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刮痧疗法治百病
12355600000029

第29章 内科疾病 (13)

第十一章 内科疾病 (13)

治法:用刮痧法。第1组先刮背部的膈俞、肝俞、胆俞、曲垣,再刮胸腹部的日月、梁门、太乙、章门,然后刮下肢部的足三里、胆囊穴。用平补平泻法,刮至微现痧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第2组先刮背部的肝俞、胆俞,再刮胸胁部日月、期门,然后刮下肢部阳陵泉、胆囊穴、太冲穴。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慢性胆囊炎(第1组主治)和胆道系统感染和胆石症(第2组主治)。

附记:王敬、杨金生经验。多年使用,用之多效。

眩晕

眩谓眼黑,晕者,头旋也,古称头旋眼花是也。

(病因)多因肝风内动上冒,古谓:“诸风掉眩,皆属肝木是也”,或湿痰壅遏,或气虚挟痰,或肾水不足,虚火上冲,或命门火衰,真阳上浮所致。由此观之,凡外感六淫,七情内伤,脏腑功能失调皆能致病。

(症状)眩晕(眼花、星转、起则眩倒)或伴随兼证。致因不同,兼证亦异,治当详察。

(疗法)

配穴方一脊柱两侧,头顶区,前额区,急性取颈6至胸5,慢性取胸8至腰2及其两侧,肩胛区,膝弯区,足底区。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从颈椎至腰椎2)轻刮3行,至出现泛红为度,再重点刮颈6至胸5或胸8至腰2及其两侧,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刮头顶区(用梳背刮)、前额区(用丝瓜络或棉线团刮)、肩胛区、膝弯区及足底区。实证用泻法或平泻法,虚证则用补法。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眩晕。

附记:笔者家传经验。验之临床,久治效佳。

配穴方二分2组:一为百会、强间、瘈脉、风池、天柱;二为太阳、侠溪、三阴交、大敦、涌泉。

治法:用刮痧、点揉法。第1组穴用刮痧法,至出现痧痕为止;第2组穴中的太阳穴用挤痧法,余穴均用点揉法,每穴3~5分钟。每日1次。

主治:眩晕。

附记:陈志敏等经验。屡用有效。对于颅内占位性病变引起的眩晕,非本疗法所宜。应注意劳逸结合,节制房事,戒烟酒,避免头部突然转动。

配穴方三分2组:一为头维、神庭、翳风、印堂、太阳、百会、四神聪;二为大椎、肝俞、膏肓俞、内关、少海、通里、足三里、涌泉。

治法:用点揉、刮痧法。第1组穴用点揉法,每穴3~5分钟,至有得气感为止;第2组穴用刮痧法,先背部后上肢,再下肢穴,刮至出现痧痕为止。实证手法力度中等,虚证宜轻。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眩晕。

附记:程功文经验。临床屡用,久治效佳。

配穴方四印堂、睛明、百会、风府、脾俞、肾俞、气海、关元、合谷、内关、足三里。

治法:用刮痧法。先用刮板边缘刮头颈部的印堂、睛明(点揉)、百会、风府,再刮背部的脾俞、肾俞,然后刮腹部的气海、关元,最后刮上肢部的合谷、内关及下肢部的足三里穴。依据患者的体质、病情选用补泻手法,刮至出现痧斑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眩晕。

附记:王敬、杨金生经验。屡用皆效。

配穴方五分4组:一为百会、太阳、风池、肝俞、行间、侠溪;二为阴陵泉、丰隆、中脘、内关、头维、百会;三为百会、血海、膈俞、足三里、三阴交、气海;四为肝俞、肾俞、太溪、太冲、神门、照海。

治法:用刮痧、指压法。第1组先按揉头顶百会穴,再按太阳穴,然后点按风池穴,接着刮背部肝俞穴,最后刮足背部行间至侠溪穴。用泻法,刮至出现痧斑为度。每日1次。

第2组先按揉头顶百会穴,再按揉头两侧头维穴,然后刮腹部中脘穴,再刮前臂内关穴,然后刮下肢内侧阴陵泉,最后刮下肢外侧丰隆穴。用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度。每日1次。

第3组先按揉头顶百会穴,次刮背部膈俞,然后刮腹部气海穴,再刮下肢内侧血海至三阴交,最后刮下肢外侧足三里穴。用补法刮至微现痧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第4组先刮背部肝俞至肾俞,然后刮前臂神门,再刮下肢照海至太溪,最后足背部太冲穴。用补法,刮至微现痧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眩晕(第1组主治风阳上扰型,第2组主治痰浊上蒙型,第3组主治气血亏虚型,第4组主治肝肾阴虚型)。

附记:王富春经验。临床分型施治,效果甚佳。

高血压

高血压是以动脉血压增高,尤其是以舒张压持续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全身性慢性血管疾病,属中医的“眩晕”、“头痛”等病范畴,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无论男女均可发病,尤以中老年人发病居多。

(病因)多因忧思过度,精神紧张或受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肝阴暗耗,肝阳偏亢,或嗜食肥甘厚味食物,或过度饮酒、吸烟,以致阴阳气血失去平衡,终形成肝阳偏亢,或素体阳盛,加之精神因素影响而致肝阳上亢,甚至出现痰火上扰,或老年肝肾两虚,水不涵木而引起阴虚阳亢的病理表现。临床所见尤以阴虚阳亢型为多见。

(症状)血压升高呈波动状,与精神紧张和劳累过度有关。初期情绪易怒,面赤,头痛,头胀或眩晕等阳亢症状。如血压继续升高,常伴有四肢发病,头晕耳鸣和心烦失眠等阴虚阳亢症状,到后期还可出现五心烦热、心悸失眠、头晕、神疲懒言和腰膝酸软等阴虚或阴阳两虚之证。严重者还可引起动脉硬化或中风等并发症。

(疗法)

配穴方一脊柱两侧和骶椎及其两侧,耳甲,外耳道及耳后之乳突部,颈部前后及头顶部,膝弯区。

治法:用刮痧加叩刺法。先在脊柱两侧(从颈1至尾椎)自上到下轻刮3行,以出现泛红为止,再于骶椎及其两侧平刮(手法力度中等)5行,至出现痧痕为止。以撮痧法中之拧痧施于颈前刮拭后,以出现痧痕为止,再用梅花针叩刺(轻刺)耳甲、外耳道及耳后之乳突部、头顶区,最后刮膝弯区。每日1次。

主治:高血压。

附记:笔者家传经验。验之临床,确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待血压基本正常后用补法,隔日或3日1次,依上法调治1~2个月后,以巩固治疗效果。

配穴方二风池、肩井、头后部及肩部、脊柱及背部两侧膀胱经、太阳、曲池及上肢背侧、足三里、三阴交、太冲。

治法:用刮痧、点揉法。先刮风池、肩井、头后部及肩部、脊椎及背部两侧膀胱经;再刮曲池及上肢背侧、足三里、三阴交,均用平泻法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点揉太阳和太冲穴,每穴3~5分钟。每日1次。

主治:高血压。

附记:陈志敏等经验。此法对本病有较好的疗效,亦可使症状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对于顽固性高血压病发展的高血压危象者,应中西药同时并用以控制血压。病情平稳期间也应坚持刮痧,以利于预防中风的发生。

配穴方三大椎、大杼、膏肓俞、神堂。配穴:曲池、足三里、太阳、合谷、太冲、风池、外关、神门、三阴交、丰隆。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主穴至出现痧痕为止,再刮配穴(不一定全用)。每日1次,继刮配穴。

主治:高血压。

附记:金春乐经验,屡用效佳。

配穴方四大椎、心俞、肾俞。配穴:太阳、头维、内关、合谷、足三里、丰隆、三阴交、涌泉。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主穴至出现痧痕为度,再刮配穴(每次选3或4个穴,交替使用)。每日1次,继刮配穴。

主治:高血压。

附记:程功文经验。多年使用,坚持治疗,均有较好的疗效。必要时,可配合药物外治则效果尤佳。

配穴方五脊柱两侧,肩上区,颈前后区和头顶区,肋间区,胸1~5与骶椎及其两侧7行,与异常反应区、膝弯区及小腿外侧区。

治法:用刮痧法。先于脊柱两侧(从颈1至尾椎)3行及肩上区轻刮1行,至出现泛红为止,再重点刮胸1~5与骶椎及其两侧和异常反应区,至出现痧痕为止(用平泻法),然后刮颈后、颈前(可用拧、扯、夹痧法)、头顶区(可用梅花针轻叩刺)、肋间区、膝弯区及小腿外侧区。每日1次,5~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高血压(各期)。

附记:程爵棠经验。多年使用,确有良效。连治3~6个月疗效较为巩固。若配合用吴茱萸15~30克,研末,以醋调匀成稠糊状,分敷于两足心(涌泉穴),外以纱布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次。本方适用于原发性高血压病。效果尤佳。待血压基本正常后,停用敷药,改为3日或5日刮治1次,以巩固疗效。

配穴方六风池、肩井、头后部及肩部、背部膀胱经、曲池、足三里、三阴交。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风池、头后部、肩井及肩部,再刮背部膀胱经,然后刮手臂曲池穴,最后刮下肢部的三阴交、足三里。用平补平泻法,刮至微现痧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高血压。

附记:王富春经验。临床屡用,均收到较好的疗效。

低血压

低血压,属中医“虚损”、“眩晕”等病范畴。

(病因)多因素体虚弱、气阴不足所致。

(症状)低血压[成人肱动脉收缩压<12.0kPa(90mmHg),舒张压<8.0kPa(60mmHg)者为低血压]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低血压主要表现为晕厥和休克2种综合征;慢性低血压多伴有面色萎黄、消瘦、眩晕、耳鸣、心慌、乏力、气短、手足发凉、自汗、健忘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恶心、呕吐,晕厥等,部分慢性低血压无自觉症状。

(疗法)

配穴方一脊柱两侧,胸1至腰2及其两侧,头顶区和上、下腹正中线,膝弯区,小腿外侧区,足底区。

治法:用刮痧法(轻刮补法)。先刮脊柱两侧(自颈1至骶4)3行,至泛红为止,再重点刮胸1至腰2及其两侧7行,至出现痧痕为止,然后刮头顶区(可用梅花针轻叩刺)和上、下腹正中线,膝弯区,小腿外侧区,足底区。每日1次。

主治:低血压。

附记:程爵棠经验。坚持治疗,多有良效。

配穴方二分2组:一为胸1~5及其两侧、膝弯区;二为人中、合谷。

治法:第1组穴用刮痧法中的用泻法,先在胸椎1~5及其两侧重刮7行,至出现痧痕为止,再刮膝弯区;第2组穴用指针法,掐压人中和合谷穴,至复苏为度。

主治:急性低血压。

附记:笔者师授经验。多1次见效。待苏醒后,改用补法,依上法调治。

配穴方三分2组:一为百会、心俞、膈俞、志室、中脘、风市、足三里、涌泉;二为头维、厥阴俞、脾俞、肾俞、关元、三阴交、郄门、太冲。

治法:用刮痧法间用点揉法。每选1组交替使用。先用平泻法,后用补法,先刮至出现痧痕为止,第2次用点揉法,每穴3~5分钟,每日1次,交替取法。

主治:低血压。

附记:程功文经验。久治效佳。必要时,应配合药物治疗。

冠心病

冠心病的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属中医“胸痹”范畴。

(病因)多因心阳不足,六淫寒邪乘心,以致寒凝血涩,拘急收引,或饮食不慎,膏粱厚味,变生痰湿,痰湿侵犯,占据清旷之区,或痰热灼络,火性上炎,或气血津液阴阳不足,以致虚而血行缓慢,或七情内伤,气机郁滞,均可导致气滞血瘀,血脉瘀阻,郁遏于胸所致。现代医学认为是由于胆固醇类脂质沉积在冠状动脉内膜壁下,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结缔组织增生及血小板凝集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管腔狭窄或闭塞,或者由冠状动脉内膜平滑肌强烈收缩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所致。

(症状)胸痹(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正如《金匮要略》所说:“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胸痹,胸中气塞,短气”,“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又因致因不同,故兼证亦异。

(疗法)

配穴方一颈项两侧(颈侧区)至肩上区,胸1~7及其两侧,前臂内侧正中线及压痛点。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颈项两侧至肩上区轻刮3行,再重点刮胸1~7及其两侧,共刮7行,手法力度中等,至出现痧痕为度。然后刮前臂内侧正中线及压痛点。每日1次。

主治:冠心病、心绞痛。

附记:笔者家传经验,验之临床多效。忌过劳累,淡食节欲。痛发时,亦可含化硝酸甘油以助止痛之效。

配穴方二厥阴俞、心俞、神堂、至阳、天突、膻中、巨阙、曲泽、内关及上肢前侧、足三里、三阴交、太溪。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厥阴俞、心俞、神堂、至阳,点揉天突、膻中、巨阙,再刮曲泽、内关及上肢前侧、足三里、三阴交,然后点揉太溪,均刮至出现痧痕为止,每穴点揉3~5分钟,至有得气感为止。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冠心病、心绞痛。

附记:陈志敏等经验。此法对缓解和减少心绞痛有一定疗效,但在心绞痛频繁及程度加重时,应及时采用中西药物综合治疗。本病患者常可在心俞穴、厥阴俞穴、至阳穴及其附近找到敏感点或压痛点,应在该处重点刮治。同时患者的饮食宜清淡,忌厚味及烟酒,避免劳累及情绪波动。

配穴方三脊柱两侧,颈侧至肩上区,胸1~7及其两侧7行及异常反应点和胸骨柄区(包括天突、膻中)前肋间区,肘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