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健康长寿诀要
12359300000008

第8章

第八章 (1)

外邪侵经之病及防治

(节选《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第十)

本章主要介绍了人体十二经脉的名称、循行路线及联属的脏腑,指出了各经如受外邪侵犯而受到感动时,人体异常的表现和可能发生的病症;提出了诊断的方法和针刺治疗的原则。

[内经诀要]

雷公问于黄帝曰:禁脉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脏,外别六腑,愿尽闻其道。

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雷公曰:愿卒闻经脉之始生。黄帝曰: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咳,上气,喘喝,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 解 读 ]

雷公问黄帝:禁服篇说,大凡以针刺治病,必须先了解经脉,琢磨其循行的路线,知其长短的度量,才能内刺五脏之疾,外刺六腑之病,究竟详情如何,愿尽知其理。

黄帝说:人的初始,由精形成,继而产生脑髓,以骨骼为支干,以经脉来供养,以筋而刚强,以肉为壁护脏腑,皮肤坚韧而生毛发。水谷入胃,脉道通达,血气运行,人才得以生存。雷公说:愿意听你彻底说明经脉的生成情况。黄帝说:根据经脉可以决断生死,处理百病,调整虚实,这是不可不精通的。

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胃部,向下联络大肠,又向上循胃上口,通过横膈归属于肺脏,再由喉部横出至腋下,向下沿上臂内侧,从手少阴与手厥阴二经的前方,下达肘弯中,顺前臂内侧上骨的下缘,至寸口,向上到鱼际,沿鱼际出于拇指末端。它的支脉,从腕后直走食指内侧(拇指侧),出其尖端(交手阳明大肠经)。

本经脉如因外邪侵犯而受到感动,就会产生:肺部胀满,膨膨气喘,咳嗽,锁骨上窝中疼痛,甚至咳嗽过甚时,两手抱胸,心中慌乱,这就是“臂厥”。

本经输穴能主治关于“肺”方面所发生的病症有:咳,气逆,喘息,心烦不安,胸部胀满,上臂内侧前缘痛或厥冷,掌心发热。气盛有余时,肩背痛,如受风寒,即为汗出中风,小便次数多而尿量少;气虚时也肩背痛,发冷,气短,呼吸急促,小便颜色异常。对以上病症治疗时,属盛的用泻法,属虚的用补法,属热的用疾刺,属寒的则用留针,阳气不足而脉虚陷的用灸法,不盛不虚的按本经脉取治。所谓盛是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三倍;所谓虚是寸口脉反小于人迎脉。

[内经诀要]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外前廉,上肩,出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不复。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 解 读 ]

手阳明大肠经,起始于食指端,沿食指(拇指侧)上缘,出于合谷两骨(第1、2掌骨)之间,向上进入两筋之中,沿前臂上边进入肘弯外侧,再沿上臂外侧前缘上肩,出肩峰前缘,上出于背部颈椎六阳经会聚处,再向下进入锁骨上窝,联络肺,下穿横膈,归属于大肠。它的支脉,从锁骨上窝上行颈部,穿过面颊,进入下牙床,回转过来挟口两旁,交会于人中沟,左边的经脉交叉到右边,右边的交叉到左边,上行挟着鼻孔到鼻翼两旁(交足阳明胃经)。

本经脉如因外邪侵犯而受到感动,就会产生:牙痛,颈肿。

本经输穴能主治关于“津液”方面所发生的病症有:目黄,口干,鼻流清涕或出血,喉肿,肩臂前侧疼痛,食指疼痛不能运用。本经气盛有余时,在本经所过之处,会发生热肿;气虚不足时,发生寒战,难于恢复温暖。对以上病症治疗时,属盛的用泻法,属虚的用补法,属热的用疾刺以泻之,属寒的用留针以补之,阳气不足而脉气下陷的用灸法助其升举,即不纯是盛,又不单系虚的复杂病证,则应按病证选取一经或数经的复式刺法取治。所谓盛,是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三倍;所谓虚,是寸口脉反小于人迎脉。

[内经诀要]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内间。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趾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伸,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谓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唇胗,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胃中寒则胀满。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 解 读 ]

胃足阳明经,起始于鼻梁上端凹陷处,在两内眼角与足太阳经脉相交,向下循鼻外侧入上牙床,出来环绕口唇,交于唇下任脉的承浆穴,退回,沿腮下颌骨后缘,到大迎穴,经颊车,沿下颌角上行到耳前,过胆经上关穴,沿发际到额颅。

它的支脉,从大迎前下走人迎,沿喉咙进入锁骨上窝,下穿膈膜,归属于胃,联络脾脏。该脉直行的主干,从锁骨上窝向下,行于乳内缘,再向下挟脐,入于毛际两旁的气街中。

另一支脉,从胃的下口,下走腹内,至气街与主干相汇合。再由此下行,至髀关,过伏兔,经膝盖,沿小腿胫骨前外侧到足背,入足中趾内侧缝。在该支脉上,从膝下三寸处,分出另一支,向下到中趾外侧缝;在足背上又分出一支,进入大趾内侧,出大趾内侧端(交于足太阴脾经)。

本经脉如因外邪侵入而受到感动,就会产生:身体似凉水喷洒,阵阵发冷,好伸懒腰,打呵欠,颜面发黑等。发病时,不愿见人和火光,听到木的声音就心跳不安,只想关闭门窗独自居住。发病剧烈时,就想登高歌唱,脱衣乱跑,腹胀肠鸣,这叫厥。

本经输穴能主治关天“血”方面所发生的病症有:狂疾,疟疾,温热,自汗出,鼻流清涕或出血,嘴歪,口唇生疮,颈肿,喉咙疼痛肿大,腹内水肿,膝盖肿痛,沿胸部、乳部、气街、伏兔、胫骨外缘、足背等处均痛,足中趾不能活动。气盛时,身以前都发热,若气盛有余于胃,则会消谷善饥,小便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都发凉,若胃中有寒,则发生胀满。对以上病症治疗时,属盛的用泻法,属虚的用补法,属热的用疾刺以泻之,属寒的用留针以补之,阳气不足而脉气下陷的用灸法肋其升举,既不纯是盛,又不单系虚的复杂症证,则应按该病证选取一经或数经的复式刺法取治。所谓盛,是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三倍;所谓虚,是寸口脉反小于人迎脉。

[内经诀要]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舌本痛,体重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趾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 解 读 ]

足太阴脾经,起始于足大趾尖端,沿大趾内侧白肉边,过核骨上行于足内踝前方,直至腿肚内侧,沿胫骨后,穿过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膝股内侧前缘,入腹,归属于脾脏,联络胃,从胃上膈,挟咽喉,上连舌根,散于舌下。

它的支脉,从胃别行上膈膜,注于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本经如因外邪侵入而受到感动,就会产生:舌根强硬,食则呕,胃脘疼痛,腹胀,噫气,大便或放屁后觉得轻松,但身体觉得沉重。

本经输穴主治关于“脾”方面所发生的病症有:舌根疼痛,身体沉重不敢摇动,食不下,心烦,心下急痛,大便溏泄或拉痢,小便不畅,黄疸,不能卧,能勉强站立,股膝内侧发肿发冷,足大趾不能活动。对以上病症治疗时,属盛的用泻法,属虚的用补法,属热的用疾刺以泻之,属寒的用留针以补之,阳气不足而脉气下陷的用灸法助其升举,即不纯是盛,又不单系虚的复杂病证,应按该病证选取一经或数经的复式刺法取治。所谓盛,是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三倍;所谓虚,是寸口脉反小于人迎脉(参见第七章终始第九)。

[内经诀要]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循内后廉,行手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 解 读 ]

手少阴心经,起始于心,出属心系,下过膈膜,联络小肠。

该经的支脉,从心系上挟咽喉,联目系。其直行的主干,从心系上行到肺,横行出于腋窝下,沿上臂内侧后边,行于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后,下到肘弯内侧,接着沿前臂内侧后边,到达手掌后骨头的尖端,进入手掌内后边,沿小指内侧出于末端(交于手太阳小肠经)。

本经脉如因外邪侵入而受到感动,就会产生:咽喉干,心口痛,想喝水,前臂发冷、酸痛等。

本经输穴主治关于“心”方面所发生的病症有:目黄,胸胁痛,上臂内侧后缘疼痛、发冷,掌心热痛等。对以上病症治疗时,属盛的用泻法,属虚的用补法,属热的用疾刺以泻之,属寒的用留针以补之,阳气不足而脉气下陷的用灸法助其升举,即不纯是盛,又不单系虚的复杂病证,应按该病证选取一经或数经的复式刺法取治。所谓盛,是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两倍;所谓虚,是寸口脉反小于人迎脉。

[内经诀要]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外后廉,出肩解,绕肩甲,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肘、臂外后廉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 解 读 ]

手太阳小肠经,起始于小指端,沿手外侧上手腕,过腕后臂外侧的高骨直上,沿前臂骨下缘出肘内侧两筋之间,沿上臂外侧后缘,出肩胛骨关节,绕行肩胛,左右交于大椎,再向前入锁骨上窝,联络心脏,沿咽喉下横膈至胃,归属小肠。

该经的支脉,从锁骨上窝沿颈上面颊,至小眼角,转入耳内。另一支脉,由面颊经颧骨抵鼻,到大眼角,斜络于颧骨部(交于足太阳膀胱经)。

本经脉如因外邪侵入而受到感动,就会产生:咽喉痛,下巴以下颈以上的部分发肿,头不能向后转,肩痛似拔,上臂疼痛如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