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冠心病对证自疗
12356100000026

第26章 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 (2)

第4章 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 (2)

(3)乌头赤石脂丸:蜀椒14g,乌头(炮)7.5g,附子(炮)7g,干姜14g,赤石脂14g。研末,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先食服1丸,每日3次。不知,稍加服。主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4)当归四逆汤: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炙甘草、通草、大枣。

(二)重点方药解

瓜蒌薤白白酒汤

《金匮要略》

【组成】 瓜蒌24g,薤白12g,白酒适量。

【功用】 通阳散结,行气祛痰。

【主治】 胸痹。胸中闷痛,甚至胸痛彻背,喘息咳唾,短气,舌苔白腻,脉弦紧。

【方析】 胸阳不振,痰浊内阻。痰阻气机,胸中闷痛,胸痛彻背;肺失宣降,喘息咳唾,短气。

(1)君:瓜蒌,理气宽胸,涤痰散结。

(2)臣:薤白,通阳散结,行气止痛;白酒,行气活血。

【要点】 治胸阳不振,气滞痰阻之胸痹,以胸痛,喘息短气,舌苔白腻,脉弦紧为证治要点。

【加减】

(1)若寒邪较重者,可酌加干姜、桂枝、附子等以通阳散寒。

(2)气滞甚者,可酌加厚朴、枳实以理气行滞。

(3)兼血瘀者,可酌加丹参、赤芍等以活血祛痰。

【方歌】 瓜蒌薤白白酒汤,胸痹胸闷痛难当,喘息短气时咳唾,难卧仍加半夏良。

【按语】 本方所治胸痹,是由于胸阳不振,气滞痰阻所致。现代常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关于方中之白酒,现代医学认为酒易诱发冠心病、心绞痛。对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是严禁饮烈性酒。但本方中的白酒不是现今饮用之白酒,而是《金匮要略语译》所言“米酒初熟的称为白酒”,并非烈性酒。况且本方是水酒同煎,酒易挥发,经煎煮后,酒大部分已挥发,含量甚微,且中药中有些有效成分易溶于乙醇,故能增强本方行气通阳之功。

理 中 丸

《伤寒论》

【组成】 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各9g。

【功用】 温中散寒,补气健脾。

【主治】 脾胃虚寒证。脘腹疼痛,喜温欲按,自利不渴,畏寒肢冷,呕吐,不欲饮食,舌淡苔白,脉沉细;阳虚失血;小儿慢惊;病后喜唾涎沫;霍乱吐泻;胸痹。

【方析】 脾不健运,不欲饮食;脾不统血,阳虚失血;脾虚不能荣本,肝虚不能养筋,小儿慢惊;脾虚不摄,病后喜唾涎沫。

(1)君:干姜,温中祛寒。

(2)臣:人参,补中益气。

(3)佐:白术,燥湿健脾。

(4)使:炙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

【要点】

(1)温补并行而以温为主。

(2)本方是温补脾胃的基础方,以吐利冷痛及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细为证治要点。

(3)外感发热,或阴虚者忌用。

【加减】

(1)虚寒甚者,加附子、肉桂以助阳祛寒。

(2)兼气滞停饮,加枳实、茯苓以理气化饮。

(3)脐上筑动(下焦肾寒上犯)去白术,加肉桂以平降冲逆。

(4)吐多者,去白术,加生姜降逆和胃。

(5)心悸者,加茯苓以利湿宁心。

(6)渴欲得水(为脾不化湿,津液不布),加重白术用量。

【方歌】 理中丸主理中乡,甘草人参术干姜,呕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总扶阳。

【按语】 理中丸为温补脾胃,治疗脾胃虚寒之要方,除用治中焦虚寒,吐、利、冷痛之证,又可用治阳虚失血,小儿慢惊,病后喜唾涎沫,或霍乱吐泻及胸痹等由中焦虚寒所致者。

纵观全方药仅四味,干姜配人参,温补并行而以温为主;干姜配白术,温中燥湿为脾之所喜;人参配白术,补气燥湿,以助脾之运化。全方温、补、燥并行不悖,使中焦之寒得辛温而去,中焦之虚得甘补而复。

临证应用本方,当视病情虚寒轻重缓急而调整温、补药物的药物剂量及剂型变化。若寒甚者,参、姜并重为主药;治疗阳虚失血,干姜宜改用炮姜;病情轻缓者,以丸剂缓调;若病情急重如胸痹等,可改作煎剂使用,方如《金匮要略》中的“人参汤”即本方作煎剂使用。煎剂较丸剂力强,临床可视病情缓急而酌定。

三、痰浊内阻

(一)指导方药

【临床症状】 胸脘痞满,咳唾痰涎,舌苔厚腻,脉滑;兼湿者,可见口黏,恶心,纳呆,倦怠,便溏等症;化热者,可见胸闷时作灼痛,痰黄黏稠,心烦,口干,大便干或秘,苔黄腻,脉滑数。

【指导方药】

(1)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薤白、白酒。

(2)温胆汤: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炙甘草、茯苓。

(3)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

(二)重点方药解

瓜蒌薤白半夏汤

《金匮要略》

【组成】 瓜蒌12g,薤白、半夏各9g,白酒70ml(黄酒或醪糟代之)。

【功用】 通阳散结,祛痰宽胸。

【主治】 胸痹,痰浊较甚,心痛彻背,不能安卧者。

【方析】 本方即瓜蒌薤白白酒汤加半夏而成。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散结;配以瓜蒌、薤白豁痰通阳,理气宽胸。用于胸痹痰浊壅盛,病情较重者。关于方中所用白酒,意同前一小节所介绍之瓜蒌薤白白酒汤,并非现今之烈性白酒,《金匮要略语译》乃言“米酒初熟的称为白酒”,故而此处提示可用黄酒或醪糟代之。

温 胆 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组成】 半夏、竹茹、枳实各6g,陈皮9g,炙甘草3g,茯苓4.5g。

【功用】 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主治】 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胆怯易惊,虚烦不宁,失眠多梦,呕吐呃逆,癫等证。

【方析】 胆胃不和,痰热内扰。痰热内扰,胆怯易惊,虚烦不宁,多梦;痰热上蒙清窍,癫;胆胃不和,胃气上逆,呕吐呃逆。

(1)君: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

(2)臣:竹茹,清胆和胃,止呕除烦;枳实,理气和胃。

(3)佐:陈皮,理气化痰;茯苓,健脾祛湿,使湿去痰不生。

(4)使: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要点】

(1)燥湿化痰与清胆和胃相伍,使痰热消而胆胃和。

(2)本方治证为湿痰微有化热之象,以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滑或略数,湿痰微有化热证为证治要点。

(3)无热象者慎用。

(4)虚寒证忌用。

【加减】

(1)心内烦热,可加黄连、麦冬以清热除烦。

(2)口燥舌干,可去半夏,加麦冬、天花粉以润燥生津。

(3)癫抽搐,可加胆南星、钩藤、全蝎以息风止痉。

【方歌】 温胆汤中苓半草,枳竹陈皮加姜枣,虚烦不眠证多端,此系胆虚痰热扰。

【按语】 本方源于《备急千金要方》之温胆汤,较之多茯苓、大枣并减生姜剂量。

《三因方》中温胆汤原用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之胆寒证。方以二陈汤加竹茹、枳实而成,生姜只用五片。竹茹为甘寒之品,长于清热除烦止呕,尤其是清胆热,非他药可比。所以本方方名虽曰“温胆”,实为清胆。罗东逸谓:“和即温也,温之者,实凉之也。”

现温胆汤已成为理气化痰,调理肝胆脾胃之名方,其临床应用范围大有扩展。

四、气血虚弱

(一)指导方药

【临床症状】 头晕目眩,健忘耳鸣,心悸气短,动则益甚,倦怠乏力,腹胀食少,面色少华,腰膝酸软,舌质淡胖嫩,或有齿痕,脉沉细。

【指导方药】

(1)炙甘草汤:炙甘草、生姜、桂枝、人参、生地黄、阿胶、麦冬、麻仁、大枣。

(2)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

(3)人参养荣汤:黄芪、当归、肉桂、炙甘草、陈皮、白术、人参、白芍、熟地黄、五味子、茯苓、远志。

(二)重点方药解

炙 甘 草 汤

《伤寒论》

【组成】 炙甘草12g,生姜9g,桂枝9g,人参6g,生地黄50g,阿胶6g,麦冬10g,麻仁10g,大枣10枚。

【功用】 滋阴养血,益气温阳,复脉止悸。

【主治】 ①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证。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②虚劳肺痿。咳嗽,涎唾多,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

【方析】 阴血不足,血脉无以充盈,阳气虚弱,无力鼓动血脉,故脉结代,心动悸。

(1)君:生地黄(重用),滋阴养血。

(2)臣:炙甘草、人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阿胶、麦冬、麻仁,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

(3)佐:桂枝、生姜,温心阳,通血脉。

(4)使:清酒,温通血脉,以行药力。

【要点】

(1)阴阳气血并补。

(2)本方为阴阳气血并补之剂,以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为证治要点。

(3)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

(4)据现代研究,对功能性心律失常、期前收缩,有较好效果。

(5)现代应用常见于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属阴血不足,心气虚弱者,以及虚劳干咳属气阴两伤者。

【加减】

(1)心悸甚者,加酸枣仁、柏子仁以养心安神定悸。

(2)虚烦不眠,加龙齿、磁石以重镇安神。

【方歌】 炙甘草汤参姜桂,麦冬生地大麻仁,大枣阿胶加酒服,虚劳肺痿效如神。

【按语】 炙甘草汤在《伤寒论》中用以治疗脉结代,心动悸之证。所治证系由阴血不足,阳气虚弱所致,故本方阴阳气血并补,但方中用药又有所侧重。其中生地黄用量独重,并以酒水同煎,使滋阴养血复脉之功益著。但须注意的是,本方所使用的清酒,并非目今市场常见之清酒。究其所用,概与瓜蒌薤白白酒汤所用白酒相近。

炙甘草在方中剂量也较重,配人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佐桂枝、生姜温心阳、通血脉。诸药合用,共成阴阳气血并补之剂,使悸定脉复,故又名“复脉汤”。

虚劳肺痿,咳嗽,短气,形体消瘦,咽干舌燥,脉虚数,属阴虚血少,阳气虚弱者,本方也可使用。

生 脉 散

《医学启源》

【组成】 人参9g,麦冬9g,五味子6g。

【功用】 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 ①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苔,脉虚数。②久咳肺虚,气阴两虚证。干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脉虚细。

【方析】 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肺卫失固,则见汗多、气短、脉虚;或久咳肺虚,造成气阴两伤,肺气受损,则神疲、体倦;阴伤津液不足上承,故咽干。

(1)君:人参,益气生津,补肺。

(2)臣:麦冬,养阴清热,润肺生津。

(3)佐:五味子,敛肺止汗,生津止渴。

【要点】

(1)全方三药合用,一补一润一敛,共奏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之效。

(2)本方为治气阴两虚证的常用方剂,以体倦、气短、咽干、舌红、脉虚为证治要点。

(3)适于阴伤气耗,纯虚无邪者。

(4)外邪未解,或暑病热盛,气阴未伤者均不宜用。

【加减】

(1)阴虚有热者,不宜使用甘温的人参,可改用西洋参代替。

(2)病情急重者,全方用量宜加重。

【方歌】 生脉麦味与人参,保肺清心治暑淫,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

【按语】 生脉散是治疗气阴两虚证的常用方剂,本方治证为温热、暑热之邪气伤阴,或久咳肺虚,气阴两伤。临床适用于气短虚汗,体倦乏力,咽干口燥,舌红脉虚,外邪已尽,而气阴损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