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安神、息风、开窍药 (5)
有病噎膈者,服药无效,偶思饮酒,饮尽一壶而病愈。后视壶中有大蜈蚣一条,恍悟其病愈之由,不在酒实在酒中有蜈蚣也。盖噎膈之证,多因血瘀上脘,为有形之阻隔(西人名胃癌,谓其处凸起如山石之有岩也),蜈蚣善于开瘀,是以能愈。观于此,则治噎膈者,蜈蚣当为急需之品矣。为其事甚奇,故附记于此。(《医学衷中参西录》)
张海峰经验 搜风通络用蜈蚣、全蝎当先 张老根据《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之理。凡肝风入络窜走所致的顽固性头痛、抽搐麻木等症,治疗大法常从平肝风入手,以搜风通络为主,待风邪平熄则以滋阴养血为主。因肝风的发生多由于肝血(阴)的不足,风邪内动而导致肝风窜走、肝风入络之证,在临床上表现有多种多样,走于经络则抽掣、颤动,走于肌肉则感觉麻木或有蚁行感,走于关节则关节游走作痛。选用搜风通络、平肝熄风法,张老常以蜈蚣、全蝎当先,以搜入络之肝风。(《豫章医萃——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精选》)
地 龙
为钜蚓科动物参环毛蚓、威廉环毛蚓、通俗环毛蚓及栉盲环毛蚓等的全体。味咸,性寒。归肝、肺、肾经。清热止痉,平肝息风,通经活络,平喘利尿。主治热病发热狂躁,惊痫抽搐,肝阳头痛,中风偏瘫,风湿痹痛,肺热喘咳,小便不通,疮疡肿毒。
黄吉赓经验 擅用地龙平喘治咳 中药地龙,性咸寒降泄,《名医别录》用以“疗伤寒伏热狂谬”。《本草纲目》曰:“其性寒而下行,性寒故能解诸热疾,下行故能利小便,治足疾而通经络也。”清代名医王清任取其善于走窜,通经活络,治疗半身不遂之偏瘫。先生认为地龙具有平喘通络的作用,但由于其性寒凉,且水煎剂及粉末口服有特殊腥味,在常规剂量6~9g时,止咳平喘效果不佳,若加大剂量则易引起胃部不适、恶心、腹泻等胃肠道副作用,特别是小儿及老年脾胃功能差的患者,难以接受。为此,先生不断进行地龙剂型改革的研究,先后用地龙注射液(地龙水或醇提取液)、复方龙星片(浸膏片)及地龙口服液(鲜地龙生化提取液)治疗慢支、哮喘等咳痰喘哮证,均取得较好疗效。
从20世纪70年代起,先生着力于复方龙星片(地龙、黄芩苷、南星、干姜等)的临床研究,先生对药物的配伍及剂量做了5次调整,逐步掌握了地龙的有效剂量为每日20g,再加入温中化痰药物,既能增加地龙止咳平喘作用,又能监制地龙的寒凉之性,从而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调整后的复方龙星片的临床研究显示:显效率43. 33%,有效率79. 9%,副作用为0。主要适应于咳、痰、喘、哮偏热型者,常用量为每次4片,每日3~4次,最多每次可服10~20片。
20世纪80年代先生指导研究生进行地龙液的研究,用地龙液含服治疗哮喘急性发作期的患者。地龙液改变了给药途径,舌下含服方便且吸收迅速,能取得显著的即刻平喘效果。经对50例患者观察,即刻缓解率为56%,总有效率为76%,用药后5秒、10秒、15秒分别测得的最大呼气流速均值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与空白对照组对照有显著差异,且对辨证偏寒偏热者均有效,未发现明显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地龙液中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微量元素、维生素等,故在缓解期服用,又不失为一种优质的滋补剂。(《授业传薪集:曙光名医临证经验荟萃》)
齐强经验 蚯蚓水治红眼病 1975年夏秋之季,故里有红眼病流行。一同仁荐用已故名中医蒲老之验方。用新鲜蚯蚓化水点眼,而取良效。挖取鲜蚯蚓数条,洗净泥土,放在碗中,加糖少许,上盖一碗,待24小时后,蚯蚓化为水液,用其水点眼,每小时点1次。曾遇一张姓,一家4口,3天之内先后而发红眼病,故将该法介绍用之,分别先后各点2~3天均获愈。据患者称,用蚯蚓水点眼,自觉清爽舒适,且有止痛退红的效果。
考红眼病,即天行赤眼症,是由于感受时气邪毒而造成的一种白睛疾病。蚯蚓又称地龙,性咸寒,体滑。善清肺经风热,走肝经,其性下行降泄,而善走窜。古籍载有蚯蚓有很多方面的疗效。本方用于治疗红眼病,既取其寒凉抑火之性,又取其屈伸活络之用,达同气相求之功。(《燕山医话》)
石菖蒲
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根茎。味辛、苦,性微温。归心、肝、脾经。祛痰开窍,宁神益智,化湿和胃,散风除痹。主治热病神昏,痰厥,癫,痴呆健忘,耳鸣耳聋,脘腹胀痛,噤口痢,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痈疽疥癣。
汤宗明经验 语言謇涩,甚不能言,用石菖蒲、竹茹、天竺黄宣窍豁痰;若因肾虚精不上承者,加巴戟天、仙茅补肾填精。尤石菖蒲最需重用,用量25~30g,鲜者更妙。《本经》谓石菖蒲有“开心孔、通九窍、明耳目、出声音”之功。足见用之治失语,恰当不过。(《南方医话》)
徐福松经验 石菖蒲化痰开窍,化湿和中。徐师在其基本功效的基础上灵活应用治疗男科病,用其清热化湿、引药归经治疗前列腺疾病;开通精道、疏畅****治疗****障碍;宁心安神、疏肝解郁治疗阳痿等,均取得满意疗效。
1.清热化湿,引药归处 徐师自拟治疗前列腺疾病著名方剂之一萆菟汤,方药组成:石菖蒲3g,萆薢、菟丝子、五味子、益智仁、宣木瓜、生薏苡仁、车前子(包)、台乌药各10 g等。在此石菖蒲作用有三:①现代药理学证实,石菖蒲对细菌性前列腺炎有杀菌抑菌作用;②前列腺疾病多以湿热为标,肾虚为本,石菖蒲有清热化湿之功效;③由于石菖蒲芳香而散,利九窍,香窜疏达,可作为引经药使药力归至患处。《本草纲目·卷十九·菖蒲》载石菖蒲归手少阴、足厥阴经,男性诸多脏器均分布于少阴、厥阴经之上,所以徐师在治疗男科病中善用石菖蒲亦为此意。临床上男科病中大凡因湿热下注而引起的病变,如早泄、逆行****、性功能障碍等,均可采用石菖蒲治疗,疗效显著。
2.开通精道,疏畅**** 徐师运用石菖蒲治疗男子****障碍症,每收佳效。****障碍主要有不****、****不畅、无快感、****量少等症状。其病机多为心火亢盛,引动相火,下扰精室,****不利;湿热内蕴,客于宗筋,精窍痹阻;或长期过度忧郁,气滞于肝,肝气郁结,疏泄失职,精窍不利。可见精窍痹阻为其主要病机。徐师自拟****Ⅰ号,方药:麻黄6g,石菖蒲、急性子、紫石英、枸杞子、延胡索、当归、白芍药、柴胡各10g,路路通20g等。石菖蒲为芳香之品,用量过大刺激胃肠道而影响脾胃功能,在一般情况下用3g,疏肝解郁治阳痿时用6g。本方中石菖蒲用量达10g,增强开通精道、疏畅****之作用,这也是徐师用石菖蒲的一大特点,即注重不同病证石菖蒲剂量的变化。
3.宁心安神,疏肝解郁 石菖蒲具有宁心安神、疏肝解郁的功效。石菖蒲有弛缓肌肉痉挛的作用,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徐师根据石菖蒲这一功效治疗男子精神性阳痿,效果较佳。此类患者多处于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抑郁、焦虑、苦恼等精神状态中,徐师根据心神不宁和肝气不疏病机而分别自拟起痿Ⅲ号和起痿Ⅰ号。起痿Ⅲ号:茯神、炙远志、酸枣仁各10g,丁香6g,小茴香6g,续断10g,山药30g,山茱萸10g,石菖蒲6g等。功效为宁心安神起痿。起痿Ⅰ号:石菖蒲6g,青皮、陈皮、柴胡、当归、沙苑子、韭菜子、淫羊藿、枸杞子各10g等。功效为疏肝解郁起痿。[孙建明.徐福松妙用石菖蒲治疗男科病经验.河北中医,1999,21(5):305]
王必舜经验 王必舜教授在临床上惯用菖蒲治病,每见卓效。王教授取菖蒲补五脏之功。其一用在脾胃,可助阳化湿。对脾胃虚寒而引起的胃脘胀满疼痛、纳差、舌苔白滑或腻、脉濡等,无论王教授用何方化裁治疗,菖蒲必不可少。因其辛温,散寒除湿,助脾阳而启运化,脾之转化正常,阳气流通,疼痛即去。中焦属土,土旺则生万物,万物生,人可健康长寿。其二,用在心可安神定志。心主血,主神明,又为君主之官,其生理作用范围广大,受病后见证也复杂而广。王教授用本品既治心血心阳不足所引起的惊悸怔忡,失眠不寐,又疗痰气所致的胸痹心痛及神志昏乱。菖蒲入心,为治心气不足的要药。王老多用归脾汤、苓桂术甘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及瓜蒌薤白桂枝汤化裁加菖蒲治疗以上病证。其三,用在肾则疗眩晕耳鸣。凡肾气不足,下焦阳虚,本元亏损者,都可致脑海空虚无所奉养,证见头晕眼花,耳鸣耳聋,恍惚健忘,小便不禁等。肾开窍于耳,肾虚则耳聋不聪。菖蒲能温肾助阳,使下焦生气充盈,上通于脑,则耳聪目明,眩晕皆平。其四,用于肝则行气止痛。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若肝失疏泄,病人证见脘胁胀满疼痛,情绪不宁,纳差等,故用菖蒲配伍小柴胡汤加减疏肝理脾和胃,行气止痛而收效显著。
王教授治疗风湿痹痛也常常运用菖蒲以辛温行气散寒,化湿行痹。阳主温煦,寒得温而散,湿得温而气化,寒去痹除,疼痛自消。[易竞雄.王必舜教授临床运用菖蒲的经验.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9,16(4):16]
朱良春经验 石菖蒲功擅治痰 石菖蒲辛温芳香,为开窍要药,常用于治疗健忘、多寐、神昏、癫狂、惊痫、中风失语等神志方面的疾患,而究其主要作用,乃在于入心涤痰,痰浊去,气血通,神明自复矣。石菖蒲涤痰开窍的卓越作用,被广泛用于治疗急性热病及杂病之痰蒙清窍症。急性热病之神昏,多系热邪内陷所致。邪热鸱张,极易熏灼滓液,炼而为痰,痰热蒙蔽心窍,则谵妄神昏作矣!雷丰《时病论》的“祛热宣窍法”即为此而设,“治温热、湿温、冬温之邪,窜入心包,神昏谵语或不语、舌苔焦黑,或笑或痉”等,方中既用犀角、连翘配牛黄至宝丹以清心泻火,而雷氏又特别指出:“凡邪入心包者,非特一火,且有痰随火升,蒙其清窍”,故复以川贝母化痰,鲜石菖蒲开窍,以“救急扶危于俄顷”。
此方之重点,侧重于祛热,涤痰宣窍为其次;盖痰由热生,若不重点治热,则本末倒置,徒治痰无功,此方配伍洗炼,不失为热病神昏之效方,临床屡用有效。痰火盛者,随症加入天竺黄、郁金、竹沥之类收效尤著。至若湿温证,痰浊蒙蔽心包,症见身热不甚,神识呆钝,表情淡漠,时明时昧,喉间痰呜,舌苔白而厚腻者,非菖蒲之化浊辟秽、涤痰开窍不为功,可选《温病全书》菖蒲郁金汤(鲜石菖蒲、郁金、炒山栀子、连翘、菊花、滑石、竹叶、牡丹皮、牛蒡子、竹沥、姜汁、玉枢丹)。痰湿盛者,可配苏合香丸以“温开”;痰热盛者,宜配至宝丹以“凉开”。此证必俟痰浊去、机窍开,神识始得渐苏。《随息居霍乱论》之菖阳泻心汤(菖蒲、黄芩、半夏、黄连、紫苏、厚朴、竹茹、枇杷叶、芦根),系从仲景泻心汤法脱化而来,治痰浊壅闭、神识昏迷、胸膈痞塞之症甚效,盖以菖蒲之涤痰化浊,配合芩、连之苦降,夏、朴之辛开,而奏通闭开痞之功。诚如清代周岩云:“王孟英菖阳泻心汤,以菖蒲偶竹茹、枇杷叶等味亦妙。内用仲圣泻心汤三物,以菖蒲代生姜,盖义各有当也”。大能启人慧思。
用石菖蒲治疗杂病有关神志方面疾病的方剂甚多,常用的有《千金方》之孔圣枕中丹(龟板、龙骨、远志、石菖蒲),此方可用于治疗健忘。考健忘多由思虑伤及心脾,或房事不节,耗损真阴,以致神明不安、脑力不济所致。然多夹痰浊,故安神益志、宁心化痰并重,在补益中寓宣通之意,枕中丹之意甚妙。此外,《千金方》之定志小丸(人参、茯苓、菖蒲、远志),开心散(药物同上方,唯用量与剂型不同)等方皆用石菖蒲,均为心气不足兼夹痰浊者而设。王秉衡《重庆堂随笔》云:“石菖蒲舒心气,畅心脉,怡心情,益心志,妙药也”。认为其功乃在于“祛痰秽之浊而卫宫城”,“宣心思之结而通神明”。可谓一语破的。
从前贤心法扩充,在治冠心病之心气虚而夹痰者,症见胸闷短气,精神抑郁,多寐健忘,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恒用人参、酸枣仁合甘麦大枣汤以补其心气,温胆汤加远志、石菖蒲以化痰开窍,契合冠心病本虚标实之病机,故屡奏效机。朱老近年来对心肌炎或冠心病而见心律不齐、心悸怔忡,夹有痰浊、苔白腻者,恒以石菖蒲、炙远志各3g,泡汤送服“刺五加片”,每服4片,1日3次,颇收佳效。盖取菖蒲、远志宁心化痰,调畅心气;刺五加增强机体抵抗力,调节心脏功能,三者合用,相得益彰,宜其效著也。又梅核气一病,多由情怀抑郁、痰气交阻所致。石菖蒲既长于治痰,又兼有理气之功,故用之甚为合拍。临床上常在半夏厚朴汤等方剂中加用此药,可以提高疗效。常见慢性气管炎患者服石菖蒲后,可使痰量锐减,其专于治痰之功,于兹可见矣!(《朱良春用药经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