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冠心病自然疗法
12357600000044

第44章 其他自然疗法 (3)

第17章 其他自然疗法 (3)

【临床表现】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频率、节律、冲动传导过程发生紊乱,表现为胸闷、气急、眩晕、甚至心前区疼痛。

【梳头治疗区域】

1.头部治疗区:神庭1区、囟会1区。

2.头部全息穴区带:额中带、额旁1带(右侧)。

3.配穴:神门、心、皮质下(图163)。

图163头部及耳部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的穴位

【操作方法】

1.持梳呈90°,梳齿深触神庭1区、囟会1区,用厉梳法上、下梳刮5分钟,频率每分钟60次。

2.梳棒按揉心、神门各2分钟,每分钟80次。

3.指捏皮质下2分钟,发热为宜。

第八节针 刺 疗 法

针刺疗法是以毫针为针刺工具,在人体经络腧穴施以一定的操作方法,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功能而治疗相关疾病的一种自然疗法。对冠心病患者进行针刺治疗是一种既行之有效,又简便易行的治疗方法。它可以达到急则治其标而缓解心绞痛;缓则治其本而调整机体功能的目的。针刺疗法适宜应用于冠心病患者的整个康复过程中。

一、针刺疗法治疗冠心病的机制

针刺疗法是通过中枢神经和神经节段起作用,从而使大脑皮质产生抑制作用,影响心脏功能,使冠状动脉扩张,血流量增加,心肌缺血得到改善,心绞痛症状得到缓解。针刺还可以促进经脉的气血畅通运行,起到疏通宣导、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

冠心病在中医学中属于“胸痹”范畴。其发病的关键,以胸阳素虚为主,阴寒之邪乘虚而袭,则胸阳痹阻,络脉失和而发病。针刺治病的关键就在于根据证候的属性来调节阴阳的偏盛偏衰。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另外,针刺疗法还能够通过扶正祛邪和疏通经络这二大作用来起到治疗冠心病的作用。

二、针刺疗法治疗冠心病的具体方法

针刺疗法治疗冠心病的针刺穴位一般选用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的穴位。针刺感向胸部传导,以有走窜感为佳,其止痛迅速。可以根据病人的不同体质,病情轻重,采用中度或轻度刺激的手法和小幅度捻转的刺激手法,待有酸、胀、麻、重的针感后,持续捻转3~5分钟,或留针15分钟,再捻转1~2次,多数病人可达到止痛效果。如果伴有其他心血管疾病症状,如心慌、气憋等,可选择内关、膻中、鸠尾等穴,也能缓解症状。

方法1取内关、心俞、膈俞、神门、大陵、厥阴俞穴。用泻法,每日1次。若有心绞痛发作者主穴应选心俞、内关、公孙、膻中、巨阙等穴,仍用泻法,每日1次。

方法2主穴:取内关、心俞、神门、膻中、厥阴俞。配穴:曲池、太冲、三阴交、丰隆、足三里、间使、郄门、乳根。每日选2个主穴,2~3个配穴,主配穴隔日交替选用。针刺得气后留针20~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中间停针3天左右,再进行第2疗程。心绞痛发作时用泻法,不发作时用平补平泻法,气虚体弱者用补法。一般治疗2个疗程后患者微循环明显改善,心功能提高,血液黏稠度降低。

冠心病相当于中医学中的“胸痹”,中医辨证分虚寒证、痰浊证和瘀血证,现将其治法介绍如下。

(一)虚寒证

治疗原则:通阳散寒。

针灸手法:用泻法。

主穴:心俞、内关、厥阴俞、通里穴。

(二)痰浊证

治疗原则:通阳化浊。

针灸手法:用泻法。

主穴:巨阙、膻中、郄门、丰隆、太渊穴。

(三)瘀血证

治疗原则:活血化瘀。

针灸手法:用泻法。

主穴:心俞、膈俞、膻中、阴郄、巨阙穴。

随证选穴:唇舌发绀者,可选取少商、少冲、中冲,点刺出血。

三、行针手法及针刺疗法治疗冠心病的基本穴位

(一)行针的基本手法

进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往往行使一定的手法,这就是行针。行针技术就是针刺的基本手法。针刺部位产生了经气的感应,叫做“得气”,即患者局部出现酸、麻、重、胀等感觉,部分病人还有不同程度的感应扩散和传导;医生也感到针下沉紧。如果未得气,医生则感到针下空虚滑利,患者也没有什么感觉。针刺的基本手法有以下4种。

1.捻转手法是指当针尖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前后、左右的行针动作,即将针向前向后来回旋转捻动,反复多次。捻转的角度大、频率快,刺激量就大;捻转的角度小、频率慢,刺激量就小。捻转的幅度一般掌握在180°~360°之间。同时必须注意不能只单向捻转,否则容易使肌纤维缠绕在针身上,使患者局部疼痛,并造成出针困难。

2.提插手法是一种纵向的行针手法,即针尖进入一定深度后,施行上下、进退的行针动作,换句话说,就是将针从浅层插入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如此反复地上提下插。这种手法的应用视病情和穴位而异,注意不要过大过快。

3.留针是指进针以后,将针留置穴位内不动,以加强针感和针刺的持续作用。留针与否和针刺时间的长短,主要依病情而定。对于一般病证,只要针下得气,施术完毕即可出针,或者酌情予以留针10~20分钟;但对于一些慢性、顽固性病证,可适当增加留针时间,并且在留针过程中间歇行针,保持一定的刺激量,以增强疗效。对于针感较差的患者,留针还可以起到得气以增强疗效的作用。

4.出针出针时,先以左手拇指、示指按住针周围皮肤,右手持针轻微捻转并慢慢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迅速拨出并用棉球按压针孔,防止出血。最后检查针数,防止遗漏。

(二)治疗冠心病的基本穴位

用针刺疗法治疗冠心病常用的穴位有下列几种,现分别介绍如下。

1.内关穴属于手厥阴心包经。位于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直刺0.5~1寸。操作时用30~32号1~1.5寸毫针,快速刺入皮下0.5寸后,缓缓进针,有“得气”感应后(避免麻电感),以90°~180°来回捻转,3~6秒1次,运针2~5分钟,保持有中等偏强的针感,间隔3~5分钟捻转1次,针治10~20分钟起针。临床疗效:据报道,针刺内关穴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良好疗效。当疼痛发作时,针刺内关穴后,患者疼痛趋向缓解,平时针刺内关穴,可以预防心绞痛复发或者减少发作次数。

2.心俞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位于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向脊柱方向斜刺0.5~0.8寸。用28~30号1.5寸毫针,针向脊柱斜刺进针0.5~0.8寸行刮针手法,留针10分钟,每日1次,重者每日2次。临床疗效:据报道,有人用针刺心俞穴治疗心绞痛30例,针刺1次,疼痛解除者20例,针刺2次疼痛缓解者5例,另有5例配合其他药物,疼痛解除。

3.至阳穴属于督脉。位于第7胸椎棘突下。向上斜刺0.5~1寸。操作时用28号或者用30号1寸半毫针向上斜刺0.5~1寸,强刺激,不留针。久病体弱者加用艾条灸3~5分钟。临床疗效:据报道,针刺至阳穴治疗心绞痛效果良好。

4.膻中穴属于任脉上的穴位。位于前正中线,平第4肋间隙处。平刺0.3~0.5寸。操作时取膻中穴,先平刺0.3~0.5寸,然后沿皮向下透鸠尾穴,进针2.5~2.8寸,用中强度刺激手法,每日1次,留针2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中间休息3~4天。临床疗效:据报道,针刺膻中穴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良好效果。

5.神门穴属于手少阴心经上的穴位。位于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直刺0.3~0.5寸。取双侧神门穴直刺0.3~0.5寸,中强度刺激,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每日1次,一般针刺3~5次即可。临床疗效:据报道,针刺双侧神门穴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良好疗效。

6.俞府穴属于足少阴肾经上的穴位。位于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斜刺或平刺0.5~0.8寸。沿第1胸肋间,向璇玑穴方向呈45°~55°角缓慢进针0.5~0.8寸,得气须向右颈项及左肩放射,用平补平泻手法,持续3分钟后,留针15分钟。临床疗效:据报道,针刺俞府穴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良好疗效。

四、针刺疗法的注意事项

针刺疗法治疗冠心病安全、可靠,但如果不了解针刺疗法的禁忌证及其他一些应该知道的注意事项,也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从而给患者带来一些不必要的痛苦。现将针刺疗法治疗冠心病的注意事项介绍如下。

1.针刺选穴应该少而精针刺疗法治疗冠心病的效果如何,不取决于针刺穴位的多少,而取决于针刺穴位的选择与针刺手法的运用是否熟练和准确。因此,针刺穴位的选择要做到宁少勿多,精简疏针。尽力避免多针滥刺,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痛苦。

2.要注意防止刺伤人体重要脏器用针刺疗法治疗冠心病时,一定要注意,位于两肋及肾区的腧穴,不能直刺和深刺,以免刺伤人体重要脏器肝脏、脾脏和肾脏。再如,位于背部第11胸椎两侧、侧胸第八肋间、前胸第6肋间以上的腧穴,不能直刺、深刺,以免刺伤心、肺。对于中老年肺气肿患者更需谨慎、小心,以防止发生气胸。

3.要注意不宜针刺的3种情况用针刺疗法治疗冠心病时应当牢记并注意以下3种情况不宜针刺治疗。①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②常有自发性出血或者损伤后出血不止者。③过于饥饿、疲劳或者精神高度紧张者。

4.其他要注意避开血管针刺,防止出血;对于体质虚弱者,刺激不宜过强,并尽可能嘱其取平卧位治疗。

五、异常情况的识别与处理

用针刺疗法治疗冠心病时,可能出现以下几种异常情况,医务人员和患者要学会识别与处理,现分别介绍如下。

(一)晕针

1.临床表现在针刺过程中,病人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心慌气短、恶心欲呕,面色苍白、出冷汗、脉象细微等情况时,即考虑发生了晕针现象,严重者会出现血压下降、四肢厥冷、不省人事、二便失禁。

2.处理方法首先将针全部取出,使患者平卧,头部稍低并注意保暖。轻者在饮用温开水或者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的基础上,可以指掐或针刺人中、内关、足三里、素髎。灸百会、气海、关元等穴。必要时应配合其他急救措施。

3.预防措施在针刺过程中,要注意预防晕针的发生。对于初次接受针刺治疗或精神紧张者,应先予安慰,消除顾虑;针刺时最好选卧位;取穴不宜太多,手法不宜过重。对于空腹和过度疲劳者,不要针刺。在留针过程中,一旦出现头晕、恶心等晕针先兆,就要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二)滞针

1.临床表现滞针是由于患者精神紧张,针刺入后,局部肌肉强烈收缩,或者因为毫针刺入肌腱及行针时捻转角度过大,或者连续进行单向捻转,而致肌纤维缠绕针身所致。于进针后出现提插捻转及出针困难的现象。

2.处理方法发生滞针时,应该嘱患者不要精神紧张,以使局部肌肉放松。因单向捻转而致者,则须反向捻转。如属肌肉一时紧张,则可留针观察一段时间,然后再行捻转出针。也可按揉局部或者在附近部位加刺1针,以转移患者注意力,随后将针取出。

3.预防措施滞针的预防措施主要是对精神紧张者,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紧张和顾虑。并且注意进针时避开肌腱,行针时捻转角度不宜过大,更不要单向连续捻转。

(三)弯针

1.临床表现弯针是由于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或者针下碰到坚硬组织,或者留针中因体位不适或者受到某种意外而改变体位,针柄受到外物的压迫和碰撞以及滞针未得到及时正确的处理,而出现了针身弯曲,针柄改变了进针时刺入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捻转及出针均感困难,患者感觉疼痛。

2.处理方法发生弯针后,应注意观察针具,如系轻微弯曲,不要再行提插和捻转,而应将针慢慢地退出。当针弯曲角度过大时,应该顺着弯曲地方向将针慢慢地退出。如果因体位改变所致,应恢复原来的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再行退针,切忌强行拔针。

3.预防措施针刺时要注意进针时手法要熟练,指力要轻巧,应该有舒适的体位,在留针过程中,不要随意变动体位,针刺部位和针柄不得受外物的碰撞或压迫。如有滞针,应该及时正确处理。

(四)刺伤重要脏器

1.临床表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在重要脏器体表进针时针刺过深所致。刺透胸壁伤及肺脏,可造成外伤性气胸。刺伤肝、脾、肾脏可引起肝出血、脾出血、肾出血,甚至出现出血性休克;刺伤胆囊、膀胱、胃、肠;可出现腹膜刺激征和急性腹膜炎。

2.处理方法一旦出现上述针刺意外,应及时送病人到医院请相关专业的专科医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