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刮痧疗法治百病
12355600000020

第20章 内科疾病 (4)

第十一章 内科疾病 (4)

配穴方四分4组:一为太渊及前臂、肺俞至膏肓、中府及前胸、足三里、三阴交、太溪;二为太渊及前臂、肺俞、中府及前胸、鱼际、孔最至阴郄、太溪;三为太渊及前臂、肺俞至膏肓、三阴交、足三里、膻中;四为太渊及前臂、肺俞至膏肓至肾俞、关元至气海、太溪、足三里。

治法:用刮痧法。第1组先刮背部的肺俞到膏肓,再刮前胸中府及前胸,然后刮前臂,重在太渊,最后刮下肢部的三阴交、足三里、太溪。用补法,刮至微现痧痕为止。隔日1次。

第2组先刮背部的肺俞,再刮前胸中府,然后刮孔最至阴郄和整个鱼际,最后刮太溪。用补法,刮至微现痧痕为止。隔日1次。

第3组先刮背部肺俞至膏肓,再刮膻中,然后刮前臂重点刮太渊穴,最后刮下肢部的三阴交和足三里穴。用补法,刮至微现痧痕为止。隔日1次。

第4组先刮背部的肺俞至膏肓至肾俞,再刮腹部的关元至气海,然后刮前臂及太渊,重在太渊,最后刮足三里、太溪。用补法刮至微现痧痕为止。隔日1次。

主治:肺结核(肺痨)(第1组主治肺阴亏虚型,第2组主治阴虚火旺型,第3组主治气阴耗伤型,第4组主治阴阳两虚型)。

附记:王富春经验。屡用效佳。若配合药物内治,可提高治疗效果。

配穴方五大椎、结核穴、肺俞、天柱、华盖、璇玑、膻中、玉堂、尺泽、太渊、鱼际、足三里。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拭背部的大椎、结核穴、肺俞、天柱穴,再刮胸部的璇玑、华盖、玉堂、膻中穴,由上向下刮,然后刮上肢部的尺泽、太渊、鱼际及下肢部的足三里穴,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以刮至微现痧痕为止。隔日或数日1次。

主治:肺结核。

附记:王敬、杨金生经验。笔者临证,在辨证论治的同时,配合本法治疗15例,均收到满意疗效。

肺炎

肺炎,属中医“咳嗽”、“肺闭”、“肺风痰喘”、“马脾风”、“风温”、“冬温”等病症范畴,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分为大叶性肺炎和支气管肺炎2类。大叶性肺炎多见于青壮年;支气管肺炎则以婴幼儿和年老体弱者为多。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以冬春寒冷季节及气候骤变时发病居多。

(病因)现代医学认为,肺炎为肺炎双球杆菌引起。中医认为,多因卫气不固,风热犯肺,内蕴痰浊,肺失宣降,痰热郁阻所致或由感冒转化而致。

(症状)大叶性肺炎以高热、寒战、咳嗽、胸痛,咳出铁锈色痰为主要症状。支气管肺炎初起似感冒症状,继则发热、咳嗽、气急、鼻翼煽动、口唇和指甲发紫,甚则抽搐、昏迷。较大儿童可出现寒战、胸痛、痰中带血等症状。

(疗法)

配穴方一脊柱两侧,肩上区,肩胛区,胸骨柄区,胸锁骨上下区,前肋间区,肘弯区,重点刺激颈6至胸5及其两侧和异常反应区。

治法:用刮痧法。先将脊柱两侧刮3行,肩上区刮1行,均以中等力度刮拭,以出现轻中度痧痕为止,再重刮颈6、7与胸1~5及其两侧,共刮5~7行和异常反应区,再刮肩胛区、胸骨柄区、胸锁骨上下区、前肋间区,最后刮肘弯区,均用泻法重刮,以出现痧痕为度。每日1次。治疗部位在2次时可间取或改其他部位。

主治:各型肺炎。

附记:笔者家传经验。临床屡用,确有良效,若配合药物外治,奏效尤捷。具体方药可详见《穴位贴敷治百病》。

配穴方二大椎、肺俞、身柱、大杼、心俞、膻中、曲池、尺泽。配穴:少商、中冲或十宣。

治法:用刮痧法,依次先刮背部穴位,再刮前胸部穴位,然后刮上肢穴位。用泻法,以皮肤出现痧痕为止,操作范围宜较广。最后以三棱针点刺少商,中冲穴,各放血1或2滴,或点刺十宣(出血)。

主治:各型肺炎。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临床屡用,确有良效。同时应配合中西药物内治为宜。

配穴方三大椎、大杼至心俞线、尺泽、外关。热甚配十宣;咳喘甚配定喘、天突。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大椎,再刮两侧大杼至心俞线,然后刮尺泽、外关。用泻法,手法力度宜重,操作范围宜广,以出现痧痕为止。咳嗽甚加刮配穴,热甚用三棱针点刺十宣放血,各出血1或2滴。

主治:肺炎。

附记:程功文经验。多年使用,效果甚佳。必要时,可随病症配合汤剂内服。

配穴方四肺俞、膈俞、心俞、风门。配穴:丰隆、定喘。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风门、肺俞,再刮膈俞、心俞;痰多加刮丰隆;喘甚加刮定喘。用泻法,以皮肤出现痧痕为止。每日1次。

主治:肺炎(痰热闭肺型)。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临床屡用,确有良效。

配穴方五大椎、风池、肺俞、曲池、丰隆。配穴:少商、委中。

治法:用刮痧法和刺血(放痧)法。先刮背部的大椎、风池、肺俞,再刮上肢部的曲池,然后刮下肢的丰隆穴。同时用三棱针点刺少商、委中穴放血少许。用泻法刮至出现痧斑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肺炎。

附记:程爵棠经验。多年使用,效果甚佳。

支气管扩张

支气管扩张是一种感染性疾病,多属祖国医学“咳嗽”、“喘”、“痰饮”、“咯血”等病范畴。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且以成年人为多见。

(病因)肺为娇脏,不耐邪侵。今肺被邪热熏灼,肉腐血败,瘀与邪结,阻遏肺络,以致气失宣畅,出入升降失调所致,或由慢性支气管炎转化而致。

(症状)咳嗽,咳痰,反复咯血,发热汗出,胸闷气促或疼痛,发绀,食欲减退,消瘦,软弱无力,或有化脓性的病变而吐大量脓性痰,腥臭难闻。

(疗法)

配穴方一肺俞、膏肓、天突、膻中、中脘、尺泽、曲池、列缺。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背部的肺俞、膏肓,再刮胸部的天突、膻中及腹部的中脘,然后刮上肢部的尺泽、曲池、列缺。刮至出现痧点痧斑为度。依据患者体质、病情选用补泻手法。每日或隔数日1次。

主治:支气管扩张。

附记:王敬、杨金生经验。屡用有效。

配穴方二肺俞、大椎、肾俞、孔最、鱼际、天突、膻中、曲池。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背部的大椎、肺俞、肾俞,再刮胸部的天突、膻中,然后刮上肢部的曲池、孔最、鱼际。刮至出现痧痕为度。依据患者体质、病情选用补泻手法。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支气管扩张咯血。

附记:程爵棠经验。多年使用,多获良效。若病情重者应以药物内治为主,再辅以本法外治,可提高疗效。方药用自拟凉血散(大蓟、小蓟各15克,白茅根30克,生大黄、生地榆各9克。共研细末、备用。每取3~5克撒于脐中,外盖敷料,每日换药1次。用于咯血、吐血等症。若加用本散内服,每次服3~5克,用温开水冲服,每日服3次,奏效尤捷。

中暑

中暑,俗称“发痧”,是发生在夏季的一种急性病症,若不急治,或治不得法,其死甚速。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又分“伤暑”、“暑风”或“暑厥”等。

(病因)多因长期处在高温环境或烈日下(夏秋季节)作业,温热秽浊毒气侵入人体,使气血滞塞而发病。轻者为“伤暑”,重者为“暑风”或“暑厥”。

(症状)卒然头昏、头痛,心中烦乱,无汗,眼发黑,恶心,倦怠,四肢发冷,指甲与口唇乌青,甚则口噤不能言,神昏,转筋抽搐,或壮热,烦躁,或汗出气短、四肢厥冷、神志不清、血压下降或腹痛剧烈、欲吐不出。

(疗法)

配穴方一脊柱两侧的颈7至胸1~7及其两侧,肘弯区,手掌面区,膝弯区,足底区。头痛配百会;胸闷配内关;神昏配人中;腹痛配神阙或天枢。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脊柱两侧,轻刮3行,重刮颈7至胸7及其两侧3行,以出现痧痕为度,再刮肘弯、掌心、膝弯、足心。然后随症加刮配穴,其中百会以点揉法,约3~5分钟,人中以指掐法,神阙拔火罐5~10分钟。

主治:中暑。

附记:程爵棠经验,屡用效佳,多1次即解。若先开三关(撮筋)、推前额(从印堂推至太阳),再依上法施术,奏效尤捷。

配穴方二大椎、大杼、膏肓俞、神堂。配穴:曲池、内关、人中、委中、曲泽、阳陵泉。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主穴,用泻法,以出现痧痕为止,再刮配穴(可随症选用)。1次即效,或继用补法再刮配穴,以巩固疗效。

主治:中暑。

附记:金春乐经验。屡用效佳。

配穴方三痧筋、人中、中冲、曲泽、委中。

治法:用撮痧法。医者以右手拇、示指先捏拿颈项部痧筋,头痛放项部痧筋,胸闷欲呕,放肩扳筋,后沿手臂捏拿三阴三阳经。若伤暑表证则医者再以拇、示二指抖动并拔伸患者双手的每一个指头,使指关节发出响声止。伤暑里证则加针挑颈项,前胸、后背痧痕点处,手法以挑筋法为主;暑闭则加以三棱针点刺人中、中冲、曲泽、委中等处,手法中等力度,每穴出血2或3滴为止。暑厥则宜先行西医抢救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再进行撮痧治疗。

主治:暑痧(以肌表出现痧点,胀闭苦楚,甚则昏厥为特征)。

附记:王平经验。注意调养,饮食宜清淡,多饮淡盐凉开水,忌食热汤、热酒、辛辣、醋和甜食物,尤忌油腻,以防症状加重或复发。

配穴方四大椎、水沟、风池、曲池、曲泽、水道、中脘、委中和太阳、上星、百会以及额部、颈部、肩部、手臂、腘窝处。

治法:用综合法。以针刺或指压大椎、百会、风池、太阳诸穴,以泻火清热。针刺或指压水道诸穴以利尿。重证者针刺水沟、曲泽、委中等穴,可放血适量,配合中药通关散复苏。轻型以刮痧或以抓法、刮法、拧法为主。其中,以四肢欠温、指尖冷、肋间划痕呈暗红紫色隆起、按压指甲欠红润为中暑指征。以撮痧之法,施于额部、颈肩部及胸腹部。施术范围广泛,力量适中,以出现痧痕为佳。

主治:中暑。

附记:王平经验。屡用效佳。

配穴方五风府、哑门、背部足太阳膀胱经、大椎、合谷、内关。

治法:用刮痧、放痧法。先刮背部的风府、哑门,然后用三棱针点刺大椎穴放痧(出血少许),再刮背部膀胱经,最后刮前臂内关、合谷穴。用补泻兼施法,刮至出现痧斑为度。中病即止。

主治:中暑。

附记:王富春经验。沈万生临床验证37例,结果痊愈20例,显效11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9%。治疗1~2小时开始退热。

发热

发热是指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的疾病,临床表现多为低热,可伴见于多种疾病,在临床中较为常见。

(病因)多见于久病初愈、功能失调、气血未复或继发于其他慢性疾病之后期,阴阳气血偏虚所致或因肝郁、外感夹湿为患所起。

(症状)低热或高热,多伴有五心烦热、头晕眼花、面白少华、心悸不宁等症。

(疗法)

配穴方一前胸部,肋部,肩肘,肘窝,复溜,少商,印堂,脊背两侧,腘窝。肝郁发热配胁肋部;瘀血发热配膈俞血海;气虚发热配气海;血虚发热配血海;阴虚发热配肾俞。

治法:用刮痧为主配以挤痧、放痧法。先以手挤印堂穴至出现痧痕止,再刮前胸部、肋部、肩肘、肘弯及复溜穴,再以三棱针点刺少商穴至出血2或3滴,然后刮后颈部脊柱两侧及腘窝处,至出现痧痕止,每日1次。最后加刮配穴,肝郁发热手法稍重;瘀血发热手法中等;气虚发热、血虚发热、阴虚发热,手法均宜轻。

主治:发热。

附记:王平经验。一般多可取得一定的临床效果,如配合部分药物疗法,则治疗效果较佳。

配穴方二四缝穴。

治法:用放痧法。以三棱针点刺放血少许。

主治:凡神经性和呼吸道炎症及消化道炎症性低热。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屡用效佳。

配穴方三脊柱(自骶部至大椎穴)、肝俞、膈俞、大椎。

治法:用夹痧法。以拇、示二指自骶部循脊椎捏脊至大椎,重捏肝俞、膈俞、大椎等穴,往返捏半小时,并嘱其晚睡药枕(人参叶、菊花、绿豆衣等各等份,拌匀后装入布袋内备用)。

主治:功能性低热。

附记:引自《百病中医民间疗法》。多年应用,每收良效。

配穴方四脊柱两侧,肩上区和颈7至胸2、腰2及其两侧,胸骨柄区(加刮两乳直上线),前后肋间区,肘弯区,膝弯区。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脊柱两侧3行,肩上区1行,再重点刮颈7与胸1~12,腰1、2及其两侧5行,然后刮胸骨柄区及其两侧(共4行),前后肋间区各1或2道,肘弯区、膝弯区各1~3行,均用轻刮(若属瘀血、气郁、外感夹湿所致,手法可稍重些),至出现痧痕止。每日1次。

主治:低热。

附记:程爵棠经验。临床屡用,均有较好的疗效。

霍乱

霍乱起病急骤,且多传染,是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经云:“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行,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肠胃则为霍乱。”病在肠胃,但与胃肠炎有别。

(病因)外因时邪袭表,内因饮食内伤,内外相扰,肠胃失调,故吐泻并作或上郁火积,阴阳不交,遂现欲吐不吐,欲泻不泻,心腹胀满,烦躁闷乱者,则称干霍乱,俗名“搅肠痧”。

(症状)霍乱则上吐下泻,腹痛胀满,干霍乱则见症如上述。

(疗法)