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冠心病对证自疗
12356100000002

第2章 冠心病的病理机制 (2)

第1章 冠心病的病理机制 (2)

(5)冠状动脉的吻合:正常心脏血管在出生时就存在着丰富的吻合,这些吻合的长度和直径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大,至18~20岁时达到成人的大小。冠状动脉的吻合可分3种类型,冠状动脉分支之间的吻合、冠状动脉分支与心外血管之间的吻合、冠状动脉的分支与心腔交通。

冠状动脉广泛而丰富的吻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冠状动脉发生狭窄或阻塞的情况下,这些吻合为逐步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提供了形态学基础。大量腐蚀标本观察到,正常心脏的冠脉吻合血管是比较直的,而在冠状动脉闭塞的心脏,吻合血管多盘曲。说明血液绕过发生阻塞的血管,从其他路径继续流通循环为心脏提供养分,也就是发生了代偿性的侧支循环。

(6)冠状动脉的变异与畸形

①冠状动脉起点与分支的变异:例如有的冠状动脉开口位置偏高,即冠状动脉开口于主动脉窦嵴以上;有的心脏只有单一冠状动脉;有的旋支与前室间支各自单独起于主动脉窦;前室间支起于右冠状动脉;左、右冠状动脉起于同一主动脉窦等。这些变异都很少见,一般不影响生理功能,但会给冠状动脉造影和解释造影结果带来困难。由于一些变异动脉的行径特殊,如右冠状动脉起于主动脉左窦,经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到达右侧的冠状沟,当主动脉或肺动脉扩大均可压迫变异动脉,导致心肌缺血,甚至发生猝死。

②冠状动脉的畸形:一支或两支冠状动脉起于肺动脉,心壁由静脉血供应,这种新生儿多不能长期存活。冠状动脉静脉瘘,这种畸形是指冠状动脉及其分支与右心房、右心室或肺动脉相通,或冠状动脉与静脉之间相通。冠状动脉静脉瘘有半数以上起于右冠状动脉;90%注入右侧心腔,包括注入右心室、右心房、肺动脉或冠状窦等。存在这种畸形的人多数无明显症状,但有些人由于“窃血”现象较严重,影响心肌的血液供应而发生心绞痛或产生心力衰竭,必要时可进行手术治疗。

3.心脏的静脉结构 心脏的静脉可分为3组:冠状窦及其属支、心前静脉和心最小静脉。

(1)冠状窦(coronary sinus)及其属支:冠状窦位于冠状沟后部,左心房后壁与左心室后壁之间,从左心房斜静脉注入处至冠状窦口,长3~4cm,为心脏最粗大的静脉干。心壁本身的静脉血大部分通过冠状窦回流至右心房。冠状窦口位于下腔静脉口与右心房室口之间,其开口处常有瓣膜,多为半月形。冠状窦的属支从略。

(2)心前静脉(anterior cardiac veins):起于右心室前壁,可有1~4支,向上越过冠状沟,直接注入右心房。有些心前静脉与心小静脉吻合。

(3)心最小静脉(smallest cardiac vein):又称Thebesius静脉,是存在于心壁内的一些小静脉,自心壁肌层的毛细血管丛起始,直接开口于各个心腔,开口直径约1mm。其数量和大小变异较大。存在于右心房壁和右心室壁的心最小静脉比较多,分别开口于右心房和右心室,而存在于左心房、左心室的则很少。

冠状窦的属支和心前静脉均属于心脏的浅表静脉。这些静脉在心外膜下存在广泛的吻合。在心尖部有心大静脉与心中静脉吻合。在心左缘附近有心大静脉的属支之间形成吻合。在左心室后壁有左心室后静脉与附近的静脉之间形成吻合。在右心室前面有心前静脉与心小静脉及心大静脉的属支形成吻合。

(二)心脏射血功能

1.概述 从心脏在循环系统中所起的机械作用看,它是个动力器官,射出的血液在动脉、毛细血管及静脉所组成的管道系统中不断地流动,然后又回到心脏,周而复始地循环。

心脏射血时,左、右心室的射血几乎同时进行,而且相似。所以我们只以左心室为例,说明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脏的射血功能。相比左心室的收缩射血,右心室收缩力量较弱,心室内压只有左心室的1/6~1/4,但因肺循环途径短,血流阻力较体循环小,肺动脉压也较低。因此,两心室的射血量几乎相等。

2.射血原理 心室收缩,心室内压上升,当心室内的压力超过心房内压时,心房与心室之间的“门”(房室瓣)被推动以致关闭。但是此时心室内压远低于主动脉内压,心室内的压力还不足以推开心室与主动脉之间的那道“门”(主动脉瓣),因此心室两端的门都关闭着,心室此时处于密闭状态。心室肌继续强力收缩使室内压迅速地进一步上升,当左心室压力超过主动脉压时,主动脉瓣终于被推开,心室内的血液射入主动脉,称为射血期。

射血期包括快速射血期与缓慢射血期。从射血开始到心室内压达顶点的时期称快速射血期,射出血量占每搏输出量的60%~80%;射血期的后一阶段,心室内血量减少和收缩强度减弱,射血速度减慢,这段时间称缓慢射血期。缓慢射血期的末尾,由于心肌收缩的挤压作用而有较大的动能,心室内的血液依靠惯性作用,继续流入主动脉。但是此时的心室内压已经低于主动脉压了,主动脉瓣因此被关闭,等待下一次射血。

(三)冠状循环

1.冠状循环的解剖特点 心脏为一个工作量很大而又经常处于活动状态的器官。因而心脏所需要的能量和氧供给量很大,而且不能发生中断。心脏的营养物质及氧的供应,几乎全靠冠状循环(coronary circulation)提供,只有心内膜是靠房室腔内的血液供应。由此可见冠状循环的重要意义。

心脏的血液供给来自左、右冠状动脉。在心外膜下,冠状动脉的小分支,与主支成直角方向从心外膜横穿入心肌深层直到心内膜附近,并在心内膜下分支成网。这种分支方式使冠脉血管在心肌收缩时容易受到压迫。冠状动脉之间有分支互相吻合,这种吻合支在中等分支的血管很少,在心内膜较多,但这些吻合支相对的较细,因此,当冠状动脉突然阻塞时,不易很快建立侧支循环,常常导致心肌梗死。但如果冠脉阻塞是缓慢地形成,则侧支可逐渐扩张,代偿地建立新的侧支循环。

左冠状动脉的血液流经毛细血管和静脉后,主要由冠状窦回流入右心房,而右冠状动脉的血液主要经较细的心前静脉直接回流入右心房。另外还有一小部分冠脉血液可通过心最小静脉直接流入左、右心房和心室腔内。

2.冠状循环的生理特点

(1)途径短、流速快:血液从主动脉根部起,经过全部冠状血管到右心房只需6~8s。

(2)血流量大:心脏重300g左右(占体重的0.5%),在安静状态下,总的冠脉血流量为250ml/min,占心排出量的5%,当运动时,冠脉血流量还可大大地增加。

(3)动静脉血氧差大(氧提取率大):冠状动脉血氧含量为20ml/100ml,冠状窦静脉血氧含量为6ml/100ml,氧提取率已达70%~80%(动静脉血氧差为14ml/min。其他器官的动静脉血氧差为5~6ml/100ml(动脉血氧含量为20ml/100ml,静脉血氧含量为14~15ml/100ml)。这说明心脏从血液中提取的氧远多于其他器官。当运动引起耗氧量增加时,更多地提高氧提取率即增加氧摄取量的潜力很小,心脏必须通过提高冠脉血流量来弥补其需氧量的增加,也就是说,靠扩张冠脉以增加血流量是运动时增加氧供的主要途径。以上特点决定了心肌对低氧与缺血非常敏感的特性。

(4)灌注压较高:冠状动脉直接开口于主动脉根部,再加上冠状血管的途径短,因而在冠状血管较细的分支内,其血压仍能维持在较高水平。

(5)血流量有明显的时相性:由于心脏有节律地收缩与舒张,对心肌血流量的影响也呈现此种节律性,因此,冠脉血流量(CBF)在心缩期和心舒期中有明显的时相性。心缩时,心肌壁的张力突然升高,可将各肌纤维之间小血管压闭,使血流减慢或暂停。心舒时,心壁受到的挤压力减小,冠状血管开放,血流量增多。因此,冠脉血流有明显的断续性。静脉血的回流也与心肌的缩舒有关,收缩时由于肌性心壁的压缩,挤压心肌间的静脉,促进其回流;舒张时静脉血的流出基本停止,所以,静脉血的回流要靠心肌收缩的挤压作用。

(6)代谢调节作用大于神经调节。

3.影响冠脉血流量的因素

(1)主动脉血压:因冠脉血流量与压差(主动脉压与右心房压之差)成正比,又因右心房压低(接近于零)而变化小,所以推动冠脉内血流的动力主要决定于主动脉内的血压。在心脏射血开始时,主动脉内血压较高,冠脉血流量随之增多。到缓慢射血期,主动脉压力下降,冠脉血流量又下降。

(2)冠脉阻力:冠脉血流量和阻力成反比,冠脉阻力不仅决定于冠状血管本身的紧张度,而且还受心肌收缩对冠脉挤压力的影响。

①冠脉血管本身的舒缩状态:小冠脉的舒缩对冠脉阻力有很大影响,冠脉舒张,冠脉血流量可显著增加。表明冠状小血管的舒缩状态是决定冠脉血流量的重要因素。

②心肌收缩的挤压力:由于冠脉的大部分分支深埋于心肌内,所以心肌收缩的挤压作用是构成冠脉阻力的重要因素。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肌的挤压力随心脏的节律性缩舒而变化,由此引起冠脉血流量的周期性(时相性)变化。心舒期是冠脉血流量最多的阶段,占心肌供血的80%左右。在等容舒张期,冠脉血流量突然增加,在舒张早期达到最高峰,然后随主动脉压的降低而回降。心舒张期最低的冠脉血流量与心缩期最高的血流量接近或略高。由此可见,动脉舒张压的高低和心舒期的长短是影响冠脉血流量的重要因素。主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因血管壁弹性差,舒张压降低,可导致冠脉血流量减少。又如,心动过速患者,由于心动周期的缩短主要是心舒期缩短,因而冠脉的血流量也减少。

心肌收缩不但造成对冠脉的直接挤压作用,还引起室内压的升高,升高的室内压主要压迫心内膜处心肌,近心外膜处心肌受压较小,心外膜下心肌血流量大于心内膜,因此,冠脉血流量减少时,心内膜比心外膜更易受损。挤压力的大小和心肌发达程度有关,右心室心肌较薄,收缩挤压的力量较小,故右冠脉血流量在整个心动周期中的周期性变化较左冠脉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