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医论十大名中药
12370800000079

第79章 应用经验(二) (2)

应用经验(二) (2)

1.白芍味酸,入肝经,有柔肝缓急止痛的作用,如小建中汤重用白芍治疗虚劳里急、腹中时痛之证,而芍药甘草汤更是治疗各种拘挛性疼痛的首选方。泌尿系结石发作时,肾区及少腹呈绞痛状,用白芍以缓急止痛,堪称吻合。据现代研究,白芍对肠胃及子宫平滑肌的张力和运动有松弛和抑制作用,能解除肠、胃、子宫痉挛。据此推测,白芍对尿路平滑肌亦应有类似作用,再加之大剂量利尿药的运用,因而有利于结石下移排出。

2.从经络循行部位来看,泌尿系结石尤其是输尿管、膀胧结石的疼痛部位均在少腹或小腹,并向下放射至外阴部及大腿内侧。肾结石的疼痛虽在肾区,亦常向少腹和外阴部放射。这正是足厥阴肝经的循行部位。据《灵枢·经脉》篇记载:“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因而在治疗泌尿系结石中应用入肝经的白芍,无疑是符合的。

3.白芍苦酸微寒,有养血敛阴作用。湿热久蕴,可耗伤阴血,结石发作常伴有血尿,致血液流失,治疗结石又需应用大剂量的苦寒利水通淋之品,因而伤阴在所难免,伍用白芍可减轻其阴伤之弊。

4.部分泌尿系结石病人有反复发作的顽固性泌尿系感染。据现代研究,白芍煎剂对大肠埃希菌等多种细菌都有显著的抗菌作用,因此,在泌尿系结石的治疗中应用白芍,亦当有所裨益。[曹春宝.白芍在泌尿系结石治疗中的应用.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7;6(1):37]

邓云清经验:妇科子宫全切、****手术后,因麻醉剂使用,以及活动和饮食的改变,90%以上的患者均出现腹胀、便秘,治疗时常规使用缓泻剂。如果便秘不及时处理,将给患者带来不适或危险。邓氏对54例术后便秘患者使用大剂量白芍配麻仁丸治疗观察及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取白芍30~50克煎汤送服麻仁丸(市售中成药),每次6克,早晚饭前或饭后半小时各服1次,共服3~4天。54例中,52例服药后24小时内解出较干成形大便,伴随的腹胀症状减轻,食欲不断增加,以后每天解成形软大便,停药后至出院。2例服药2天解出大便,伴随不适症状随之消失。

中医认为,术后便秘多为本虚标实之证,积滞内停,邪壅大肠。由于麻醉剂使用,胃肠蠕动减少或推动性节律性收缩减弱,抑制消化液分泌,进食纤维素少,活动减少等原因,造成食物在消化道内停留时间延长,消化慢,水分吸收多,可引起粪便干燥和便秘、腹胀。再者,精血同源,由于手术耗气伤血,易致精亏肠燥,气虚推动无力,也是术后发生便秘的重要原因。为此,作者选用大剂白芍养阴增液,配服具有润肠通便的麻仁丸,用于子宫全切、****术后便秘,效果甚为满意。[邓云清,罗万英,李艳华.大剂量白芍配麻仁丸治疗子宫全切、****手术后便秘.四川中医,1999;17(9):41]

葛长松经验:葛老临床重用白芍,多能取效。

1.止血 程某,男,42岁,煤矿工人。Ⅱ期尘肺结核10余年,反复咯血3年,又作1周,盈杯盈盏,色鲜红,伴胸闷,胸痛,咳嗽,气促,口干,纳差,神痿形瘦,舌红苔少,脉细数。处方:白芍50克,生地黄18克,三七、大黄各3克,藕节3枚,阿胶9克,白及12克。服3剂后,咯血止,诸症减轻。随访半年,咯血未再复发。按:白芍止血效果颇著,对于咯血、鼻衄、便血、尿血、崩漏等均可辨证用之。本例肺脾同病,阴伤气耗,肺虚络损,使血不循脉而咯出,重用白芍养血敛阴止血,使肝有所藏,脾有所统,则血行脉道而不致溢出。

2.通便 伍某,男,40岁,个体户。患者因腰部外伤而入院。卧床不能活动,大便不通,腹部胀满难忍,舌红苔腻,脉弦。处方:生白芍60克,莱菔子10克,厚朴、枳实、陈皮各3克,甘草15克。服1剂,大便自解,腹痛腹胀消除。直到患者恢复出院,便秘未再出现。按:外伤而致气机郁结,大肠传导失司,故便秘,腹胀痛。本方重用白芍,以疏泄腑气而大便通。白芍通便常无通后复秘之虞,故本品亦常用于习惯性便秘的治疗。

3.止痛 李某,男,28岁,现役军人。反复枕部疼痛3年,时轻时重,剧时掣痛难忍,曾摄头颅及颈椎片未见异常。某院神经科拟为“枕大神经痛”,多经治疗罔效,舌红苔少,脉弦有力。处方:生白芍60克,桂枝3克,葛根、丹参、甘草、生龙骨、生牡砺各15克。服4剂,头痛若失,随访4年未见复发。按:患者头痛筋掣,舌红脉弦,系肝体不足,肝用有余,风阳上扰清空所致。方中重用白芍,取其养肝阴,抑肝阳,缓急止痛之功,故收效迅捷。

4.利水 孔某,男,69岁,工人。患Ⅱ期尘肺和结核10余年。1年来两下肢水肿,腹部胀大,伴咳嗽,少痰,叩诊有移动性浊音,舌红苔少,脉细数。处方:生白芍90克,怀山药50克,泽泻、茯苓、大腹皮、甘草各10克。服3剂,下肢肿消,腹水明显消退,随访半年未复发。按:患者肺病日久,损及脾肾,三脏气阴亏虚,不能制水而为水肿。《本经》谓白芍“利小便”,故真武汤中用之,但该方适用于脾肾阳虚之水肿。对于阴虚,年老体弱不任攻下者,可重用白芍以利之。

5.止痢 王某,女,15岁,学生。因暑天吃不洁食物后,出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先泻稀水便,继为赤白黏液,日达10余次。舌红苔薄黄微腻,脉濡数。化验大便常规:脓球(+++),红细胞(++)。处方:白芍60克,当归30克,六一散10克,木香、槟榔各3克,枳壳、莱菔子各6克。服3剂,痊愈。按:痢疾由于湿热蕴积,气血瘀滞肠中所致。据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芍对痢疾杆菌有抗菌作用。白芍又能调血护阴,缓急止痛,通便行滞,故于治痢颇为合拍。本方不用黄芩、黄连等苦寒之品,对于畏惧药苦的患儿尤宜。[董祖木.葛长松重用白芍临证举隅.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7;9(4):174]

邱根祥经验:杭白芍妙治夜啼 杭白芍,性味苦、酸、微寒,归肝脾,功有平抑肝阳、养血敛阴、柔肝止痛,一般用于肝阴不足、肝阳上亢、血虚之证。小儿为“纯阳之体”,且“脾常不足”、“肝常有余”,与杭白芍之药性颇为相合。《幼幼集成·夜啼证治》曰:“小儿夜啼有数证:有脏寒、有心热、有神不安、有拗哭,此中寒热不用,切宜详辨”。作者临证中体会到,对因暴受惊恐所致之心神不宁的夜啼,用杭白芍治之,常收佳效。如治张某,男,3岁。患儿1周前随母亲下乡时被牛群所惊,当夜即开始夜啼,每至夜深人静于睡梦中啼吵哭闹不休,惊惕不安,需父母抱起,摩胸揉腹,软语宽慰,一般半小时后又能安然入睡。诊见面色略青,舌质稍红、苔薄白,脉略数。予杭白芍150克,每日30克,煎汤代茶频服,药后前2日仍有啼哭,但较快又能入睡,第3日起夜啼未再作。[邱根祥.杭白芍妙治夜啼.浙江中医杂志,1998(12):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