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看病就医指南
12365600000002

第2章 了解中医

(一)了解中医

中医,即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特有的医药学,在一部《黄帝内经》奠定的理论基础上,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形成独特的医学理论和诊疗体系,被喻为中国的五大发明之首,是我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劳动人民生存于自然、利用自然的宝贵资源,是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每当大的瘟疫来临,人类面临灭顶之灾,是那些“原生态”的植物根、茎、叶、花、果以及某些昆虫、动物、矿石等自然资源,一次次抗病驱灾,挽救人类生命,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得以逐步提高、升华。数千年来,中医一直为中华民族的疾病防治及民族繁衍昌盛发挥着巨大作用。

就中医称谓而论,据资料介绍,这是基于西医而言,是1832年英国传教士郭雷枢为了区别于西医,避免称谓上的混淆,把中国原有的传统医学称为中医,把从事中医药治疗的专业人员称为中医师。而追溯更早的称谓可谓五花八门,如岐黄之术、杏林、青囊、悬壶等。

谈到中医起源,据司马迁《史记·扁鹊列传》记载,早在3000年前的先秦时期,著名医学大家扁鹊就首创了四诊疗法。这就是大家熟悉的望、闻、问、切。这一科学诊疗理论体系在医疗技术日臻完善的今天不但仍是中医诊病的最基本手法,而且也为西医诊断疾病所采用。其实,就中医治病救人的先例恐怕要上溯到夏、商甚至更早时期。2001年3月,考古工作者在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发现,距今5000余年前的成年男性头盖骨右侧顶部,有十分光滑和规则的圆孔形成并有骨痂生长。医学专家对该头骨进行了人体标本观察,并运用X线摄片、螺旋CT扫描和三维图像重建等现代技术,发现该头骨的圆孔上有人工用锐利工具刮削的痕迹。神经外科专家鉴定指出,这肯定是手术后形成的规整创面,同时,根据骨痂生长情况判断,这位祖先经头颅手术后生存了很长时间(至少2个月以上)才离开人世。在当时,人们还不知道何为西方医学,更不可能用西医外科治疗手段为500年前的先民做开颅手术,那么,只能是中医外科“粉墨登场”了。

这一惊世骇俗的发现,改写了2000年前的三国时期,神医华佗应用麻沸散进行全身麻醉,施行扩创、剖腹等外科手术是创建中医外科鼻祖的记载,也把祖国的中医外科技术向前推进了3000多年。

小贴士 中医的代称

(1)岐黄--为岐伯与黄帝二人的合称,相传为医家之祖。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以黄帝、岐伯问答体裁写成,因而后世即以"岐黄"代称《内经》,并由此引申而专指正统中医、中医学,更多的则是作为中医、中医学的代称。

(2)杏林--传说2300年前,福建福州人黄奉有很高的医术,与当时的华佗、张仲景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他为人治病常不收钱财,只让病愈者据病轻重到山上植1~5株杏树,如此数十年,共植10万余株而蔚然成杏。后来,人们就把医德高尚、医术精良、以中药治病之士称为杏林先生,而把中医称为杏林。

(3)青囊--其来源与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有关。据说,华佗无辜被杀前,为报狱吏酒肉侍奉之恩,曾将所用医书装入青囊(用青布缝制的口袋)送与他。华佗死后,狱吏便身背华佗所赠"青囊"行医看病,使华佗的部分医术流传下来。据此,后人称中医为青囊。

(4)悬壶--传说东汉时有个叫费长房的人。一日,他在街上遇见一卖药的老翁,竹杖上悬挂着一个药葫芦,兜售丸、散、膏、丹。奇怪的是,到了晚上,集市散去后,老翁就悄悄钻入葫芦中。为弄清底细并学其医术,费长房每日以酒款待老翁,终于打动其心。老翁知其来意,领他一同钻入葫芦中。只见朱栏画栋,富丽堂皇,奇花异草,宛若阆苑仙境,别有洞天。如是,费长房便在壶中拜老翁为师,学得方术数日。待他返回家中,只依稀可辨原居之地,一问方知其家人已经作古数十年。经此奇遇后,费长房有医治百病、令人起死回生之术。后来,民间的郎中为了纪念这个传奇式的医师,就在药铺门口挂一个药葫芦作为行医的标志,悬壶也便成了中医的代称。

就在中医诊断及治疗水平不断发展、提高的同时,对中药学的研究也在同步进行并得以不断创新。远在200余年前的汉代,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就问世了。该书记载的药物有365种。其中对药物的性、味、功能及作用已有明确的认识。如麻黄治疗哮喘,黄连治痢疾,当归调经血等。

当然,仅有对中草药功能的一般认识,难以满足医学发展及人们治病需求,因为许多药物加工方式不同、性能各异,其药理作用也会发生很大改变。如大家熟悉的生姜:鲜生姜具有散风驱寒、发汗解表之功效,如果配以红糖煎服,是治疗风寒外感,具有温肺止咳、温胃止呕功效的良方;经过晒制或烘干的干姜,却有提神(回阳)、温肺化痰之功效,常用于阳气衰弱引起的四肢冰冷、脉搏微弱等症状,其药理作用与鲜生姜迥然不同;如果将干姜炮至外黑内黄的炮姜,其药理作用就与鲜姜、干姜大相径庭而强于止血了,对治疗里寒血虚引起的吐血、便血及产后出血有很好疗效。又如,生地黄的药理作用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对治疗血热妄行引起的衄血、吐血、尿血以及疮疖等症有很好功效,而加工炮制成熟地后,则有补血、滋阴之疗效,对治疗失眠及月经失调有作用。

为了系统掌握中药的加工及炮制方法,满足中医药发展及临床治病需求,在南朝时期,就有《雷公炮炙论》等专著问世。以后经过历代药学家的不断努力,药物的采集和炮炙方法愈来愈丰富。

谈到对我国中医药发展的伟大贡献,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功不可没。李时珍“遍询土俗、远穷僻壤”,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药物作实地考察,进行科学总结和刻苦钻研,并虚心求教,认真总结了16世纪以前我国丰富的药物知识及用药经验,用了近30年时间,编著了《本草纲目》。该书记载药物1892种,绘图1000余幅,收录方剂11000多个,书中改绘药图、修正错误,新增药物374种,并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为十六纲、六十类。这种分类方法,是中国古代本草学最完备、最科学的系统分类法,为我们今天的动物、植物、药物研究及临床治疗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是我国科学史上极其辉煌的成果。它在17世纪末就传到国外,当时被喻为世界药物学、植物学、动物学领域里的百科全书,对世界科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因此,我国中医药学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促成了人类文明和进步,与中华民族的繁衍兴旺息息相关。数千年来,在一部《黄帝内经》奠定的理论基础上,经过历代医药学家不断探索、研究、充实、总结、发展与创新,形成了独特的医疗体系及医疗特点,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为诸多疾病的防治及治疗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