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健康饮食520个提醒
12363400000006

第6章 食物应用篇 (3)

第2部分 食物应用篇 (3)

民间流传一句话,叫做“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意思是桃对人有营养,杏吃多了会伤害身体,大量吃李子,甚至可以致命。这是因为,李子属酸性水果,酸性水果中所含的酸性物质不易被氧化分解,容易导致体内环境偏酸,使人产生倦怠感。中医认为,多吃李子危害人体健康,如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说:“不可多食,令人虚。”实践也证实,多食李子能使人表现出虚热、脑胀等不适之感。但李子也并非一无是处,李子作药有清肝涤热、生津、利水的用途,对虚劳骨蒸、消渴、腹水有治疗作用,正所谓“肝病宜李”之意。另外,李子还含有大量的营养成分,对人有非常好的保健作用,只是不宜多食罢了。

银杏不宜过量食用

银杏又名白果,营养极为丰富,并有一定的医疗保健作用,在古代被列为皇家贡品。食用银杏,养生延年。《本草纲目》是这样记载银杏的:“熟食温肺、益气、定喘嗽、缩小便、止白浊;生食降痰、消毒杀虫。”这就是说,银杏对慢性支气管哮喘、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但中医认为,成人吃银杏一次忌超过20颗,小儿一次忌超过10颗。因为,银杏中含少量银杏酸、银杏酚和银杏醇等有毒物质,生食或熟食过量都可能会引起中毒。已发芽的银杏不能食用。

烧肉放盐不宜过早

烧肉时习惯先放盐并不好,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而氯化钠易使蛋白质凝固。一般新鲜肉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烹调时若过早放盐,蛋白质就会随之凝固,尤其是烧肉或炖肉,早放盐往往会使肉块缩小,肉质变硬,不易烧酥,吃起来味道也差。因此,烧肉应该在即将煮熟时放盐。

煮猪肉不宜大块煮

猪肉营养丰富,是人们经常食用的食物。它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等,基本齐备人体必需的六大营养素,所含各种营养素与人体组织细胞相近,易于吸收利用。煮猪肉时,为了保存其营养成分,必须切成小块煮,以2~3厘米见方的小块为宜。这是因为,大肉块烧煮时不易杀死猪肉内的沙门菌,大肉块烧煮,内外熟烂不一,外面的营养成分消失较多,内部还未烧烂,不易人体吸收营养成分。故煮烧猪肉时,宜将肉块切小一点,易于杀菌和有利于营养成分的保护和吸收。如要煮大块肉,应在肉里面剞深花刀。

猪肉不宜过量食

猪肉是日常食物,一般健康人和患有疾病之人均能食之,但猪肉不宜过量或经常食用。中医认为,猪肉味苦性微寒。五代时期的名医陶弘景说:“猪,为用最多,惟肉不宜多食,令人暴肥,盖虚肌所致也。”这一观点,与当今摄入过多动物性食物,造成“文明病”的理论是遥相吻合的。后来的历代医家,也都观察到过食猪肉对人的危害,如有的人说:“凡肉有补,惟猪肉无补。”这里所谓的“无补”,是对阴虚者而言。对此,古人说:“以肉补阴,是以火济水。”对一般人来说猪肉虽好,也不宜过量食用。

不新鲜猪肉不宜食

食用不新鲜的肉易发生食物中毒,所以,尽量避免食用。新鲜猪肉肉质紧密,富有弹性,膘肥嫩,有光泽。瘦肉部分呈淡红色,有光泽,不发黏。不新鲜的猪肉无光泽,肉色暗红,切面呈绿、灰色,肉质松软,无弹性,黏手,闻起来有难闻的气味。严重腐败的肉有臭味,切记不宜购买。

食猪肝切记要去毒

不少人还不知道,吃猪肝要先去毒。猪肝是猪体内最大的毒物中转站与解毒器官,各种有毒的代谢产物和混入饲料中的某些有毒物,如农药等,都会集聚在肝中,并被它解毒,经肾脏从小便中排出。肝脏也会发生炎症,甚至肝癌。此外,肝吸虫等寄生虫亦会寄生其中。所以,肝脏又是个“纳垢藏污”的场所。倘若肝脏的各类毒性物质未能排净,或解毒功能下降,有毒物质就会残留在肝脏中,可能诱发癌症及其他疾病。因此,买回来的猪肝要用水冲洗10分钟,然后再放在水中浸泡30分钟。

猪肝不宜炒得太嫩

猪肝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富含维生素A和微量元素铁、锌、铜等,而且鲜嫩可口,很多人喜食。有人吃猪肝喜欢嫩,甚至带血吃,认为这样才鲜嫩味美。殊不知,猪肝在锅中炒的时间太短,不但难以杀死猪肝内的某些病原菌或寄生虫卵,同时,也不能有效地除毒。所以,猪肝不宜炒得太嫩。

猪肝不宜过多食用

营养学家提醒,猪肝虽好也不宜多食。因为,一个人每天从食物中摄取的胆固醇不应超过300毫克,而每100克新鲜猪肝中所含的胆固醇竟高达400毫克以上,所以,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应少食。另外,由于肝内维生素A含量丰富,过量食用可引起维生素A中毒。

鲜猪肉不宜热水浸泡

有的人在加工猪肉前,喜欢把猪肉放在热水中浸洗,以求干净。营养学家说,这样做会使猪肉失去大量营养成分。因为,猪肉的肌肉和脂肪组织中,含有大量的肌溶蛋白和肌凝蛋白。肌溶蛋白极易溶于热水中,当猪肉在热水中浸泡时,大量肌溶蛋白就会溶于水中,排出肉体。而且,在肌溶蛋白里还含有有机酸、谷氨酸和谷氨酸钠盐等香味营养成分,这些物质流失后,既影响猪肉的香味,营养价值也会降低。因此,猪肉不可用热水长时间浸泡。正确的方法是,将猪肉先用洁布擦洗,去除污垢,然后用冷水快速冲洗干净即可。

烤羊肉串不宜多食

羊肉串是一种鲜而不腻、嫩中带香、风味独特的肉食物,因此,吃烤羊肉是许多人的爱好。但调查表明,烤羊肉串中含有熏烤后的有害物质。这种化合物随食物进入胃后,与胃黏膜接触,构成胃癌发病的危险因素。尤其是街头有些小吃摊,有的用自行车的辐条做扦子串烤羊肉串,对人体健康害处更大。自行车辐条表面镀有金属铬,铬在高温熏烤下,可被羊肉串吸收。铬元素与羊肉一起被人食入后,在人体组织器官蓄积,危害健康。所以,应当少吃或不吃街头摊贩出售的烤羊肉串,更不能吃用自行车辐条串烤的羊肉串,避免这些致癌物质在体内积累,逐渐酿成癌症的恶果。

烤禽类食物不宜多食

现在很多人又喜欢吃烤禽类的食物。殊不知烤禽肉营养受损且含有毒素,不利人体健康。禽肉放在炉火上烧烤,往往没有熟透外边就已焦煳,损失了很多营养成分,里边不熟,也不利营养的吸收。鸡鸭家禽的皮里含有较多的胆固醇和类固醇,通过高温烘烤以后,会发生氧化反应,产生一些有害物质,人体摄入这些有害物质,会导致冠心病和动脉硬化,对人体有害。禽肉烤至表皮发焦、发脆后才发出诱人的香味,这香味含有芳香烃一类的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含有一定致癌物质,易引发癌症。

秋天不宜食羊肉和狗肉

很多人一提到进补,就会想到温补作用很强的羊肉、狗肉,尤其是在秋冬到来的时候。但营养学家说,羊肉、狗肉是冬季进补的佳品,并不适合秋天吃。因为,秋季人们会受到秋燥的侵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皮肤干燥、便秘、口鼻咽干、干咳少痰等症状,而具有温肾助阳、益气补虚作用的羊肉和狗肉属于温性食物,吃后不仅会引起“上火”,还会化燥伤阴,加快人体津液的匮乏,这对深受秋燥困扰的人来说,无疑是“火上浇油”。尤其是阴虚火旺体质的人,平时就容易上火,秋天更不能吃羊肉和狗肉,否则,很快就会出现鼻子出血、咽喉疼痛等症状。

骨头汤不宜久煮

很多人有喝骨头汤补钙的习惯。的确,骨头汤肉瘦不腻味香,而且富含钙质,是很好的滋补食物。但有人习惯长时间煮骨头汤,认为煮的时间越长,汤越稠,味越香,营养越丰富,滋补效果越好,其实不然。这是因为,煮骨头汤时间过长,会破坏骨头中的蛋白质和增加汤内的脂肪,对人体保健极为不利。正确的熬骨头汤的方法是:用压力锅熬至骨头酥软即可。

香肠不宜长久存贮

有人说,一家吃香肠,左邻右舍都能跟着香。这是因为,合格厂家的香肠都是用好的猪肉并配以优质佐料而做成的。但香肠长久存放易发霉变质,而发霉的香肠易被毒力较强的肉毒杆菌污染。肉毒杆菌可产生毒力很强的肉毒素,人若食用则引起中毒,甚者危及生命。所以,香肠不要放太久。

鲜肉不宜反复冷冻

人们买来鲜肉一次吃不了,就要放入冰箱冷冻起来,下次吃掉,这是可以的。但是有的人为了省事方便,一次买很多鲜肉,放入冰箱冻起来,吃一次解冻一次,吃不了再冻起来,一次又一次地反复冷冻,这样做会使鲜肉损失大量营养成分,失去鲜肉原有营养价值。因为,冻过的鲜肉一经升温化解,细胞膜等不能保存水分,鲜肉的原来水分大量外溢失散,造成肉中许多营养成分随之流失,食之口感也会降低,甚至发生严重质变,可产生致癌物质。因此,不要将新鲜的鸡、鸭、鱼、肉进行反复解融和冷冻。

解冻肉食不宜久放

鲜肉放入冰点以下的低温中冷冻,可迅速将鲜肉中的细胞膜和原生质中的水分冻结成固体冰晶,使肉质不发生变化,营养成分也不会丢失,起到保鲜作用。但要注意,一经解冻的冷冻食物,要尽快加工食用,不宜久放,如果存放时间过长,营养成分就会损失,并因细菌和酶的活动恢复,分解蛋白质引起质变,产生有毒的组胺物质,人吃了会引起食物中毒。

鱼不宜久存冰箱

家用电冰箱的冷冻温度一般为-15℃,最低也只能达到-20℃,而水产品,尤其是鱼类,在贮藏温度未达到-30℃以下时,鱼体组织就会发生脱水或其他变化,如鲫鱼长时间冷冻,就容易出现鱼体酸败,肉质发生变化,不可食用。因此,冰箱中存放的鱼,时间不宜太久。合格的冰箱都有不同肉类冷冻保存时间的说明,可据此保存之。专家还建议,鱼类食物保鲜效果在8~10℃最佳。

不宜用冷水炖肉

营养学家提醒,炖肉不宜用冷水,否则,会使营养受损,味道不鲜。这是因为,用冷水炖肉,由于自来水中有漂白粉,会使肉中的维生素受到破坏,而使其营养价值大为降低。若用烧热或烧沸的水炖肉,肉块表面的蛋白质会迅速凝固,水中的漂白粉也会先遭到破坏,这样煮出的肉营养受损少,味道会更鲜美。还应注意,在炖肉过程中,也不要因汤少而加入冷水。因为,中途加入冷水会使肉块因水温骤降而表面急剧收缩,致使蛋白质和脂肪迅速凝固,使肉块不易煮烂。

炖肉不宜用旺火

有的人炖肉,常常从肉下锅开始至肉炖熟出锅一直用大火、旺火,猛煮猛炖。这样做的人认为,只有用旺火炖肉,才能尽快把肉炖熟、煮烂。其实,这样炖肉,不仅味不香,而且营养成分损失大。这是因为,炖肉自始至终用大火烧滚,肉中呈香味的物质挥发性很强,必然随着肉锅的大开大滚而蒸发掉;肉锅始终大开大滚,还会促使肉中蛋白质加速变性而变硬,不溶于水,这就使所煮的肉发硬难吃;一直用大火猛煮使肉中的维生素、矿物质损失较大,降低营养成分。而慢火煮肉则使汤质稠浓,肉烂,而味美香气扑鼻,令人食欲大开。经研究还发现,肉经过慢火煮1~2小时,饱和脂肪酸锐减,而对人体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则成倍增加。所以,炖肉宜用慢火,不宜用旺火。

畜禽不宜宰后即烹食

刚宰杀的畜禽肉新鲜,有的人喜欢立即下锅烹调食用,以求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这是不对的。一般来说,牛、猪、羊等畜肉宰杀后,夏季经2小时,冬季经4小时再烹调为宜;鸡、鸭、鹅、兔宰杀6小时后,烹调味道最美。宰完就烹食的畜禽肉味道不美,不易煮烂,影响人体的吸收。这是因为,刚宰杀的畜禽肉由于淀粉酶的作用,会使动物淀粉和葡萄糖变为乳酸,又因肉中三磷酸腺苷的迅速分解而形成磷酸,使肉质僵硬,不易煮烂,影响人体对营养素的吸收。随着淀粉酶的继续作用,肉质开始变软,并产生一定的弹性与肉汁,这时再烹食最为理想。

肉类不宜用动物油烹调

生活中经常有人用动物油烹调肉类食物,认为这种方法易于熟透,但营养学家认为,这种方式有害无益。因为,动物油如猪油一般含有较高的胆固醇,而肉类食物中也含有一定胆固醇,如用动物油烹调肉类食物,则会使菜肴中所含的胆固醇增加。如果摄入的胆固醇太多,其化学性质又相当稳定,即使高温烹调也损失极少,很不利于人体健康。如果用植物油来烹调肉类食物,因其含有植物胆固醇物质,能抑制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还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可促进胆固醇的正常代谢,使它们在人体内不易积蓄。

煮骨头汤时不宜放醋

骨头汤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有人以为煮汤时,如能放点醋,可使骨头中的钙、磷、铁等矿物质溶解出来,被充分利用,营养价值更高。但营养学家认为,这样会影响人体对营养的吸收。因为,炖骨头不加醋时,熬出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均以有机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当加醋后,虽使无机物的浸出略有增加,但酸性的增加,使浸出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多以无机离子的形式存在,直接影响人体的吸收利用。

炖肉不宜早放酱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