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冠心病对证自疗
12356100000038

第38章 辨证分型治疗验案 (3)

第6章 辨证分型治疗验案 (3)

按:本案患者体型肥胖,心前区痛如刀割,舌有瘀斑,苔白腻,脉弦滑,有痰瘀阻络之象,但患者大汗淋漓,脉数,有欲厥脱之象。证属阳微厥逆,气滞血瘀,故以丹参、川芎、益母草活血通络,桂枝温通心阳,人参、附子、龙骨、牡蛎益气温阳固脱,服药后症状明显改善,用益气养阴,化瘀祛浊法善其后,用药丝丝入扣,步步有法。

医案出处:《医海涓聚》—张志雄

四、痰瘀阻滞

验案1

胡某,男,44岁。1976年4月1日初诊。

真心痛,汗出,肢冷,脉来弦细,苔白滑腻。心阳不振,气滞血瘀,痰湿痹阻,心脉不通。

急拟通阳宣痹,豁痰开窍,活血化瘀。

川桂枝12g,白芍9g,厚朴3g,苍术6g,南沙参9g,蒺藜9g,藁本6g,远志6g,郁金9g,竹沥、半夏各6g,焦谷芽、麦芽各9g,大枣10枚;冠心苏合丸每日2次,每次1粒。7剂。

二诊:服药后疼痛消失,胸闷憋气,乏力纳呆,脉弦细弱,苔薄白质嫩胖,心脉渐通,仍守前意。

川桂枝9g,石菖蒲9g,远志3g,牛膝9g,白术9g,丹参12g,白芍9g,降香(研末、冲服)12g,陈胆南星6g,炙甘草3g,大枣10枚;每次冠心苏合丸(冲服)1粒。14剂。

三诊:诸症均减,心电图明显改善,苔薄脉细弦,治拟益气养心、通阳活血以善其后。

党参12g,焦白术9g,全当归12g,白芍9g,桂枝6g,川芎6g,丹参12g,郁金9g,远志6g,炙甘草6g,大枣10枚,焦谷芽、麦芽各9g。14剂。带药出院。

按:患者因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并发休克,心力衰竭急诊入院。经抢救后心力衰竭控制,但心电图Q波宽而深、ST段抬高、T波倒置,胸痛,汗出肢冷。脉证合参属心阳不振,心脉瘀阻,为真心痛,按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之意,先拟通阳宣痹,活血化瘀,豁痰开窍。待心脉逐渐畅通,症状缓解则以益气养心,通阳活血以善其后,巩固疗效。所以药随症变,灵活机动,抓住本质,急缓有序。

医案出处:《张志雄医案选》

验案2

唐某,男,47岁。

3年前发现高血压,一般在17.29~19.95/11.97~13.3kPa,伴失眠,头昏,头痛,服复方降压片可控制,今年2月份曾发生心前区疼痛,未经治疗而缓解,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胸骨后压榨性痛,1日发作数次,每次3~5min。

在单位医务室认为系胃炎、胃痉挛,服阿托品、溴丙胺太林等药物无效,当天来院急诊。胸闷憋气,胸膺两乳间疼痛,心痛彻背,疼痛呈持续性,且阵发性加剧,向左肩背部放射,上腹部胀痛,大便干,头昏,心慌,气急,出冷汗而住院。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体检:体温37.5℃,脉搏76/min,血压16.49/11.17kPa,神志清,口唇、指、趾无发绀,心界不扩大,第一心音减弱,律齐,无病理性杂音,A2>P2,肺部未闻及干、湿啰音,剑突下压痛。心电图: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其中V2导联ST抬高0.5mV。诊断为真心痛(中医);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西医)。

辨证为阳明腑证。治宜攻里通下,祛瘀化浊。

生大黄,厚朴,枳实,黄芩,法半夏,瓜蒌,石菖蒲,川黄连,吴茱萸,丹参,失笑散。

二诊:服药后诸症大减,脉转弦滑,舌质较润,黄腻苔较前亦化其半,复查心电图符合心肌梗死演变期,当予养阴益气,化瘀通络,稍佐调理脾胃之品。服14剂后,病情稳定。

按:本案患者初期表现为胸闷憋气,其后心痛彻背,胸膺间疼痛,上腹部胀满,大便干,结合脉症舌象分析,脉弦主痛主实,滑为痰浊,数则有热,舌质红苔黄腻,证属痰浊交结,痰热互阻腹中,故从阳明腑证治之,以大黄、枳实、厚朴通腑泄热,瓜蒌、法半夏、石菖蒲化痰祛浊兼通心气,丹参、失笑散和营理气止痛,黄连、吴茱萸和胃降逆,投药7剂,诸症减轻。总之六腑以通为用,阳明腑证则非通不治,但一味攻下通腑易伤正气,当因势利导,在病情稳定,诸症轻减,处于恢复阶段时,当以益气养阴,兼顾脾气,方能达到巩固疗效之目的。

医案出处:《医海涓聚》—张志雄

验案3

陈某,男,61岁。1974年2月7日初诊。

胸骨后刀割样疼痛频发4d,心电图提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收入病房。刻下胸痛引臂彻背,胸闷气促,得饮则作恶欲吐,大便3日未解,苔白腻,脉小滑。

阴乘阳位,清阳失旷,气滞血瘀,不通则痛。《金匮要略》曰:“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瓜蒌薤白半夏汤主之。”治从其意。

瓜蒌9g,薤白6g,桃仁9g,红花6g,丹参15g,郁金9g,制香附9g,制半夏9g,茯苓12g,橘红6g,全当归9g,生山楂12g。

2月13日二诊:胸痛5日未发,胸闷亦瘥,面部仍有灰滞之色,大便4日未通,苔薄腻微黄中剥,脉小滑。痰瘀渐化,心阳亦见宣豁之机,还宜通中寓补,以其本虚标实故也。

前方去香附、郁金、山楂,加炒酸枣仁9g,生大黄(后下,后改用制川大黄)3g,9剂。

2月21日三诊:胸闷胸痛已罢,便艰,苔腻已化,舌红,脉弦小,心电图提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恢复期,病后心阴耗伤,拟补中寓通,以图根本。

太子参15g,麦冬9g,五味子3g,炒酸枣仁9g,浮小麦30g,炙甘草6g,丹参15g,当归9g,桃仁6g,红花6g,火麻仁(杵碎)12g。10剂。

按:本案痰滞交阻,气滞血瘀,先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通阳散结豁痰化瘀,服15剂症状消失;随后选用生脉散益气养阴调治善后。张氏治黄某为心气极虚,血行失畅之症,颇有正气暴脱之虞,予益气养心固脱之剂,参以活血之品,化险为夷,属补中寓通之法。

医案出处:《张伯臾医案》

验案4

何某,男,56岁。1978年2月16日会诊。

患者因突然胸骨后痛,憋气,心慌,气短,出汗,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住院3d,经抢救病情稍稳定。现仍左胸痛,胸闷,气短,乏力,腹胀纳少,大便不畅,舌胖黯苔白腻,脉沉细左寸弱。

辨证为真心痛(气虚血瘀痰浊)。治宜益气活血,健脾化浊。

生黄芪20g,党参20g,丹参15g,当归12g,红花10g,荜茇12g,高良姜10g,陈皮10g,厚朴6g,神曲12g,香附15g,姜黄12g,红参(另煎、兑服)5g。

2月23日二诊:进前方,胸痛缓解,胸闷气短减轻,大便1~2日1行,腹胀减轻。舌胖黯,苔薄白,脉沉细。宗上方加瓜蒌20g,薤白12g。继服。

3月2日三诊:服药后胸闷、胸痛完全缓解,大便通畅,无腹胀、气短,乏力好转,睡眠可,上方继服。

按:本案真心痛,正气已伤,心气不足,自觉胸痛,胸闷心悸,气短乏力,舌质胖黯为胸阳不振,气滞血瘀;气虚脾胃失和,运化失司,痰浊阻滞,症见苔腻,腹胀、大便不爽。予以益气活血化瘀,健脾化滞之剂。黄芪、党参、人参补气;丹参、川芎、红花、当归、姜黄活血化瘀;香附、陈皮、厚朴、神曲健脾行气化浊;瓜蒌、薤白宽胸散结,化浊通便。

医案出处:《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郭士魁》

验案5

张某,男,50岁。

患者于1972年发现高血压,一般在17.29~18.62/14.63kPa,时感头昏。1973年查血脂偏高,1974—1975年曾有2次心绞痛发作,但心电图正常。近来工作较忙,在入院当天中午与他人谈话之际,突然胸骨后闷痛,冷汗,右手发麻,约持续10min,经用硝酸甘油含片后疼痛缓解,但4h后又有类似发作,伴呕吐,入院治疗。

体检:体温37.5℃,脉搏60/min,血压17.29/11.97kPa,形体肥胖,神志清,精神差,唇无发绀,心界不大,心音低钝,律齐,A2>P2,腹部无异常。心电图示Ⅱ、Ⅲ、aVF抬高0.3~0.5mV,V1~V4 T波双相。诊断: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胸闷憋气,胸痛痛有定处,脉弦,舌质胖黯,边有齿痕,苔黄腻。

辨证属真心痛,痰浊痹阻心阳。治以宣痹通阳,豁痰化浊。

瓜蒌、半夏、黄连、枳实、厚朴、失笑散、青宁丸。

二诊:药后胸闷憋气改善,胸前区疼痛已止。脉弦,舌质仍淡胖有齿痕。上述方药有效,续服7剂。三诊:心前区疼痛未再发作,但有时仍有胸闷憋气感。仍属瘀阻,心阳不振,续服上方治疗。四诊:服上方7剂,症状消失,复查心电图,示心肌梗死愈合期,但按脉虚细,指末不温,舌质润,苔薄白腻,根部厚腻。

治以益气温阳,化瘀通络。制附子、桂枝、黄芪、益母草、丹参、川芎、半夏、瓜蒌、苍术、甘草、大枣。服药7剂,带方出院,门诊随访良好。

按:本案先以宣痹通阳,豁痰化浊之法,后以益气回阳,化瘀通络,攻补兼施。

医案出处:《医海涓聚》—张志雄

五、其他证候

验案

成某,男,71岁。1976年6月21日初诊。

左胸阵发性刺痛2d,大便秘结7日未通,口臭且干,心悸。舌边红带紫,苔白腻,脉弦大小不匀。心电图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有多发性房性期前收缩及偶发性室性期前收缩。

证属劳伤心,湿滞热瘀交阻。治以宣清热通腑,活血祛滞。

黄连4.5g,制半夏12g,全瓜蒌2g,厚朴9g,枳实15g,生大黄(后下)6g,当归24g,川芎9g,红花6g,失笑散(包煎)9g,苦参15g。稍加减连服5剂。

6月26日二诊:动则左胸作痛,大便已解2次,口不干,但舌苔腻中灰未化,脉虚弦。痰湿瘀热,虽减未化,心脏气血流行未畅,再宜前法出入。

苦参15g,制半夏12g,全瓜蒌12g,厚朴9g,枳实12g,制川大黄9g,当归18g,川芎6g,石菖蒲9g,失笑散(包煎)9g。7剂。

7月3日三诊:左胸闷痛未发,便秘4日未通,夜间惊惕,烦懊不宁,舌苔厚腻已化,脉弦滑。热瘀尚未尽化,心阴亦见耗伤,宜养心清热活血化瘀。

北沙参15g,麦冬15g,生栀子9g,苦参15g,丹参15g,当归15g,降香4.5g,石菖蒲9g,失笑散(包煎)9g,磁硃丸(夜间吞服)6g。7剂。

7月10日四诊:左胸痛未发,头晕,大便间日1次,质软,夜寐较安,有时惊拢,心电图示前壁心肌梗死恢复期,脉弦小,苔腻净化,舌质边紫。痰热已清,心阴渐复,再宜养心安神活血。

北沙参30g,麦冬18g,五味子4.5g,茯苓9g,丹参15g,赤芍12g,红花6g,郁金9g,龙齿(先煎)24g,火麻仁(杵碎)24g。

按:本案前阶段属湿热瘀滞交阻,用泻心汤合小承气汤加减,后阶段以心阴虚而兼络瘀肠燥为主,以生脉散合清化通瘀之品,为先通后补之法。

医案出处:《张伯臾医案》

第二节 心律失常

一、心气、血、阴不足

(一)心气不足

验案1

曲某,男,49岁。1976年9月4日初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