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家教你读医案(第2辑)
12370100000013

第13章 纵横捭阖论中风 (2)

第3章 纵横捭阖论中风 (2)

经服药3日,意识渐清,可以对问话简短回答,但仍嗜睡,语声亦极低弱。查口角歪斜,伸舌略偏右,右半身瘫,肌力上下肢均0级。舌暗红,苔白稍腻,脉结代。此窍虽开,但病人心气虚衰,痰亦未化尽。遂改以生脉饮加桃仁、丹参,与上方加减再服(停服苏合香丸),服药2周,病人精神、体力有增,但半身不遂体征同前。

原按:本法适用于中风中脏腑,症见神志不清,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痰声辘辘,静而不烦,四肢不温,面白唇紫,舌苔白腻,辨证属于寒痰郁结,扰于心神,窍络闭阻(阴闭)。常用导痰汤加味。清半夏、茯苓各20克,陈皮、枳实、竹茹、石菖蒲、南星、郁金、泽泻各15克,水蛭、甘草各10克。方中导痰汤豁痰开窍,痰除窍开则神志自然苏醒。加入水蛭意在活血通窍,瘀去则神方能清。加泽泻利湿以消除脑水肿,此为辨证用药之意。

临证常配合苏合香丸,辛香、透达以助开窍之力,但用量宜大,每次可服2.5克重之药丸3~4丸,4~6小时1次,量少则药力不逮。但中病即止,以神清为限。

评述:病人夙患风心病、房颤、心功能不全达20余年,而突发神志昏迷,半身不遂,提示“心脑同病"确系现代临床的普遍现象。西医诊断概念规范明确。中医诊断为中风中脏腑,证属湿痰蒙窍,以导痰汤加味,3剂显效,半月近愈,疗效显而易见。不妨将中医之“湿痰"理解为“风湿栓子"“高血脂"“水肿"之类,化痰祛湿法可视之为中医的“溶栓"“去脂"“脱水"疗法。

(三)滋阴潜阳、平肝息风法

案3

薛女,44岁。脑出血术后,半身不遂,失语4个月。患者高血压病多年,2个月前因情志不遂,突然剧烈头痛,继之半身不遂、神志昏迷。经CT诊断为脑出血(左内囊区出血,约40ml),经开颅手术取出血肿,住院治疗2个月,意识转清出院,但仍半身不遂,失语,经常头痛剧烈,时发抽搐,诊见混合性失语(完全性),右侧上下肢瘫,肌力右上肢0级,右下肢2级,右侧中枢性面舌瘫,右半身痛觉减退。血压150/100mmHg,用西药治疗效果不理想而请张老诊治。诊见患者形肥,面红,口角歪斜,不能言语,右半身瘫,抽搐有时1日1~2次,有时几日一次,便干,舌红,苔白干,脉弦滑。诊为中风中经络,肝阴不足,肝阳偏亢,挟痰上扰。治以潜阳平肝汤加减。生地黄、夏枯草、牛膝各20克,麦冬、玄参、钩藤、白蒺藜、桃仁、半夏、红花、白僵蚕各15克,川黄连10克,生大黄7.5克,每日1剂,水煎服。

服药3剂,头痛减,抽搐亦减轻,复发时间缩短,失语、半身不遂同前。后以此方略为加减,服药月余,失语有改善,可以部分理解问语,可作简短回答,右侧下肢肌力4级,右上肢3级(近端),可以下地行走。头不痛,抽搐偶发。舌质稍红,苔白,脉沉弦。此风阳渐平,可以唱歌(流畅),唯有不全感觉性失语。右上下肢肌力达4级,但小关节恢复不理想。病情显著好转,可以在室内活动。嘱继以针灸、按摩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原按:本法适用于中风中经络,证见半身不遂,舌强语謇,头痛,面赤,心烦不寐,手足心热,血压高,舌红绛,苔黄或白干,脉弦滑或弦数等,辨证属于阴亏阳亢、心肝两经风火相煽者。常用方:清阳平肝汤加减(自拟方):生赭石、珍珠母各30克,生地黄、玄参、酸枣仁、夏枯草各25克,柏子仁、怀牛膝、生龙骨、生牡蛎各20克,甘菊花15克。加减:便秘加大黄15克;热盛加生石膏50~100克;痰多加竹沥、胆南星、天竺黄各15克,心烦不寐加阿胶15克,鸡子黄1个(冲)。方中生地黄、玄参、阿胶、鸡子黄滋阴,夏枯草、菊花、川黄连清心肝之火,赭石、珍珠母、生龙牡潜阳息风,怀牛膝引血下行,柏子仁、酸枣仁安神,生石膏清泄胃火,大黄通便泄热,竹沥、天竺黄、胆南星清化痰热,诸药合用,具有滋阴潜阳、平肝息风、清心安神之效。

(四)化痰祛风、活血通窍法

案4

王男,53岁。主诉右半身不遂,失语2月余。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在工作中突然语言不利,舌强,右半身不遂。当时经某医院CT确诊为脑梗死(血栓形成),经用胞二磷胆碱、蛇毒等药静滴1月余,肢体有所好转。但仍右侧肢体活动无力,行走困难,语言不利,混合性失语。因转请张老诊治。诊见病人神情呆滞,面色萎黄,形体适中,语言謇涩,对问话多不能理解,说话仅吐一些单音字,且含糊不清。右半身瘫痪,肌力3级强。舌质淡红,苔白稍腻,脉弦滑,血压不高。诊为中风中经络,属风痰瘀阻型。治以祛风化痰、活血通络。投以“解语汤"加减。丹参、党参各20克,胆南星、地龙、白附子、石菖蒲、远志各15克,甘草10克,木香7克,每日1剂,水煎,日2次服。以此方加减,服药2个月余,病人表情较前活跃,语言基本清楚,对问话大多能正常理解。右半身不遂显著好转,右上下肢肌力接近5级,可自由在室内外活动散步,后改用六味地黄丸、华佗再造丸等巩固治疗。

原按:本法适用于中风恢复期或后遗症期,证见舌强语謇,或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半身不遂,麻木不仁,眩晕,舌质暗淡,苔白腻,脉弦滑等,辨证属于风痰阻窍,脉络瘀阻者。常用《医学心悟》解语汤加减。丹参、当归各20克,白附子、石菖蒲、胆南星、远志、天麻、赤芍、地龙各15克,羌活、全蝎、甘草各10克,木香7克。方以解语汤化痰祛风通窍,加当归、赤芍、地龙、丹参等活血通脉,使血脉通,痰祛窍利,中风自复。

评述:张老临证,证病同辨,经方时方并投,故效果非凡。此例病人取《医学心悟》解语汤化裁,一旦证情明确,成竹在胸,则守法守方,以冀缓图。其方主以化痰祛风,辅以活血通窍,主次分明,秩序井然,预期愿遂,令人叹服。

(五)清热养血、疏风通络法

案5

姜女,50岁。患脑出血2个月余,现右半身瘫,上下肢均不能动,仅足趾可微动,颈硬,咽干口燥,自汗恶风,头痛,手足热,舌强语謇,舌红干,脉弦滑有力。血压180/105mmHg,辨证为血虚内热,风壅经络。治以养血清热,祛风通络。生石膏50克,葛根25克,当归、赤芍、生地黄、熟地黄各20克,秦艽、独活、羌活、玄参各15克,防风、白芷、川芎各10克,甘草7.5克,水煎,日服2次。

二诊:服药10剂,患肢功能明显恢复,上肢可拿一般轻物,能扶杖行走20余步,颈软,头痛减轻,仍口渴、自汗、恶风,舌红稍润,脉弦滑略见缓象,方取前意,酌为加减。生石膏40克,生地黄、熟地黄、赤芍、葛根、桂枝、茯苓各20克,川芎、桃仁、防风、白芷各15克,羌活、独活、甘草各10克,水煎服。

三诊:服药10剂,患侧肢体功能继续恢复,已能独自行走,舌润,脉弦转缓。此热清、血和、风邪大除,仍以养血疏风之法。当归、生地黄、熟地黄各20克,赤芍、防风、川芎、牛膝、秦艽各15克,羌活、独活、白芷、甘草各10克,水煎服。

四诊:又继服药10余剂,患肢功能基本恢复正常,仅步履稍欠灵活。嘱续服上方数剂,以善后。

原按:本法适用于中风中经络,症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言謇,头晕,手足麻木,或肢体拘急,关节酸痛,微恶风寒,苔白少津,脉象浮滑或弦滑等,辨证属血虚内热,风邪外中者。常用方:大秦艽汤加减。组成:生石膏50克,羌活、独活、生地黄、熟地黄、当归各20克,秦艽、川芎、白芷、玄参、赤芍、苍术各15克,防风、甘草各10克。方中秦艽、防风、二活、白芷散风邪,当归、川芎、二地、赤芍养血和营,养血与疏风合用,扶正以祛邪。兼内热故用生地黄、石膏、黄芩清热,苍术除湿,合而为剂,使邪除、血和、经疏,邪去正复,诸证自可向愈。

评述:同为脑出血而证型有别,则治法迥异。案1辨为痰热内阻、清窍闭塞之阳闭证,治以涤痰清热,通腑泄浊,祛瘀开窍;案3系肝阳上亢,挟痰上扰,风中经络,治以滋阴潜阳,平肝息风;本案则为血虚内热,风壅经络,治当养血清热,祛风通络。张老处以大秦艽汤加减,首诊后诸症俱减,能扶杖缓行;二诊则可弃拐独步;三诊舌润,脉缓,热清,血和,风邪大除,继以原法仅10余剂,康复如昔。观张老之数案,我们不难领悟到,当中西医面对同一病人,西医应作出“病"的诊断,中医当辨出究系何“证",中西结合医则须证病同辨,病虽同一,但证型有殊,所谓“病同证异"治亦异,这就是中医辨证论治与西医辨病论治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六)疏风清热、活血通络法

案6

张女,39岁。因探望病危之母,心情焦急,加之旅途疲劳,突然不能说话,经针灸治疗始能言语。但舌强硬,言语吃力,右上下肢麻木,手难以持重物,难以行走。舌苔白厚而干,脉沉而有力。某医院诊断为“脑血管意外"。邀张老诊治,初诊以清热祛风为主治之,病情有所好转。再诊以活血化瘀,祛风清热。生石膏40克,生地黄、赤芍、钩藤各20克,红花、地龙、白芷、菊花、黄芩各15克,川芎、薄荷、甘草各10克,水煎服,日2次。服药6剂,已能流利讲话,右侧肢体麻木消失,活动自如,病告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