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刮痧疗法治百病
12355600000031

第31章 内科疾病 (15)

第十一章 内科疾病 (15)

心包炎,一般分感染性心包炎、结核性心包炎和化脓性心包炎3种。

(病因)多因全身性或局部性病变累及心包所致。

(症状)心前区或胸骨后疼痛,可放射到左肩、背、肩胛区、颈或上腹部,呼吸费力,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口唇发绀,而多伴见午后低热,乏力、盗汗等,且起病慢。化脓性心包炎多伴见高热、寒战、大汗、中毒症状,且起病急骤。

(疗法)

配穴方一大椎、心俞、膻中、曲池、内关、通里、神门、外关、合谷、太冲。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背部的大椎、心俞,再刮胸部膻中穴,然后刮上肢部的曲池、内关、通里、神门、外关、合谷,最后刮下肢部的太冲穴。依据患者的体质、病情选用补泻手法,刮至出现痧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心包炎。

附记:王敬、杨金生经验。屡用有效。

配穴方二心俞、厥阴俞、膻中、曲池、神门、太冲。配穴:感染性配大椎、肺俞;结核性配结核穴、三阴交;化脓性配肾俞、足三里。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背部的心俞、厥阴俞,再刮胸部膻中穴,然后刮上肢部曲池、神门,最后刮下肢的太冲穴。配穴在相应区内刮之。依据患者的体质、病情选用补泻法,刮至出现痧斑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心包炎。

附记:引自《外治心悟》。验之临床,用之多效。若配合药物治疗,则效果更好。

贫血

贫血系指单位容积血液所含的血红蛋白或红细胞数低于正常。现代医学分为缺铁性贫血、失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中医统称血虚,属于“黄胖病”、“虚劳”等病范畴。

(病因)多因失血、饮食失调、素质不强、病后体虚或胃肠道功能紊乱所致。

(症状)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困倦乏力,头晕,耳鸣,腹泻,闭经,****下降等。检查血液红细胞总数、血红蛋白量均减少。

(疗法)

配穴方一脊柱两侧,胸1~5及胸11、12及其两侧和上、下腹部正中线及足三里。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从大椎至命门穴)轻刮3行,至泛红为止,再在胸1~5与胸11~12及其两侧轻刮5行,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刮上、下腹正中线及足三里,刮后或加温灸中脘、气海、足三里。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贫血。

附记:程爵棠经验。屡用有效。若配合药物治疗,有利于提高疗效。同时,应坚持治疗与增加营养。

配穴方二膏肓、肺俞、气海、足三里、三阴交、涌泉。

治法:用刮痧、点揉法。以补法刮膏肓、肺俞和足三里、三阴交,点揉气海、涌泉。每日1次。

主治:贫血。

附记:陈志敏等经验。还必须结合对原发病的治疗并注意调摄饮食,增加营养,方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配穴方三脾俞、心俞、肝俞、三焦俞、大肠俞、膏肓、气海、足三里。耳鸣者配听宫、翳风;头晕痛者配风池、太阳、头维;心悸、胸闷者配内关、神道;恶心呕吐者配上脘、中脘等。

治法:用刮痧法。主穴每取一侧,交替取用。轻刮至出现痧痕为止,再随兼证加刮配穴(亦可用点揉法)。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贫血。

附记:程功文经验。久治多效。

配穴方四心俞、膏肓、脾俞、膻中、气海、血海、足三里。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背部的心俞、脾俞、肾俞、膏肓,再刮胸腹部的膻中、气海,然后刮下肢部的血海、足三里。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刮至出现微痧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再生障碍性贫血。

附记:王敬、杨金生经验。屡用有效,久用效佳。

白细胞减少症

白细胞减少症是指周围血白细胞计数持续低于4×109/L。一般分为原因不明性和继发性2种。属中医“虚证”范畴。

(病因)多因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元气不足所致。现代医学认为,可能与应用抗癌药或接触苯类及解热镇痛类及抗生素、抗结核药等有关,或因接触X线及其他放射性物质和感染性疾病及其他疾病等有关,也与遗传因素有一定联系。

(症状)大多起病急骤并伴有畏寒、发热、周身不适、出汗、食欲欠佳,易患感冒、肺炎、泌尿系感染等疾病。

(疗法)

配穴方一脊柱两侧,胸1~5和胸11、12与腰1、2及其两侧和上、下腹正中线,小腿外侧区,膝弯区。

治法:用刮痧法中的用补法轻刮。先在脊柱两侧(从颈1至命门穴)刮3行,至泛红为止,再重点刮胸1~5和胸11~12及其两侧7行和腰1、2及其两侧5行,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刮上、下腹正中线,小腿外侧区及膝弯区(诱导)。每日1次。

主治:白细胞减少症。

附记:程爵棠经验。耐心缓图,坚持调治,确有一定的效果。若能配合药物治疗,增加营养,其效始著。

配穴方二百劳、大椎、膈俞、脾俞、气海、关元、足三里。

治法:用刮痧和点揉法。先刮前4穴,再点揉气海、关元(每穴3~5分钟),然后刮足三里。均用补法,每日1次。

主治:白细胞减少症。

附记:陈志敏等经验。同时应配合药物治疗,对继发性的应治疗原发病,对原因不明者,应补充维生素及其他营养成分,效果始佳。

配穴方三脾俞、膈俞、肾俞、气海、关元、血海、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背部的脾俞、膈俞、肾俞,再刮腹部的气海、关元,然后刮血海、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用补法,有感染症状者则用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白细胞减少症。

附记:王敬、杨金生经验。久治效佳。

脑动脉硬化

(病因)多因高血压病之继发或因遗传及烟酒中毒所致。

(症状)头痛,头重,眩晕,时常失眠,全身不适,精神倦怠,知觉异常,运动障碍,麻痹,血压增高,情绪急躁、易怒。

(疗法)

配穴方一脊柱两侧和头部各区,颈侧区,肩上区及病变局部,颈1~7与胸1~5及其两侧与异常发现部位。

治法:用刮痧法。均用补法轻刮,先在脊柱两侧刮3行,再刮颈侧区至肩上区,重点刮颈1~7及其两侧5行和胸1~5及其两侧7行及异常发现部位,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刮头部各区(头部用梳背刮,也可用梅花针轻叩刺,颜面各区用棉纱团刮或用点揉法)与病变部位。每日1次。

主治:脑动脉硬化。

附记:程爵棠经验。多年使用,耐心调治,确有良效。

配穴方二百会、肩井、大椎、肩髃、合谷、阳辅、昆仑、行间。

治法:用刮痧法。在上述穴位皮区进行反复刮拭,轻刮数十下。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脑动脉硬化。

附记:本组组方原系《中国针灸学》针灸配方,故亦可用毫针每日或隔日作轻刺。今改用刮痧法治之,验之临床,亦获良效。同时应配合服用杜仲、桑寄生各9克,每日煎服,对本病有帮助,应戒除烟酒和寡欲,多吃蔬菜,减少作业,不作剧烈运动,常作血压检查。

配穴方三百会、四神聪、大椎、风池、心俞、脾俞、肾俞、膻中、气海、中脘、合谷、神门、 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太冲。

治法:用刮痧、叩刺法。先按揉或用梅花针叩刺头顶的百会、四神聪,再刮颈部的大椎、风池,然后刮背部的心俞、脾俞、肾俞,接着刮胸腹部的膻中、中脘、气海,最后刮上肢合谷、神门及下肢的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太冲穴。用平补平泻法,刮至微现痧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脑动脉硬化症。

附记:王敬、杨金生经验。久治效佳。

肾炎

肾炎又称肾小球肾炎,属中医“水肿”范畴。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一般来说,急性肾炎多属中医阳水,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慢性肾炎多属中医****,多见于中老年人。急性易治,慢性难疗。

(病因)病变三脏肺、脾、肾,其本在肾。急性肾炎多由外邪犯肺,肺失宣降所起,日久不愈,三脏必虚,而致慢性肾炎,或先由三脏病变,功能失调而致水湿内停,复感风邪所致。

(症状)起病较急,浮肿始自眼睑,次及头面及全身,多伴寒、热、咳喘或腰痛,尿检有红白细胞及清蛋白,或血压增高,或咽喉肿痛,多属急性肾炎。若全身浮肿,腹水膨满,肢冷畏寒,重在脾虚;水肿重在下部,腰膝酸软,动则气喘,重在肾虚;或周身肿胀,腹水明显,胸腹胀满,重在三焦壅滞等。根据家传经验:“凡水肿,重在上部,重在肺;重在下部,重在肾;周身浮肿,重在脾。凡肌肤肿胀处,以手指按之,迅即复起,多为阳水;迟缓而复者,多为****。阳水责之肺脾;****责之肾脾。总之三脏相干,惟各有侧重而已。”

(疗法)

配穴方一脊柱两侧,胸1~5及其两侧,上腹(建里至水分线),小腿内外侧区,膝弯区。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从大椎至命门)轻刮3行(多刮大椎穴),重点在胸1~5及其两侧重刮5行,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刮上腹、小腿内外侧区及膝弯区(诱导)。每日1次。

主治:急性肾炎(风水)。

附记:笔者家传经验。多年使用,效果甚佳。若配合土狗散吹鼻、牵牛散敷脐则效果尤佳。二方均详见《中药鼻脐疗法》。

配穴方二脊椎(大椎至长强穴)、肾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

治法:用捏痧和按揉及针刺法。先用双手掌根揉按肾俞、脾俞穴约5分钟,然后从长强部循脊椎提捏至大椎部。揉按大椎部片刻,即用右手小鱼际部缓缓用力沿脊椎揉、按、旋、推至长强穴,如此往返30分钟,再针刺足三里、三阴交,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主治:慢性肾炎。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多年使用,效果甚佳。

配穴方三背腰部肝俞、脾俞、命门、三焦俞、肓门、肾俞;腹部中脘、水分、中极;下肢阴陵泉、三阴交、复溜、太溪。

治法:用刮痧、点揉法。先刮背腰部俞穴(6穴),再点揉腹部3穴,然后刮下肢4穴。每日1次,多用补法。

主治:慢性肾炎。

附记:陈志敏等经验。应坚持治疗(一般需要2~3个月以上),其效始著。对伴发水肿者应强调低盐饮食,注意气候变化,防止复感外邪,加重病情。

配穴方四脊柱两侧,胸10~12与腰1、2及其两侧和上、下腹正中线,小腿内外侧及膝弯区。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从大椎至长强穴)轻刮3行,再重点刮胸10~12与腰1、2及其两侧5行,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刮上、下腹正中线,小腿内外侧区及膝弯区。急性(阳水)用中泻法,慢性(****)用补法。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急、慢性肾炎。

附记:程爵棠经验。多年使用,坚持治疗均有较好的疗效,若配合中药外治(急性肾炎用地龙散或消胀膏敷脐,慢性肾炎用加味理中散或二白消胀散敷脐)则效果更佳。方药均详见《中药鼻脐疗法》。

配穴方五脾俞、肾俞、肺俞、三焦俞。阳水配列缺、阴陵泉、尺泽、合谷;****配三阴交、复溜、水分、足三里。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主穴至出现痧痕为止,每日1次。然后随证加刮配穴。二型手法力度均宜轻,操作范围均较广泛。

主治:水肿。

附记:王平经验。临床屡用,均可取得一定疗效。同时应禁食辛辣、醋、虾、蟹和避免生冷食品及烟、酒等的刺激。水肿初期、应吃无盐饮食,待病情好转后再逐渐增加盐量。

配穴方六分2组:一为肺俞、三焦俞、肾俞、水分、尺泽、列缺、合谷、阴陵泉、委中;二为肾俞、脾俞、命门、中脘、关元、上脘、气海、水道、足三里、三阴交、太溪。

治法:用刮痧法。第1组先刮肺俞、三焦俞、肾俞,次刮腹部的水分穴,再刮上肢部的尺泽、列缺、合谷,然后刮下肢部的阴陵泉、委中穴。用泻法,刮至出现痧斑为度。每日1次。

第2组先刮脾俞、肾俞、命门,再刮腹部的上脘、中脘、气海、关元、水道,然后刮下肢部的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穴。用平补平泻法,刮至微现痧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肾小球肾炎(第1组主治急性期,第2组主治慢性期)。

附记:王敬、杨金生经验。屡用效佳。

肾盂肾炎

肾于肾炎属中医“淋证”中的“劳淋”和“腰痛”范畴。尤其慢性,根治颇难。

(病因)多因素体虚弱,湿热蕴结下焦,病邪内伏,久则伤肾而致肾虚膀胱气化失司所致。

(症状)尿急,尿频,尿痛,腹痛,腰痛,肾区压痛或伴恶寒发热、肢体轻度浮肿等症状。

(疗法)

配穴方一肾俞、膀胱俞、中极、委阳、阴陵泉、三阴交、照海、太溪。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背部的肾俞、膀胱俞,再刮腹部中极,然后刮下肢部的委阳、阴陵泉、三阴交、照海、太溪穴。急性用泻法,生用平补平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急、慢性肾盂肾炎。

附记:王敬、杨金生经验。

配穴方二膀胱俞、中极、肾俞、脾俞、胃俞、关元、足三里。

治法:用刮痧法。先从背部脾俞刮至膀胱俞,再刮腹部关元至中极,最后刮下肢足三里。用补泻兼施,中极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劳淋(肾盂肾炎)。

附记:王富春经验。屡用效佳。

泌尿系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