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类风湿关节炎
朱师经数十载研讨,将此病列为顽痹范畴,予益肾蠲痹丸治疗每获佳效。
案1
张男,48岁,工人。1985年3月12日初诊。患风湿性关节炎已4年余,经常发作,发则周身关节游走肿痛,遇寒更甚,气交之变亦增剧。此次发作,症情同前,但局部有灼热感,初得凉稍舒,稍久则仍以温为适,口干而苦。抗"O"为833U,血沉32mm/h。苔薄黄,舌质红,脉细弦带数。迭进温经散寒、蠲痹通络之品无效。此寒湿痹阻经隧,郁久化热伤阴之证。治宜泄化郁热,养血厥阴,佐以温经通络。生地黄45克,鸡血藤、青风藤、忍冬藤、土茯苓各30克,虎杖20克,肥知母12克,全当归、广地龙各10克,制川乌8克,甘草6克,7剂。
3月20日二诊:药后自觉较适,关节热痛及口干苦减轻,苔薄舌红,脉细弦。原方续服7剂。
3月27日三诊:关节热痛趋缓,口干已释,苔薄、脉细弦。改服丸药巩固之。益肾蠲痹丸3袋,每次6克,每日2次,饭后服。
4月10日四诊:症情平稳,复查血沉18mm/h,抗"O"<500U。继服丸剂以善其后。
原按:此例可见临床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的重要意义。患者病已4年,初则关节游走疼痛,遇寒更甚,为风寒湿痹无疑。但后来局部有灼热感,口干而苦,苔薄黄,舌质红,脉亦弦细而数。从辨证来说就有了变化,一是郁久化热,二是有伤阴之象,所以迭进温经散寒之类无效。从辨证的角度,重用生地黄、知母养阴,虎杖、忍冬藤泄热,佐用小剂量川乌温通经络,而止痹痛。而生地黄、虎杖之用,既是辨证用药所需要,也是辨病用药所使然,用后症状逐渐减轻,血沉、抗"O"等指标亦得以恢复。
评述:此乃朱师热痹佐用热药的典型佳案。唐代王焘《外台秘要》言川乌之功有六:"除寒一也;去心下坚痞二也;温养脏腑三也;治诸风四也;破聚滞气五也;祛感寒腹痛六也。"本案朱师诊为寒湿郁久化热伤阴,故可知川乌之用乃取其六功中的一、四、五功也。学者如参阅本文中"析热痹佐用热药之理"一节,对案中川乌之用则更将了然于心矣!另已故中医大家姜春华教授在所著《学术经验精粹》中,亦载有重用生地黄90克,防己15克,配制川乌、麻黄、桂枝、羌独活各9克,治39岁吴女周身骨节酸痛、反复发作5年之案,西医亦诊为类风湿关节炎,予吲哚美辛、阿司匹林、地塞米松无效,由口干、舌红、脉细弦,断为寒痹阻络,化热伤阴。药服7剂痛大减,后用当归、乳香、葛根、片姜黄、雷公藤加减治半月,疼痛基本平复。姜、朱二老,心有灵犀,故皆妙手着春,可知热痹佐用热药,可视为治痹(尤其是顽痹)的基本大法,学者应广其用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