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刮痧疗法治百病
12355600000035

第35章 内科疾病 (19)

第十一章 内科疾病 (19)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背部肾俞,然后刮胸部膻中,再刮腹部中脘上下,脐周、天枢、关元,刮下肢内侧三阴交,最后刮下肢外侧足三里至丰隆穴。用补泻兼施法,刮至出现痧痕为度。隔日1次。

主治:肥胖。

附记:王富春经验。屡用有效,久治效佳。

胸膜炎

胸膜炎,属中医的“胸胁痛”、“悬饮”、“咳嗽”、“发热”等病范畴。中医无此病名。

(病因)多因热毒蕴结于胸,阻碍气机,脉络瘀滞所致,或外邪犯肺,或温热壅阻中焦,或饮停于胸而起。

(症状)胸痛甚则痛如针刺样,咳嗽或深呼吸时则疼痛加重,有发热、气促、畏寒等。

(疗法)

配穴方一肩井、肺俞、脾俞、膻中、期门、尺泽、郄门、支沟、阳陵泉、外丘、足三里。

治法:用刮痧法。依次在上述穴位皮区进行刮拭,至出现痧痕为止。每日1次。

主治:结核性胸膜炎。

附记:陈志敏等经验。临床屡用,对缓解症状有一定的疗效。同时应配合其他疗法,以增强疗效。

配穴方二脊柱两侧,肩上区,胸1~5及其两侧,胸骨柄区(含天突、膻中),前后肋间区,肘弯区,肘外侧区,小腿前外侧区。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从大椎至悬枢)轻刮3行(大椎穴多刮)和肩上区1~3行,再重点刮胸1~5及其两侧,中刮5~7行,用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刮胸骨柄区(天突、膻中用拧痧法)、前后肋间区(重点取痛区)、肘弯区、肘外侧区及小腿外侧区。或加刮异常反应点。每日1次。

主治:胸膜炎。

附记:程爵棠经验。多年使用,都收到较好的疗效。若配合药物治疗,则疗效更佳。

配穴方三胸3至腰4及其两侧,胸腔6肋之下段全部,胸骨柄区及胸背异常反应区及气海、阴陵泉、三阴交。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胸3至腰4及其两侧中刮5行,至出现痧痕为止,再刮胸骨柄区,胸腔6肋下段及胸背异常反应区,然后刮气海、阴陵泉、三阴交。每日1次。手法力度中等。

主治:水结胸(与胸膜炎相似)。

附记:笔者家传经验。验之临床,确有良效。若辅以药物治疗,则效果更好。

嗜睡

嗜睡,又称“多寐”,是指不分昼夜,昏昏欲睡,呼之能醒,醒后多睡,甚至连睡数日不醒的疾病。现代医学多称之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

(病因)多因劳倦过度,气阴两虚或思虑过度,心脾两虚,或感受湿邪,气留于阴所致。古谓:“阳虚盛则瞑目。”故尤阳虚阴盛为多。

(症状)神疲欲卧,闭目即睡,朦胧迷糊等。

(疗法)

配穴方一脊柱两侧(从大椎至命门),头顶区,前额区,下腹正中线,肘弯区。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脊柱及两侧轻刮5行至泛红为止,再刮头顶区(用梳背刮)、前额区(用棉纱团刮),然后刮下腹正中线及肘弯区,刮后并温灸命门、关元穴。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主治:嗜睡。

附记:笔者家传经验。验之临床,一般1或2个疗程后即可恢复正常,效果甚佳。切勿过劳。

配穴方二百会、神庭。并随证配穴:髓海不足配太溪、关元;心脾阳虚配心俞、脾俞、足三里;湿浊困脾配脾俞、阴陵泉、关元。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主穴至出现痧痕为止,每日1次。然后随证加刮配穴,髓海不足、心脾阳虚、湿浊困脾3型,均手法力度宜轻(后者可稍重),操作范围宜广泛。

主治:多寐。

附记:王平经验。屡用皆效。笔者依上法加刮足三里,验之皆效。

配穴方三太阳、睛明、百会、人中、中脘、天枢、大横、梁门、足三里、上巨虚、丰隆。

治法:用刮痧法。先点按揉头面部的百会、太阳、睛明、人中,再刮腹部的中脘、梁门、天枢、大横,然后刮下肢部的足三里,上巨虚、丰隆穴。用平补平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度。隔日1次。

主治:多寐。

附记:王敬、杨金生经验。屡用效佳。

阑尾炎

阑尾炎属中医“肠痈”范畴,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急腹症(内痈),以青壮年发病居多。临床一般分急性和慢性阑尾炎2种。

(病因)多因湿、寒、热邪挟瘀,积于肠道所致。若由湿热挟瘀所致则发病迅速,多为急性。寒湿瘀血互结,郁久化热而起则发病缓慢,多为慢性。

(症状)初起时中上腹或脐周围呈阵发性疼痛,数小时后转移到右下腹(天枢穴)附近(阑尾所在部位),呈持续性隐痛或阵发性绞痛,伴轻微寒热、恶心、呕吐等肠胃症状。继则腹痛增剧,高热持续不退等多为化脓期;若见下腹有明显肿块,甚则腹部膨胀,转则闻水声等,则为脓成期。

(疗法)

配穴方一大肠俞、上巨虚(右侧)、阑尾穴、阳交。寒热配大椎;高热配十宣;恶心呕吐配中庭、内关;疼痛剧烈配公孙、内庭。

治法:用刮痧法。均用泻法,先刮主穴至出现痧痕为止,再随证加刮配穴,其中十宣穴以三棱针点刺放血各1或2滴。每日1次。

主治:急性阑尾炎。

附记:程爵棠经验。多年使用,治验甚多,疗效尚属满意。

配穴方二分2组:一为大椎、夹脊穴;二为上巨虚、曲池、丰隆。并随证配穴:瘀滞期配天枢、内关、合谷、中脘;蕴热期配天枢、内庭;毒热配天枢、水沟、气海、内关、支沟、阴陵泉、内庭。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第1组穴,再刮第2组穴,均刮至出现痧痕为止,每日1次。然后随证加刮配穴。瘀滞期的手法力度较重,操作范围较广泛;蕴热期、毒热期2型的均手法力度中等,操作范围较广泛。

主治:急性阑尾炎。

附记:王平经验。应配合药物内治为宜。

配穴方三大肠俞、阑尾穴、天枢、关元、阿是穴(急性取压痛点,慢性取肿块处)。

治法:用刮痧法。手法力度(急性宜重、慢性中等)随证而定。依次在上述穴位皮区刮至出现痧痕为止。每日1次。

主治:急、慢性阑尾炎。

附记:程功文经验。应以药物治疗为主,辅以本疗法,内外并治,多可取得满意疗效。但成脓后应转手术治疗为宜。

配穴方四分3组:一为大肠俞、关元俞、次髎、天枢、大横、合谷、足三里、阑尾穴、三阴交、阴陵泉;二为天枢、内关、阑尾穴、上巨虚、足三里;三为足三里、阑尾穴、上巨虚。

治法:用刮痧法。第1组先刮背部的大肠俞、关元俞、次髎,再刮腹部的天枢、大横,然后刮上肢部的合谷及下肢部的足三里、阑尾穴、三阴交、阴陵泉。用平补平泻法,刮至微现痧痕为度。隔日1次。

第2组先刮腹部天枢,再刮上肢部内关,然后刮下肢部足三里、阑尾穴、上巨虚。用泻法,刮到出现痧斑为度。每日1次。

第3组先刮下肢部的足三里、阑尾穴、上巨虚。用泻法,刮至出现痧斑为度。每日1次。

主治:阑尾炎(第1组主治慢性,第2组主治急性,第3组主治阑尾周围脓肿)。

附记:王敬、杨金生经验。屡用有效,应配合药物治疗为宜。

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多属中医的“脾心痛”、“脘痛”等病范畴。中医无此病名。

(病因)多因情志失调,肝气横逆犯胃克脾;或暴饮暴食,嗜食肥甘醇酒,损伤脾胃,积滞于中,让湿化热,邪热与食滞互结,热毒内蕴;或蛔虫内扰,窜入胆道,脾不散津,蕴结所致;或手术创伤累及胰腺而引起急性炎症。遇受寒着凉、过度疲劳、情绪波动等因尤易诱发。本病可单见,尤以当肝、胆、脾病变时而累及居多。

(症状)突然发作,以上腹部持续性剧烈疼痛和发热,伴有恶心、呕吐、腹胀或黄疸等为主要特征,甚则昏厥、休克等。

(疗法)

配穴方一脊柱两侧,胸9~12和腰2及其两侧,上、下腹中线(任脉)及肘弯区,膝弯区。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以大椎至命门)轻刮3行(大椎多刮),再于胸9至腰2及其两侧重刮(由轻到重)5行,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刮(手法力度中等)上、下腹正中线及肘弯、膝弯区。刮后在曲泽、委中穴或附近以三棱针点刺放血各2或3滴。每日1次。

主治:急性胰腺炎。

附记:程爵棠经验。屡用有一定效果,但应配合药物治疗,其效始著。方药可详见《名医百家集验高效良方》。可供随证选用。

配穴方二分2组:一为肝俞、脾俞、三焦俞、肾俞、命门、肓门;二为中脘、水分、中极、阴陵泉、复溜、太溪穴。并随证配穴:肝郁气滞配足三里、阳陵泉、太冲、内关、胰俞穴;脾胃湿热配胃俞、足三里、阳陵泉、下巨虚、胰俞穴;脾胃实热配胰俞、梁门、胃俞、下巨虚、丰隆、内庭;蛔虫上扰配胰俞、四缝、百虫穴。

治法:用刮痧法中的泻法,先刮第1组穴,再刮第2组穴,均至出现痧痕为止,每日1次。然后随证加刮配穴。肝郁气滞、脾胃湿热二型的手法力度中等,操作范围较广泛;脾胃实热型的手法力度较重,操作范围较广泛;蛔虫上扰型的手法力度较轻,操作范围较广泛。

主治:急性胰腺炎。

附记:王平经验。此病应以药物治疗为主,辅以本疗法,二法并用,效果较单一疗法为优。

配穴方三脾俞、肝俞、筋缩、魂门、脊中、意舍、中脘、天枢、足三里、丰隆、丘墟。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背腰部的肝俞、脾俞、筋缩、脊中、魂门、意舍,再刮腹部中脘、天枢,然后刮下肢部的足三里、丰隆、丘墟。用平补平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度。隔日1次。

主治:慢性胰腺炎。

附记:王敬、杨金生经验。屡用有效,久治效佳。

癃闭

癃闭是指排尿困难,甚则闭塞不通。多属危候,古谓:“大便七日,小便一日,过则危。”

(病因)多因肾虚而气不化,膀胱不利所致,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如上焦肺热气壅、中焦湿热不解、下焦肾阳不足,均可导致膀胱气化无度而致病。

(症状)小便短涩仅点滴而下,小腹胀坠不舒,或小便突然闭塞不通,小腹胀急欲死,多属危候。

(疗法)

配穴方一脊柱两侧,下腹正中线(任脉),膝弯区。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从大椎至长强)轻刮3行,并重点刮胸1~3或胸11、12,或腰骶椎及其两侧,共刮5行,手法力度视证情而定,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刮下腹正中线及膝弯区,刮后指压“利尿穴”(神阙至曲骨的中点即是)并逐渐加大力度,压到一定程度即可排出,继续按压至尿完全排出为止。每日1次,中病即止。

主治:癃闭。

附记:程爵棠经验。多年使用,屡用屡验,效果甚佳。同时应配合对症汤剂内服,以增强疗效。

配穴方二分2组:一为肾俞、膀胱俞、次髎、三阴交;二为水道、中极。并随证配穴:癃闭急证配内关、水道、中极、归来;脾肾阳虚配内关、命门、归来、关元;肺热壅盛配三焦俞、大椎、尺泽、中极、归来;膀胱湿热配中极、归来、阴陵泉、复溜。

治法:用刮痧、点揉法。先刮第1组穴至出现痧痕为止,再点揉第2组穴,每穴3~5分钟。每日1次。然后随证加刮配穴,癃闭急证、肺热壅盛2型的均手法力度中等,操作范围较广泛,前者刮后以针点刺中极穴;脾肾阳虚的手法力度较轻,持作范围较广泛;膀胱湿热的手法力度较重,操作范围较广泛。

主治:癃闭。

附记:王平经验。此法对尿潴留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尤其对神经性、功能性及腰麻后的尿潴留有效,治愈率较高。但对严重中枢神经疾病、严重外伤、脊髓横断损伤、膀胱及尿道损伤者所致尿潴留,则非本疗法所宜,应及时送往医院诊治。

配穴方三大椎、大杼、膏肓俞、神堂。配穴:关元、足三里、太溪、肾俞、三阴交、中极、曲泉。

治法:用刮痧法。先用泻法刮拭主穴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刮配穴。每日1次,仍继用补法刮拭配穴至愈。

主治:癃闭。

附记:金春乐经验。屡用效佳。一般20次左右即获痊愈。

配穴方四三焦俞、肾俞、膀胱俞、中极、三阴交。

治法:用刮痧法。用泻法先刮前3穴,再刮中极、三阴交(后2穴用力适中)至出现痧痕为止,刮后在中极穴拔罐10~15分钟(留罐法)。每日1次,改用补法刮治上述穴位,以巩固疗效。

主治:癃闭(尿潴留)。

附记:程功文经验。多年使用,效果甚佳。必要时,若配合药物外治、敷脐,则治疗效果更佳。

配穴方五分4组:一为中极、膀胱俞、三阴交、阴陵泉;二为太冲、合谷、中极、归来、支沟;三为气海、血海、中极、膀胱俞;四为关元、命门、肾俞、膀胱俞。

治法:用刮痧法。第1组先刮背部膀胱俞,再刮腹部中极穴,然后刮下肢内侧阴陵泉至三阴交。用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度。每日1次。

第2组先刮腹部中极至归来,再刮前臂支沟,然后重刮合谷穴,最后刮足背太冲穴。用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度。每日1次。

第3组先刮背部膀胱俞,再刮腹部气海至中极,最后下肢部血海穴,用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度。每日1次。

第4组先刮背部肾俞至膀胱俞,再刮命门,最后刮腹部的关元穴。用补法,刮至微现痧痕为度。隔日1次。

主治:癃闭。

附记:王富春经验。分型施治,用之多效。

自汗、盗汗

自汗、盗汗是指全身或局部(如手足、面颊等)出汗过多。醒则汗出为自汗,睡则汗出为盗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