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刮痧疗法治百病
12355600000041

第41章 儿科疾病 (4)

第十二章 儿科疾病 (4)

治法:捏痧(脊)法。患儿俯卧位,医者立于身侧,先在患者背上由上而下轻轻按摩2或3遍,使肌肤松弛,气血流通;然后双手握成半拳状,以示指2、3节抵在患者的尾骨处向上推起皮肤,后以大拇指捏起,如此两手交替沿脊柱向上,边推,边捏,边放,一直推到大椎穴为止。共捏3遍。第四五遍仍如依法,但每捏提二三下,即以两手拇、示指用力将皮肤向上提1次,有时可以听到一声“咔”的响声。最后用两拇指分别揉按“肾俞穴”10~15次。每日2或3次。

主治:小儿佝偻病。

附记:引自《常用新医疗法手册》。坚持治疗,可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本病为难治之症,应配合药物治疗,可增强疗效。

配穴方二脊柱两侧,胸11、12至腰骶椎及其两侧,上、下腹正中线。配穴:足三里、三阴交。

治法:用刮痧法。用补法轻刮,不一定要追求痧痕出现。先在脊柱两侧(从大椎至长强穴)轻刮3行,并重点刮胸11至腰骶椎及其两侧,轻刮5行,再刮上、下腹正中线。或加刮配穴。每日1次,1个月为1个疗程。

主治:小儿佝偻病。

附记:笔者家传经验。验之临床,久治多效。若配合针灸、药物等其他疗法综合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

小儿夜啼

夜啼是婴幼儿常见病症。多见于6个月以内之婴幼儿。

(病因)多因心热、脾寒、伤食、惊吓或心肾亏虚所致。

(症状)小儿多在夜间啼哭不止,白天正常。或阵阵啼哭,或通霄达旦,哭后仍能入睡;或伴见面赤唇红;或阵发腹痛,或腹胀呕吐;或时惊恐,声音嘶哑等。一般持续时间少则数日,多则经月,过则自止。

(疗法)

配穴方一脊柱两侧,胸1~5及其两侧,头顶区,前额区,上、下腹正中线,膝弯区,小腿内、外侧区。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轻刮3行,并重点在胸1~5及其两侧轻刮7行,至出现痧痕为止,再刮头顶区(用梳头轻刮),前额区(用棉纱团揉刮),上、下腹正中线,膝弯区及小腿内、外侧区。睡前用间接(隔衣)刮法1次。

主治:小儿夜啼。

附记:程爵棠经验。有一定效果。必要时,可加按揉神门穴。心热、惊吓所致者可加中冲以针点刺放血1滴;脾寒用艾叶揉细烘热敷脐。可增强治疗效果。

配穴方二脊背夹脊穴、三阴交、足三里、百会、天突。并随证配穴:脾脏虚寒配关元、内关、公孙、中脘;心经积热配神门、大陵、太溪和少泽穴;惊骇恐惧配神门、太溪、印堂。

治法:用刮痧等综合法。先刮脊背夹脊穴至出现痧痕为止,再刮三阴交、足三里穴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点揉百会、天突穴,每穴3~5分钟。每日1次,最后随证加刮配穴,脾脏虚寒的手法力度较轻,操作范围较局限;心经积热、惊骇恐惧2型的操作范围较广泛,手法力度较轻,其中少泽穴以针点刺;印堂穴用挤痧法施术。

主治:小儿夜啼。

附记:王平经验。屡用有效,若配合药物与精神调养,则效果较佳。注意寒暖,避免受凉与受惊。

配穴方三大椎、大陵、神门、丰隆、太冲、太溪。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颈部大椎,再刮上肢部大陵、神门,然后刮下肢部丰隆、太溪、太冲。用平补平泻法,刮至微现痧痕为度。隔日1次。

主治:小儿夜惊及梦游症。

附记:王敬、杨金生经验。屡用效佳。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中医称“痄腮”,俗名“猪头肥”。好发于冬春季节。5~9岁小儿发病居多,且多传染。

(病因)多因外感风湿兼挟时疫之邪,壅阻少阳经脉,蕴结腮部所致。

(症状)发热、腮腺肿胀、疼痛。咀嚼时则痛剧。常见于1侧发病,1~2天内波及对侧,或两侧同时发病。

(疗法)

配穴方一分2组:一为大椎、身柱;二为角孙、少商、关冲。

治法:用刮痧、放痧法。先刮第1组穴至出现痧痕为止,再以三棱针点刺第2组穴,各放血1或2滴。每日1次,中病即止。

主治:流行性腮腺炎。

附记:程爵棠经验。多年使用,治验甚多,多1~3次即愈。

配穴方二风池、大椎、风府、外关、合谷。并随证配穴:温毒在表配颊车、翳风;热毒内蕴配耳和髎、关冲、丰隆。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主穴至出现痧痕为止。每日1次。然后随证加刮配穴,手法力度较轻,操作范围较广泛。

主治:腮腺炎。

附记:王平经验。用之临床,多效,若配合药物外敷,则效果更佳。同时应禁食肥腻、辛辣和刺激性食物。

配穴方三大椎、曲池、翳风、颊车、角孙、列缺、合谷、外关。

治法:用刮痧、点揉、灸治法。先点揉面部翳风、颊车,再用灯心灸法灸角孙,然后刮颈部大椎穴,最后刮上肢曲池、外关、列缺、合谷穴。用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度。每日1次,中病即止。

主治:痄腮。

附记:王富春经验。屡用效佳。

小儿便秘

小儿便秘是指小儿不能按时排便,大便质地干燥、坚硬或艰涩难于排出的一种病症。

(病因)多因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所致。其因与内科中所述“便秘”基本一致。

(症状)便秘。证有寒热虚实之辨,治当详察。

(疗法)

配穴方一分2组:一为大肠俞、支沟、足三里;二为天枢、腹结(左)。

治法:用刮痧、点揉法。先刮第1组穴至出现痧痕为止,再点揉第2组穴。每穴3~5分钟。每日1次。

主治:小儿便秘。

附记:陈志敏等经验。屡用多效。

配穴方二脾俞、胃俞、大肠俞、天枢、支沟、足三里、三阴交。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背部脾俞、胃俞、大肠俞,再刮腹部天枢,刮上肢支沟穴,然后刮下肢部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用补泻兼施法,刮至出现痧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小儿便秘。

附记:王敬、杨金生经验。屡用有效。

小儿脱肛

脱肛又称直肠脱垂。本病多见于小儿,但年老体弱者亦多发生。

(病因)盖小儿脏腑娇嫩,气血未充,骶曲未长成,加之肾气不固,或脾虚中气下陷,或便秘努撑或久泻久痢,脾虚气陷所致。

(症状)脱肛。迁延日久而成慢性,并反复发作,病情日重,甚则直肠可发生充血、水肿、溃疡,甚至坏死,不可不慎。

(疗法)

配穴方一分3组:一为命门、大肠俞、次髎、长强、承山、二为会阴;三为气海、足三里。并随证配穴:中气不足配百会、二白;湿热内蕴配曲池、上巨虚、天枢、大肠俞。

治法:用刮痧、点揉法。先刮第1组穴至出现痧痕为止,再点揉第2组穴,然后刮第3组穴至出现痧痕为止。每日1次。并随证加刮配穴,手法力度均轻,操作范围较局限。

主治:脱肛。

附记:王平经验。用之临床,多可取得一定的疗效,若配合药物疗法,则疗效更佳。

配穴方二脊柱两侧,胸11至腰骶椎及其两侧,脐侧区,下腹部,膝弯区。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从大椎至长强穴)轻刮3行,并重点在胸11至腰骶椎及其两侧轻刮5行,至出现痧痕为止,再刮脐侧区、下腹部及膝弯区(诱导)。每日1次。刮后在“神阙穴”拔罐10~15分钟,或用提肛散敷脐(方药见《拔罐疗法治百病》)。

主治:脱肛。

附记:程爵棠经验。多年使用,效果甚佳。

配穴方三百会、命门、大肠俞、次髎、长强、气海、承山、足三里。

治法:用刮痧法。依次在上述穴位皮区施行刮拭,手法力度宜轻,刮至出现痧痕为止,每日1次。其中气海穴亦可用点揉法。

主治:脱肛。

附记:陈志敏等经验。临床屡用,久治效佳。同时应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分用力和负重。可常做缩提肛门的动作,以增强提肛肌的功能,又应配合对原发病的治疗,合理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小儿麻痹后遗症

小儿麻痹后遗症是在小儿麻痹症急性期过后的后期症状,又称“婴儿瘫”。属中医“痿症”范畴,根治颇难。

(病因)多因时行疫邪由口鼻侵入肺胃,流窜经络而发病。至后期多是本虚标实,脉络瘀阻的病理机转特点。现代医学认为,是由于脊髓灰质炎病毒侵犯小儿的神经系统所致。

(症状)小儿麻痹后遗症多表现为肌肉松弛和萎缩及肢体萎软,且多伴有畸形。弛缓性瘫痪多发生在下肢,如足内翻、外翻及下垂等,多为一侧下肢或一侧上肢。

(疗法)

配穴方一脊柱两侧,肩上区。上肢瘫痪重点取胸1~5及其两侧、肩胛区、肩胛冈区、肩三角区及患肢各部;下肢偏瘫重点取腰骶椎及其两侧、臀部及患肢各部。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从颈1至尾椎端)轻刮3行,肩上区1行至出现潮红为止,并随证重点刮胸1~5或腰骶椎及其两侧,以中等手法,刮至出现痧痕为止,再刮肩胛区、肩胛冈区、肩三角区或臀部,以及患肢各部区。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

附记:程爵棠经验。本病为顽固之疾,目前尚无特效疗法。应配合其他疗法综合治疗,坚持耐心治疗,持之以恒,可提高治疗效果或可望获愈。

配穴方二脊柱两侧,肩上区。配穴:①风池、大椎、中枢、肾俞、天枢、足三里;②天柱、身柱、命门、三焦俞、气海、阳陵泉。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主穴(部位区)——脊柱两侧(从大椎至尾椎)刮3行,肩上区1行,均轻刮至出现潮红或痧痕为止,再加刮配穴(每次取1组,交替使用)。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

附记:程功文经验。手法力度强弱可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和体质状况等情况灵活选用。须耐心坚持治疗,其效始著。若配合应用外治方药则疗效更为显著。外治方药可随证选用《百病中医熏洗熨擦疗法》所列方药。

配穴方三分2组:一为颈夹脊、臑俞、肩髃、肩髎、曲池、手三里、合谷;二为腰夹脊、环跳、殷门、伏兔、足三里、三阴交。

治法:用刮痧法。第1组先刮颈部夹脊穴,臑俞、肩髃、肩髎,然后刮前臂曲池至手三里,最后刮合谷穴。用平补平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第2组先刮腰夹脊,然后刮臀部环跳,再刮大腿伏兔、殷门,刮下肢三阴交,最后刮足三里。用平补平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第1组主治上肢瘫痪,第2组主治下肢瘫痪)。

附记:王富春经验。临床屡用,均有一定效果。若配合药物等综合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

小儿口角流涎

口角流涎,俗称“流口水”。中医称“滞颐”。该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多见于5岁以内婴幼儿。

(病因)多因脾胃积热或脾胃虚寒失摄所致。

(症状)口角流涎,口水颇多。

配穴方脾俞、中脘、合谷。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背部脾俞,再刮腹部中脘,最后点按上肢合谷穴。用补法,刮至微现痧痕为度。隔日1次。

主治:小儿流涎。

附记:王富春经验。屡用效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