药所致泻下均可达止泻目的。(《黄河医话》)
张子琳经验
大黄小量健脾,量大即成泻剂,三七参少量(3~4.5g)以止血为主,多用(6g以上)即以化瘀为主。柴胡量大,发汗退热,量小则升提清阳。
常有因药量太大而出现弊端者。如半身不遂用黄芪,如果患者素来血压高,黄芪量大即易化热,造成血压更高,再次偏瘫,甚至危及生命。(《张子琳医疗经验选辑》)
朱小南经验
朱老继承先祖朱南山老中医的经验,又从十灰丸组成以熟大黄炭为君药中得到启示,再据《济阴纲目》眉批“愚谓止涩之中,须寓清凉,在清凉之中,又须破瘀解结”的记载,更经临床实践,认为崩漏日久,身体虚弱者,如尚有瘀热残邪未清,用补涩药奏效不显时,可在补养药中加熟大黄炭,以清热化瘀止血,增强疗效。上述经验应用于临床确获良效,并由此得到启示:对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淋漓日久不净,表现有阴血不足、血虚生内热之象者,在清热固经、养血滋阴之品的基础上,再加用白花蛇舌草,以其性味甘淡凉,具有清热解毒、化瘀消炎和抗癌作用,配合熟大黄炭更能奏效,用后确然。[乐秀珍,朱南孙.著名老中医朱小南在妇科临床的用药特色.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8):2]
姜春华经验
姜春华教授临床以擅用大黄治疗急难重症而著称于世。他曾说:“大黄性味苦寒,为泻火之药。不仅攻坚破积,而且活血化瘀、泻火凉血、清热解毒。”姜老师指出:“中医用药一是用它本身的治疗作用;二是辅佐其他药或利用其他药辅佐而使其本身的作用加强,同时也加强其他药的作用。以大黄为例,配合厚朴、枳实等气分药则入气分,以治胸腹满为主;若合芒硝则除实热;若合巴豆、硫黄则除胃肠寒结;配合桃仁、虫、水蛭、虻虫等血分药则入血分;大黄配黄连、黄芩治心下痞;合黄柏、茵陈治黄疸;配甘遂、葶苈子以治水饮。”
姜老临床运用大黄的经验:“大黄本身既有泻下作用,也有止泻作用。据药理研究大黄含有丰富的番泻苷促进肠管蠕动,可以使大便次数略增,但不会导致大泻;芒硝为盐类泻下药,水解后使水分滞留肠腔成高渗溶液,能稀释粪块(古称软坚),刺激肠管反射蠕动性增加;枳实加强肠管蠕动,所以大黄配芒硝及枳实,有大泻作用,能荡涤肠胃去留饮宿食。大黄用小量在6g以下,往往不泻,常服也可导致便秘,对慢性泄泻有时能起到止泻作用,小量并可健胃。”
大黄可下瘀血,仲景下瘀血汤以大黄为主药,诸家本草俱称下瘀血,凡瘀血滞留之症,皆可用之。姜老曾治一童子跌后发热不退,用抗生素无效,用下瘀血汤不日热退。这证明大黄确有祛瘀之功,瘀退而热亦除,符合《本经》“主下瘀血,血闭寒热”之说。
据药理研究,单味大黄确有良好的止血效果。姜老师验之于临床,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或支气管扩张出血,或肝硬化见食管静脉破裂出血,用生大黄研粉加入汤剂均有止血功效。
姜老常用大黄治疗湿温伤寒(即今之肠伤寒),配伍黄芩、黄连,此三物除局部清肠消炎外,同时还有杀菌解毒作用,其中尤以大黄功效最显著,可一直服至热退,或黄苔退净为止,至稳至当。若能早期服用,不但可以防止肠出血,而且能缩短退热时间。
姜老运用大黄治疗急性胰腺炎、肠功能紊乱、胆囊炎、胆石症、肝炎、肝硬化、肠痈等常取得显著疗效。[戴克敏.姜春华运用大黄的经验.山西中医,1997,13(5):7]
姜老用大黄治咯血的指导思想是肺部有瘀血。邹润安说大黄,“实斡旋虚实,通和气血之良剂”。樱宁生在《厄言》中说,他开始常用桃仁、大黄治泻血溢之证,但不知所必然,后听一老朋友说:“吾乡有善医者,每治失血蓄妄,必先以快药下之。或向失血复下,虚何以当?则曰:血即妄行,违失故道,不去蓄利瘀,则以妄为常,曷以御之,且去者自去,生者自生,何虚之有?”遂始知大黄治血,除故布新也。
姜氏对大黄一味,确信邹、樱之言,多年用大黄治血证(大多数是支气管扩张咯血)常有立竿见影之效,无一偾事。(《名中医治病绝招》)
张云鹏经验
张云鹏为全国500名名老中医之一,首届上海市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实践40余年。临证喜用大黄,指出:大黄味苦性寒,入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其性沉而不浮,其用走而不守,其力猛而下行,具有荡涤胃肠实热、清除燥结积滞、清热解毒、泻火逐秽、凉血止血、活血化瘀、推陈出新、延缓衰老之功。
1.大黄与活血解毒药为伍治疗疫毒内伏(乙肝活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