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各阴阳经脉本输的穴位、
穴性及可防治的一般疾病
人的五脏各有井、荥、输、(原)、经、合五个输穴,六腑各有井、荥、输、原、经、合六个输穴,这些穴位都分布在四肢十二经脉的“本部”,即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部位,所以又叫本输穴,都是脏腑气血循行于经脉的重要出入之处。所以,有针对性地针灸、按摩这些穴位,可以有效地通调气血,对该经脉通过的头面躯干各部位及其所属的内脏和器官进行保健和治疗。
以下内容是根据百岁寿星马云屏老先生的广征博来和研究,结合作者的临床实践编写的。(请参阅第十八章外经、内腑病的防治及取穴)
1.手太阴肺经的六输
少商(井),位于拇指甲根内侧角后,约1/10横食指处。
穴性:通经气,利咽喉。
可治疗:咳嗽,咽喉肿痛,卒中昏迷。
鱼际(荥),位于拇指以上第一掌骨的中部,靠掌一侧。
穴性:疏肺和胃,利咽,清热。
可治疗:喉咙干燥、肿痛,咳嗽。
太渊(输、原),位于腕关节挨手掌的横纹上,靠拇指一侧,桡动脉的外侧。
可治疗:咽干,咳嗽,牙痛,掌中发热。
经渠(经),位于手腕横纹以上约一横食指,动脉外侧。
可治疗:掌中发热,咳喘。
尺泽(合),位于肘横纹上,大筋外侧。
可治疗:心烦,舌干,喉痛,支气管炎。
2.手少阴心经的六输
少冲(井),位于小指指甲根内侧角后,约1/10横食指处。
穴性:开心窍,清神志。
可治疗:心烦,心悸。亦用于卒中急救。
少府(荥),位于第四、第五掌骨间,握拳时小指指尖所指处。
可治疗:心悸,掌中热,小便不利。
神门(输、原),位于腕关节挨手掌的横纹上,在豆骨下尺骨端的凹陷处。
穴性:清心热,安神宁心。
可治疗:眩晕,心烦,失眠,遗尿。
灵道(经),位于掌后神门穴上约一横食指半,横纹端部。
可治疗:失眠,心悸,心痛,癔病。
少海(合),位于肘关节屈曲后肘横纹内侧的端部。
穴性;疏心气,宁神志。
可治疗:手麻,健忘,心痛。
3.手厥阴心包经的六输
中冲(井),位于中指指甲根内侧角后,约1/10横食指处;《甲乙经》谓:在手中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陷者中。
穴性:清心退热。
可治疗:中暑,卒中昏迷。
劳宫(荥),位于第二、第三掌骨之间的掌心横纹上。
穴性:清心火,安神和胃,除湿热。
可治疗:口疮,卒中。
大陵(输、原),位于腕关节横纹正中两筋之间。
穴性:清心宁神,和胃宽胸。
可治疗:心烦,心闷,失眠,掌中热。
间使(经),位于大陵穴上四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宽的两筋之间。
穴性:调心气,清神志。
可治疗:胃痛,心悸,癔病。
曲泽(合),位于肘弯横纹正中大筋的内侧。
穴性:清心火,除血热。
可治疗:身热,呕吐。
4.足太阴脾经的六输
隐白(井),位于足大趾趾甲根内侧角后,约1/10横食指处。
可治疗:腹胀,腹痛。
大都(荥),位于足大趾根部内侧趾跖关节前。
可治疗:腹胀,胸满,食不消化。
太白(输、原),位于足大趾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
可治疗:食不消化,胸胁胀,脚气。
商丘(经),位于足内踝前下方两骨之间。
可治疗:内踝痛,足背痛。
阴陵泉(合),位于膝下内侧胫骨上头的下方陷窝中。
可治疗:腹部胀气,小便不利或失禁,阴痛,遗精,腰、腿、膝疼痛。
5.足少阴肾经的六输
涌泉(井),位于足掌心中央凹陷处,屈曲足掌时,可显现凹窝。
穴性:清肾热,降阴火,宁神志。
可治疗:头晕,眼花,咽肿,舌干,足心热,阳痿。
然谷(荥),位于足内踝前凹陷处。
穴性:退肾热,理下焦。
可治疗:热病心烦,阳痿,阴痒,糖尿病,足寒。
太溪(输、原),位于足内踝后缘与跟腱中间。
穴性:滋肾阴,退虚热,状元阳,理胞宫。
可治疗:肾炎,膀胱炎,肾虚,阳痿,遗精,月经不调,由风、寒、湿引起的咽肿、喉痛、牙痛。
复溜(经),位于太溪穴直上,相距2横食指宽。
穴性:滋肾润燥,祛湿消滞。
可治疗:肾炎,水肿,偏瘫。
阴谷(合),位于膝下腘窝内侧两筋之间的横纹上。
穴性:滋肾清热,祛湿利便。
可治疗:膝关节炎,****炎。
6.足厥阴肝经的六输
大敦(井),位于足大趾趾甲根外侧角后,约1/10横食指处。
可治疗:遗尿,大便不通,小腹中热,阴头痛,****炎,淋病,子宫脱垂。
行间(荥),位于足第一与第二趾的趾缝后,相当于趾关节和跖趾关节的中线上。
穴性:泄肝火,凉血热。
可治疗:肝病,小腹胀,小便不通,尿道痛,大便失禁,月经不调。
太冲(输、原),位于足第一与第二趾的趾缝后,第一与第二跖骨之间的凹陷处。
穴性:清熄肝热,泄下焦湿热。
可治疗:头晕,头痛,喉痛,咽干,大便困难,小便不通,遗尿,淋病,阴痛,偏瘫。
中封(经),位于内踝前下方的凹陷中。
可治疗:咽干,喉肿,遗精,小便难,肝炎。
曲泉(合),位于膝内侧股骨端头下,肌腱以上,屈膝可得。
穴性:泄肝火,清湿热。
可治疗:膝关节痛,阴痒肿,小便难,子宫下垂。
7.手阳明大肠经的七输
商阳(井),位于食指指甲根内侧角后,约1/10横食指处。
穴性:清肺利咽,解表退热。
可治疗:咽喉肿痛,胸中气满,热病汗不出。
二间(荥),位于食指第一指骨内侧后部。
穴性:清肺利咽。
可治疗:喉痛,牙痛,流鼻血,耳鸣。
三间(输),位于第二掌骨小头后方凹陷处。
穴性:调腑气,泄邪热,利咽喉。
可治疗:身热,唇、口干,牙痛,咽塞,喉痛,大便不通。
合谷(原),位于虎口与第一、二掌骨结合部的中点。
穴性:疏散风邪,止痛,退热,消炎,通降肠胃。
可治疗,感冒,咳嗽,咽痛,牙痛,耳聋,中风,指挛,面瘫。
阳溪(经),位于拇指根后,腕关节处的凹窝中央。
穴性:祛风泄火,疏散阳明经脉的邪热。
可治疗:耳鸣,耳聋,牙痛,手腕痛。
曲池(合),位于肘弯横纹外侧端头。
穴性:调和气血。
可治疗:流行性感冒,皮肤干燥、发痒,胸中烦闷,高血压,偏瘫。
上巨虚(下合穴,属足阳明胃经,因为大肠盛受胃中的水谷,所以联属于胃),位于膝下六寸,胫、腓两骨之间。
穴性:疏经调气,理脾和胃,通肠化滞。
可治疗:脾胃虚弱,慢性肠胃炎,腹泻,膝肿,手足麻木。
8.手太阳小肠经的七输
少泽(井),位于小指指甲根外侧角后,约1/10横食指处。
穴性:清心火,散郁热。
可治疗:口热烦心,咽干,耳聋,卒中。
前谷(荥),位于手第五指掌关节外侧前,横纹之端。
可治疗:咳嗽,胸满,咽肿,喉痛,耳鸣,手指麻痒。
后溪(输),位于小指外侧第五掌指关节后,手掌横纹端头。
穴性:祛内热,清神志。
可治疗:耳鸣,耳聋,项痛,落枕。
腕骨(原),位于手外侧腕前三角骨的凹窝中。
可治疗:肘腕及五指关节炎,胆囊炎。
阳谷(经),位于腕关节三角骨与尺骨小头之间。
可治疗:手腕痛,耳鸣,耳聋,牙痛,喉痛咽梗,痔痛。
小海(合),位于肘内两骨尖之间的凹窝中,屈肘可得。
穴性:祛风清神。
可治疗:小指、肘肩、项、头痛,心烦。
下巨虚(下合穴,属足阳明胃经,因为小肠盛受胃中的水谷,所以联属于胃),位于上巨虚穴下4横指,胫、腓两骨之间。
可治疗:胃热,腹痛,肠炎,关节炎,脚气。
9.手少阳三焦经的七输
关冲(井),位于无名指指甲根外角后,约1/10横食指处。
穴性:疏经络之火,解三焦郁热。
可治疗:耳鸣,耳聋,咽喉痛,口干,舌裂,唇焦,口气,心烦,掌热。
液门(荥),位于手背无名指与小指指缝后方,掌指关节前的凹陷中。
可治疗:耳痛,耳鸣,目涩,牙痛,咽肿,喉炎,项痛。
中渚(输),位于液门上约一横食指,手背第四、五掌骨间。
穴性:解三焦邪热。
可治疗:耳鸣,耳聋,手指不能屈伸。
阳池(原),位于腕关节背面,总肌腱的尺侧凹陷处。
穴性:可清三焦经络之热。
可治疗:口干,喉痛,烦闷,腕痛。
支沟(经),位于手腕后4横指宽处的两骨之间凹陷处。
穴性:降逆火,通三焦。
可治疗:习惯性便秘,咽喉肿痛。
天井(合),位于肘尖大骨之后,两筋间凹陷处。
穴性:疏三焦之火,化经络痰湿。
可治疗:喉痛,肘、臂、肩、背、项痛。
委阳(下合穴,属足太阳膀胱经的别行之络,因为三焦脉气出于委阳,并足太阳之正脉入络膀胱,约束三焦,所以委阳是三焦经脉的下合输穴),位于窝横纹外侧端。
穴性:疏水道,利膀胱。
可治疗:小便不利,身热,肾炎,膀胱炎。
10.足阳明胃经的六输
历兑(井),位于足第二趾趾甲根外侧角后,约1/10横食指处。
穴性:和胃。
可治疗:多梦,颜面浮肿,齿痛,喉痛,心腹胀满,发热。
内庭(荥),位于足第二、三趾趾缝后,约半个横食指处。
穴性:和肠化滞。
可治疗:胃痛,食不化,腹胀,肠鸣,喉痛,牙痛,耳鸣。
陷谷(输),位于足第二、三趾趾缝直上约1.5横食指处。
可治疗:足背肿痛,肠鸣腹痛,颜面浮肿。
冲阳(原),位于陷骨以上4横指处,第二、三跖骨间。
穴性:和胃。
可治疗:腹胀,善呕,上齿痛,头面水肿。
解溪(经),位于足踝正中,凹窝外侧两筋之间。
穴性:清胃热,化湿滞。
可治疗:转筋,足踝痛,腹胀,便秘,善噫,眩晕,头痛。
足三里(合),位于外膝眼(膝盖的外下部凹窝)直下4横指,胫骨前缘外一横食指处;又见。
穴性:扶正培元,祛邪防病,通调气血,理脾胃,和肠消滞。
可治疗:胃痛,腹痛,呕吐,腹胀,腹泻,便秘,小便不利,烦闷身热,失眠,善噫,高血压,指头麻木,偏瘫。
11.足太阳膀胱经的六输
至阴(井),位于足小趾趾甲根外侧角后,约1/10横食指处。
穴性:疏巅顶风邪。
可治疗:头项痛,遗精,小便不利,周身瘙痒,身闷,烦心,转筋,足下热,足关节炎。
通谷(荥),位于足小趾外侧,第五趾趾骨底的外侧。
可治疗:头痛,目眩,胸满,咳喘,食不化。
束骨(输),位于足小趾外侧,第五趾跖骨小头后骨下方。
可治疗:头痛目眩,发寒热,疔疮,痔疾。
京骨(原),位于足外侧,第五跖骨粗隆突起部下方。
穴性:祛风疏邪,宁心清脑。
可治疗:心悸,头项痛,鼻出血,腹满,泄泻,不饮食。
昆仑(经),位于外踝与跟腱(大筋)的中间。
穴性:舒筋化湿,健腰强肾。
可治疗:眩晕,神经性头痛,腰背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膝关节炎,脚气。
委中(合),位于腘窝横纹中央。
穴性:清血泄热,祛风湿。
可治疗:中暑,流鼻血不止,下牙痛,咽喉症,遗溺,小便难,膀胱炎,膝关节炎,虚汗盗汗,半身不遂。
12.足少阳胆经的六输
窍阴(井),位于足第四趾趾甲根外侧角后,约1/10横食指处。
穴性:清肝胆,疏气火。
可治疗:神经衰弱,神经性头痛,头痛心烦,肋间神经痛,喉痛,舌干,耳鸣,目痛。
侠溪(荥),位于足第四、五趾趾缝后,半横食指处。
穴性:清热止痛。
可治疗:肋间神经痛,月水不通,头眩,耳鸣,多泪,颊颔痛。
临泣(输),位于足第四、第五跖趾关节后,半横食指处。
穴性:清火熄风,明目聪耳,疏肝胆气滞。
可治疗:胸满,气喘,头眩目涩,耳鸣,乳腺炎,月经不调。
丘墟(原),位于足第四趾直上,外踝前下方凹陷处。
穴性:清肝胆,化湿热。
可治疗:胸满,善太息,两胁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痛,踝关节痛,脚气。
阳辅(经),位于外踝上4横指加一横食指,腓骨前缘。
可治疗:偏头痛,腰痛,脚气。
阳陵泉(合),位于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穴性:舒筋,清胆热,驱腿膝风邪湿滞。
可治疗:腰腿痛,偏瘫,遗尿,便秘,眩晕,口苦,吐酸,善太息,胆囊炎,膝关节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